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涛村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7

观涛村位于胶州湾北岸的山东省城阳区红岛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1.3公里。村名初为“官村”,1934年以其地理特征:朝夕观海涛,更名为“观涛村”。

历史沿革

据《即墨县志》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胡姓云南省迁徙,居城阳、流亭越一载,胡大德率眷属迁此立村。因胡氏在军中任过武官,故名官疃。景泰六年(1444年)车氏由阴岛韩家村迁入。清天命(1622年)徐氏由程哥庄迁入定居。清顺治(1640年)徐氏(另支)由崂山徐家麦岛迁入。

雍正年间(1724年)王氏由黄海迁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李姓由海东屯迁入。从1954年至2001年相继迁入的有李(另支)、刘、金、周、于、韩、姜、杜、杨、纪。明清时期,观涛村隶属即墨县里仁乡。1922年,划为胶澳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为青岛特别市阴岛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市后,又归属即墨县;日本投降后,仍属青岛市阴岛区。

1949年阴岛解放后,又归属即墨县。1956年阴岛区、马哥庄区、中华埠区、河套乡合并,由阴岛公所管辖。1958年成立阴岛人民公社。1961年先后归属崂山郊区、崂山县。1967年阴岛更名为“红岛”。1984年撤红?人民公社,设红岛乡人民政府。1991年撤乡改镇。1994年划为城阳区红岛镇。2001年撤红岛镇,由红岛街道办事处管辖。全村共14姓,其中胡姓(15代)、车氏(14代)繁衍兴旺。

历史人物车中润。

车中润,男,字廉臣,生于1890年(农历)正月初八,卒于1956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系观涛村民。1929年胶东半岛沿海渔民抗税斗争主要领导人。1925年至1928年,军阀张宗昌督鲁,苛捐杂税繁多。1925年11月,设青岛渔航分局,征收渔航税。困苦不堪的渔民暗中联络欲行抗税。

1929年春,共产党员赵继速(西大洋人)回乡,秘密与车中润、于守诉(东大洋人)等人接触,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更坚定了他们抗税斗争的决心。1929年6月(农历五月中旬),车中润、韩明俭(后韩渔民)等拟就秘密发动,伺机举反的计划,正逢李天倪派人窜至高家村,召集各村村长在龙王庙开会,布置各村渔民每人所缴渔航税由原来的五块银元涨至八块银元。消息传出后,车中润等立即组织阴岛渔民代表200多名在千佛山聚会,决定去分住所请愿向警官王相九提出抗议和质问,王不予答复。次日100余名渔民代表同赴青岛市公安局第二分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请愿,仍未获答复。

于是在青岛莘县路裕风祥召开会议,选举车中润等为领导,决定在红岛街道沧口区沿海地区进行发动,车中润亲自到崂山区即墨区、威海、莱阳市乳山市海阳市黄岛区日照市、海州等地进行联络发动,商定进行大规模的抗税斗争。是年六月中旬一场激烈斗争展开了。7月28日,160余名代表冲入渔航局,7月29日沿海渔船4000余条进入沧口港和小港,一部分人上街游行示威,一部分冲入小港码头与警察对峙。慑于民众威力中国国民党市党部被迫同意取消渔航税的要求,斗争胜利了。9月于阴岛、千佛山、沧口各竖碑一座,以资纪念。

地理环境

观涛村的中心位置为东经120°16′,北纬35°13′。其辖区:东跟沟角相邻,西跟宿流村毗连,北跟高家村接壤,南距海边不足300米,跟青岛市市区、黄岛开发区一依带水,隔海相望。总面积0.84平方公里,合1269亩。全村359户、总人口1029人。

观涛村的地形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逐渐升高,就房屋显示象一把椅子形。村南一排房屋比村北一排房屋落差5米。东部和东北部0.5—1米以下地壳为白色软质岩层。村西部0.5米以下有棕色岩层(属二级岩)其他地带2—5米以下全是岩石,为胶莱盆地东南部青山地层

观涛村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春季清明节前属-霜期,雾多,春寒,南风多,平均气温15℃—20℃。夏季天热,并不干燥,多东南风,平均气温20℃—30℃。秋季早晚凉爽,中午炎热,多北风,平均气温15℃—25℃。冬季寒中有温,多北风、西北风平均气温10℃—零下8℃。

观涛村东北部地片属沙壤土,适于种植花生、甘薯,北部西北部为黄壤土,适于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南部西南部为腐质土,适于种植小麦、花生。

