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 :亚洲中部的主要河流

更新时间:2023-11-15 17:40

阿姆河(波斯语:آمودریا,英文:Amu Darya)别名“奥克苏斯河”,是中亚流量最大的河流。河流位于亚洲中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自东向西流经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终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木伊纳克附近汇入咸海。阿姆河年径流量约为784亿立方米,全长约2540公里,覆盖了46.5万平方公里。

阿姆河域气候主要为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燥,蒸发强烈,降水稀少。主要支流有苏尔哈勃河、苏尔汉河、瓦赫什河泽拉夫尚河等。阿姆河发源于帕尔米高原高原地区,上游构成了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的界河,即瓦罕走廊的北部边界,这段被称为“瓦罕河”。瓦罕河向西汇入帕米尔河后,称为“喷赤河”。喷赤河与瓦赫什河汇合之后才正式被称为阿姆河;然后离开高原地带后,又加入了苏尔哈勃河、苏尔汉河、泽拉夫尚河等支流;流经克孜勒库姆沙漠时,河水大量蒸发,在下游形成阿姆河三角洲。该河流域被认为拥有金铜、油气等资源。

阿姆河流域的人类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或公元前1350年之间。以阿姆河上游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马尔吉亚纳文明。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城市苦盏。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和花剌子模地区,纳入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领土。13世纪,蒙古族征服了阿姆河流域在内的中亚地区。14世纪以后,该河流域相继诞生了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阿富汗王国等政权。20世纪处于苏联的控制下,直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纷纷独立。

阿姆河流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拥有蒂格罗瓦亚巴尔卡自然保护区的图盖森林、希瓦古城等风景名胜。

命名

阿姆河在各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中有着多个不同的称谓。古希腊语称“奥克苏斯河”(Ὦξος),拉丁语作“Ōxus”。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沩水”,《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称其为“乌浒水”,为“奥克苏斯”的对音。古伊朗语称其为“瓦赫舒河”。《大唐西域记》中作“缚刍河”,即为“瓦赫舒河”的对音。希伯来语称其גּוֹזָן(Gozan);阿拉伯语则为جيحون(Jihôn、Jayhoun)。《元史》作“暗木河”。《明史》作“阿木河”。

阿姆河河名系突厥诸民族的语言,“Darya”在古代突厥语里就是海或者大河的意思,“Amu”则得名于沿岸城市阿姆(Amul),因土著民阿马德人(Amard)得名,其活动地带在今土库曼斯坦的“纳巴德”(Turkmenabad)地区。

位置境域

阿姆河位于亚洲中部,经纬度范围介于34°30'-43°45'N、58°15'-75°07'E之间。阿姆河的全长约为1415公里,如果从源头计算,全长则为254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46.5万平方公里。

阿姆河向东流经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的边界。河流的南侧是阿富汗(stan)的领土,尤其是阿姆河盆地,这里是中亚的一个重要农业区。阿姆河向西流经乌兹别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和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最终到达咸海(Aral sea),其支流瓦赫什河流经了吉尔吉斯斯坦。阿姆河河流的北侧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阿姆河流域河流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

历史成因

阿姆河盆地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沉积盆地之一,其形成和演化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中亚造山带的发展密切相关。阿姆河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二叠纪的断陷开始,经过中—晚侏罗世的坳陷,再到新近纪前陆盆地的形成。

在二叠纪至早侏罗世,阿姆河盆地的褶皱基底通过断裂和裂谷的形成而逐渐发展。这一时期,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引发了早期裂谷体系的发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欧亚板块南缘的火山岛弧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了盆地的短暂挤压抬升。进入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阶段,即中—晚侏罗世,盆地再次进入张性构造环境,形成了现今所见的构造格局。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期间,构造活动相对减弱,但随着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新的构造格架开始形成。

