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长华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更新时间:2023-10-19 15:55

萧长华(1878年12月1日—1967年4月26日)艺名宝铭、号和庄;原籍江西新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京剧丑行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戏曲家常务理事等职。

1878年12月1日,萧长华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桐梓胡同旧宅,由卢胜奎赠名“长华”,并收做义子,幼年丧母,由邻居抚养。9岁入私塾,11岁拜师学艺,12岁登台首演。13岁效力四喜班,18岁拜宋万泰为师,专攻文丑。19岁加入小鸿奎班,后因义和团运动戏班解散,转行小贩。1902年加入玉成班,声名鹊起。1904年成为喜连成科班总教习,后随科班更名为富连成社继续任教。1914年起,专注教学,不再搭班演出。1922年至1937年,与梅兰芳长期合作,在全国多地演出。1950年成为京剧实验学校名誉教授,1952年获得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状,1954年担任戏曲学校副校长,1958年参与戏曲影片拍摄并出版剧本选集,1961年担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67年4月26日,萧长华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萧长华的唱法飘摇无定,在高音区以闷音,细音行腔,又善用虚音和颤音,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其念白讲求字韵,节奏多变,语气灵活,句读分明;他演绎的人物面目各异,诙谐又含蓄,在八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中的汤勤、《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卖马》中的王老好等。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戏曲教育家,他积极参加社会上的戏曲改革活动,审定了大批京剧传统剧目,编写了诸多京剧剧目教材;教授丑、生、旦、净各行角色,前后有上千的生徒,培养出马连良、于连泉、马富禄、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张春孝、钮骠等京剧艺术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8年12月1日,萧长华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桐梓胡同旧宅,由三庆班著名老生生“同光十三绝”中被誉为“活孔明”的卢胜奎赠名“长华”,并收做义子。1881年,萧长华年仅4岁便丧母,之后由同院邻居刘氏夫妇抚养。1886年,9岁的萧长华进入北京琉璃厂东门百花园青云书屋私塾读书,此时家已迁至宣武门外百顺胡同。

戏曲生涯

崭露头角

1888年,11岁的萧长华与兄长荣一同投师景善堂主人徐文波(承瀚),并排名“宝铭”,后跟随周长山、曹文奎、周长顺、裕云鹏等老师学习戏曲。次年,12岁的萧长华在北京广德楼戏园首次登台,饰演娃娃生,在《四进士》中饰保童,与周长山、刘桂庆、陈德霖黄润甫陆杏林等演员同台。

1890年,13岁的萧长华在四喜班进行效力演出(即实习演出),演唱老生,演出的剧目包括《赶三关》《回龙鸽》《芦花河》《挡谅》《醉写》《马蹄金》等。1895年,18岁的萧长华拜入名丑宋万泰(赶生)门下,专门从事文丑表演,并得其真传。次年,19岁的萧长华搭入小鸿奎班,与万盏灯(李紫珊)、贾洪林、黄润甫、德子杰王瑶卿裘桂仙等演员同班,常演的剧目有《铁弓缘》《变羊计》《小上坟》《马上缘》等,期间还常随班进内廷应“传差”演出。

1897年,萧长华仍搭小鸿奎班,并移居臧家桥小安瀾营胡同。次年,小鸿奎班报散,萧长华搭入天福班,同班演员有茹莱卿、刘舂喜、周长山、裕云鹏、吴彩霞等。1899年,22岁的萧长华移居韩家潭胡同,与吴巧福为同院邻居。次年,萧长华搭同庆班,同班演员有谭鑫培何桂山陈德霖等。这一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戏园多毁于劫火,戏班都散了,萧长华与父亲做起了小贩维持生计,后来各班陆续恢复演出,于是的萧长华上午售卖,下午搭散班唱戏。

声名鹊起

1902年1月,慈禧光绪帝西安市返回北京,市面恢复正常,剧业又逐渐繁盛。萧长华先搭散班,同年4月搭入“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玉成班,同班演员有田际云(响九霄)、侯俊山(十三旦)、王楞仙黄润甫贾洪林李吉瑞龚云甫、郭际湘(水仙花)、金秀山等。萧长华与王楞仙合演的《群英会》一剧,饰演蒋干,深得赞许,声名日益增重。

1904年,由吉林省商人牛子厚(秉坤)出资创办的喜连成科班筹备就绪后,8月,萧长华应科班主持人叶春善之聘,出任总教习,除教授丑角外,生、旦、净行各戏也都进行教授。在教学之余,仍在玉成班演戏。次年,萧长华除了在科班教学外,先后搭入复出的小鸿奎班和同庆班。他与谭鑫培合演的《审头刺汤》(饰汤勤)、《卖马》(饰王老好)、《清风亭》(饰贺氏)等剧目,配合严谨,深受器重。