观涛村地下水,源源跟马哥庄莲花湾底部水线相通,故水线分布均匀,水源充足,源源流长。

观涛村有两个石料厂,西部采石场石料为二级,呈红色,质地坚硬。民国二十一体年(1932年)始采至今。东部石料场占地面积4亩,石料质软,多用于建造民房,大建筑铺底。

经济

域内,北有青云宫,东有高万丈水库及高科技农业区,南部海域有金沙滩、养虾池,海边有水产品加工厂及面积20余亩的海岸防护林,村前为镇级公路,周边有诸多的美丽传说。

胶州湾的鱼类、虾类、贝类极为丰富,其中牡蛎科菲律宾帘蛤均为优质产品销往市场。观涛渔民善于使用大流网、海蜇网、虾网,主捕鲅鱼、日本鲭刀鲚、海蜇、虾类。闻名遐迩的阴岛虾皮、海蜇皮、观涛村可以大批量地推向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食客的青睐。

改革开放以来海产品养殖业迅速兴起。池养对虾属、浅海滩涂放养牡蛎、毛蚶、杂色蛤均获成功。由于观涛村海域滩质水质优良,故这里养殖的贝类以壳大、味美畅销国内外,颇受客商欢迎。

文化

名字由来

朝夕观海涛

观涛村为何由“官疃”而更名为“观涛”呢?追溯起来寓意颇深。官疃位于胶州湾北岸,胡氏立村时因是一名武官,故名“官疃”以显其威。建国前距村百米处就是海边,涨潮时村前一片汪洋,退潮时平整的滩涂随着潮水的回落向外延伸。每当北风徐徐,海面如镜,当南风劲吹,波浪滔天时,人们站立村前,观赏着滚滚而来的浪涛,顿觉胸怀开阔,“万马奔腾”、“堆起千层雪”之感油然而生。

民国时期,青岛市教育局主任胡学仁路径此地,按照他的说法: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身临其境,赞叹不己,身有感触地说“此乃阴岛的一大景观”。1934年胡学仁将官疃村更名观涛村,突出了“观涛”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

胡氏祖立村后的第三年(1406年)打算于官疃村东开凿一眼水井,以便饮用。有一天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步入他的家门,开口言道“听说你要凿一眼水井,位置在何处?”胡姓听后顿感疑惑,思索着:凿井之事并未外传,老者何以知之?便问:“先生何以知晓凿井之事?”老者答道:“我是专勘察水源的,不必多问”。主人跟老者来到村东,老者看了看南北位置,又瞅了瞅东西方向,欣然一笑:“此处地下就是宝水,水源跟15里外的莲花湾地下水相通,就此挖掘吧”。

勘察后胡氏要老者进家做客,老者于大门外对胡氏说:“请主人先进家,我在门外一看”。胡氏刚迈进大门,当回首要抱拳施礼相迎时,老者旋即消失,胡氏一家顿时领悟到:这是先人指点,胡氏便叩拜,感恩不尽。第二天胡姓组织一班人破土凿井。挖至三米深,6股水线于井中汇合,大家争相捧饮,水甜如蜜,顿觉神情爽快,啧啧不止。水位渐升,挖掘无法进行,便一面撤水,一面砌壁,水位升至2.5米处,不降不溢一清见底。后来井中出现了一株白莲和井边出现莲花仙子品尝井水的奇迹。

民国时期(1920—1928年)村民徐恕业、徐兴公牵头,成立了柳腔戏剧班。连续多年,搞得红红火火,颇受群众欢迎。演出剧目:《卖宝》、《三娘教子》、《罗衫记》、《井边会》、《大彩球》等。通过演出,增加了节日气氛,活跃了村民生活且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以徐兴焕为首成立了话剧组,组织爱好文娱的村民,演出了《改邪归正》等话剧。1954—1957年,话剧已成为观涛村的拿手戏,誉满乡里,于是又结合党的路线政策、中心工作演出了《三世仇》、《沙家浜》、《关公整周仓》及歌剧白毛女》。观涛村戏剧组经艰苦努力获得了大喜过望的良好效果,邻村赞美,群众满意。