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开始了上升的地壳运动并且形成了近似于现代的水文网,而且阿姆河的河道是经常摆动的。在早第四纪时期阿姆河是沿着低注的卡拉沙漠流过的,此时,在上乌兹鲍依狭长地带存在着普拉一阿姆河的支流,它的河水向北流入萨累卡墨什盆地。阿姆河的现代河床和威海附近的三角洲形成于公元前一千年的后半叶,钱尔河在经过克兹尔奥尔达湖湾的断裂之后,又开始流入咸海,形成了因卡河、扎纳河,以及后来的库万河的河床,使这些河水沿其流向咸海的东部和东南部。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水系组成

阿姆河位于中亚地区,是该地区径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流域的面积广阔,横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多个国家,面积约为46.5万平方千米,干流的全长达到了1415千米。阿姆河的主要支流包括苏尔哈勃河(即孔杜兹河)(Kunduz River)、泽拉夫尚河(zeravshan-river)、苏尔汉河(surkhandarya-river)和瓦赫什河(Vakhsh River)等。阿姆河流域内湖泊较少,主要有苏多奇湖(sudochye-lake)等。

干流分段

阿姆河划分为三段,分别为上游、中游和下游。阿姆河上游河段是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中游河段是塔吉克斯坦,下游河段是土库曼斯坦。

上游

阿姆河的上游起始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海拔约4900米的山地冰川,这里被称为“瓦罕河”(Vakhan River)和喷赤河(Pyandzh River)。瓦罕河向西汇入帕米尔河后,称为“喷赤河”。然后,喷赤河汇合瓦赫什河之后才正式被称为阿姆河。阿姆河上游250公里段作为边界河流,流经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地区的砾岩和黄土层。克利弗村标志着阿姆河河谷的幼年期,其河道曾向西流动,经过克利弗乌兹博伊干河床,再转向西南,流入科佩特山脉前的凹陷地带。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河长约1125公里,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约为1000立方米/秒。瓦赫什河是组成阿姆河的第二条河流,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3.91万平方公里,流量为62621立方米/秒。

中游

阿姆河中游包含从塔吉克斯坦流出的部分一直到流出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阿姆河会流经首都塔什干附近的安格伦镇。此外,阿姆河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段也被称作“阿昌加兰河”。阿姆河中游河段长达约1200公里,流经平原地区,期间无支流汇入,成为穿越干旱荒漠的过境河流。夏季时,受高山融雪影响,水位和流量会发生剧烈变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喷赤河下游从法扎巴德卡尔开始可以通航,但由于主航道常遭泥沙堵塞和河槽变迁,航行变得极为困难。

下游

阿姆河的下游是喷赤河与瓦赫什河汇流后向西北方向流入河口,全长1090公里。这一段河流经过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由于阿姆河的水量在中上游已经被大量取用,到了土库曼斯坦境内,河床逐渐变浅,在某些时期,阿姆河并未直接流入咸海,而是改道向西南流入萨里卡米什凹地。在极端情况下,河水甚至流向了里海,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活动有关。这样的改道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水资源的分布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主要支流

阿姆河支流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千米内,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落发,经流逐渐减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苏尔哈勃河、瓦赫什河、苏尔汉河、泽拉夫尚河等。

瓦赫什河发源于塔吉克斯坦中部山区的阿来谷地,流经哈特隆州,最终与喷赤河汇合,共同流入阿姆达里亚河,最终到达咸海。瓦赫什河流域面积约为3.91万平方公里,河长524公里,总落差835米,多年平均流量为6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约为202亿立方米。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融雪和冰川,其中5月~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7%。瓦赫什河上游多流经深山峡谷,而下游则流经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

苏尔哈勃河源于印度-库什山,流经巴格兰省,汇入阿姆河。流域面积28024平方公里,覆盖巴格兰省、巴米扬省西部及昆都士省和塔哈尔省部分地区。河流在上游称为普尔伊库姆里河,与纳赫林河相连。苏尔哈勃河水文受印度-古什高地高山影响,径流主要受融雪控制,4-6月排雪量大,对水流形成有重要影响。流域降水量丰富,以雨水、细雨、降雪和冰雹为主,冬季降水量高。河水支持密集灌溉农业,是当地经济支柱。流域内设有多个河川测量站。

