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 :中国民俗学家、革命烈士李大钊女婿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8

贾芝(1913年12月12日—2016年1月14日),原名贾植芝,男,汉族,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象征派诗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在民间文学界地位较高。也是李大钊的女婿,李星华的丈夫。

1929年,贾芝赴太原市进入太原成成中学读书,之后他参加了“九·一八”学潮,参加了进步学生包围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斗争。1932年,贾芝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高中,大学期间,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与诗友成立了泉社诗社,写的诗大多是校园中的苦闷、哀怨和朦胧的爱情。1935年,贾芝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水磨集》。1937年,贾芝因七七事变发生而不能返京,只好借读于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经济系。1938年,他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毕业。

1943年底,贾芝又被调至延安大学中学部(后改为延安中学)工作,1949年5月,贾芝作为西北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同年,贾芝参与创办并主编《民间文艺集刊》。1950年,贾芝参与创建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不久就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民间文学丛书”,其中《洪古尔》系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重要章节,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版史诗作品,以事实推翻“中国无史诗”的荒谬论点。1951年至1952年5月,贾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土改,领导了两个乡的土改工作,并被评为甲等奖。1953年,他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同年参与创办月刊《民间文学》。1959年,贾芝倡导组织有关方面联合召开搜集整理史诗《格萨尔》座谈会,并提出在“抢救”的口号。“文革”时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被解散,贾芝被隔离、批斗。

1978年,贾芝向中宣部递交了抢救《格萨尔》的报告,获准成立六(七)省区工作小组。 次年,贾芝在胡耀邦的支持下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会上贾芝为受“四人帮”迫害的民间歌手和他们的作品平反。1982年,贾芝离休。1985年,贾芝到芬兰参加史诗《卡勒瓦拉》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在研讨会上以众多作品实例有力地推翻了“中国无史诗”论。1990年,他加入ISFNR,1995年,贾芝出席该学会第十一届大会,宣读论文《广西各民族民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比较研究》。2009年开始,贾芝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4日,贾芝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103岁。

2001年,贾芝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最高荣誉奖(《播谷集》);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拓荒半壁江山》)。贾芝指出民间文学有自己特定的范围,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众创作也不能简单说与作家文学合流。在民间文学的采录上,贾芝强调全面搜集,且不宜擅自删改润色,应该保留原貌。他长期担任民间文学领导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具有侧重于宏观理论的特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3年,贾芝出生于襄汾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时,他开始上私塾小学。1929年,贾芝小学毕业,赴太原市进入太原成成中学读书。成成中学有不少共产党员,贾芝在这里读书三年,阅读了一些进步文学家的作品,知道了鲁迅、郭沫若等革命的文学家。之后他参加了“九·一八”学潮,参加了进步学生包围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斗争。1932年,贾芝前往北京,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高中。由于信仰马克思主义,两年后进入社会科学系,攻读社会科学,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同时从事诗歌创作。

贾芝由于自幼受祖母、母亲的影响,中学时期即已热心于诗歌创作,大学期间,他与诗友成立了泉社诗社。1935年,贾芝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水磨集》。之后他又参加了以北大学生为主组织的学生诗社,先后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和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诗作。1936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 ,找到了呕心沥血、飞鸣不已的神圣职责。同年,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将他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的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不久,贾芝转入经济系学习。1937年,贾芝因七七事变发生而不能返京,只好借读于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经济系。1938年,他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毕业时,便放弃了中法大学为他保留的赴法国留学的名额,而经民族革命先锋队(贾芝于一·二九运动期间即已参加该组织)介绍到了延安市,参加革命。

工作生涯

新中国成立前

贾芝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系学习九个月后,贾芝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室作翻译工作。这期间与人合作翻译了周立波推荐的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长篇小说《磨房书简》。随后,他又调至文学部研究室从事写作,先后在《文艺战线》《诗刊》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多首,后又调至鲁迅艺术学院理论组文学部创作室工作,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

