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更新时间:2023-04-10 20:22

赵声(公元1881年3月16日-公元1911年5月18日),别名赵声,字伯先,号百先,后又自号雄愁子,江苏省丹徒区大港集镇(今京口区大港镇)人,赵匡胤第三十世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清光绪七年二月十一日(公元1881年3月16日),赵声出生于江苏丹徒大港集镇的东街。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大港赵姓。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时受黄兴和何香凝等人的影响,接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赵声在北洋新军和南洋新军中任职并宣传革命思想,于1907年初至1910年参与策划钦州市廉州镇和第一次广州起义,并于1911年4月担任黄花岗起义的副总指挥。

1911年5月18日下午1时,赵声病逝于香港雅利民医院,享年三十一岁,安葬在香港茄菲公园附近的山巅上。中华民国建立后赵声被追赠为上将,同年5月18日,赵声迁葬于镇江市故里南郊竹林寺旁。赵声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追随孙中山先生,多次策划并参与反对清代的起义,同时写成《保国歌》等宣传革命并改造新建陆军,影响了后来的民主革命进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1881年3月10日,赵声出生于江苏丹徒大港集镇的东街,出身书香世家江苏丹徒大港赵姓,其祖先赵子是赵匡胤之子燕王赵德昭的五世孙,赵子褫为躲避金兵而举家南逃至大港镇(今京口区大港镇)繁衍生息。赵声的父亲赵蓉曾(镜芙先生)在大港镇的东街家里修建天香阁书楼,是乡村私塾的教书先生,赵声有兄妹四人,他是家中长子。赵声自幼受父亲赵蓉曾和母亲葛氏的影响而注重品行,白天跟随父亲学习,晚上到镇东困山寺习武,八岁能够写诗文。他十四岁时曾经孤身冲入大港镇巡检司,放走被捕乡民而得到乡民的称赞。

1897年,十七岁的赵声考中秀才,因对当时的清政府失望而无意仕途。同年,赵声在父亲所开的天香阁书楼中结识附近村庄来求学的李竟成,二人志趣相投。1900年,赵声的母亲葛氏病逝,同年赵声与邻庄的严吟凤 (后改名承志) 结婚。次年二月,赵声离开家乡大港镇前往南京求学,授馆于候补知县沈韵锵家中,因有感于民族危亡和时局艰难而选择投笔从戎。

投身革命

1901年秋天,赵声主动辞去家馆教师后报考江南水师学堂,因撰写“江防要策”一文被学堂校长何君赏识而以第一名录取。入学不久,赵声与反对中俄密约而从安徽求是学堂中退学的柏文蔚结识,并与张通典、江暐、汪聿本等人联合当地会党建立革命团体“强国会”,但由于事清泄漏而遭到清政府镇压。后来,赵声代表同学与学校中谈判改革制度,由于言论激烈而被迫退学,寄居于南京猫儿山寺院。赵声因偶然为南京陆师学堂的学生代笔写作而被陆师学堂监督俞明震发现并赏识,赵声被准许到陆师学堂插班肄业。期间,赵声结识进步学生如章士钊、卢润州等,增长军事知识和理论,次年年底从学校毕业。

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考察军政。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的黄兴和杨笃生、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读书的何香凝。受到他们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革命学说的影响,赵声开始对中原地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产生了兴趣。同年春天,赵声从日本回到老家大港镇,在“天香阁书楼”中创办“润东图书馆”和“鸿溪阅报茶社”,将从日本带回来的进步杂志和有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杂志陈列其中,并免费提供给进步人士观看。同时,赵声又创办了 “安港小学堂”和 “体育会” ,组织家乡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和宣传革命思想。

1903年秋天至次年的年初,赵声将南京的革命活动事业委托于好友柳诒徴,自己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任教,并在南京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他秘密写作了《保国歌》并匿名印成传单散发。同年由于不满沙俄不履约从我国东北地区撤兵,赵声带领学生于南京鸡鸣寺北极阁集会示威,但因两江师范学堂总教习缪小山的告密而被两江总督魏光焘下令逮捕,赵声提前获悉而避走上海市。1904年春,赵声被湖南长沙实业学堂教务主任李树藩聘为历史、体操教师。

改造新军

1904年,赵声辞去湖南实业学堂教师职务,到保定市参加袁世凯北洋军。袁世凯因听闻赵声的革命事迹而对他多加提防。袁世凯表面上给他安排文案工作,暗地里派人日夜监视他的行踪。这引起了赵声的不满,他设法从北京逃脱。此后,赵声多次在北洋新军中策动起义均告失败。后来,经朋友推荐,赵声先后担任南洋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江阴新军教练、广西新军巡防营管带等职务。赵声在军中为士兵宣传革命思想和太平天国故事,但因地方官员防范严厉而难以策反起义。

1906年初,赵声返回南京,在南京新军第九镇参谋官的同乡好友陶骏保的推荐下,担任暂编南洋陆军第九镇十七协三十三标二营管带,不久升任三十三标标统。期间赵声招募有志青年入伍,暗地宣传革命思想,与革命党保持联系。同年春天,赵声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鸡鸣寺秘密集会时被推举为长江同盟会盟主,获得孙中山批准后在鼓楼东侧秘密建立革命机关支部,并以玄武湖的湖神庙作为会议地点。

赵声加入同盟会后,经常在南京新军中为士兵讲述明亡清兴和太平天国的历史故事,同时向士兵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士兵在其鼓动下曾火烧玄武湖的曾国藩神祠画像,并剪辫子以示对清廷的反抗。同年九月,赵声被新任的两江总督满族托忒克·端方免职,之后又秘密联系会党组织于萍乡市浏阳市醴陵市一带起义但遭失败,赵声也在次年年初被端方猜疑而避难广东省

