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更新时间:2023-09-25 17:22

学院始建于1954年,初为历史科,后逐年发展壮大为史地、政史系、历史系、历史与文博学院。

学院简介

师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5个硕士点和1个硕士点研究方向,即“专门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技术与教学论方向)。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博物馆学社会工作,现有在校本科生近900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学院下设机构为:2个办公室(即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2个资料室、4个教研室(即中国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综合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现有重庆市重点学科“专门史”、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财政部与地方高校共建项目“考古与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重庆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资料室藏书(含电子资料)2万余册。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社会史、重庆地方史、三峡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等重点研究方向。2000年以来承担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61部、发表学术论文483篇,并先后获得省部级社科奖1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目前,全院师生正在“教学立院、学术强院、制度理院、和谐兴院”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积极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上,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机构为:2个办公室(即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2个资料室、5个教研室(即中国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综合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有重庆市重点学科“专门史”、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财政部与地方高校共建项目“考古与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重庆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3人,其中1人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发展历程

学院发展历程大事年纪

1954 成立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开办“短期中学师资研究班”,历史为七个专业科之一。1954年暑期开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即短训班)文史专业。

1955 春季开学正式划分为中文、历史两个科。7月,短训班停办。

1960 建立重庆师范大学,仍为历史科。

1962 国家实行调整方针,重庆师范学院改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专业调整只设中文、数学、生物地理三个科。

1969 重新开始筹设历史专业。

1971 历史专业与地理专业合并一起招生,系名史地系。系主任张健,系副主任王瑞云,总支书记刘德光,副书记但维芳。

1972 招收史地专业学生60人,均为首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1976 史地系分历史与地理两个专业招生,学制为三年制专科。历史专业以学历史为主,兼学政治,是为政史专业之始。

1977 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77级共招收学生70人,于1978年初入校。从此历史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1978 年初,学校由重庆师范大学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此时,学校发展为6个系8个专业,其中史地系有政史、地理两个专业。78级政史专业招生64人。

1979 史地系分系,原政史专业独立成政史系,原地理专业独立成地理系。与此同时,系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曾祥瑜为政史系总支书记,主持党总支工作。肖堂炎为政史系副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

1980 1月,重庆市委宣传部下达编写《周总理在重庆八年》一书的任务。两年后,由牟之先执笔,完成了《周总理在重庆八年》一书初稿,交市委宣传部审定。3月,陈定闳教授调入系上工作。这是政史系建系后调进的第一位教授。12月,政史系第一次举行全系学生学术报告会。李禹阶、罗九牛、冀伯祥、李光辉、李殿元等5位同学在会上发言。

1982 年初,政史系更名为历史系。当时全系有33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24人,助教8人。学生230余人,另有进修生10人。2月,舒和初调历史系任党总支副书记。5月,中国近现代史培训班开学,有学员40人。6月经重庆市文办批准,肖堂炎任历史系主任,徐玉生任历史系副主任。

1983 9月,为渡口团市委举办的政治理论学习班开学上课。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1984 经教育部审定批准首次开办历史专业三年制夜大学(专科)专业。是年,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建成,管维良为该室负责人。

1985 与青海省教委合作,招收30名历史专业两年制专科学生。同年,举办政史专业干部专修班,学制两年,脱产学习。7月,重庆地方史研究室成立,郑洪泉担任该室主任。11月,由历史系承办的孙中山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近代史纲》修改会在渝召开,来自全国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1986 3月,调整教研室,并改选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管维良;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李德明、副主任宋兴华;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何殿之;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张兴荣、副主任王统;综合教研室,主任徐景重;地方史教研室,主任郑洪泉。同月,重庆师院历史学会成立(学生社团),会长黄红,副会长陈洪、陈志君。学会成立不久,举办了《传统文化更多是现代化建设的包袱》的辩论会。7月,历史系担任政治课的教师徐玉生、黄肇庆、洪家文、刘锡铭、刘力、刘继芳等6人调至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11月,举办的全院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历史系83级代表(李明、曾勇王小丽、朱鹏)荣获第一名。学院德育教研室举办的85级学生理想演讲赛,历史系参讲者荣获第一。12月,全院举办的《第八届歌咏比赛》,历史系又获第一名。同月,李德明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沈双一任总支副书记。