1943年底,贾芝又被调至延安大学中学部(后改为延安中学)工作,担任教导员、教员、支部书记。1946年至1947年,贾芝负责筹建延安中学。1948年初,贾芝被调至延安大学,到中等教育研究室参加教员整风,后又参加筹办延安大学文艺系,任系秘书,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1949年5月,贾芝作为西北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后即留京任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编审组副组长。同年,贾芝参与创办并主编《民间文艺集刊》。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3月,文代会后成立的第一个协会一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贾芝任秘书组组长,负责民研会日常工作。次年初,文艺局编审处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贾芝担任了出版社古典、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与蒋天佑合作编辑了《民间文艺集刊》三期,并且在第一册上发表了他的论文《老苏区的民歌》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同年,贾芝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并任党总支书记、编辑部主任。20世纪50年代初 ,贾芝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民间文学丛书”,其中《洪古尔》系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重要章节,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史诗作品,以事实推翻“中国无史诗”的荒谬论点。1951年至1952年5月,贾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土地改革,领导了两个乡的土改工作,并被评为甲等奖。回京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组长。

1953年,他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同年参与创办月刊《民间文学》。1955年,《民间文学》正式创刊,贾芝任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不久中国民研会被中国文联接纳为团体会员,贾芝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并主持中国民研会日常工作。1957年,贾芝回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次年,贾芝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采风掘宝,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的工作报告。1959年,贾芝倡导组织有关方面联合召开搜集整理史诗《格萨尔》座谈会,并提出在“抢救”的口号。

1961年,贾芝再次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直到“文革”开始。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民间文学十年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和工作任务问题》《论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文章。文革开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被解散,贾芝被隔离、批斗,于197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选了《中国歌谣选》。1978年,贾芝向中宣部递交了抢救《格萨尔》的报告,获准成立六(七)省区工作小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次年,贾芝在胡耀邦的支持下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会上贾芝为受“四人帮”迫害的民间歌手和他们的作品平反。

1980年,贾芝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随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并任首任社长。次年,他参与创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82年,贾芝创办季刊《民间文学论坛》,同年,贾芝离休。1982年,他任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团长赴日访问,在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作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和现状》的报告,引起日本学者关注。

退休后经历

1983年,贾芝任三套集成副总主编、《中国歌谣集成》主编,亲自撰写研究性序文万余字,9月,又率中国民间文学考察组赴芬兰冰岛考察。

1985年2月,贾芝率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参加芬兰“卡列瓦拉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卡列瓦拉与世界史诗讨论会”,作了“史诗在中国”的发言,同时放映藏族蒙古族民间艺人演唱录像,收到广泛关注,芬兰总统还接见了贾芝。次年,贾芝在统战部的支持下邀请台湾学者访问大陆。1994年,贾芝赴台湾讲学,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1995年,贾芝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中国艺术家评委会主任委员,评选中国民间艺术大师。1996年,贾芝主持召开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研讨会,有36个国家的学者提交论文,26个国家的学者出席会议。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59年,是75个国家的民俗学者的组织,首次在亚洲举办学术活动。各国学者对会议非常满意,研究会主席挪威人雷蒙德说:“这次会议是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有史以来开得最好的一次会议,是你们帮助我们更加国际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贾芝为中国民间文学走向世界又搭建了一个平台。

因病离世

从2009年开始,贾芝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4日,贾芝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103岁。

社会职务

主要成就

民间文学的组织家

1950年贾芝在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分管通俗文学。1951年冬,他参加阳翰笙为团长的政协土地改革工作团,赴柳城县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分田分地。由于贾芝走了,民研会散架了。1952年5月回北京,会里工作人员分到出版社去了,只剩下一个贾芝等回来也要分走,贾芝多方奔走呼吁,1954年民研会恢复工作,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全国文联。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月刊,文联秘书长阿英任主编,贾芝任副主编,实干起来。民研会办这刊物推动全国搜集、研究,蓬蓬勃勃开展工作。“文革”摧残民间文学。民研会被砸,民间文学资料被毁。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贾芝联络民间文艺家,多方呼吁恢复民研会,建起筹备组。1978年积极倡议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任首任所长,1979年6月在成都成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选举贾芝为理事长,团结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1979年9月,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贾芝作报告《歌手们,为‘四化’放声歌唱吧!》。1979年11月,举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贾芝作报告《团结起来,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而努力》,正式恢复民研会,当选副主席。1981年,建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任社长,出版不少好书。贾芝挑起全国民研会、民间文艺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几副担子。

