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伊朗的首都

更新时间:2023-12-14 14:22

德黑兰(英文:Tehran;阿拉伯语:طهران),伊朗的首都也是德黑兰省省会,它是伊朗最大城市,并且是西亚地区最大城市之一,世界第19大城市。位于厄尔布鲁士山南麓。面积615.62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4月),人口9,499,781人(2023年)。 德兰黑都市区(大德兰黑)的面积1,301平方公里,大德黑兰人口约1500万(2021年),位于伊朗中北部。

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之间,相对高差超过200米。市区座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山坡上,全市东、北、西三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环绕。9世纪初期,德黑兰是当时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区,已成为重要的生活聚集点,是古代世界著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驿站”。直到13世纪初,雷伊毁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市镇才移到德黑兰来。1796年,卡扎尔王朝的第一代君王阿迦·穆罕默德迁至德黑兰加冕为王并定其为首都。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英、美三国首脑在此发表了联合反击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著名宣言——《德黑兰宣言》,自此德黑兰便闻名遐迩。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德黑兰的经济也获得了空前发展,成为了一座时尚繁荣的大都市。

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是伊朗交通运输的总枢纽,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全国的工业集中于此。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一半。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

命名由来

“德黑兰”一词在当地语言中有“山脚下”或“路尽头”之意。古时,距离现今德黑兰大约7公里的雷伊城曾是一个不大的贸易中心,一条道路从城里向北边的山脚延伸开来,后来成为全国首邑的德黑兰逐渐形成于这条道路的尽头,并因此得名。它在9世纪时期是一个村落,但是名气不及当时较繁华的剌伽。苏菲主义学者纳吉姆丁·拉齐认为拉伊在蒙古族入侵前的人口达500,000人。13世纪蒙古人毁灭了拉伊后,许多居民逃到德黑兰。在一些早期的文献里,它被称为“剌伽的德黑兰”。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在他的《心之喜》里描述德黑兰是一个著名的村落。

历史沿革

城市起源

德黑兰在历史上首次被提及是在11世纪的一部编年史中,当时它被描述为雷伊以北的一个小村庄。雷伊这座城市的遗迹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有人居住。雷伊经常被认为是德黑兰的前身,德黑兰在11世纪成为塞尔柱帝国的首都,但后来随着不同街区的派系冲突和蒙古族于1220年的入侵而衰落。尽管在后来的岁月里,雷伊在伊朗高原的多次军事行动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优势,但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却消失了。如今,雷伊是德黑兰的一个郊区,以作为宗教圣地而闻名。

从公元13世纪初叶开始,德黑兰日渐繁荣兴旺。德黑兰于1553年设市,根据学者托马斯赫伯特的估计,1628年6月德黑兰的人口在2.5万至3万之间。

早期发展

13世纪的德黑兰,作为一座繁华的市集城镇,以盛产石榴而著称,同时拥有12个相邻的竞争对手村落,这些村落均建有隐于地下的住所,四周绿树环绕,且敢于与政府抗衡。时至15世纪初期,西班牙外交官鲁伊·冈萨雷斯·德·克劳维奥(Ruy Gonzales de Clavijo)于1404年造访德黑兰时,将其描述为一座规模宏大、不设城墙的大都市——物资充裕,令人心旷神怡。

德黑兰凭借其优越的战略位置与花园美景,吸引了萨非王朝的沙阿塔赫玛斯普一世(Shah Ṭahmāsp I of the Safavids)。1554年,他在此地兴建了一座市集与一座拥有四个城门的方形城墙。随后的萨法维国王们又陆续增添了包括城堡在内的多座建筑,德黑兰也随之从军事重地逐步发展成为贸易枢纽及地区行政中心

资本的增长

在1786年,德黑兰成为卡扎尔王朝的奠基人阿迦·汗的都城。他选择德黑兰作为首都,是因为它靠近他传统的部落领地,并且距离那些仍然居住着效忠于前朝统治者的精英的旧都较远。宫廷大臣和士兵的到来使得德黑兰的人口迅速增长,随后吸引了更多的人,并推动了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到1796年,德黑兰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三倍,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达到了5万人。

