虎瞰山 :虎瞰山

更新时间:2024-09-21 14:07

虎瞰山位于新余市东南,渝水区北岸,有石岩直下江皋,而对河洲渚又低涯,显得高峻。在这山下,有左右二泉井,终年清冽闪光。因之,便将这山喻为伏虎,二泉喻为虎的双眼,命名虎瞰山。虎瞰山自古人文荟萃,现今魁星阁、瀛洲书院、孔子庙尚存。

地理概况

虎瞰山高数丈。山虽不高,因它地处渝水北岸,有石岩直下江皋,而对河洲渚又低涯,显得高峻。在这山下,用石(上秋下瓦)有左右二泉井,终年清冽闪光。因之,好呈者便将这山喻为伏虎,二洋喻为虎的双眼,命名曰虎瞰山。现山岩虽为秽物土阜拥积,泉井也已倾壅塞,但还可以见到痕迹,雄姿尚存。

虎瞰山头,因为景物娟美,自古以来既是游观之所,又是弦歌之地,楼阁亭苑荟萃,前后建有孔庙、临梁馆、南京夫子庙、石门书院、瀛洲书院、魁星阁、高明阁、望江楼、梯云楼、绿阴亭、二老亭、秀江亭、上谕亭、浩然堂、丽泽堂、耕读奸、先贤祠、云贤祠、三刘祠、名宦祠许逊祠,等等。现今魁星阁、瀛洲书院、孔子庙尚存,照依旧制,朱紫点染,已经或正在涂抹一新,其中特别是独具一格的魁星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重檐飞角,象唐三藏金碧辉煌的帽子,又象新嫁娘的轿子,雄踞在虎瞰山头,身临其境,油然兴起歌今怀古情思。

虎瞰山,这只虎虎生气的伏虎,因它居高临下,前面左右低洼旷广,萦带襟前的袁河,自西南来,又朝东南去,左右成一条向上翘起的弧线,山下有云津浮桥横贯南北,黑线一条,把澄碧河水割成左右两半,西北部又是五彩斑斓的市区,矗立山头,最好是登上三面临水的魁星阁的最高层,近瞻远瞩,向前后左右望去,以虎瞰山为躯体,酷似一只五彩粉蝶科,振翅朝南飞去,又象一个跳水运动员,头已经埋下,向上伸展双臂(左右河水),向下蹦跳。

绿阴亭

绿阴亭,坐落在虎瞰山原学官之右。从现存咏绿阴亭诗和修该亭的记载来看,它建于唐朝,可能是李豫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新喻县治由龙池墅迁来虎瞰山上建的第一个观赏亭。

北宋宰相王钦若在他捐俸修葺后所作的《绿阴亭记》中说:“山之秀,曰宜阳县;水之秀,曰浔阳。山之秀,不在名,在乎岩抱谷走,飞泉凛入,松风弹秋,寒猿啸月;水之秀,不在声,在乎练曳玉莹,险藏云,轻吹不来,与天同色。”这是起兴之笔,意在极写绿阴亭所在地的别具一格的山水之秀。然后点出新喻“临江有亭,号绿且”;兴建、修葺此亭之旨何在?曰:“清风约明月同归,夕照共汀鸥自去”,“纵日放怀,以观万象”也。

许巨卿在《绿阴亭记》中状写该亭四周旖旎风光之后,说这亭“碧栋丹”“朱栏曲”,惊波澄湛流其前,绿柳氤其后,倩影倒水,天光浮辉,相耀变化,煞有情趣,“盖有徘徊忘顾,终日不能去也”。

从李守诚《重建绿阴亭记》中看出,该亭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还修葺过。壁间尚刻有唐朝卢肇袁皓的诗和王钦若的《绿阴亭记》。现荡然无存。考虑到它是虎瞰山上第一个观赏亭,古人题咏不少,市拟拨款重建,配合魁星阁、孔子庙崇明岛书院等建筑物,以壮游观。

另外古人咏绿阴亭诗几首。

唐朝卢肇——江西省第一个状元

亭边古木昼阴阴,亭下寒潭百丈深。

黄菊近连闷令宅,青山遥负向平心。

人归别浦村烟(加欠),鱼跃澄波槛影沉。

更爱古琴调惠政,为君登此一开襟。

唐朝袁皓——宜春市人,字退山,自号碧池处士。博学能文,咸通间举进士,曾任吉州区抚州市刺史。著有《碧池书》《兴元圣功录》问世。

绿阴亭槛枕江流,辞去重来三十秋。

百里溪山都在目,一川风月几回头。

官分皂盖终期老,职奉皇华不自由。

珍重斜阳西山水,他时相伴寄渔舟。

宋朝邓林——福清人,字楚材,淳熙年间进士。任泰和主簿,曾与辛弃疾周必大朱熹吕祖谦等人为友。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改任石城县县丞。著有《虚斋文集》。