1906年,萧长华依然在喜连成科班任教,并在同庆班演唱。同年,萧长华全家迁居京南蒲庄。次年,萧长华执教的喜连成科班在北京广和楼戏馆首次登台,本班学生有雷喜福侯喜瑞康喜寿王喜秀耿喜斌等,外邀童伶有梅兰芳周信芳贯大元、林树森等,演出受到社会欢迎,从此连演不衰。

结缘名伶

1922年,萧长华应梅兰芳之邀,与其开始长期合作,一直到1937年,共历时十五年,他们一起在京、津、沪、汉、宁、杭、济等地演出。梅兰芳所演的《苏三起解》《春秋配》《虹霓关》《穆天王》《审头刺汤》《贵妃醉酒》《京剧《霸王别姬》》《牢狱鸳鸯》《凤还巢》《生死恨》《太真外传》《西施》《廉锦枫》《宇宙锋》《奇双会》等诸多剧目中的主要丑角人物,均由萧长华扮演,两人配合默契。在此期间,萧长华还曾辅佐徐碧云陆素娟演出。在京城时,他依然执教于富连成社,直至1940年离退。

1937年,从这一年起,至1945年期间,萧长华先后辅佐马连良尚小云孟小冬金少山、筱翠花(于连泉)、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等进行演出。1945年,萧长华再度与梅兰芳合作演出,一直持续到全国解放后。

1951年,梅兰芳先生为援助抗美援朝战争带着剧组举行义演,萧长华积极出演,参加了赴朝慰问活动、积极购买经济建设公债等,萧长华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鲁迅号”飞机进行义演,参加演出了《法门寺》《清风亭》《普球山》《卖马》《乐毅伐齐》等剧目。

潜心教学

1908年,由于光绪帝慈禧双双去世,按例停止演戏,萧长华全力投入教学。次年,照管科班学生在广德楼戏园“说白清唱”,萧长华并为学生排练《太湖山》《嘉兴府》等剧目。1910年,照管科班学生在春仙茶园和丹桂茶园演出,萧长华为学生排练《三国志》(八本《赤壁鏖兵》、四本《取南郡》)、《梅玉配》等剧目。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科班营业不振,面临解体困境,萧长华拿出自己积蓄的四百两银子,帮助科班渡过危急时刻。

1912年,喜连成科班东家易主,由沈姓接手后更名为富连成社,萧长华的教务日益繁重。次年,除了进行教学工作外,萧长华还同时搭杨小楼的喜庆和班、刘鸿昇的鸿庆班进行演唱。1914年,萧长华除了偶尔参加堂会的外串演出外,不再搭班,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连八年。

1950年,萧长华被聘为国家创办的京剧实验学校(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的名誉教授,并到校授课。在京剧实验学校任教时,萧长华每日自掏腰包为学生提供一个鸡蛋端午节购置粽子中秋节购买月饼,天热确保学生能吃西瓜,并出资栽种果树以绿化校园。他对旧式刻板的打骂制度进行改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1952年,75岁的萧长华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状。1954年4月16日,萧长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次年,萧长华在参与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的拍摄,在其中分别饰演不同角色。1957年12月28日,中国戏曲学校为萧长华举办庆祝活动,祝贺萧长华在八十寿辰及舞台生活七十年,文化部颁发为萧长华在荣誉奖状,同时还有梅兰芳等名角进行祝贺演出。

1958年,萧长华参与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担任艺术指导并饰演蒋干。同年《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出版。次年,萧长华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1年3月28日,萧长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并为学生排演了众多优秀传统剧目。次年12月3日,中国戏曲学校为萧长华祝贺85岁寿辰,并有众多名角演出晚会。1964年,萧长华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7年,萧长华于4月26日在北京去世。

个人生活

萧长华的父亲萧永康,艺名镇奎,是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奏艺的著名丑角演员。

萧长华的儿子萧盛萱 (1917年—2000年) ,京剧丑角演员,1925年入富连成社习艺,工文武丑。长期与尚小云、筱翠花 (于连泉) 、程砚秋等名家合作, 曾与尚小云、赵燕侠高盛麟分别拍摄戏曲艺术片《昭君出塞》《辛安驿》《独木关》。

萧润德,萧长华的孙子,1940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考入戏曲学校。1959年毕业分配到本校实验京剧团。1962年调到中国国家京剧院。在校期间曾从毕鑫如、陈盛泰萧连芳诸位老师学小生。毕业后又得到师伯父姜妙香舅父叶盛兰、祖父萧长华的悉心传授。