观涛村象泥塑老虎、泥鸡、不倒翁、纸扎老鼠,竹制货郎鼓、竹哨、布制老虎、剪纸等传统文化,历来盛行。观涛村泥塑、纸扎的各种器物,其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明,神采各异,妙趣横生。尽管多为孩童取乐、玩耍但已成风气,至今流传。观涛村剪纸颇有名气,能剪纸的人均有一个尊号——心灵手巧。一剪一纸随心所欲,双喜,吉祥物,花草虫鸟,旋即出,或贴于窗旁或贴于墙壁,显得门庭壮观,富有生活气息。

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亦随之全面展开。

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观涛村投资41万元和宿流村合办教学大楼一处总面积21亩,建筑面积3333平方米。楼高三层,格局对称,内部设施完善,达青岛市一类学校标准。观涛村有105名学在此就读。观涛村经各类学校培养出的大中专院校学生102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7名(包括两名硕士研究生),中专学历55名(不含高中)。

环境整治。1996年观涛村中心街铺设了沥青路面,石砌680米长的排水沟。以中心街为基点,南北左右成六方小块,形成棋盘型。在治理脏、乱、差过程中唯一留下的一个死角---村西南两个污水塘,于2002年彻底清除,从此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三大堆”亦得到根治。从1993-2001年,按照镇“三绿”工程的要求,观涛村对海岸线、公路、中心街两侧、村庄周边进行了绿化美化,共植树15000余株,每家每户门前几乎全是花坛,使环境清新优美,体现了生活的和谐与充实。按照路人的评价:“这个村真是如花似锦”。

精神品质、文明新风。

观涛村民历有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尤其海上救助活动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使被救助者感恩不尽,使全体村民由衷赞佩。

1992年国家在农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观涛村在实施这项制度中,被誉为城阳区“示范村”。村民争创文明户的良好风尚已蔚然形成,观涛村“五好家庭”户,“星级户”家,观涛村计划生育工作以满分的成绩跨入了青岛市先进行列。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1985年观涛村就荣获青岛市授予的“文明村庄“称号,从1992-2001年连续被评为区级“计划生育先进村”,2001年城阳区政府又授予观涛村“文明村庄”称号等。

旧中国观涛村民由于异族侵入,阶级压迫和生产力极端落后,全村78户人家,就有35户过着极端贫困的日子,有的为生活所迫,出卖劳力;有的流离失所不知去处;沿街乞讨者,因无存身之地,晚间进住碾屋,如此等等使人满目萧然,倍感凄楚。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民以新生的活力,主人翁的态度,建设新的家园,创造美好生活。

土改后贫困农民分到了土地有了立业之本。1953年,观涛村成立渔业合作社,船网工具入社。1954年成立农业互助组。1956年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土地为合作社集体所有。1958年阴岛人民公社成立,观涛村属宿流耕作区,为了大面积统一耕作,打破村界,土地平调。1959年撤耕作区,成立观涛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根据人民公社条例,划分为三个生产大队。1969年成立“革委会”。1980年撤“革委会”,重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成立村民委员会,土地下放到户,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三十年的集体化道路上,观涛村充分利用临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在战天斗地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兴农措施,粮食产量逐年递增。黄河有水小河满,村民生活得到相应的提高,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一些波折,走过一段弯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积蓄的力量萌发出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

农业,利用科技力量,采取了现代化的耕??管理手段,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总产量50万斤,1995年增至526万斤。1983--- 1999年为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观涛村渔业始终以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一并发展。全村养殖户12家,养殖面积1000亩(包括池养对虾属)。1978年渔业产值765万元,1995年增至1376万元,民营工商服务业34家。1978年工业收入12万元,1995年增至163万元。1985年商业服务业收入4.2万元,1995年增至94万元。观涛村饲养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稳中有升,全村饲养业11户,1995年总收入21万元,高效农业4户,经济效益可观。1982年全村总收入31万元,人均收入162元;1995年增至1432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引资企业有汉阳水产养殖场(韩国)占地12000平方米。

柞树王

在观涛村后部,胡姓居住区内,一株古老的柞树王一直保留到民国28年(1939年)。树的直径1.5米,高12米枝密集,分布均匀,树顶为冠状,遮荫面积600平方米。从年轮判断该树生长期不少于千年。此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空气畅通,故千年古树直至最后仍茁壮翠绿。每年结的柞树果,人抬车推,用以磨面做馍馍。民国28年(1939年),胡氏将树伐倒(只留下树墩)卖予宿流村金氏,以做汽车燃料。1958年深翻土地时,于村南发现一口3×3方形柞木井(用蒙古栎砌边)。足证观涛村域内当年为一片柞树林,不容置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