到19世纪中期,住宅区环绕着有围墙的城堡、有屋顶的集市和城市的两个焦点——城堡广场和香料市场广场。作为帝国的行政中心,德黑兰对一个由松散联系的省份组成的帝国施加着有限的控制,这些省份拥有高度自给自足的封闭农业经济和多民族社区。

在1867年,德黑兰第一次人口普査显示,其人口为155736人,与最初设立首都时相比,增长了10倍。纳赛尔丁汗时期(1848-1896年)德黑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始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从19世纪开始,一些波斯领土被俄国和英国的帝国势力侵占,这些国家获得了对其产品和商人的优惠待遇,从而主导了国内市场。出口作物取代了自给作物,伊朗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外围伙伴加入了这个新世界体系,出口原材料并进口制造品。

19世纪末,一项大规模的现代化计划改变了首都的面貌,将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建造了新的城墙和城门,以及新的机构、建筑、街道和社区。新的城市结构导致了南北分裂,将富人与穷人、现代与传统分离开来,为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随着19世纪的推进,伊朗经历了人口减少、贫困和经济衰退,而城市则在扩张,社会也在分化。19世纪末,德黑兰正处于动荡的社会冲突和革命动荡的边缘。

宪政改革(1906年)

欧洲大国的经济和政治挑战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引发了民众的抗议、改革和现代化计划;然而,君主的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在1906年的立宪革命中,宗教领袖、工人、自由思想的改革者、学生、秘密社团成员、商人和商人聚集在一起,以对抗外国压力和软弱的政府,试图用法治取代专制统治。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地点,结果建立了一部宪法和一个议会。然而,经济衰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限制了这场革命及其新机构的效力。

礼萨汗统治下的德黑兰(1921-1941年)

1921年发生政变后,礼萨汗(Reza Shah)建立了巴列维伊朗(1925-1979年)。礼萨·汗迅速巩固了权力,并通过建立新的武装部队和新的法院赞助人制度,以及重组官僚机构,来寻求政府集权。当时,法院转变为富人、地主和与军事精英有联系的人的聚集地,而城市中产阶级的扩大则来源于武装部队和政府官僚机构人员。国家操纵选举,镇压反对党和宗教领袖。它越来越多地干预经济,通过促进工业化、在许多商品上建立垄断以及从由英波石油公司(现英国石油公司)运营的石油工业中增加租金来实现。为了将分散的省份整合到统一的国家空间中,在全国范围内开发了交通网络。这个国家官僚体制的缺陷、部落冲突、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以及社会多元化的性质将被强调的民族和文化同质性以及政治一致性所取代。

20世纪30年代,德黑兰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以象征这一变化。新建了王室宫殿,旧王室宫殿群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政府区。拆除了城墙和城门,开辟了一系列宽阔的街道,穿透了城市的肌理,形成了一个开放、统一的城市结构,方便了车辆的通行和货物的运输。这为城市在各个方向的扩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并为其赋予了新的特征。

1922年德黑兰市人口为21万,1932年增加为31万,1939年进一步增长到54万。

德黑兰在穆罕默德·礼萨·沙阿(1941-1979年在位)统治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礼萨·汗德国的同情导致了盟军在1941年占领该国,并迫使他将王位传给儿子穆罕默德·礼萨·汗。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代表美国英国苏联的盟国领导人为了保证伊朗的独立,在此发表了联合反击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著名宣言——《德黑兰宣言》,自此德黑兰便闻名遐迩。由于礼萨·汗被推翻以及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影响,政治镇压有所缓解,这使得自由的新闻界、工会和反对派政党得以复苏,它们共同通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政治活动改变了这座城市。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在议会(议会)的支持下将石油工业国有化。首相权力的不断增强威胁要削弱国王,在首相的支持者试图遏制摩萨台权力的失败尝试中,国王本人被首相的追随者驱逐出该国。在国际经济封锁之后,摩萨台政府在1953年被美国支持的政变推翻,国王恢复了权力。