萧润增,萧长华的孙子,1937年出生,北京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搭档,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乳名裙姊,字畹华,另称浣华,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戏曲艺术大师,京剧表演艺术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社会任职

萧长华被聘为国家创办的京剧实验学校(后改名为中国戏曲学校)的名誉教授,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当选过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作品

录制唱片

参考资料

拍摄影片

参考资料

录音剧目

参考资料

著作书目

参考资料

艺术风格

唱念特点

唱腔特色

萧长华有一条高、宽、圆、亮的嗓子,且颇耐大唱。他常用一种飘摇无定的唱法,在高音区以闷音、细音行腔,又善用虚音和颤音,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唱腔以孙(菊仙)派为主体,兼取张二奎、汪桂芬的唱腔特色,通常在正唱中运用收、放,开、合,宽、细,曲、直,巧、拙等较强的反差对比和悠、甩、上冲、下扎等技巧,加以大量的衬字、虚字,形成“生腔丑唱”的特点。

念白特色

萧长华念白的特点是讲求字韵,节奏多变,语气灵活,句读分明。韵白如《群英会》中蒋干在与周瑜对饮时的白口,针锋相对而言近于谄,显出心虚气怯;盗书时的独白尤其传神,即使闭目聆听,蒋干观书时彷徨无计的惶恐和盗书后自以为得计的狂喜都能因声绘色,历历在目。而《审头》中的汤勤,虽也是窥测情势,却于故作庄重中透出奸险,充分表现了小人得势的凶恶。

妆容特点

萧长华先生比较喜欢勾画倒元宝形粉团脸,脸谱中央的粉团呈倒置元宝,上端较平,底部圆展,不论是蒋干、汤勤、崇公道还是贾桂,他都是采用了这种勾画方式。

表演特点

萧长华演绎的人物面目各异。他摒弃了脱离人物、只为招笑、寻开心的低俗表演样态,形成寓庄于谐、雅俗共赏、丑而不俗、丑而不丑的艺术境界。他与谭鑫培同台,也和杨小楼梅兰芳有过合作,博览精英又兼收并举,以博驭专。舞台上的萧长华不管什么角色都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给观者留有回味,彰显洁净之美。

萧长华身段作派细腻简洁、灵活大方,他的表演善于体察生活,揣摩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态,着力以形传神。他注意掌握分寸、收放得当、恰到好处,他最擅"方巾丑",他演的蒋干是一个迂而不呆、酸而不谄、举止温文,一身儒气的谋士。心地无邪而尽做蠢事,可笑而有可爱;他演的汤勤是一个狐假虎威、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虽有风雅之态却狡轻狂,可鄙又可憎。

人物成就

戏曲表演

萧长华在其长达八十余年的舞台生涯里,严谨地传承传统表演艺术的精髓,力求精益,积极变革。于京剧舞台之上,成功塑造了众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丑角形象。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里的汤勤、《乌龙院》内的张三郎、《法门寺》的贾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卖马》的王老好、《盘关》的皂隶、《失印救火》的金祥瑞、《四郎探母》的国舅、《取帅印》《选元戎》里的程咬金、《贵妃醉酒》的高力士,以及他担纲主演的丑戏《连升店》《请医》《荡湖船》《绒花计》《荷珠配》《小上坟》《小过年》《打刀》《打灶王》《打杠子》《十八扯》《探亲家》,还有杨国忠、朱焕然、吴士公、胡来、吴赖、柳敬亭姬宫湦、孙秀等角色。这些人物有忠有邪、有善有恶,面目各不相同,其表演或嬉笑或怒骂,趣味多样。达到了形神皆妙、意蕴醇厚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灵秀高雅、纯净脱俗的风格特点,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在京剧丑角表演艺术的弘扬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就显著,影响广泛。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刘海粟曾评述萧长华的艺术:"谑而不虐,夸张而不失其真,诙谐出于严肃。"

戏曲教育

萧长华还是一位京剧艺术的传播者,1904年,他27岁的时候,应北京最大规模的“喜连成”科班(后改“富连成”社)之聘出任总教习,全力倾心于京剧教学36年之久。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萧长华还先后出任中国戏曲学校名誉教授、副校长、校长之职。萧长华毕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善于识拔爱惜人才,尤重品格教育,以身作则,既教戏又教人。一生热心于公益事宜,乐于助人,德高望重,受到行内外的崇敬,成为后学者的师表,毕生培养的人才不下千人。培养的京剧艺术演员有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茹富蕙叶盛章叶盛兰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李世芳袁世海刘秀荣袁国林孙岳张春孝钮骠李春城及其子盛萱、孙润增、润德、润年均得其薪传。