苏尔汉河源自吉萨尔山脉南侧的图帕朗河与卡拉塔格河的交汇处,全长约175公里,流域总面积达1350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70.2立方米/秒最高流量可达到600立方米/秒。苏尔汉河流域内分布有丰富的硫化氢温泉。南苏尔汉水库作为灌溉用水的重要设施,坐落于河流之上。

泽拉夫尚河是阿姆河的一个重要支流,流经中亚地区,河流的上游部分,长约300公里,流经一个狭长且深邃的山谷,其中上游200公里的河段被称为“Matcha”。拥有约4186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它起源于突厥斯坦山脉(Turkestan)和泽拉夫尚山脉交汇处的泽拉夫尚冰川。

主要湖泊

苏多奇湖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三角洲西部的湖泊,是阿姆河最大的内陆水库,其水面面积一度达到了350平方公里,深度最深处可达3米。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从阿姆河抽取的大量水源,导致其三角洲严重干涸,苏多奇湖逐渐失去了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苏多奇湖距离咸海大约80-85公里,湖周围的沿海地区覆盖着小灌木丛盐碱地,土壤呈现出各种质地和颜色。

地下水

阿姆河流域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地和集水区的自然补给,以及水利工程和灌溉活动带来的补给。预计该流域的地下水总储量约为14.7立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含盐量适中,适宜农业灌溉。然而,约30%的地下水为跨界资源,需国际合作妥善管理。阿姆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在咸海盆地中占据较大份额,约为58%。

水文特征

径流变化

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四国。其中,塔吉克斯坦控制整个阿姆河水流量的80%,阿富汗为8%,乌兹别克斯坦为6%,吉尔吉斯斯坦为3%,土库曼斯坦约为3%。

阿姆河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为230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总量为784亿立方米。流域径流的年内分布呈现多峰式特征,随着气温的升高,每年3月~5月出现春季融雪,河流水位上涨;全年温度最高的6月~8月,会出现永久积雪和冰川融化,使得水位升至最高,河水出现洪峰;从9月~来年2月,由于气温的下降,径流量随之下降,年最小径流量一般出现在1月~2月。流域的海拔对径流量的年内分布有很大影响,原因是山区积雪不会同时在所有集水面积内融化,而是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依次融化。由于平均海拔的差异,阿姆河流域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位于上游高海拔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年均水资源量约为58.7x10^9立方米,而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68亿立方米和14亿立方米。上游的水资源量占流域水资源总量的80.8%,下游两国仅占流域6%的水资源量。

水质

阿姆河水质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递减,等流出山区之后铜、锌、铝、铬的含量都超过了极限允许浓度。阿姆河在全球河流中,以悬移质的淤泥输送量位居前列,其年输送到咸海的泥沙量超过了1亿吨,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尼罗河。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尔基城附近大约为3.6千克/立方米,而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约为4.24千克/立方米。5月份可以观察到悬移质泥沙含量的最高值,随后从6月起数量逐渐减少,直到11月~12月达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会有所增加。阿姆河在克尔基城附近一年内的输沙量约为2.17亿吨,其中大约11%的泥沙被带入咸海。

河流补给

阿姆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雨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作用不大。阿姆河流域的径流形成主要依赖于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降水的贡献相对较小。其河水补给大多数为雪水补给,少数为冰川和雨水补给。因为融水供给的原因阿姆河的最大流量出现在夏季,最低在1月和2月,这样的径流年度分配对于农田灌溉十分有利。阿姆河的基本径流量74%形成于塔吉克斯坦、13.9%形成于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相对来说较少只有8.5%。

地理特征

气候

阿姆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燥,蒸发强烈,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源头的帕尔米高原属严寒的强烈大陆性高山气候,空气干燥,日照强烈,雨量稀少,日夜温差大,风沙天多。