美苏冷战期间,沙阿通过镇压反对派、扩大军队并建立秘密警察,为持续25年的君主独裁打下了基础。同时,他还启动了一项工业化计划,鼓励私人投资于进口替代产业,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德黑兰、伊斯法罕和大不里士等中心地区。在经济和国际压力下,20世纪60年代初的德黑兰经历了经济危机,但也出现了一定的政治开放,以及重大土地改革政策的萌芽。

土地改革是1963年的“白色革命”的核心问题。沙阿国王推行了一系列广泛的改革,因其没有流血而被称为“白色”改革。这些改革将农业用地从大封建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佃农,并将国有的森林和牧场收归国有。白色革命还赋予了妇女新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这些项目引发了由宗教领袖和集市商人领导的大规模反抗运动,这后来证明是15年后爆发革命的预演。

1973年后,石油收入大幅增加,1977年占到国家外汇收入的绝大部分。石油繁荣、工业化、现代化和建筑业推动了城市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末超过400万。德黑兰展现出新的面貌,有新的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和大型卫星城镇。这可能是该城市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但也是社会分化和政治镇压加剧的时期。

第二次革命的发源地(1977-1988年)

经济衰退、国际压力以及国内对国王发展模式和政府的不满,为社会动荡播下了种子。经过两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团结了各种政治观点,伊朗革命(1978-1979年)最终导致君主制被推翻,1979年4月1日,伊朗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由被国王流放的宗教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担任领导人。革命者建立了一个由两个平行但不同的系统整合而成的政治体系:宗教领袖的统治和议会共和制,这一特点在之后的许多年中都引发了持续的紧张关系。

在革命期间,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武装内部反对力量和与伊拉克长达八年的战争中,这场战争始于1980年。1980年代中期,德黑兰遭受伊拉克的空袭和恐怖袭击。这座城市因投资不足和物理上的衰败而遭受苦难,同时也因贫困和经济衰退而苦难不堪。

战后发展与21世纪的德黑兰

1988年的全面战争结束标志着德黑兰的正常化进程开始。在战争结束后的1990年代,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哈塔米总统和哈什米·拉夫桑贾尼总统的经济和政治改革。1990年代,在颇具争议但强有力的市长卡鲁巴斯奇的领导下,德黑兰市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9年卡鲁巴斯奇上任时,德黑兰的分裂和拥挤已经达到了危机的程度,以至于伊朗政府考虑选择一个新的国家首都。然而,在卡鲁巴斯奇的领导下,德黑兰南部的低收入地区得到了改善,两部分城市的联系也得到了更有效的加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推进,包括排水、垃圾和交通设施的扩建。德黑兰的公园数量增加了两倍多,绿地和文化中心也大量涌现;这些在1990年代以前几乎无法获得的设施,现在越来越多地为德黑兰各收入阶层的人们所使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黑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为658平方公里,人口也攀升到750万。20世纪末,城市规划法规的放宽以及激励分区政策的引入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增加和高层建筑的争议性繁荣,这成为了该市实现财政独立的一个来源。

伊朗的一起备受瞩目的审判中,卡巴什奇因腐败和挪用公款罪被判处五年监禁。尽管后来刑期有所减轻,卡巴什奇最终也得到赦免,但许多人仍认为,卡巴什奇是伊朗前总统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的盟友,他的定罪是保守派与哈塔米改革派政府之间冲突的结果。在哈塔米担任总统期间,德黑兰市长一职由多位短期领导人担任,直到2003年保守派人士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被任命担任该职。在艾哈迈迪内贾德担任德黑兰市长期间,他的温和派前任所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削减。

2005年,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他被务实的穆罕默德·巴盖尔·加利巴夫取代市长一职。加利巴夫在12年任期内重新启动德黑兰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革,并监督了多项项目的实施,尽管他因被指控腐败和滥用城市资金而受到批评。