惨惨秋风吹客襟,唐人遗迹宋人吟。

浮云世事多遭变,不独此亭无绿阴。

千山横碧一溪清,白鸟飞边落日明。

吏散庭阶无一事,绿阴亭上又诗成。

明朝李诗义——瓣喻人,自幼积学,谙医学,尤好诗,所居有杏树,人称为杏隐先生。著有《客子光阴集》、《古今风雅诗选》,梁寅为之作序。

凭高构华亭,古木郁萧森。

上依虎瞰危,下俯寒潭深。

宋相留遗记,唐贤播芳吟。

风清对棋局,月冷弹瑶琴。

幕中有佳宾,公退时登临。

繁阴映绿鬓,秀水澄清心。

翱翔绝*念,逍遥涤烦襟。

厌彼案劳,爱此嘉树林。

岁月易流迈,江城满棠阴。

攀饯开芳宴,伤离问徽音。

睹物宛如旧,怀贤难重寻。

明晨策高步,怅望空云岭。

浩然堂秀江亭

浩然堂与秀江亭,是北宋隐者吴仁建造的私人别墅。他是新喻吟峰人,字叔元,又字伯虎,号浩然。此人博学工诗,爱山林之乐,隐居不仕,为时人所敬重。后为虎瞰山的胜景迷住了,离开吟峰,在此山头建堂又构亭,经年在那里咀嚼诗书,盘桓烟景,把酒临风,浩歌吟唱。他的诗做得不错,试举二首为例。

《江上晚兴》:

独坐江之,高秋落叶时。

风狂疑水沸,云动觉天移。

浦静狐鸥下,溪平小艇迟。

徘徊待月上,把酒寄遐思。

《秀江亭夜坐》:

溪水无风夜更清,半规残月挂孤城。

抚轩危坐谁为侣,时觉渔翁撒网声。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遣词练句,诗人是煞费推敲工夫的。吴仁的诗文和人品,得到文学大家苏辙黄庭坚、范(木加亨)等人的妙赏、崇敬,三人都给“浩然堂”篆了匾额。

苏辙在《浩然堂记》中,首先以袁水暴涨汹涌来说明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内涵与道理。他说:当渝水(袁河新余市则称渝水)的“秋水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二为一,汪(三点水加岁)浮溢......肆行而前,遇木则木折,触石则石陨,浩然物莫能支”。接着,抒发如下一段议论:“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于外,其中能移,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元代文学家范(木加亨)(字德机,清江人)《题新喻吴氏浩然堂遗事》诗曰:

钓矶西畔问宜州,回首空山又数秋。

曾见龙蛇飞败壁,每疑鱼鸟逐扁舟。

风云一变衣冠地,城郭重来水石幽。

传得眉山市遗记在,吴家子弟更风流。

黄庭坚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四月重来新喻拜访吴仁。他与吴仁。他与吴仁“晚登秀江亭,澄波古木,使人得意于尘埃之外”,因而诗兴来了,便挥毫作诗“纪其幽闲之胜”。诗曰:

因循不到此山头,匹马黄尘三十秋,

旧社只今人共老,清波常与月分流。

羡君潇洒成佳趣,感此凄凉念昔游。

沽酒买鱼终不负,斯时相与访扁舟。

耕读轩

无独有偶。若干年后,又有个隐者在秀江之侧建有“耕读轩”。他叫周,字叔璋,新喻城西人,是个老夫子,读了一肚子书,潜居不仕,后踵随吴叔元在那里建奸,终日书诗酒,风味萧然。其奸为何颜曰:“耕读”?因他作有《耕读歌》,极言耕田、读书之乐。其歌曰:

力田好,力田好,膏腴之田真是宝。

节风雨莫辞劳,春种夏耘须及早:

一闻布谷声,便是黄颊山雀

五更起来山月高,一犁耕破陇头晓。

谷苗生东阡,水漾金针小。

禾稼秀南亩,风吹绿云绕。

修场甫及收成时,呼童先把官租了。

............

读书好,读书好,读得书多无价宝。

迢遥之夜莫贪眠,唔咿之声直到晓。

书传熟寻思,经旨细论讨。

莫厌书义繁,只恐工夫少;

一理心间融,万卷腹中饱;

信口吐珠玑,词源三峡倒;

满纸生云烟,笔阵千军扫。

............