阿姆河流域1月的平均气温通常在0~10℃之间,而7月的平均气温则超过25°C。这种气温分布模式符合典型的中高纬度地区夏季温暖和冬季冷峻的气候特征。

锡尔河流域降水量为180~220毫米/年,春季平均降水量最大,达124.6毫米/年,夏季最低,为32.7毫米/年。在上游山区,年降水量从500~600毫米/年到1500毫米/年不等。下游年降雨量小于200毫米,年潜在蒸散发约2000毫米。

阿姆河流域的山脉主要由东向西延伸,这使得西岸的潮湿气团能够深入山区,导致山地年降水量较高,可达1000~2000毫米,而平原和山麓的降水量则相对较少,一般在100~200毫米之间。

地质

阿姆河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南缘特提斯构造区,北隔天山造山带与东欧—哈萨克族板块相望,南隔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伊朗地块和阿富汗地块相连接。

阿姆河盆地的地貌结构复杂,自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科佩特达格前陆坳陷、巴哈多克单斜、中卡拉库姆隆起、北阿姆河次盆地、穆尔加布坳陷和库什卡次盆地。其中,穆尔加布坳陷内部又可细分为多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马里—谢拉赫隆起带、沙特雷克隆起、乌卡达连隆起、北卡拉比尔坳陷和巴德赫兹—卡拉比尔隆起等。北阿姆河次盆地同样包含多个阶地和沉积单元,反映了该地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历史。

阿姆河盆地从下至上依次为二叠—三叠系的过渡基底、中下侏罗统的海陆过渡含煤建造、上侏罗统的碳酸盐岩,以及上侏罗统的基末利阶盐膏岩、白垩系的海陆过渡碎屑岩,以及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的沉积序列。研究区域聚焦于查尔朱阶地和别什肯特坳陷等关键构造单元,这些区域内发育有多个古凸起和逆冲断裂带,是油气资源聚集的有利场所。阿姆河盆地的地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段式:基底由前侏罗系的火山石变质岩构成,局部凹陷带可见二叠—三叠系的碎屑岩;过渡层同样由前侏罗系岩石组成;而沉积盖层则主要由侏罗系至第四系的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交替堆叠而成,各沉积阶段的岩石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

阿姆河盆地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碳酸盐岩、膏盐岩、碎屑岩等。在阿姆河右岸区块,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的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气层系,这些碳酸盐岩之下的中–下侏罗统为含煤泥岩和薄煤层建造,属于优质烃源岩系。碳酸盐岩内部断裂发育,形成了垂向运移通道,同时在碳酸盐岩之上覆盖了厚层膏盐岩层,具备优越的天然气生、储、盖组合条件。

阿姆河流域主要优势矿藏为石油和天然气。阿姆河流域有金属矿藏,包括铜、铁、金和锂等。

地形地貌

阿姆河流域内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其中平原多分布在西北部、山地多分布在东南部。阿姆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包括高山、峡谷、平原和三角洲等。上游地区主要是高山和峡谷地形,这里的河流湍急,侵蚀作用强烈。中游地区则是由河谷和平原地貌过渡的区域,河谷在某些地段较为开阔,两侧有广阔的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则以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为主,这里的河流分汊纵横,形成了复杂的水道网络。阿姆河三角洲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盆地

阿姆河流域内的盆地主要是阿姆河盆地(Amu Darya Basin),它是图兰地台东南部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阿姆河盆地横跨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部分延伸至阿富汗境内,阿姆河盆地南北最宽约550千米,东西最宽约350千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阿姆河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盆地,大型气田和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断阶带,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盆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适合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盆地的北部,由于多条河流的灌溉,形成了肥沃的土地。

平原

图兰低地(Turan Plain),即图兰平原,西起里海东岸,东至天山、阿赖山,北抵哈萨克丘陵,南至科彼特达格山脉(Kopet-Dag Range)和帕米尔山脉(Pamir Mountains),域横跨多个国家,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三国。总面积150万平方千米,为内陆盆地,最低处卡腊吉耶(Karagiye)洼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卡拉库姆沙漠(Karakum Desert)和克孜勒库姆沙漠(Kyzylkum)坐落于此。