伊朗政府在2010年宣布出于“安全和行政理由”而迁都的计划已经有定案。伊朗国会选定沙赫鲁德、伊斯法罕及塞姆南市为未来首都的候选城市。为了避免地震带来的潜在破坏,政府也有搬迁163所国有企业及一些大学的计划。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认为至少5,000,000人应迁出德黑兰,2014年,伊朗当局开始将国防相关的企业陆续迁出德黑兰。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监护委员会于2015年同意从德黑兰转移行政和政治首都,作为“研究转移伊朗行政和政治中心以及德黑兰组织和权力下放可行性”计划的一部分。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德黑兰的中心位于北纬35°41'、东经51°26'。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坡陡峭的山坡上,该山脉沿着伊朗北部的里海海岸蜿蜒延伸。德黑兰的最高峰是达马万德山(Demavend),海拔超过5,600米。德黑兰是伊朗最大的城市,并且是西亚各国中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第19大城市。截至2023年4月,615.62平方公里。德兰黑都市区(大德兰黑)的面积1,30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麓,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之间,相对高差超过200米。市区座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山坡上,全市东、北、西三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环绕。德黑兰的南部延伸至卡维尔沙漠。

山与沙漠的位置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多样的气候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多样的社会地理格局。历史上,城市中较为富有的人口选择在北部山脚建造夏季住宅,那里树木更为繁茂,夏季也比南部凉爽。由于靠近沙漠,南部夏季更加炎热、多尘,树木也较少。到了20世纪,随着城市与郊区之间交通的改善,北部高地逐渐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城市最北端的平均海拔约为1700米,最南端约为1100米。城市南北高度相差约600米,相距30公里。这种高度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德黑兰位于山区和沙漠之间的位置对城市的社会和物理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

气候

德黑兰处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按柯本气候分类法属寒冷半干旱气候)。德黑兰市区内各地的海拔高度不一,导致气温呈现出相应的差异,北部山丘地带的气温通常较南部的平原低些。德黑兰夏季炎热干旱,降水较少,并且相对湿度较低,但是晚间天气清凉。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都集中在晚秋至春季之间,但全年湿度较平均。一年中最炎热的月份是7月(最低温度26°,最高温度36℃),最寒冷的月份一般是1月(最低温度1℃,最高温度8℃)。

德黑兰市拥有四个明显的季节,厄尔布尔士山脉阻止了北部里海的湿气进入城市。德黑兰的年平均气温为17℃,平均年最高气温为23℃,平均年最低气温约为12℃。极端气温在夏季可高达43度℃,冬季可低至5℃。该市平均年降雨量约为230毫米,每年平均有48天出现霜冻

行政区划

德黑兰市分为22个市辖区,每个市辖区都有自己的行政中心,隶属于更大的德黑兰市。

德黑兰城区主要分为旧城区、新城区、北部扩展区和南部及周边扩展区。巴列维时期,旧城区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德黑兰现存的旧城区包括大市集、査莱赫梅伊丹、杜拉、彭梅纳尔。查莱赫梅伊丹是当中最古老的地区。新旧旧城区位于德黑兰市中心区的中央地带。在旧城区内,建筑以古波斯风情的老旧建筑为主,大量的清真寺、市场、浴池等分布于此;新城区位于旧城区北方,德黑兰市内的金融机构、高档酒店、高档社区、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学等大多分布于此,相比旧城区,这里是一座现代化新城。北部扩展区位于德黑兰新城区以北到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之间,是德黑兰新扩展的高档居住区和新兴产业开发区。南部及周边扩展区位于旧城区以南和周边地带,主要是德黑兰市的工业区和居民区,许多工厂分布于此,另外德黑兰的机场等交通枢纽也位于此。