钦廉广起义

赵声到广东后任新军二标三营管带,不久升任第二标标统。公元1907年初,钦州市人民推举刘思裕为首领举行抗捐起义,但由于赵声未能及时联系起义部队,导致刘思裕被郭人漳所杀。同盟会会员王和顺继续领导钦廉两府抗捐起义,并与孙中山革命党联系求援,新建陆军中郭人漳和赵声准备于城中做内应。但王和顺等起义部队攻克防城区而到钦州城下时,郭人漳却出尔反尔率领新军反击王和顺且攻陷防城,致使起义军腹背受敌而退往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赵声未能等到起义军攻下钦州的信号,前往灵州救援又被新军击败,赵声于起义失败后与郭人漳断交,并于公元1908年春被两广总督张人骏免职,调任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监督。

同年冬天,广东省扩建新军,赵声调任新军第一标标统。赵声在军队中安插革命党人,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9年春,赵声与朱执信倪映典等人决定从运动广东新军着手,在广州市发动起义。这期间,赵声受到两广总督张人骏的猜忌而多次降职,因此赵声将广州起义事务交与倪映典。同年十月,倪映典将广州起义的相关事项向同盟会南方支部汇报,获准后邀请赵声、黄兴谭人凤来主持大局,并推举赵声为起义军总指挥,倪映典为副总指挥,起义定于在1910年2月24日(农历元宵节)。

1910年的2月9日,新军二标士兵与巡警发生冲突造成新军的防范加强,赵声等人决定将起义提前举行。不过在16日由于新建陆军与巡警局的冲突加重,倪映典决定于上午六时率领新军在城郊燕塘起义并分两路进攻广州城,倪映典率军在城东牛王庙一带与清军激战,之后巡防营统领吴宗禹诈称调停,将倪映典诱至阵前击毙,这导致广州起义最后失败,赵声不得不从广州转道澳门到香港躲避。

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赵声参加孙中山马来西亚槟岛召开的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赵声计划以广州市新军为主力,另选五百革命党人组成先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省,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省。同时,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这几路军队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1911年1月,赵声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香港统筹部的副部长,并和众人商议于4月13日分10路进攻广州,以黄兴为总司令,自己担任副司令,但中国同盟会会员温生才暗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致使广州戒严。赵声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到4月27日。4月27日下午5时半,黄兴一路率领以臂缠白布为标志的先锋队员,从小东营机关出发孤军进攻两广督署。黄兴纵火焚毁督署后,到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接战,之后因误伤革命党人接应的巡防营兵导致伤亡惨重。黄兴率领的先锋队员与清军巷战一昼夜后失败,黄兴、朱执信等少数人受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86人牺牲。27日晚,赵声、胡汉民等人乘晚班轮离港,次日早晨到达广州市时,起义已经失败而广州城也被封锁,赵声仍想发动顺德民军进攻广州,被黄兴劝阻而由澳门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

起义失败后,八十六名牺牲烈士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革命党人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人物逝世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赵声由于过度悲伤和劳累病倒于香港,经医生检查患有肠疾,但赵声不肯手术治疗。5月6日,赵声的病情加重,由肠疾恶化到阑尾炎,赵声再次拒绝治疗。5月15日医生为其动手术时,赵声的肠内流脓、口吐紫血,也不能饮食。1911年5月18日下午1时,赵声病逝于香港雅利民医院,享年31岁。

赵声逝世后,安葬在香港茄菲公园附近的山巅上,同盟会的同志为避免清军搜查而为其树碑“天香阁主人之墓 ”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追赠赵声为上将军,并委派赵声之弟赵三于同年5月18日将赵声灵柩迎回镇江市故里,葬于镇江南郊竹林寺旁。

人物著作

人物评价

孙中山于公元1912年明令追赠赵声为上将,评价:“先烈赵声追随我倡导民主革命,率先起兵向清政府发难,志向尚未完成就中道离世。中华民国刚刚建立,虽然给予其褒奖抚恤,但更应该为其晋升官阶,以表达遗憾和壮烈,现追赠赵声为陆军上将,以展示党国崇德报功的美意。”

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评价:“赵伯先平日有英雄豪气,现如今没有完成民主共和大业就去世,这是死于没有常理的剧痛,可以说是死非其所。上苍没有良心,不停消灭我们的志士,现在又夺走我方一员大将。”

同乡同学、中华民国陆军十六师参谋长兼镇江卫戍司令李竟成评价:“赵声取义成仁,可歌可泣,他的真心至诚可参星天。”

赵声的好友柳亚子在《丹徒赵君传》中评价:“赵声可以与诸葛亮和岳飞相比。”

粤系军阀李汉魂评价:“赵伯先先生是军中之圣。”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领袖方振武评价:“赵伯先是一个旷世奇才。”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陵墓公园

赵声的墓葬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郊竹林寺旁,公元1912年5月25日赵声被迁葬于此,其墓前树臣碑曰: “ 大烈士丹徒赵伯先之墓。” 墓葬旁边还有一座赵声的纪念亭。在镇江云台山麓有一个伯先公园,始建于公元1926年,建成于公元1931年6月,以表彰赵声生前建立的革命功绩;公园大门处陈列着赵声手持望远镜、佩戴军刀的戎装铜像,公园里的山顶有一座伯先祠,江苏省人民政府还将公园前的马路命名为伯先路以示纪念。公元1979年8月,宋庆龄副主席亲自为“伯先公园”题字;公元1980年10月,曾任孙中山随从秘书的田常汉隶字体书写145字的《赵伯先简介》,镌刻在伯先公园的入口处。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