阿姆河三角洲位于沙漠地区的图兰平原,面积约28500平方公里,最宽250公里。阿姆河三角洲西部与乌斯图尔特高原接壤,东北部是毗邻克孜勒库姆沙漠的古老河床,北部是咸海。气候为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80-120毫米。每年的蒸发量为1200-1600毫米。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动物群构成研究显示,哺乳动物种类丰富,共记录到27种,占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The Autonomous Republic of Karakalpakstan)哺乳动物总多样性的40%。阿姆河沿岸平原广布绿洲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猫、豺、狐、野兔等,鸟类多达211种,1981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的里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也曾在这里生活过。

阿姆河流域有63种鱼类分属13科、42属鱼类中的主要商业品种为:鲇形目(Siluriformes)、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鲟鱼(Acipenseriformes)等。其中独特的有塔里木河水系土著鱼类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等。阿姆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内,豺狼种群较为常见,而獾、芦苇猫和狐属等物种也在该区域的灌木丛和湿地环境中有所分布。在食虫动物类群中,长耳刺猬斑秃沙鼩是主要的代表物种。

植物

阿姆河流域内植物有7064种,其中维管植物3140种、原植体植物3924种。其中,树木类植物约30种、灌木和矮灌木植物约50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有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 L.)、槭树(Acer miyabei Maxim)等。

自然保护区

阿姆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总面积约为4.83万公顷,覆盖达尔加纳塔、佳涅夫和法拉普等关键区域。此外,凯利夫自然保护区作为其组成部分,占地约10.3万公顷,主要位于克尔基和哈拉奇地区,致力于保护在南部湿地和凯利夫湖区过冬的候鸟。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阿姆河流域最早出现的文明被认为是阿姆河文明,也称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复合体(BMAC),这一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是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印章使用者之一,以其独特的印章形制和丰富多元的图案著称。这一文明的经济基于农业,辅以狩猎和渔业,种植大麦、小麦、豆类和粟,以及果树如李子树、杏子树和葡萄。畜牧业也很发达,饲养牛、羊、骆驼和驴。阿姆河文明的居民使用木制板轮车耕作,并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犁田松土。该文明的建筑风格通常是方形城堡,布局复杂,呈现三重城格局。冶金技术发达,特别是青铜冶炼技术,金、银器加工技术先进,宝石加工和贸易也相当突出。

公元前2世纪,巴克特里亚王国经历了内部的政治动荡,不同贵族和王室间的斗争削弱了国家的统一。同时,来自中国新疆地区的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种人在公元前145年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导致该地区分裂为南北两部分,相互攻战。这些军事征服和政治分裂破坏了阿姆河文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

封建王朝时期

阿姆河曾是嚈哒(3世纪之前)及突厥与伊朗之间的文化分界线。公元前529年,波斯君主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进攻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遭败绩,殒命锡尔河畔79,但其占领了锡尔河北部地区,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建立了一些城市,波斯每年在中亚各地征收贡赋与黄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波斯时到达了药杀水流域并建立了城市苦盏(Khudjand)。

公元前3世纪中叶,塞琉古国的巴克特里亚王国总督狄奥多德(DiodotusI)乘机据地称王,占有阿姆河与锡尔河下游之间到兴都库什山麓的领土,定都巴克特拉,亦称大夏。

公元前3世纪末,阿姆河为斯基泰人游牧地。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为躲避匈奴从今天的中国西北逃往中亚。公元前125年,大月氏征服了大夏,把整个阿姆河流域纳入版图。1世纪60年代,贵霜帝国征服大月氏,把阿姆河流域部分地区纳入版图。西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匈奴击月氏,月氏被迫西迁,占据斯基泰人游牧地,阿姆河为月氏所据。357~367年,柔然国崛起,嘱哒、匈奴人大量涌入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攻灭粟特、征服索格狄亚那。到4世纪20年代,嘱哒、匈奴人又南攻灭贵霜,原来居住在锡尔河流域的匈奴人、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逐渐融合同化。唐朝在640年建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及阿姆河流域;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西突厥汗国灭亡,702年增设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地区。