歌力田,歌读书,都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说力田须不*农时,并描绘了一幅田园山水图,或说读书须业精于勘,加上方法对头,自然水到渠成。通篇写得浅显易懂,文采淋漓。歌唱劳动,开发智力,作者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歌的后部分说到力田乐、读书乐时,写得不深刻,缺乏思想性,脱离了实际。如在力田的后部分说:“力田好,人不晓,里卒不登门,一家无烦脑;妻儿不啼饥,老少得温饱;田家仓满盈,村春旦夕*;不饭糗,不茹草,白酒与黄鸡,无日不醉倒。”在封建社会,地租皇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禾镰挂上壁,农民昌饭吃”,怎能说是“里卒不登门,一家无烦恼”呢?农民糠菜半年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怎能说是“妻儿不啼哭,老少得温饱”,甚至“白酒与黄鸡,无日不醉倒呢”这简直是陶

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理想中的“鸟托邦”的农村生活,掩盖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美化了封建社会。虽然,在封建社会也有太平盛之时,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这样。又如在读书的后部分说:“读书好,人不晓,名标龙虎榜,户役都捐了;身到凤凰池,恩荣直到老;......朝中尽是读书人,世间勿谓书生小。”说的都是为名为利,在身家的小范围内逗圈子,没有说到读书主要是为了开发智力,经国济世,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当然,我们不可苛求于古人,特别是作者本身就是个脱离客观实际的隐者,但问题必须指出来。

瀛洲书院

该书院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新喻知县张方矩与绅士捐资兴建,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书院为何名瀛洲?当时规模如何?据陈文斗《瀛洲书院记》载:“......江有洲,俗呼东瀛洲,遂名瀛洲书院。”这洲,指的是今虎瞰山对河珠珊洋津村等所在的洲。其规模,“中立讲堂,旁建学舍共三十余间”。其具体布署是:“......前栋头门三间,左右房各一间,头门内球场,两旁书屋八间,上设讲堂,后一过亭,工两厅十六间。左边上下两栋,连厅共计十八间。后横屋三间,侧屋三间。”该书院的头门、讲堂、左侧前排学舍,现都存在。面积共五百九十八平方米。主体结构完整,基本上体质了原来的面貌。“瀛洲书院”匾额亦尚在,字高允二尺,柳体楷书,为清代新喻举人刘韵所书,现由新余市博物馆收藏。

该书院的清末山长赵辉曾给书院撰有二联,其词曰:

洋中国,施蛮,自西自东,吾道一贯,其味无穷皆实学;阁在虎瞰山巅之最南端,现新余第二中学校园之内。

明庶物,察人伦,识大识小,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秀水漾文澜,欲挽颓波须方柱石

缑山开学派,群分仙翰到瀛洲。

第一联上联“洋中国”中的“洋”,是“洋洋”(扬扬)的缩写,众多、盛美之意,如洋洋大观、洋洋万言是也;这里的“洋”,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寓有发祥、发派之意。“洋中国”,按联语上下意思是“实学”开始、发祥于“中国”,后才传播到国外诸民族(蛮貊)中去。“实学”,很明显受了清末洋务派提倡办实业的影响。其实,这是给儒学涂脂又抹了粉。指南针、发射药造纸等实学发源于中国是事实,但儒学一向是强调“何必曰利,唯有仁义而已矣”。因此之故,使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比一些国家拉了很大一段距离。这个问题要解决,要迎头赶上,后来追上,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联说到教育的重要性与书院的继承性。教育,科学,是生产力,且是重要的生产力。说书院是“柱石”,倒说的形象中肯,“欲挽颓波”,忽视这个“柱石”,哪有前途?虎瞰山那里,从明朝开始建有“石门书院”。那是新喻知县祝某为纪念明初蒙山里收大学问家梁寅而建的,规模较小,“前为门,中为仰高之堂,后为寝,奉先生神主栖焉;左右为廊庑,缭以周垣”,名曰书院,实际上是享堂。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县城东门内孤山下又建有“缑山书院”,是由知县李延宰倡导,就罗溪驿站旧址改建而成,开始一栋五间,以后有所扩大。这书院是城内名符其实、开办较早,又距虎瞰山很近的一所官办书院,所以下联说:“缑山开学派”,说瀛洲书院是继承缑山书院的传统而办起来的。

瀛洲书院是今新余市仅存的一所书院,可以说,也是附近县保存较完整的一所书院。观今宜鉴古,看一看,想一想,也有些好处。尤其是青年学了,看看当年的“十来寒窗”,能意念到的荧荧孤灯影,想想今日教、学、住的现代化,夜间灯如昼,衣暖腹果,能不精神振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向上拼搏!