政治

体制

德黑兰市被划分为22个区(波斯语:曼塔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市政当局(波斯语:沙赫尔达里),在更大的德黑兰市政当局的框架下运作。1912年的宪法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后的第一届议会立法建立了一个由市长领导、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控制的市政组织。这一法律框架在伊朗伊斯兰革命(Iranian Revolution)后的几十年里也基本延续下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选举产生的城市委员会时有时无,地方事务并未完全摆脱中央政府的影响,中央政府继续保留一定的权力。经过长时间的中断后,德黑兰市议会于1999年重新成立,2006年,选举产生的社区咨询委员会的建立为其提供了支持。尽管存在争议,且经常受到社会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德黑兰市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为获得一定程度的财政独立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功,其他城市的市政当局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党派

德黑兰作为伊朗的首都,国家政府各个权力机关部门、外国使领馆等都集中于此,国家领导人、宗教领袖、外国使节都集中在德黑兰工作和生活,现任德黑兰市长扎卡尼(2021年9月任职)。德黑兰作为伊朗的首都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伊朗现政权的司法机构、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宪法监护委员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伊朗议会、专家委员会、各国大使馆等机构均设在这里,另外伊朗国内的几大政党如:德黑兰战斗的宗教人士协会、伊斯兰参与阵线党、建设公仆党、伊斯兰工党等政治团体总部都设在德黑兰,所以德黑兰是伊朗当之无愧的政治中心。

人口

人口数量

德黑兰人口数量为9,499,781人,增长率为1.26%(2023年)大德黑兰人口约1500万(2021年),位于伊朗中北部。

族群

德黑兰居民的民族成分包括了全国各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伊朗籍亚美尼亚人、巴克提尔利人、亚述人、塔里什人等。

1942年,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在瓦尔迪斯拉夫·安德烈斯将军的领导下在苏联建立一支波兰武装力量,在此背景下,24.000名波兰人离开苏联士兵和难民,其中包括1000名儿童和800名老年犹太人,因此在1942年期间,他们被转移到当时处于英国统治之下的德黑兰。绝大多数儿童都是孤儿,只有一小部分是由父母一方或双方陪同抵达的。有些父母将孩子交给波兰的神父和修女,作为拯救他们的唯一选择,而他们却留在了苏联。这些孩子也被送往德黑兰。

以色列土地上的犹太社区当局得知上述企业集团抵达德黑兰后,立即派遣鲁文·谢费尔 (Reuvén Shefer) 和亚伯拉罕·西尔伯格尔 (Abraham Silberguer) 在德黑兰设立犹太机构代表处,并于1942年抵达德黑兰。 Tzipora Shertok 市 - Moshe Shertok (Sharet) 的妻子,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与犹太难民中的先驱者一起在德黑兰建立了孤儿院,标记为 犹太儿童之家。此后,英国当局禁止犹太机构新代表入境。

宗教

伊斯兰教的十二伊玛目派是伊朗国教,绝大部分德黑兰居民都是这一教派的信徒。德黑兰还有其他少数宗教派别,主要包括:逊尼派、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以及信徒数量不详的不可知论者及无神论者。

语言

德黑兰当地的语言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

经济

德黑兰是伊朗的经济中心。尽管政府多次尝试多元化经济,但该国的经济仍主要由石油工业主导,由国家政府在德黑兰控制。21世纪初,石油占伊朗外汇收入的五分之四。该国拥有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原油储量,天然气储量仅次于苏联

德黑兰的城市产业结构基本秉承了伊朗产业结构问题的一般性特点,大体上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当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快增长吸纳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先增加后降低,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不很明显。在德黑兰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集中分布着德黑兰市重要的金融中心、政府机关、宗教场所、科研院校等职能机构,中心城区提供的服务辐射整个德黑兰城市乃至全国,一直处在德黑兰城市体系和伊朗城市空间体系的中心位置。在德黑兰中心城区周边出现的大片城乡结合地区成为了城市体系中的边缘,中心和边缘地区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在德黑兰城市的中心区和边缘区融合的过程中,中心区逐步扩大,并不断吸纳原有的边缘区成为新的中心区,由于区域的极化效应,又促使城市周边产生新的边缘区。

