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胪镇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1:53

西胪镇地处榕江西南岸,位于潮阳区市区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23°19'—23°27',东经116°25'—116°34'。西胪镇地域面积109.46平方千米,其南部比邻和平、铜孟镇,西部与谷饶镇相连,北部与关埠镇接壤,东部频临榕江,与汕头市市区隔江相望,东南为河溪镇。全镇辖28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24个,镇人民政府驻地在西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拓宽、铺筑兴埔路、波青路、乌西路、竹内路等9条主要道路为混凝土路面,各村(居)也先后铺筑混凝土村道,形成较完善的交通网络。

西胪镇作物有水稻、小麦、番薯、蔬菜、生柑、大豆、莲藕、竹笋、姜薯等;林地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部分种果木,水果品种有杨梅、柿、荔枝、龙眼橄榄余甘子阳桃等;水产品有虾、蟹、四大家鱼、馒等。其中名优特农产品有:乌酥杨梅、莲藕、姜薯、青山竹笋以及锯齿新米虾对虾属潮汕膏蟹、乌耳馒等海淡水产品。西胪镇主要水利设施有棉北海堤西驴段,全长8.3千米。2002年,西胪镇对其进行达标加固建设,建成后可抵御50年一遇的10级台风加暴潮,增强堤围的抗灾防灾能力,被西驴人民称为“第二生命线”。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胪镇有人口160526人。2022年度西胪镇总收入6504.63万元,其中本年收入6341.59万元。

历史沿革

西胪镇古属奉恩乡。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西胪地域境内已有竹山岭(今竹岭村)、龙波(今波美居委)、白水塘(今泉塘村)和龙仔(今海田村)等村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西胪地城属竹山都。

西胪初名西芦,创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因地处榕江口西岸,近处海滩芦苇丛生,故名。后因村落东背牛田洋,西朝小北山,水流随地势倾斜由西及东,分左右人境,绕村而过,改称西泸。又由于地肥物阜,属鱼米之乡,又改称为西胪至今。

民国十年(1921年),西胪属第八区。

1952年,属第十七区。

1956年,分西胪、波美2大乡。

1958年,合并西胪、波美、桑田,华阳四乡,成立幸福公社。

1959年,桑田,华阳分出,原来的西胪、波美二大乡合一,改为西胪公社。

1983年12月,改称西胪区。

1986年11月,改为西胪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西胪镇辖西一、西二、竹林、波美4个居民委员会,泉塘、陂头、东潮、竹岭、海田、后埔、乌石镇、青山、洋文、店后、兴平市、埔尾、龙西、东凤、西凤、南凤、内輋、龙溪、里溪、尖山、外輋、岩前、乌岩23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西胪镇下辖4个社区、23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胪镇地处榕江西南岸,潮阳区东北部,东部濒临榕江下游及出口处的牛田洋,东南至南部毗邻河溪镇、和平、铜盂镇,西北部与谷饶镇关埠镇二镇接壤,东北部隔榕江与揭阳市相望。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09.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胪镇处于榕江县下游平原,东北面榕江环绕。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西胪镇辖区总人口1735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26人,农业人口165778人。 

截至2019年末,西胪镇户籍人口203000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胪镇有人口16052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西胪镇工商税收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19.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2017年,西胪镇完成农业产值6.905亿元,占年任务100%;工业产值1.455亿元,占年任务100%;固定资产投资额9.67亿元,占年任务100%;完成本级工商税收788万元,占年任务119%。 

2019年,西胪镇有工业企业1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1个。 

农业

西胪镇农业耕地面积3.23万亩,山林面积6.81万亩。以农业为主,是潮阳区乃至汕头市的农业大镇。初步形成“沿海万亩海淡水产品养殖、平原万亩优质稻和蔬菜、山区和半山区高值水果”等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带,建成西胪乌酥杨梅、姜薯等省级标准生产基地,形成西胪乌酥杨梅、海淡水产品、竹笋、莲藕、姜薯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拳头产品。乌酥杨梅有“岭南佳果"的美称,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海淡水产品主要有对虾斑节对虾锯缘青蟹、尖头、咸水草鱼、罗非鱼罗非鱼)等,品质上乘,其中草虾主要销往上海市北京市等大城市,经济价值较高。粮食种植面积6.52万亩,总产量约3.29万吨;海淡水养殖8504亩,产量7150吨,水果种植面积2.37万亩,年产量1.8万吨。2011年,农业总产值4.9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19.1%。 