民间文学的编辑家

贾芝是中国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曲艺、美术、戏剧、工艺民歌民俗音乐等诸多方面)的开拓者、领导者。建国初期他便自觉担当起抢救保护各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相关学术领域著述颇丰成就巨大,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举足轻重的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 ,贾芝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民间文学丛书”,其中《洪古尔》系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重要章节,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版史诗作品,以事实推翻“中国无史诗”的荒谬论点。1958年,贾芝与何其芳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坚持了40余年,评审出版了20余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长期工作实践总结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由中宣部发文全国执行,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民间文学的采录上,贾芝历来强调全面搜集。一个民族的、一个地区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同一母题有各种异文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同一件作品而散失不全的搜集要全面,口头的要,书面的也要,正面的要,反面的也要,新的要,旧的也要。总之,上古下今,精华、糟粕,一概搜集,全部保存。同时,在采录中可以有限度的整理。他认为,整理就是把民间文学作品按照民间流传的原来面貌拿出来,而不是随意删改与润色。

贾芝关注新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在《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49—1966)导言中,分为四个时期,记叙大量史实。①1950—1955年发轫时期。②1955-1958年工作发展时期。③1958-1966年由发展的峰巅跌入低谷,开始多难时期(1966-1976十年浩劫)。41979年以来,大发展时期。说了“抢救的口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响亮”。说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特色“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既叙“史”,也说“理论”,说了“民间文学是人民的语言艺术创作,也是弥足珍贵的社会历史资料”。说了“民间文学与民族风俗的密切关系,互相依附,互为佐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语言艺术,只有了解那个民族、那个地区的民俗,才能了解活的民间文学及其特点,民间文学也是研究民俗学及其他社会历史科学的珍贵资料。因而民间文学应从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或地方风俗中寻根,正确地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贾芝重视民间文学之“史”,在记“史”、叙“史”之过程中,记“理论”、说“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史”与“理论”发展的关系。

民间文学的理论家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民间文学界出现了一种理论,认为今天的群众创作就是民间文学,也有人认为今天知识分子作家和劳动人民的文学创作已经“合流”了,知识分子写的民间形式的作品,也应当都是民间文学作品。针对这一现象,贾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和工作任务问题》一文中表露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应无限度地扩大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依然有自己的范围和界限。尽管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合流是一种趋势,但否认现今存在的差别是不对的。就现阶段而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远远没有合流。而群众创作也并不全是民间文学,它们之间,存在着美学标准、艺术形式上的差异。民间文学的形式和风格在新时代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它总是沿着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的轨道向前发展的,总是具有民间风格、民间味道。在艺术形式上,贾芝认为,并不是凡民间形式的创作就是民间文学,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失以前,在文学艺术创作还有专业制作与业会制作之分的时候,作家的制作虽然思想感情与语言形式都很群众化,也不应列入民间文学。他们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风格,也仍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事实上它们还存在着差别。不看这种差别,认为它们已经合流了,不应当加以区别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有害的。

在古今关系上,贾芝一反厚今薄古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今古并重的口号。他认为在重视民间文学的同时,不应以什么“土气”“霉气”“锈气”“铜绿气”来“薄”传统民间文学。不应割断历史,传统民间文学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而把劳动人民的新创作与民间文学传统割裂开来,要新的不要旧的,这不仅仍然暴露了一种轻视劳动人民文学创作的观点,抱着这种割断历史的观点,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新的民间创作的。在这个前提下,贾芝于1961年领导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丛书的整顿工作,强调了今古并重的原则。