从就业人口上看,大约国营机构的劳动人口及全国的大型企业都位于德兰黑。全市的就业人口中近半数都在为政府机关工作,其他的劳动力多是工厂职工、私营店、体力劳动者及运输工人等。从产业门类上看,汽车制造业、电子及电力设备、军工、纺织、制糖、水泥及化工等都是德黑兰的主要现代产业,德黑兰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地毯及家具销售中心。在城市南部靠近雷伊地区的地方还有炼油企业。德黑兰是伊朗交通运输的总枢纽,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全国的三分之一的工业集中于此。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一半。其中包括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军工、紡织、制糖、水泥和化工工业。它也是地毯和家具商品的一个销售中心,在德黑兰附近还有炼油厂。德黑兰四郊盛产小麦、甜菜、水果和棉花,是伊朗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德黑兰的西部和南部都是城市的工业区,区域内布局有紡织、制糖、烟草、皮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水泥、陶瓷和军工等工业。德黑兰证券交易所是近年来发展最好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它是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的成员之一,也是欧亚证券交易所联会的会员。

社会事业

教育

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由国家提供,但也有一些私立学校。20世纪末的人口增长率下降导致了教育资源过剩。进入大学需要通过一项非常有竞争力的全国性考试。

19世纪的现代化运动导致1851年建立了达鲁尔·法鲁恩学院(Dār al-Fonūn),这是一所主要由奥地利法国教师任教的技术学院。德黑兰大学成立于1934年;其他现代大学也相继成立,如阿米尔卡比尔科技大学(1958年)、沙希德·贝赫什蒂大学(1960年)和沙里夫科技大学(1965年)。一些小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相继成立,伊朗革命后,这些机构都被国有化并合并到较大的大学中。一些私立大学,如伊斯兰自由大学(1982年)也相继成立。

伊朗国家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数据,伊朗公共教育和职业培训支出占政府当年预算实际支出的1.5%,高等教育支出占政府当年预算实际支出的3.1%。总的来说,伊朗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又实施免费教育,因此教育普及率较高。教育水平在黎巴嫩中位于中高水平。在伊朗的科研院校中,1934年成立的德黑兰大学,是伊朗国内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伊朗首屈一指,而且随着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目前,德黑兰大学设有医学、工程、农业、制药、法律、生命科学、政治、经济、资源环境、国际贸易伊斯兰教哲学法律等学院。另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德黑兰大学还增设了中东考古研究、社会扶贫调查、防治恶性疾病和高科技研究等研究中心。德黑兰大学校本部座落在德黑兰市中心,部分院系分散座落于城市郊区。校园整体景色秀丽,北面有一座集合古典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黑兰大学是伊朗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大学,被誉为“伊朗大学之母”。德黑兰大学伊朗学生的梦想,也是中东较为出名的高等学府,这里走出的许多贫民学子对伊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事业

伊朗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ran)

伊朗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ran)成立于1916年,拱形大门很有特点,是典型的萨珊风格。展出历史文物30余万件,是伊朗最大的考古和历史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包括两座单体建筑,一座是1938年开放的古代伊朗博物馆,另一座是1996年开放的伊斯兰历史博物馆。展品囊括了与伊斯兰历史相关的文物、邮票、硬币、伊朗艺术史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他文化研究及摄影作品、伊朗的公共及国际关系等共13个部分。馆内最吸引眼球的是牛首柱头、大流士一世的纯金号角型酒杯(复制品)、帕提亚武士雕像;再有就是一具1600年前的尸骸,盐湖内发现的盐人。

国家珠宝博物馆(National Jewels Museum)

国家珠宝博物馆(National Jewels Museum)也被称作“国家珍宝馆”,归伊朗国家银行所有,这里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珠宝,展馆面积近1,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展品多数是16世纪以后波斯的萨非王朝(Safavid)从欧洲印度以及奥斯曼帝国掠夺的奇珍异宝。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REZE ABBASI)