魁星阁

阁分上下四层,高五丈多,总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台基与底层是砖石建筑,上三层为木质结构,飞重(竹字头加詹),花格门窗,碧瓦黄吻,朱画栋,是座典型的古阁建筑,艺术佳构。此阁,相传于南宋嘉定年间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创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初建为三层,名“采芹阁”。“周采芹”,源于《诗经》鲁颂《泮水》篇。其诗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泮水”,说入学官前的水池,状为半月形,故古人称学官为“泮官”,说入学曰:“入泮”。据说此诗是歌颂鲁(单人旁加喜)公“能修泮官”,重视“教化”。以后芹藻便用来比喻贡士或有才学之士。此阁名“采芹”者,是因建于新喻学官右侧,以示鼓励后学努力砥砺学行,省试京考,能操胜券,夺得锦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风雨侵蚀,或战火摧残,该阁多次修葺或重建,其名也多次更易。明嘉靖三十门年(公元1557年),知县刘尧海重建,易名曰:“东海阁”,因阁对面云津浮桥头名东瀛洲也。明末阁圮,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又重建,易名曰:“文昌阁”,并于阁的顶层塑有“文昌帝君”像。名、禄位的神。旧时读书人多崇祀此神,以求学优而宦达。而关心教化事业者,也关心此阁的存亡,故知县符执桓在《重建文昌阁》记中说:“文昌阁系渝水文运,故知县符执桓在《重建十六年(公元1717年),知县张景苍重修一新,易名曰“在兹阁”,含意是:文运昌隆,全在此阁。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公元1821年),例贡生傅昭,嫌阁三层不够雄伟壮观,遂捐资改建,增高一层。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阁遭巨风倾起,次年,知县详民安发动全县士民捐款重建,易名曰“魁星阁”,从此,一直用此名。“魁星”者,是北斗七星中前四星,即天枢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的总称。(也有专指北斗第一星的天枢星为魁星的)。因四星排列成方形如“斗”,故名。中国古代神话中,又把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宿”星奉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后世遂建“魁星阁”以崇祀之。因此之故,魁星阁建成后,曾在阁的第四支雕有木质魁星像,它左手端木姓斗,右手执(石加朱)笔,作蘸(石加朱)运笔之势,意为用(石加朱)笔在点定考试中取录入的姓名。建阁的用心如此,旧时新喻文人将它誉为“一邑之交峰也”。加上它位于袁河北岸的虎瞰山头,如虎戴冠,昂首云天,东西与百丈峰、钟山比高,南北和鼎山(良山)、蒙山争美,前有袁河澄碧如练,后有玉几、云岭环拱,是游目骋怀的佳丽地。所以新喻宋代以来的文士学子,迁客骚人,把魁星阁作为文化、游观活动的中心。平日,三五成群,联袂登阁,子曰诗云,穷经博古,或临*揽胜,诗词唱和。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34年),新喻城北万人立义便写有这样一首《虎瞰文会诗》:

泮宫千(衣字旁加冀),丹俯牵江。

梁子谈经处,文公讲道邦。

琳琅辉彩笔,桃李夹仙幢。

归路笙歌彻,魁垣映绮窗。

“牵江”,是袁河的往古称。“梁子”,是指明初大学问家梁寅,因曾在虎瞰山上建有石门书院。“朱熹”是指南宋朱熹,曾来新喻与谢谔谈文论道,在虎瞰山上曾建“二老亭”以资纪念。每逢乡试、会试之前,好些学子浣手洁身,携带香烛供果,往阁揖拜魁星,乞灵保佑夺魁;有的还卷来铺盖,睡在阁中,心怀“升官图”,恳请魁星赐与“金榜 题名”、“京街打马”梦。据说,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仁孝乡举人赵(土加熏)上京应试前,到魁 星阁求梦,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敲着大鼓将他迎入试场,随后又报辉曾为魁星阁作有一联曰:

揽胜赋长吟,每当晓来江气,雨后山光,凭斯楼坐收诸景;

凌虚聊纵步,若要手抉云章,光罗宿海,与群英更上一层。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古迹十分重视,1958年新余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将阁修葺一新。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省、市政府又拨专款十多万元进行大修。现阁基加高,楼桩更新;琉璃瓦盖,金碧辉煌;飞檐斑烂,画栋红墙。古阁更显得挺拔,雄姿飞扬。今日登临眺望,别有一番风采:西南跟前,新钢的高炉群,争高竞长的无数烟囱,插向云天,吐出滚滚烟缕,黄的、灰的、白的、象游龙,象丝缕,象马尾,分合潦洄,碧波荡漾,横卧波光潋滟的浮桥,飞架南北匹练上的虹桥,红男绿女,熙来攘往,车如水,人如潮;朝北、东北看,马路,商店,栉比鳞次的居民区,面貌一新,大部分换上了新装......。一切都在腾飞,令人赞叹,同时也寄予无穷美好的希望。难怪人们说:人登魁星阁,枉为新余市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