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一种经济金融现象,也称金融风暴

更新时间:2023-09-12 14:43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当一国国内金融机构倒闭、货币持续贬值、可获得的借贷资金枯竭、金融市场动荡时,直接引发经济衰退,并经由多种渠道向外部传导,蔓延后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恶化的现象。

金融危机的普遍特征表现为人们预期未来经济更加悲观,货币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缩减,企业,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而到了当代,金融危机的表现由“需求不足”转向“需求过度”,起因由“经济基本面”转向“心理基本面”,导火索由通货问题转向衍生工具问题。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包括生产危机、金融紊乱等多种原因,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会在全球传播,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金融危机不只影响经济领域,同时也会对政治领域等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金融危机的应对方式包括政府层面的宏观应对和政策方面的微观应对,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得出诸如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正确对待央行自主性等经验教训,有关学者通过经验教训,建立了以债务危机理论(Debt Crisis Theory)和银行危机理论(Banking Crisis Theory)为主的金融危机理论体系。

基本信息

定义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当一国国内金融机构倒闭、货币持续贬值、可获得的借贷资金枯竭、金融市场动荡时,直接引发经济衰退,并经由多种渠道向外部传导,蔓延后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恶化的现象。金融危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由于银行的支付系统、偿付能力和流动性遭受挑战,金融体系极为脆弱;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预期改变,危机的影响超出了银行体系,进而波及实体经济的运行。

特征

金融危机的普遍特征表现为人们预期未来经济更加悲观,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而到了21世纪,金融危机的特征开始有所转变:

1.金融危机的表现由“需求不足”转向“需求过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经济波动引发经济下滑,实体经济发生萎缩引起的,比如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如此。到了21世纪的从美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火索则变成了对住房的需求过剩。一开始金融危机只是在自身内部酿发,在联邦基金利率进入上调周期、房价转升为跌的大环境下,对住房的过度需求促使违约率上升,信用风险最终演变成信用崩溃,导致金融领域持续剧烈动荡,然后才威胁到了实体经济,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全面衰退。

2.金融危机的起因由“经济基本面”转向“心理基本面”。在21世纪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左右危机起伏轻重的症结不是来自于“经济基本面”,而是来自于“心理基本面”。从心理层面上剖析危机的缘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贪婪”二字。因为心理上的贪婪,使得信用评级机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机构投资者纷纷丧失正常的判断能力,客观上加剧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由通货问题转向衍生工具问题。在21世纪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加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已经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变成了复杂的衍生工具,如金融证券。

另外,金融危机具有传导性,一般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输。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危机频发,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会在全球传播。

金融危机的传导一般通过贸易、金融、心理等渠道传播,传导时一般有羊群效应(herding)、溢出效应(overflow effect)、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和净传染效应(Net contagion effect)。

与经济危机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危机是指一国经济出现严重停滞和甚至衰退的现象,涵盖商业流通、金融和国际收支等领域爆发的问题。由于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也涵盖了金融领域的问题,因此金融危机最初就被包含在经济危机中。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在于金融危机往往起源于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金融危机也会相伴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的时代,人们通常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随着现代经济金融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危机愈来愈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经济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发生时,反过来会加速和加深经济危机;在没有明显的经济危机发生时,也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并可能对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区别。经济危机的重心在生产领域,基本上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运动的产物,因此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金融危机的根源虽然也是经济运动中产生的问题,但由于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金融危机可能伴随着经济危机爆发,也可能在不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爆发,因而具有非周期性。

主要类型

形成原因

生产危机

生产危机包括生产过剩危机和生产不足危机。

1.生产过剩危机是指由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争相投资利润率高的部门,及机器化大生产扩张迅速,形成相对过剩。市场商品的大量过剩,将致使大量商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资本家的投资无法收回,产业链条上的债务无法兑现,影响其他生产者的到期支付,资本家对交易的信心减弱,信用体系恶化,社会恐慌蔓延,商业信用崩溃,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2.生产不足危机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引起的生产减产的危机。当生产减产时,本国将需要进口大量产品,这导致金属通过国际市场的支付流向国外,进而导致本国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自由受到了限制,进而引发银行支付的停滞。支付停滞使得银行濒临破产,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紊乱

