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谢安 :贝特谢安

更新时间:2024-09-21 10:35

贝特谢安(Beit She'an)是以色列东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加利利海以南20公里,面积7.33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16,900。该城市地处约旦河谷和耶斯列谷的交汇处,是内陆与沿海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耶路撒冷王国到加利利的重要通道。贝特谢安历史悠久,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从公元前青铜时代开始,它就因其地理位置在埃及帝国的管辖下。在希腊化时期,该城市被称为Scythopolis,在罗马统治时期,它获得了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并成为十城同盟的主导城市。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它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都市,作为帕勒斯廷尼亚省的首府,拥有基督徒、异教徒、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的混合人口。在阿拉伯征服耶路撒冷后,由于连续发生的地震(尤其是公元749年),该城市失去了其重要性,成为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乡村城镇。1948年至1950年,该镇的人口完全变化,原来的穆斯林和基督徒被指定为犹太国家的一部分,并在1948年5月被以色列国防军占领。在哥伦布行动期间,大部分居民逃离,其余居民被驱逐,并由犹太移民重新定居。如今,贝特谢安是贝特谢安谷地区城镇的区域中心,古城遗址现已成为贝特谢安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该镇靠近约旦河穿越口,是以色列和约旦之间三个穿越口之一。

简介

Beit she'an,以色列北部区( North District)主要城市之一。人口16,900(2009),城市面积7.33 km2。由于处于约旦河谷和耶斯列谷( Jezreel Valley,海拔为-120m,以色列最大的农业区)的交合处,是内陆的沿海的必经之地,同时也耶路撒冷王国到加利利(Galilee)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名称来源于迦南语( Canaanite),意思为“安息之所(house of tranquility)”。现在是贝特谢安河谷地区的中心城市。

历史

1921-192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博物馆曾对贝特谢安古城遗址进行发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埃及时期的珍贵文物,大部分现藏于耶路撒冷的洛克菲勒历史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博物馆。1983年、1989-1996年耶路撒冷王国希伯莱大学又再次对其发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至少18年古城遗址,现在这里已经是以色列最完整的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遗址,每年吸引超过30万的旅客到此观光旅游。

埃及时期

埃及统治时期(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这里曾一度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埃及官员和军人大量迁入,获得很大的发展。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历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时期占领此地(在卡尔奈克石柱上有记载)后,此地即成为行政中心。第十九王朝(19th dynasty)时期,贝特谢安从一个小城市被重新规划建造,并因此留下的大量的埃及时期的遗址,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座39米长的大型的迦南人寺庙,供奉迦南人的神米加(Mekal),寺庙附近还发现了珍贵的狮狗相斗的石柱。第二十王朝时期,又新建了大量的行政官邸,包括著名的第1500号宫殿(Building 1500,为埃及官员的驻地)。后随着海上民族的侵袭,埃及渐渐失去了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控制,贝特谢安也在约公元前1150年被彻底摧毁,埃及人再也没有进行重建。

后埃及时期

埃及人离开不久,迦南人占领此地,兴建成为一个军事要点,以抵御海上民族尤其是菲利士人的侵袭(philistine)。大卫和所罗门时期,贝特谢安成为以色列人领土的一部分(见载于圣经中)。之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 Tiglath-Pileser III,新亚述的缔造者,745–727 BC)占领此地并将其夷为平地。希腊城邦时期(Hellenistic period),此地又渐渐有了少量重建,并更名为斯基台波力斯(Scythopolis),源于居此在此地的斯基台商人(Scythian ),希腊人留下的遗址不多,最重要的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的一座神庙,之后在罗马帝国时期仍继续存在并使用着。公元前301-前189年间,贝特谢安处于托勒密王朝统治之下(Ptolemies),并见载于公元前三到二世纪的关于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士王朝(Seleucid dynasties)的战争的历史资料中。公元189年塞琉士人占领此地,公元前一世纪末期,贝特谢安再次毁于战火。

罗马时期

公元前63年,格涅乌斯·庞培(Pompey )将军占领巴勒斯坦,贝特谢安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在执政官加比纽斯时期( Gabinius),该城得到重建,城中心由特尔山(the summit of the Tel )迁移到山腰上,是时城市名称仍为斯基台波利斯,成为德卡波利斯地区(Decapolis,十个城市组成的松散的联盟,历史上为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的中心城市。

拜占庭时期

第一次考古发掘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发现了大量拜占庭统治时期(330 CE – 636 CE)的遗址,包括建于特尔山顶的一座圆形基督教堂和整个城市的城墙。城中心的所有异教徒的教堂都被拆毁,同时罗马式的下水道和澡室被大量重建。公元363年,加利利的大地震损毁了大量建筑,重建后,公元409年斯基台波利斯成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行政中心。

阿拉伯时期

公元634年拜占庭帝国在与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战败,斯基台波利斯被阿拉伯人占领,并更名为贝珊(Beisan),阿拉伯人占领后,完好的保存了城市面貌,且一直与当地的基督徒和平共处了一百多年,不过城市地位日益衰落。公元749年戈兰大地震完全摧毁了这座城市,此后再也没能再现它的辉煌。震后城市在特尔山南麓重建,在公元1140年前后,十字军占领此地,更名为比弗( Belvoir),兴建了城堡,成为封地之一,1190年前后又重新被阿拉伯军队占领。现在这片遗址成为一处国家公园。

马穆鲁克(Mamluk,9-19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军人阶层,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时期,贝珊是大马士革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开罗与大马士革之间通信的中继站(relay station)。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这里是犹太人的聚居地,14世纪著名的法国犹太人地理学家Ishtori Haparchi 曾在此定居于此。

奥斯曼帝国时期

公元16世纪开始的奥斯曼帝国的近400年统治时期,贝珊失去了其地区重要性,特别是苏丹阿布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1876–1909),海法-大马士革铁路的修建,使贝珊再无复兴的可能,且诸多历史记载,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贝珊的居民受到残酷剥削,生活极其困苦。

近现代史

1934年时贝珊还完全是一个阿拉伯人居住的小镇,同时也有周边有许多游牧的贝都因人(Bedouin )。1936-39年贝珊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冲突的中心之一,1936年时当地一个95人的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 Jewish )村庄被驱逐。1938年时英属巴勒斯坦委任政府统计,当地城区总人口5540,其中阿拉伯人有5080,占92%,余为基督徒。这那次民族冲突中,犹太领导人Haim Sturmann被杀,激起了其友人英国军官奥德·温盖特(Orde Wingate)对贝珊的阿拉伯人的镇压。

1945年统计资料显示,贝珊及周边地区共有穆斯林16,660人,占总人口的67%,余为犹太人7590人,占30%,基督徒680人,占3%,阿拉伯人占有44%的土地,犹太人点34%,其它为公共土地。在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协议中,贝珊及周边大部分地区被划入以色列。第一次阿以战争中,犹太人和贝都因人(阿拉伯人的一支,以游牧为主)在1948年3月第一次发生交火,在英属巴勒斯坦解散的前三天,贝珊被哈格纳(犹太人地下军事组织)占领,同年5月以色列独立后,此地遭受邻近的叙利亚的猛烈炮击,阿拉伯人大量逃往叙利亚,当地阿拉伯基督徒则逃往拿撒勒(Nazareth)。五十年代时,北非犹太移民的进入大量充实了当地的人口,使贝珊开始有了发展。

现状

现在贝特谢安是以色列主要的产棉区之一,当地交通以公路为主,目前正规划在2011年动工兴建新的铁路。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