工业

2011年,工业企业14家,主要从事生产经营塑料制品、五金制品、油气贮存销售、红木家私、土木工程等。工业总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交通

2011年末,西胪镇27个村(社区)已经基本实现村村有硬底化干道通往镇区,总长54千米,部分道路实现亮化并配套绿化,初步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西胪镇建有西凤公园、西凤生态公园、西二宫前公园、西二继凤公园和后埔公园5个乡村文化公园,竹林、南凤、兴平市等7个村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西凤书画协会、象棋协会,部分村还组建音乐队、少年腰鼓队、仪仗队、英歌队,逢重大节假日都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西胪镇有2所高中和12所初中,小学26所,在校中小学生3.23万人,教职员工1500人。西胪镇筹集资金639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4所,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西胪镇有卫生院1所,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为一级甲等卫生院,建有一幢三层门诊住院综合楼,设置床位50张,总投资1600多万元。各村(社区)均设有医疗站,共32所,卫生医疗人员136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西胪镇电话用户近2万户,宽带用户300多户。 

文化

抗敌记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即1943年(民国32年)8月13日至1944年(民国33年)5月16日的两年多时间里,广东省潮阳县西胪乡人民,配合当地抗日杀敌自卫大队和国民党驻军9连,先后几次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歼敌数百名,缴获各种武器枪支、军旗等战利品一大批,粉碎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人物故事

西胪镇的民俗音乐有:“西胪古今名人多,故事一讲几大箩,故事岂能当饭吃,肚子饥饿没奈何。”这里滋生出《铁面按察》、《虎山烽火》、《苏六娘》、《碧血钱坑》、《杨健生》、《庄山》等故事,并被编成潮剧话剧潮汕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西胪古镇也被誉为“故事之乡”。

《苏六娘》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按察使、法学家郭浩任满,不回莆田市县祖家,携眷到潮阳区定居,与大儿子郭琳居西胪泉塘村,郭浩在任期间,秉公执法的事迹在广西被编成桂剧。郭浩到潮阳定居后,好多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并被编成《铁面按察》搬上舞台。明代,西胪村青年郭继春与揭阳市吕浦村表妹苏六娘互相爱慕,反抗封建婚姻,苏六娘被沉江而死,尸体飘至榕江下游,被渔民捞起,安葬于榕江边白屿小埔上,苏六娘的坟墓,20世纪60年代初在学大寨平整耕地时被毁去。郭继春与苏六娘相爱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并被编为潮剧《苏六娘》,还制成电影戏剧片搬上银幕。

《碧血钱坑》

西胪人陈琴生(公元1886至公元1919年),是中原地区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据《潮阳县志》记载:“陈琴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先后担任孙先生秘书、粤军参谋长、第四军军长等要职,民国八年(1919年),在揭阳市钱坑寨(今属揭西县)销毁鸦片时被暗算身亡,年仅34岁。”陈琴生牺牲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新中国建国前被编成话剧《碧血钱坑》。

《虎山烽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驻在河溪乡的中队由中队长永芳敖幸率领,进犯西胪,西胪民众群起而攻之,在虎山与日寇激战,全歼包括永芳敖幸在内的日军49人,成了轰动潮汕地区的一次抗日大捷。西胪民众斗日寇的故事在潮汕各地被广为传颂,并被编成语剧《虎山烽火》。

《杨健生》

1969年7月28日,西胪受到强台风海潮袭击,公社革委会主任杨健生奋不顾身,带领群众抗风抢险,光荣牺牲,年仅39岁。杨健生牺牲后,被省革委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杨健生在西胪的许多感人故事被传为佳话,并被编成潮剧《杨健生》,在粤东地区广为传播。

《庄山》

庄山(1757至1775年),字鸣国,潮阳西胪东凤村人。6岁进私塾,业师陈雄恩。庄山聪颖敏学,业师曾于塾中出联对:“猪食红猪母菜”,众弟子正思索时,庄山对出:“鸡啄鸡冠花”。业师又出对“云水清沙”,庄山辄对上“月朗星稀”,业师觉得庄山是个可造就人才,授以庾信鲍照等名家经典著作,庄山皆领悟,诗词歌赋无所不通,7岁时他就作诗《送业师之凤城应试》:

缱绻平明送业师,簪花预卜插冠时。铜钱万选留青象,碧树千丛望楚枝。7岁童子作出此诗,人皆赞其才华横溢而称其为神童。9岁时,庄山的父亲因“非罪差”而被官府羁押,庄山即作诗一首呈潮州市知府曾公,要求放出父亲。曾公不信小小童子能作此诗,即召庄山来府衙,当面要庄山背出所作诗,庄山即背诵如流。曾公又疑此诗是他人代作,即现场测试,先出“李白”要求答对,庄山即对上“杨朱”。曾公又出上联“莲出污泥清高清洁称君子”,庄山脱口而对:“松生峻岭丰叶丰枝封大公。”曾公大喜,即令人放出庄山父亲,且收庄山为义子。庄山12岁列弟子员,其年知府曾公向上宪推荐其入童子科,候召试。

庄山写得一手好小楷,“毫笔落纸细若镂金,工能本锦。”他能诗词歌赋,《凤山文献录》辑存他《凤山十二景诗并序》、《石井岩八景》诗、《春日登高》、《重九登高》、《偶成》、《无题》、《韩江泛舟》、《白莲》、《淡菊》、《木芙蓉》、《梅花村》诗,又有《夜月》诗30首,现录其《十五夜月》诗:流辉美色地铺霜,水漫无澜田野光。皎皎形态清明朗,素娥捧镜出梳妆。

除上面提及的呈诗联对救父外,庄山经深入搜集,在乾隆四十年编辑成《凤山文献录》,收入自元代至其时的凤山乡里郭、张、庄、李、陈诸姓中文人所作诗文一百多篇,且有作者简介,为整理保护乡土文化作出贡献。

庄山在18岁时英年早逝。

文物古迹

绍聪祖祠

绍聪祖祠位于西胪镇东凤村(俗称凤山庄),始建于公元1929年,聂氏宗祠位于凤山上凤东侧,坐东北向西南,占地6000多平方米,有宽埕(小广场)、池塘;主座占地近900平方米,为三进两天井双火巷的标准潮汕地区双背剑古民居建筑物。绍聪祖祠的光荣史始于1943年之夏。当时,潮汕地区大部沦陷,日寇的铁蹄迫近西胪。国难当头,东凤村人庄汉梁挺身而出。这位30多岁的汉子年青时跟随过彭湃闹革命,一身正气和勇气,并且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庄汉梁动员乡绅卖掉公田换来2挺机关枪和一批步枪、弹药,召集本乡壮丁56名,于1943年8月10日成立“凤山庄抗日杀敌自卫中队”,自任中队长。自卫中队的队部及队员驻地就设在绍聪祖祠。绍聪祖祠的门前宽埕(小广场)就是军事训练基地。自卫队员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成为“神枪手”和“飞行军”。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绍聪祖祠进行修缮;2010年入选汕头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地方特产

杨梅杨梅科杨梅属常绿乔木果树。其优稀品种乌酥核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末年内輋潮汕地区译音,原字为上中下结构,由“山大车”组成)村农民郑董株野生杨梅单株选育嫁接繁殖的。乌酥核杨梅属迟熟种,高产、优质,较运,适应出口,果粒圈套,每公斤60多粒,果实深紫红色,核小酥化、肉厚质脆、汁多味甜。可食部分占90%以上,可溶性因形物13%左右,每100克果肉含糖12-15克、有机酸0.5-1.8克,还含有铁、维生素c、酸等,果仁含油40%,适应鲜食。

乌酥核杨梅适应性广,惊蛰后开花,芒种后采收,熟期一致,成熟期耐湿性强,在多雨的情况下不致大量落果,但花期怕严寒雨雾,需肥是较多,产量不稳定,寿命短。

西胪山区果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根据杨梅的生长发育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培植;植后三年,选在惊蛰前后的晴朗天气无东北风日子进行嫁接;加强嫁接后栽培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增施钾肥等科学用肥法、精细的土壤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取得丰收。西胪果农掌握了栽培杨梅的可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

旅游

综述

西胪镇名胜古迹有凤山古寨、波美圩、黄詹墓、石马宫墓、萧墓、蔡贞姑墓、苏六娘墓、梅峰寺、长美岩、古雪岩以及潮汕民俗馆、西凤生态公园等。 

人文景观

西胪镇有始建于唐朝的梅峰寺和无水桥,建于宋代的长美岩寺,建于元代的古雪岩寺,建于明代的黄氏宗祠,这些古建筑,集石刻、木雕、嵌瓷、泥玩具等民间工艺,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独特建筑风貌。各处古建筑还留下了一批历代名人学者的古诗文,其中元代诗人陈牧隐有《题凤山古寨》一诗,诗曰:“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磐石绕阳溪。英雄战垒今何在?万古鸦声对落晖。”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有《乌岩洞》题咏:“拄杖梯云乌道斜,石岩深处有僧家。灵根不秘千年迹,留取夭桃一树花。”有一片古树林,百年以上的古树逾千株,其中有植于宋建炎年间的槐荫树,植于元代的梅树,植于清道光年间的铁树。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名儒、潮州市知府黄詹墓,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墓。