礼萨·阿巴斯博物馆最早于1977年开馆,但因各种原因多次关闭,最后于2000年开放至今。藏品从史前时代一直到20世纪恺加王朝末期,较为全面、连续地展示了伊朗艺术发展的历程。藏品包括前伊斯兰时代的陶器、铁器、丝织品和伊斯兰时期的绘画、书法等。

伊朗国家地毯博物馆(Carpet Museum of Iran)

地毯博物馆(Carpet Museum)是巴列维伊朗最后一位王后法拉赫·巴列维所建,外观据说是仿造织地毯机的样式而建,内部展示着16-20世纪5000余件手织地毯,是伊朗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最杰出代表。除了展示各种各样的地毯外,馆内还展示着地毯的染色原料,如石榴皮、靛青、核桃壳、钾矾和木樨草,以及编织地毯用的工具,如钩针、剪子和针排等。博物馆一层是常设展馆,二层是临时展厅,不定期举办一些现代地毯设计展。

德黑兰玻璃与陶瓷博物馆(Glassware and Ceramics Museum of Iran)

玻璃与瓷器博物馆(Glassware and Ceramics Museum of Iran)设于一间典雅的百年建筑内,周围绿化如花园一般,环境优美。大宅中央有一道古色古香的环形木楼梯,展厅陈设精美,可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博物馆媲美,里面的展品以历代的玻璃与陶瓷工艺品为主。

体育

第7届亚洲运动会在1974年9月1日至1974年9月16日于伊朗德黑兰举行。运动会在阿扎迪综合体育馆(AzadiSportComplex)进行,这是亚洲运动会第一次中东举行,25个国家3,010位运动员参与了该届亚洲运动会,这是自亚洲运动会举办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

1976年亚洲杯是第6届举办的亚洲杯足球赛,赛事在伊朗德黑兰举行,6队参赛球队分为2组进行比赛,伊朗在该届赛事夺得连续第3届冠军,伊朗国家男子足球队在决赛里以1-0击败科威特。 

阿萨迪体育场 ,原名阿尔亚梅赫尔体育场 ,是一座位于伊朗德黑兰的体育场。体育场是为1974年亚洲运动会而兴建的,1971年正式落成。体育场是伊朗国家足球队的主场,也是德黑兰两家足球俱乐部波斯波利斯及德黑兰独立足球俱乐部的主场。除了作为1974年亚洲运动会的主赛场,阿萨迪体育场还曾主办1976年伊朗亚洲杯、两届亚洲俱乐部锦标赛决赛、两届西亚足球锦标赛和一次亚足联冠军联赛决赛。

阿萨迪体育场早年可容纳10万观众。历经改建,体育场现在拥有78,116个座席。每逢大赛,体育场允许观众站立看球,入场观众数可以超过额定人数。1998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大洋洲附加赛伊朗队同澳洲国家足球队的比赛共有12.8万名观众入场,创下阿萨迪体育场观众数最高纪录。现今亚足联冠军联赛的观众人数纪录也是在阿萨迪体育场创造的。

媒体

20世纪70年代末的君主制衰落和革命期间的激烈政治氛围导致了新媒体的泛滥,许多新的报纸和杂志自由运营。由于各派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这些媒体受到了压力。尽管政府在2000年禁止了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报纸,但人们对自由媒体的需求仍然很强烈。广播和电视频道由政府运营。

德黑兰的一些主要报纸是 Abrar、Abrar-e Varzeshi、Entekhab、Fath 或 Ham-Mihan。

健康卫生

德黑兰的主要医院包括:德黑兰诊疗医院(TehranClinicHospital);米拉德医院(MiladHospital);伊朗梅赫尔医院(IranmehrHospital)。

科技

德黑兰拥有三个加速器计划:Avatech Accelerator、Dmond Accelerator 和 MAPS Accelerator。这三个私人加速器得到了至少另外六个孵化器空间的支持,这些孵化器空间由全国各地的大学主办。谢里夫大学(Sharif University)通过为新的本土创业公司举办自己的内部试验场,在留住优秀毕业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成功案例方面,《世界创业报告》公布了50个国家的三大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名单。该报告显示,伊朗领先的在线电子零售商DigiKala价值500美元。排行榜上的另外两家伊朗公司分别是YouTube克隆的 和谷歌Play商店的本地版本CafeBazaar,价值2000万美元。