金融紊乱危机独立于生产危机,直接范围是银行业、股票交易所和财政。这种货币危机一般表现在货币信用体系的如交易所危机和货币危机、财政危机等环节上,具有经常性、突发性的特点。这种类型的危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金融操纵型。金融操纵型经济危机是指货币银行家操纵货币资本与小货币资本家竞争,迫其退出市场,形成寡头垄断的金融市场。当寡头垄断的金融资本家使整个货币市场陷入混乱的时候,往往会爆发金融危机。

2.银行危机型。银行危机是指货币经营业者不能支付账户存款而面临破产的情况。当危机发生的时候,再生产过程瘫痪,信用停止,融资银行陷入危机境地,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监管缺失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金融监管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统一对哪些金融创新需要监管、如何监管等问题的认识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需要面临的难题。在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前,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传统银行的期限转换功能转移到影子银行部门,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脆弱性,然而影子银行并未受存款保险的保护,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这就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在2007—2009年的全球危机以前,金融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中介安全性与稳健性,要解决的是单个银行的冒险问题。但实践证明,如此不足以防范金融危机:如果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要求,可以通过减少贷款、缩小资产负债表来使恢复资本充足率,当几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同时低于要求,而它们都以缩减资产负债表作为回应时,那么信贷紧缩将随之而来。如果银行试图紧急出售资产,则有可能引发贱价大甩卖,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进而导致银行贷款的进一步收缩,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爆发金融危机。

其他原因

经济体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当经济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积累和密集劳动力投入,并且缺乏知识进步、技术创新和有效的制度支持时,将无法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会陷入收益递减状态。如果依旧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景盲目乐观,将会因此引发一些部门的泡沫,进而导致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经济缺乏稳固根基,泡沫破灭并引发的金融危机。

主要影响

金融危机造成的主要影响有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增加,且往往会伴随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率上升

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继而通货膨胀率上升。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2008年7月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5.9%。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5.5%,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3.3%(2008年7月)。

失业率增加

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令失业率增加。在1929至1933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失业人口达到1700万,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失业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失业率一度攀升到超过10%的高位,加速了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流失。2010年2月,制造业就业人数跌到历史低谷的1145.3万人,制造业流失了近6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上升同时也会影响到教育领域,同样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大批企业倒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高校因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弱化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击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引起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往往会引发经济危机。例如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续就引发了经济危机。

其他影响

金融危机到来时,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无法幸免,发达国家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受打击最大。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会影响到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08年上半年油价由每桶100美元涨到每桶147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跌到了每桶36美元以下,下降幅度为75%。另外,金融危机对贸易和货币也会产生影响,例如在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缩减了2/3;六是货币贬值的币种多,涉及范围广,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

历次事件

主要金融危机

其他金融危机

1.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延伸。此次金融危机在1998年8月17日发生,当日,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卢布贬值,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将从5.3至7.1卢布兑一美元扩大为6.0至9.5卢布兑一美元,并且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公债,暂停向外国债权人支付还款。俄罗斯除金融危机之外,还先后爆发了生产危机、预算危机和债务危机,在危机中,普通居民的财产缩水严重,银行储蓄损失一半。在全社会范围,出现了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复杂交织的局面。一年之内,两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基里延科相继下台。

2.2020年美国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疫情,根源是长期货币超发下的经济金融社会脆弱性。2020年3月9日开始,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危机。股票、债券、黄金同步大幅下跌,市场恐慌性追逐流动性,美元指数快速上涨,流动性危机爆发。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传染与关联性,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美国政府对此次危机的反应速度快、救助力度大,2020年3月24日后,美股反弹、黄金上涨、美元指数回落,流动性危机缓解。

相关理论

通过金融危机,相关学者构建了金融危机主要理论,以下列举金融危机主要理论的核心内容:

债务危机理论

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欧文·费雪(Owen Fisher)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向好时,企业为利润最大化“过度负债”;当经济衰退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不足。这将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货币紧缩,恶性循环使得金融危机发生。其传导机制为:企业清偿债务而廉价出售商品—企业存款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物价总体水平下降—企业帐面价值减少、债务负担加重、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人们失去信心、悲观气氛蔓延—人们追求更多的储蓄—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资金盈余者不再放贷、资金短缺者不再借贷—通货紧缩。当国际贸易达到一定的规模,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危机在各个国家之间传导。上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沃尔芬森的“资产价格下跌”理论

沃尔芬森的理论核心思想是:由于过度负债,当银行不愿意放贷或减少贷款量时,债务人不得不低价出售资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暴跌。由此产生两个效果:一是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二是债务人的财富减少,这两方面都削弱了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债务压力越大需要折价处理的资产越多,资产减值变卖越多资产越贬值,债务负担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萨特尔的“综合性国际债务”理论

萨特尔(Suter,1986)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提出该理论:随着经济繁荣,国际借贷总量的增长,中心国家(通常是有着雄厚资本的发达国家)的资本追求更高利润,因而流向边缘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边缘国家外部债务相应增加;债务积累使得边缘国家负担加重,当经济低迷时,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收入依赖严重的边缘国家就会由于收入的下降而逐渐丧失偿付能力,最终爆发债务危机

银行业危机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

根据货币政策失误理论,货币需求通常比较稳定,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此外,一些细微的局部金融问题,会因为货币政策失误(如突然通货紧缩),经由银行恐慌被放大为全面金融动荡。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Hyman P. Minsky)提出了这个假说。他细致地分析了金融系统内在的脆弱性,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冲型”的借款人(Hedge-financed Unit),即在整体上,借款人预期收入超过债务额,而且每一段时期现金流入能够偿付本息。第二类是“投机型”的借款人(Speculative-financed Unit),其总量预期收入超过债务额,但前一段时期内,现金流入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本息,而后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入超过到期债务本息。第三类是“庞氏型”(PonziUnit)借款人,在每一段时期内,这类借款人的现金流入都不能偿付到期债务本息,只有在末期,其收入才足以支付债务本息,所以他们不断借新还旧,导致债务不断累积,潜伏危机越来越大。在经济周期初期,“对冲型”的借款人是系统中的大多数,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借款人的盈利能力被削弱,“投机型”和“庞氏型”的借款人数量上升,财务风险加大。因此不稳定性是金融系统的内生特征,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外部冲击或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

詹姆斯·托宾的银行系统关键论

詹姆斯·托宾(Tobin,1981)发表了银行系统关键论,其核心思想是: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银行在企业过度负债时,将提高利率,减少贷款,从而控制风险,但因为银行的这些举措,企业的投资会减少甚至破产,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可能因为这些连锁反应更快地走向崩溃。

戴尔蒙德和荻伯威格的“金融恐慌”理论

戴尔蒙德和荻伯威格(Diamond \u0026 Dybvig)提出,存款人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银行流动性矛盾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本原因。1983年,他们提出了银行挤兑理论,也叫D-D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根据统计学原理,正常情况下,储户不会同时撤回存款,但是银行挤兑会因为银行破产等突发事件出现。

麦金农的“道德风险”理论

麦金农认为,由于存在存款保险制度,以及“最后贷款人”的机制,一方面,银行会产生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缺失。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主义论的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施瓦兹(M. Friedman \u0026 SchwartZ,1963)、卡甘(Cagan,1965)认为,金融危机就是银行系统恐慌,在著名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证明银行系统恐慌造成美国货币不稳定。他们表示银行系统恐慌影响货币攻击,传导至实体经济。施瓦兹(Schwartz,1986)运用货币主义理论,进一步区分了所谓的“真正的金融危机”和“虚假的金融危机”。她认为“金融危机是因为担心支付手段无法由任何价格催生,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将导致对于高能货币的争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