古雪岩

古雪岩位于潮阳区波美村,古时岩中钟鼓相闻,梵呗悠扬,香火甚旺。但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沧桑,遭火烧兵之祸。明弘治戊午(1498)科举人黄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围歼山贼,抗日时期围歼日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至“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冲击下,宅更为遭殃,被夷为平地,文物损失惨重。

经过多年来的修建,如今殿宇辉煌,亭阁挺秀,莳花遍地,寺道广阔,佛像庄严,五百罗汉(各高30余公分,泥玩具)形态各异,风格奇特。还将着手筹建玉佛殿、佛教艺术馆。

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广东省文光街道西胪镇乌岩村后,故又称乌岩寺。

据《潮阳县志》记载∶「唐大历初年,福建人大颠西岩寺削发为僧,拜惠照和尚为师,自号大颠,后在乌岩村创建梅峰寺。」 又据《潮州先贤录传》一书记载∶「梅峰寺建于唐朝中后期(公元七八九~八二四年),因满山默林而得名。」可见,梅峰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我们沿着弯曲蜿蜒的环山公路,驱车来到寺前时,顿觉心旷神怡,寺院四周,群峰如黛,怪石嶙峋,清风阵阵,果香扑鼻,景色清幽秀丽。

寺院由天然石洞配置人工建筑巧妙构成。前面的大雄宝殿为人工建筑,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分前后两厅,两边有厢房,建筑古朴大方,大雄宝殿历经一千多年的烽烟战火,几经摧残,历代都曾维修,至仍保留唐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后面,有「开天佛祖堂」,这里是一天然石洞,奇趣的是,进洞的门由二支直立石柱、上面一片大石构成,酷似人工构建,但仔细一看,石柱与山石相连,上面的大石也系天然形成,由大门进佛堂,两块岩石交叉盖顶,岩石交接处有一大孔,透过阳光,似一天然露天小院,小院后面的石洞为「开天佛祖堂」,供奉「开天佛祖」塑像,佛祖塑像慈祥逼真,栩栩如生。佛祖堂「墙壁」和「屋顶」皆为天然岩石,石壁上有唐朝碑记石刻,可惜因年代久远,好多石刻文字模糊不清。 梅峰寺有浮雕石刻老母像、佛手印、无水桥、清泉飞渡、地下隧道、织布洞等胜景,石刻老母像刻工精巧,足见潮州地区唐代石雕艺术已十分高超,「佛手印」在石壁上,壁上天生一个人手手印,民间传说是大颠为试其功力,用手击石而印下的,清泉飞渡在寺傍山坡,坡前泉水顺着怪石飞流而下,蔚成奇观,地下隧道系天然岩洞,长约二千馀米,可直通山坡背面的内村。

梅峰寺前有一大山坑,山坑上有一无水桥,山坑下面全是怪石自然铺成。无水桥建于唐朝,明嘉靖的《潮阳县志》记载∶「唐大颠曾居梅峰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称无水桥。」无水桥在潮汕地区古建筑中不但年代久远,且因奇特建筑闻名海内外。桥为南北走向,全由石块砌成,分为二孔二墩,桥墩四方形,由方石块砌成,桥面为十五块石板铺砌,石板各长五.五三米,宽○.五六米,桥高十九.三米,建筑严谨坚固,历千馀年而巍然不动。而更奇特的是,「无水桥」下的山坑,千馀年来未见滴水,纵使暴雨倾盆,附近山洪暴发,无水桥下的深坑仍然只见坑底怪石,未见水流,此一奇特现象,曾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关注,据考证,山坑怪石下尚有深坑暗流,山坡泉水从地下暗流流去,暗流深达十余米,故山洪再大,洪水也不会涌到上面。民间传说,元末明初,道人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曾从无水桥下怪石缝隙处向石下暗流钓鱼,常有银鳞金鲤上钩。传说并不可信,但无水桥坑底无水,地下有暗流早在明代已有传闻。

梅峰寺千年来曾留下了好多名人学士的身影和足迹。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曾到此处游览并赋诗,留有「柱杖梯云鸟道斜,石岩深处有僧家」的名句。

参考资料

..

汕头市潮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潮阳区统计局.2021-06-28

西胪镇.政府官网.2024-03-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