12世纪~13世纪的花剌子模帝国,又称“回回国”,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国家,其核心领土位于阿姆河下游地区,大致对应现代土库曼斯坦境内。在13世纪初期,该帝国经历了显著的领土扩张,其统治范围扩展至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以及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区,确立了其在伊斯兰世界中的领导地位。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龙杰赤,位于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核心区域。

1206年,蒙古族进行了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疆域向东扩展至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14世纪末~16世纪,乌兹别克人在阿姆河流域建立了布哈拉汗国(Khanate of Bukhara)和希瓦汗国((Khanate of Khiva))等政权。18世纪末~20世纪初,阿富汗王国(Kingdom of Afghanistan)成立后,其领土也包含了阿姆河流域的部分地区。19世纪,英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完成了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随后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以对抗俄罗斯俄语 Federation)的势力。这一过程中,阿富汗成为了英国和俄罗斯争夺的关键缓冲国。1895年,两国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该协议不仅实质性地瓜分了中国领土帕米尔高原,也明确了俄属中亚与英属印度(The Republic of India)的势力边界,以阿姆河上游为界。

20世纪至今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苏联对中亚地区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全面展开。这一时期,主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包括卡拉库姆运河、阿姆一布哈拉运河和卡尔希运河等。这些工程的建设旨在改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术装备较好的灌溉系统,同时对老设备进行了改造。这些措施虽然大幅提高了灌溉效率,但也导致了河流流量的大幅度减少。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塔吉克斯坦建造了诺拉克大坝(Norak Dam)。这一工程标志着苏联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但也引发了环境和社会问题,如生态系统改变和居民迁移。90年代初,罗贡坝建设因洪水中断,部分工程后续完成。这两个大坝项目对当地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研究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案例。

1991年苏联解体后,阿姆河流域内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入21世纪,阿姆河面临的生态危机更加严峻。咸海的干涸导致了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开始关注阿姆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保护措施。

经济活动

农业

阿姆河流域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农业生产区域,其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阿姆河中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六大棉花生产国,养蚕业、葡萄等水果种植业也占重要地位,是中亚重要的水果和蔬菜产地,畜牧业以养羊为主,为卡拉库尔羊的主要产区之一。

旅游业

阿姆河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包括古代遗址、博物馆以及自然景观如沙漠和山脉。阿姆河沿岸的城市如撒马尔罕(Samarqan)和布哈拉(Bukhara)因其历史价值而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乌兹别克斯坦2022年国外游客数量超过520万人次,旅游服务直接出口额达到17亿美元。预计2023年至少增加到20亿美元。

水利工程

阿姆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实施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过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将丰水区域的水资源调配到缺水地区。

卡拉库姆运河作为阿姆河上最大的引水工程,将阿姆河的水输送至杰真河、穆尔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区。1960年,阿姆河在凯尔基市的流量为630亿立方米/年,而卡拉库姆运河的引水量约为190亿立方米/年,占阿姆河流量的近1/3。

阿姆一布哈拉运河又称苏共23大运河,1965年启动,1976年完工,总长400千米,连接土库曼至乌兹别克,65工程设施,11抽水站,1985年灌溉29.4万公顷,支持50万公顷土地,供水布哈拉市。

卡尔希运河在1973年开放首期工程,全长290千米,主要地段水流量175~350立方米每秒,这条运河设有33座水利工程设施和1座水库以及6座扬水站,1985年灌溉面积超20万公顷。

吉萨尔水渠将卡菲尔尼干河流域的水调配至苏尔汉河流域。赞水渠:将苏尔汉河下游的水调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安加拉水渠:将泽拉夫尚河的水调配至卡什卡达里亚河。卡尔申灌渠:每年从阿姆河引水33亿~52.5亿立方米。