1988年,他在民间文学集成作品翻译讨论会上,解释严复概括的“信、达、雅”翻译三字原则:“‘信’即准确、忠实;‘达’即通达,指文字表达通畅流利;‘雅’即风雅,是风格,也可谓传神。‘信、达、雅’即达意、传神。达意并且要传神,才能感人,好的作品应该如此。一般作品的翻译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平,诗歌翻译更要做到。”笔者不由回忆起1980年贾芝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说了少数民族民歌汉译要“达意传神”,民间诗歌汉译后还得是诗,富于诗的神韵;说了民间故事整理,“要按照劳动人民的世界观美学观,将人民的口头创作,按其本来面貌,最有艺术光彩地记录下来”。“朴素也是一种美”。这些话,是精确的经验总结,是精到的理论概括,是精妙的诗化语言。我不由想起贾芝本是诗人,不由想起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贾芝诗化的理论,“润物细无声”,润入民间文艺家们的心,红湿了遍地鲜艳芬芳的民间文艺花朵。

民间文化外交家

贾芝1979年和段宝林加入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lk Narrative Research,ISFNR)。贾芝访问日本印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丹麦英国俄罗斯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主持学术会议,邀请外国学者来中国开会、访问,向外国学者介绍活态的中国民间文学,同时向外国同行学习。他是民间文化外交家。1985年,贾芝到芬兰参加史诗《卡勒瓦拉》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在研讨会上宣读《史诗在中国》,介绍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30多个民族活态的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以众多鲜活的作品实例有力地推翻了“中国无史诗”论。1989年他赴匈牙利出席该学会第九届大会,宣读论文《民间故事讲述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演变》,介绍中国现有五种类型的故事讲述家,特别介绍耿村的调查和故事家群,向大会主持人沃伊格特先生赠三集《耿村故事集》,还放映《河北耿村的故事讲述》和《北戴河新故事大赛》录像片。1992年赴奥地利出席该学会第十届大会,宣读论文《民间文学与世界观的早期教育》,论民间童话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对人一生的影响。

其它成就

李星华和贾芝从延安市回到北京后,就开始收集有关父亲李大钊的资料,他们访问了李大钊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如刘清扬张申府于树德、章川岛等并曾回到乐亭县家乡收集资料。在整理大量文字记录的同时,还收集了许多历史照片、遗物,以及部分手迹。这些物品在纪念李大钊牺牲30周年时,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李大钊的女婿,贾芝在李大钊的思想传播、遗物收集和文字整理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59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稿,贾芝编选了《李大钊诗文选集》。他说,这本书的编选和修订,是在李星华的合作和帮助下进行的。她吕振羽李大钊同时被捕,自己所了解的李大钊的一些往事,大都是她讲的,或同她一块进行调查的。

贾芝还培养过若干学生,如民间文艺学家段宝林,中国散曲研究学会原副会长吕薇芬等。

个人作品

贾芝曾先后出版了专著《民间文学论集》和《新园集》,还撰写了许多种民间文学各个形式的研究文章,传说、故事、歌谣、神话、曲艺、史诗等都在他的研究视野中,如《老苏区的民歌》《评新曲艺的创作》《论采风》《民间传说刘三姐的新形象》《民间故事的魅力》《关于孟姜女的故事研究》《陶瓷和陶瓷的传说》等。与孙剑冰合作编选了《颂歌》《中国民间故事选》(一、二集),主持编选了《中国歌谣选》(上、下集)。他还先后主持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丛书》多种。还著有诗集《水磨集》以及一些译作。此外,编注了《李大钊诗文选集》,撰写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的一些文章。

著作

译著

个人生活

1935年,正在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读书的李星华和贾芝相识了。这期间,贾芝问李星华的家在什么地方,她表示自己没有家,只希望革命成功,李星华对旧世界深恶痛绝、对新中国充满憧憬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贾芝。“一二· 九”学生运动。李星华、贾芝都是“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经过此事他们感情进一步加深,第二年就结婚了。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贾芝是中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他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硕果仅存的世纪人。对研究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贾老无疑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中国民族文学网评)