1987 开始招收历史专业首届函授本科学员(142人)。同时,政史专业也开始招收夜大生。2月,经院长会议讨论通过,任命李安全为系办公室主任。是年3月,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曼教授到系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关于美国二战冷战政策的学术报告。4月,历史系与重庆市档案馆签订合作编写《陪都史料》和《陪都史》协作合同。9月,历史系团总支、学生会举行社会实践报告会。报告人及报告内容有:84级谷予光:《谈农民的收入及消费》;86级黄小林:《谈假期办英语补习班的体会》;84级张玉林:《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调查》;85级谢勇:《农村婚姻状况调查》;86级徐梦华《成绩与问题——农村改革调查感受》;84级翁艺:《假期文化补习校纪闻》。11月由系太平天国研究室主持召开的太平军进军四川省125周年学术讨论在我院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有50余人,其中著名的太史姓研究专家郭毅生、钟文典、杜德风、陈周棠、方之光吴雁南等都应邀到会。12月,由我系主持召开的中国西南地区六所师范院校中国近代史函授教材编写会议在我院召开。会上,推举肖堂炎、冯玉荣、夏承光为该书主编。

1988 1月,党委同意肖堂炎辞去历史系主任职务,由李德明接任历史系主任,沈双一任历史系副主任,并调王容金担任历史系总支副书记。是年,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成为学校首次教学质量评估试点课程之一。

1989 历史系与重庆市文化局文物处共同办“文物与博物专业课程进修班”(相当大专层次),招收学员60名,由沈双一、管维良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从此历史系的成人教育工作开始了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1989 肖堂炎老师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0 陈定闳教授所撰《中国社会思想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教材。6月,召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座谈会。全系师生、各年级代表约40人参加会议。有16位同学在会上作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牢记历史教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发言。

1991 《历史系课程建设规划》制定完成。规划要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狠抓课程建设,力争在2-5年内把历史系所开课程达到一类课程标准,并坚持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1992 6月,特邀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鸿钊来系作《俄国的外交方向及澳门问题》的学术报告。8月,经四川省教委批准,历史系获准举办高教自学考试辅导权。同年10月,经学院党委批准,成立重庆师院高教自考辅导站历史分站。12月,邀请日本国静冈大学井俊教授来系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党委任命王蓉金为党总支书记,张模超为副书记。

1993 根据学院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系增设了政史、文博与旅游、档案与秘书三个两年制专科专业。三个专业均为全日制指导性计划招生。是年,历史系教师宋兴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肖堂炎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是年2月,党委任命李禹阶为历史系副主任。

1994 经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评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成为7门校级重点课程之一。5月,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下设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室、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地方史研究室,系所合一,由肖堂炎任所长,李禹阶任副所长。赵昆生任文化研究室主任,郑洪泉任民国史研究室主任,管维良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7月,由历史研究所主持与台湾中华会联合在渝举办“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台湾方面参加会议者有中华会会长马起华教授等18位专家学者,重庆市方面参加会议者除我所教师外,还有重庆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会上双方交流了论文著作,并对一些感兴趣问题进行了互相交流。10月,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著名国际关系史教授迈克·沙勒先生来系进行学术交流。

在全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历史系均获好成绩:

①学校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历史系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夏小平一等奖汪涛三等奖

②九二、九三级英语考试成绩,历史系获全院第一名。

③全校毕业生自我介绍演讲比赛,历史系获全院团体总分第一名。

④全校女性人才演讲比赛,历史系获第一名。

⑤迎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文艺比赛,历史系获团体第一。

⑥英语阅读——祖国在我心中,历史系获全院第一,英语演讲获第二名。

1995 1月,校党委决定任命管维良、王成儒任历史系副主任。5月11-12日,举行重庆师院建院四十周年校庆。召开历史系校友座谈会。9月,校党委决定系副主任王成儒主持历史系行政工作。免去肖堂炎历史系主任职务。

1996 获得“专门史”硕士授权,领衔导师为李禹阶教授。

1997 9月招收历史系首届硕士研究生4名。同时招收第一届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33名。

2000 获得“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教育技术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点授予权,领衔导师沈双一副教授于次年招收首届研究生。

成立人力资源管理系,与历史系共设一套领导班子,书记龚德才、冀伯祥(后接任),主任沈双一,副主任邓晓、常云平

获得考古与博物馆学硕士授权,李禹阶教授为领衔导师,并于次年9月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1 获得历史专业教授资格评审权,李禹阶教授为评审组组长。3月,校党委任命肖其勇为系总支副书记(支持党务工作)。9月,招收首届工商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48名。

2002 成立国家财政部与地方共建项目“重庆师范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教学研究中心”,由重师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建设,财政部拨款600万。项目负责人徐仲伟,中心主任李禹阶,副主任沈双一、孔令远。

校博物馆成立,挂靠历史系,由原文物陈列室主任管维良出任馆长。

是年底,由何多奇副教授为负责人,沈双一、李禹阶常云平、邓晓、黄跃庆等老师参加申报的“美苏区域开发历史比较与中国西部开发对策——法制市场与计划”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会的审议,成功立项,填补了学校文科类无国家级项目的空白,是我院社科研究的重大突破。