锡尔河流域和阿姆河流域分别有94%和78%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管理,两大流域内共建有45座大型水库。

1935年,塔吉克杜尚别地区建成了首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达到了7200千瓦。随后,在1945~1961年间,塔吉克南部地区又相继建成了80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累计达到了20000千瓦。自1958年起,根据瓦赫什-阿姆河梯级开发规划,该地区共修建了6座大型水电站和2座渠道式水电站。目前,阿姆河流域内已建成的水库总库容已达到380亿立方米,其中位于阿姆河干流区域的水库容量为130亿立方米,而位于内陆河流区域的水库容量则为250亿立方米。此外,该流域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超过880万千瓦,年发电量也达到了330多亿千瓦时。

矿产开发

阿姆河盆地是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具有构造圈闭面积大、储集层物性好、保存条件好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该盆地横跨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阿姆河盆地是中生界富气盆地,大型气田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富集在盆地边缘断阶带。

2011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NPC)与阿富汗当地公司瓦坦集团(Watan Group)组建合资公司,开发阿姆河盆地的油气资源。此外,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与阿富汗临时政府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总投资额约850亿人民币的关于油气田的开采协议,中方将获得在阿富汗北部阿姆河盆地约4500平方公里的石油开采权。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阿姆河流域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恶化。在山区(径流形成区),水矿化度较低,约为0.4-0.5克/升;而在阿姆河三角洲,水矿化度升高至2.0克/升。此外,从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出山区后,铜、锌、铝、铬等重金属含量就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极限允许浓度。在中亚被检测的水体中,虽然只有8%属于重度污染和极重度污染,但25%的水体处于警示区(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约44%的供水属于“中度污染”,仅有23%属于清洁或轻度污染。

阿姆河径流量减少与气候变化相关,1960-2017年呈下降趋势,上游-0.52mm/a,中游-0.80mm/a,下游-0.97mm/a。阿姆河产流量季节性强强,4-9月占83%。

环境保护

1938年起塔吉克斯坦为了保护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将蒂格罗瓦亚巴尔卡自然保护区的图盖森林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对于南部湿地和凯利夫湖区越冬的候鸟的保护在1982年成立了阿姆河国家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

阿姆河流域有蒂格罗瓦亚巴尔卡自然保护区的图盖森林(Tugay forests of the Tigrovaya Balka Nature Reserve)、伊昌·卡拉(Itchan Kala)等风景区。

蒂格罗瓦亚巴尔卡自然保护区的图盖森林

蒂格罗瓦亚巴尔卡自然保护区,位于塔吉克斯坦西南,总面积约4.9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域约4.98万公顷,缓冲区约1.77万公顷。该保护区地处瓦赫什河与潘杰河交汇处,阿姆河由此起源,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图盖森林、卡什卡-库姆沙漠、布里陶峰及霍贾-卡齐永山脉。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完好的亚洲杨属植被群而知名,自1938年起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塔吉克斯坦最高等级的自然保护地。

希瓦古城

希瓦古城内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区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座内城由约10米高的砖墙环绕,占地面积约26公顷,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伊昌·卡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亚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展示了中亚伊斯兰建筑的发展历程。伊昌·卡拉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表彰其在建筑、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是历史学家罗新撰写的旅行文学作品,该书详细描述了作者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美国、复活节岛等地的考察和旅行经历。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还展现了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感悟。在书中,罗新提到了阿姆河,它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往阿姆河之乡》是一本由英国旅行家、作家、艺术史家罗伯特·拜伦所著的书籍,首次出版于2013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这本书的原名是《The Road to Oxiana》,讲述了作者在1933年展开的一场追寻伊斯兰建筑起源的旅行。拜伦从维也纳出发,途经贝鲁特耶路撒冷王国巴格达德黑兰,最终抵达阿姆河的发源地——奥克西安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珍贵记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