萧长华擅长的戏众多,“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能教授,“文、武、昆、乱”各类戏种都能传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构建了一套完善、科学的戏曲教学理论。他注重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资质进行培养。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学习,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才能。”比如,如袁世海先生初入科班时学的是老生,但萧老认为他虎头虎脑、憨里憨气更适合架子花脸,因此才有了后来观众眼中的“活曹操”。又如叶盛兰先生原本工旦行,但萧老认为叶盛兰的气质更适合演小生,于是改了行,成为了京剧叶派小生的创始人等,这些都是萧长华材施教的范例。他重视对尖子生的培育,“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才,但也不是毫无差别对待。”萧长华还把以博驭专的理念带到了自己的教学中。他排演的《赤壁兵》,生旦净丑一兵一卒都由他一人完成,这让学生懂得,要开发出新的天地,必须具备扎实的全面基础。反对死学派别,务求各派兼收。萧长华要求学生从剧情入手,任何角色都要认真揣摩,演戏要知意,要外形更要内心。

萧长华历经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戏曲教育家,其戏曲教育思想经历了深入的实践检验,并随时代持续发展。他有意变革旧科班的打骂制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教学方面,从讲解剧情开始,教导不同角色时带领学生以不同的神气读台词,要求学生“一台无二戏”,每个角色都需认真钻研;他不赞同呆板、生硬的教授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和自我创造的机会;反对一味死学流派,力求学生兼收各派;要求门徒学会技艺后不得保守,必须继续传承。此外萧长华还积极参加社会上的戏曲改革活动,审定了大批京剧传统剧目,编写了诸多京剧剧目教材。

所获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文艺活动家田汉评)

"谑而不虐,夸张而不失其真,诙谐出于严肃。"(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评)

“萧老在台上总有一股浩然正气,无论演好人坏人,都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过去萧老常说,少吃多滋味,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多则生厌,厌则招烦,呈现松、活、洁、恰、准的要求,忌戒脏、虚、俗、厌、油的艺病。在舞台表演中,萧老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甚至恶俗的弊端,以高雅洁净的品位格调,提高了丑行艺术的表演境界。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评)

“萧老始终都以别人为先,自己为后,他想的是自己怎么节俭。学生来了他给每人沏碗糖水,现在觉得不时髦,糖随便搁,过去糖是很珍贵的。他这一辈子都要求自己艺高不如德高。 ”(京剧表演艺术家夏永泉评)

“萧先生在此提出一个‘信’字,信念的信,信任的信,信义的信,一诺千金。先生所倡导的大德、大善、大爱、大美,能够跨越历史代际,是我们戏曲人永远遵循的永恒规矩,使我们站得稳,立得牢,存得住。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评)

萧老先生的道德品质,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演员引为模范。他生活俭朴,戏曲界没有不推崇他的。他待人谦虚,向不以自己成名而自骄自满。他克勤克俭、虚怀若谷的诚实作风,使戏曲界同仁们都十分愿意和他接近,都对他表示衷心的敬意。(戏曲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评)

人物故居

萧长华故居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草厂街88号,其范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2米。此建筑原为私宅,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初重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萧长华阖家迁此居住。故居坐南朝北,由东西两路院落组成。故居布局适中。主体格局保存较完整,部分装修有所改动。大门位于庭院西北角,门楼冰盘檐上为女儿墙,红漆板门。上有楹联“积善有余庆,行义致多福”。西院为外院,由南北房及东西配房组成;南房面阔四间,五檩硬山顶,加前廊一步,横披为步步锦形式。北房面阔三间,形制同南房。东西配房各为二间,东配房为平顶,木挂檐板,方格门窗装修,西配房五檩硬山顶,方格门窗装修。东院为内院,由南北房组成。南房面阔三间,旁跨半间,平顶结构,前出廊,方格门窗装修。北房面阔三间,五檩硬山顶,前出廊,灯笼框形装修。现为民居。

20世纪40年代以来,萧长华在这两个院子曾接待过无数剧界名流,梅兰芳尚小云等巨匠名家都曾常登门看望、交流技艺。这两个院子,当年还是萧长华教授学生的场地,众多的学生曾踏履过这座院落的甬路。2009年,萧长华故居被公布为第三批(原)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后世纪念

2018年11月,纪念萧长华诞辰140周年暨全国京剧文丑青研班结业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