2003 1月,由我校与三峡大学共建的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该基地挂靠历史系,由李禹阶教授任基地主任,沈双一、孔令远、管维良为副主任。9月获得世界历史硕士点授权,冀伯祥教授为领衔导师,并于次年9月招收该研究生。是年底接受学校至建校以来最全面的一次科研工作评估,获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2004 2月,获“2003-2004年度校先进集体”称号。

3月,重庆师院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全校进行全面的院系结构调整,在原历史系基础上成立历史与文博学院,冀伯祥任党总支书记,沈双一任院长,邓晓任副院长。

5月沈双一调任,冀伯祥聘任为院长,邓晓任命为党总支书记,孔令远聘任副院长,李晓燕任命为副书记,易霞聘任为院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管理系的相关专业及部分教职工合并入新成立的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撤消。

6月,校级重点课程“世界历史”顺利通过校课程建设委员会的验收,圆满完成三年一期的建设任务。

7月,与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共同举办“20世纪若干重大问题研讨班”,有齐世荣、张宏毅、沈永兴、李世安等50余名国内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和科研工作者参加。

12月,“中国思想史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三峡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世界历史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 1月,成立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管维良任教研室主任。

4月,获“2004-2005年度校优秀党总支“称号。

6月,沈双一为项目负责人的《西部开发中少数民族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常云平为项目负责人的《抗战时期大后方人口变迁研究》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成功立项。

7月,冀伯祥调任,党总支书记邓晓兼任院长。

9月,沈双一与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武汉大学李植教授共同研究的项目《历史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获全国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月,2005级新生入驻大学城。我院在成人高考阅卷中连续三年无差错率学校文科第一名,获特等奖,受到市里和学校的高度赞扬。 2006 我院“专门史”成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

我院“考古与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财政部后续建设资金150万元。

我院校级重点实验室“文物修复技术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院新增硕士点2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我院教师两本专著分获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李禹阶教授的《政统与道统》获三等奖,邓晓教授的《古希腊文明研究》获二等奖

我院成功举办“三峡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后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了李禹阶教授主编的论文集《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

本年度学院党政班子组成:邓晓兼任党总支书记和院长,副院长由常云平向中银担任,秦中毅任党总支副书记。此间,原党总支副书记李晓燕调任,原副院长孔令远辞去行政职务。

2009年底,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工作四年制本科专业纳入我院,学院更名为历史与社会学院。

专业设置

历史学(师范)专业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人才。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专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良好道德修养,能为人师表。

2、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概论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3、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4、具有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5、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教学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历史教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了解国内外史学发展及历史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8、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凡修习英语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达到相应要求,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

9、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能通过国家二级等级考试【1】。会讲普通话,并通过二级乙等普通话水平考试。

10、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军事的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了解基本艺术原理,具备良好美学修养。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四学年总周数为199周,其中教育教学活动160周,全部教学活动按学院统一规定安排。本教学计划拟用2.5年的时间着看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以1.5年的时间进行专业教学的提高,加强专业方向专修,在全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三、毕业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160学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400分,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的条件,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系统知识结构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高质量人才,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本方案有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比较全面的博物馆学研究基础的高水平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着重训练学生具有继续深造的素质,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能够适应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要求;另一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历史学训练,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广泛适应性的人才为主,课程内容紧扣基层文博单位工作实际,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在区县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从事专业性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规格

1、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通过各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博物馆学、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了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情况与先进的管理技术,同时掌握考古学和各类文物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文物鉴定能力,并初步掌握博物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掌握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3、加强教学实习,利用馆藏文物标本,或到各级博物馆和考古工地参观、实习。使学生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实践巩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从事考古、文物、博物馆学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实践活动,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4、了解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

5、了解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7、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凡修习英语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达到相应要求,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

8、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能通过国家一级等级考试。

9、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军事的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10、学生要了解基本艺术原理,具备良好美学修养。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三、毕业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158学分,(必修课程 111学分,选修课程47学分),方能毕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400分,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的条件,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一)专业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扎实、实务方法、技能熟练,政治觉悟高、职业操守好、专业素质过硬,能在各级学校、社区、企业、医院、部队、群团组织、社会行政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单位或领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或管理的相关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程师”重要作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及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能等方面接受系统教育和训练,具有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能迅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

2.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方法技能;

3.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 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

6.了解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7.在社会实践中能自觉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理念,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利用专业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旨在提高社会公众福利水平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积极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经验,以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成熟发展。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三、毕业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分,(必修课程 111学分,选修课程49学分),同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400分,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的条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办学成果

科研项目

部分科研项目

获奖成果

著作出版

部分出版著作

论文发表

部分发表论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