贾芝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著、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中国文化报评)

贾芝在民间文学领域像一只“播谷鸟”,“忙着种,忙着催人播种”,尤其是“催人播种”。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民间文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领导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民间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晚报评)

贾芝在学术上的勤勉与生活中的淳朴真诚,所有文字与语句尽显苍白,正可谓“百年勤朴留典范,永世功业传后人”。(北京晚报评)

作为一位勤勉的学者,贾芝先生是民间文艺界的“播谷鸟”。我们纪念先生,纪念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理想信念,纪念他深入群众、深入民间,坚持“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学术精神,也纪念他以“草根”之身拓荒中原地区民间文艺事业的灿烂一生。(《中国艺术报》评)

他身上虽然罩有光环,却没有大学问家和领导的架子,待人处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谈吐风趣、重情重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常令人陶醉,一双瘦骨嶙峋的手能给人输送温暖和力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郑一民评)

贾芝先生是成就卓著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在长达80年的学术生涯中,先生一贯注重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自称“草根学者”,始终坚守民间文艺阵地,深入乡土开展研究工作,将书桌放到田野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评)

逸闻趣事

幼时算命

贾芝儿时被当地算命先生称八岁有一难,会被水淹,如果渡过此劫难,今后会长命百岁。他奶奶在贾芝8岁那年,不许他沾染任何与水有关的人与事,据说洗脸都不许自己碰水。贾芝8岁这一劫难平安渡过后,贾芝应了算命先生的话,一生平安幸福,“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拒往布拉格

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调贾芝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既高兴又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最终他没有去布拉格。

写作争议

1983年,贾芝写了《关于周作人的一点史料——他与李大钊的一家》。他表示周作人和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过从较密,是北京大学同事,也是《新青年》的同人。在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参与了后事的处理和1933年的公祭,而且对李大钊的一家在长时期中给了很多的帮助,可以说他是朋友中出力帮助最多的一个。发表后,贾芝受到一些非议。但他认为,自己只是讲了事实而已。其实,这篇文章是胡乔木听贾芝谈起周作人和李大钊的关系后,让他写的。 

相关纪念

2023年12月12日是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据其家属意见,不举办纪念会。中国民协特邀请刘魁立刘守华郑一民、金茂年4位贾芝先生的生前亲友、专家学者书写回忆文章,刊登于《中国艺术报》以表纪念。

参考资料

贾芝学术简历.中国民俗学网.2024-05-08

【讣告】贾芝同志逝世.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5-08

贾芝同志逝世.中国作家网.2024-05-19

贾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4-05-08

民俗学者.中国民俗学网.2024-05-08

播谷飞鸣 草根振宇——百岁老人贾芝侧记.人民网.2024-05-08

贾芝:飞鸣的播谷鸟.光明网.2024-05-08

【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过伟| 草根学者贾芝教授四大贡献| 论文.贺州学院学报.2024-05-19

草根学者贾芝:一只飞鸣的播谷鸟.中国民俗学网.2024-05-19

【讣告】贾芝同志逝世.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2-23

[贾芝访谈录]我是草根学者.中国民俗学网.2024-05-19

磨坊书简.豆瓣读书.2024-05-19

米特里亚·珂珂尔.豆瓣读书.2024-05-19

200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贾植芳.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24-05-19

我是草根学者: 访荣誉学部委员贾芝先生.iel.cass.cn.2024-04-08

民间文艺界纪念贾芝从艺八十周年.cn.chinaculture.org.2024-04-08

播谷飞鸣 草根振宇——百岁老人贾芝侧记.人民网.2024-04-08

【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贾芝:拓荒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草根学者”.iel.cass.cn.2024-04-08

贾芝:拓荒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草根学者”.中国作家网.2024-04-08

【纪念贾芝先生诞辰110周年】贾芝:拓荒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草根学者”.中国艺术报.2024-05-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