环境

德黑兰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包括空气、水、土地和噪音污染。机动车辆、家庭燃料以及密集的工业活动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周围山脉的影响和降水的稀少,这种污染无法消散。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物在长达三分之二年份的时间里被困在一团热空气中的穹顶内。北风不够强劲,无法驱散污染空气,而主要的风向(从西、南和东南吹来)则会带来来自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产生的更多污染。

交通

概况

由于德黑兰交通拥堵严重,在城市内移动可能会面临重大挑战。一座耗时20多年、因革命、战争和资金不足而多次中断建设的地下铁路网络,于21世纪初开始投入使用。在1980年代末的两伊战争结束后,德黑兰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也得以恢复。然而,德黑兰的住房和交通网络的扩张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老城区建筑的忽视或严重破坏。

公交

德黑兰大都市配备了庞大的高速公路和立交桥网络。据德黑兰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办公室负责人称,该市面临严重的拥堵问题,其设计容量约为30万辆汽车,但目前有超过500万辆汽车在路上行驶德黑兰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传统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快速公交系统。

铁路

德黑兰有一个中央火车站,连接全国各个城市,而德黑兰连接欧洲的铁路亦已开通。

地铁

德黑兰有中东最大的地铁系统,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铁系统之一。德黑兰地铁的可行性研究及理论计划早在1970年代便开展。在德黑兰条规划的8条地铁线路当中,现时已有5条地铁线路投入营运,总长度达120公里,另外还有3条地铁线路正在施工中。

航空

德黑兰市建有四个机场,航空运输条件便利。德黑兰正在开放使用的机场有两个: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是军民两用的机场,供本地及专供朝圣的航班使用,位于德黑兰西部。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则位于德黑兰市以南50公里,供几乎所有国际航班使用。

德黑兰的梅赫拉巴德机场(THR )Mehrabad 仅用于国内和货运航班。它与德黑兰地铁4号线相连。

航运

德黑兰码头成立于1981年,是德黑兰的另一个主要交通枢纽。自成立以来,它一直是前往马什哈德、戈尔甘、伊斯法罕、库姆、巴博勒、阿拉克、塞姆南、阿莫尔、戈尔甘、巴博勒等城市的旅客的出发和到达点。

Khazaneh码头是德黑兰最古老的码头,自1974年开始运营。它一直欢迎来自伊朗南部城市的乘客,包括布什尔、阿巴丹、伊斯法罕、霍拉马巴德、德兹富尔、设拉子、舒什塔尔、哈马丹、亚苏吉、沙赫鲁德、阿萨卢耶、阿拉克、塞姆南、阿尔德比勒、安迪梅什克、阿瓦士,甚至提供前往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航线。

人文

德黑兰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黑兰交响乐团在国内和国外为国际观众演出,Fajr国际戏剧节每年在德黑兰举行。

艺术

德黑兰市的许多主要博物馆都专注于一系列主题。伊朗国家博物馆专门研究古代伊朗,伊朗地毯博物馆展示了这种民族工艺的杰作,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主要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总部设在德黑兰,因其新的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和屡获殊荣的电影而享誉国际。

饮食

波斯菜肴的特点是使用绿柠檬番红花,将肉类与水果和坚果混合,以独特的方式烹饪米饭,以及伊朗人的热情好客。食物的调味很微妙,味道和外观都很精致,通常不太辣或辛辣。许多食谱可以追溯到古代; 伊朗的历史性接触有助于与从地中海地区到中国的各种文化之间交换食材、风味、质地和风格,其中一些文化至今仍保留着这些影响。

风景名胜

德黑兰是伊朗博物馆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近代王宫所在地。作为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具有众多文化景点。

格列斯坦皇宫(Golestan Palace)

格列斯坦皇宫(Golestan Palace)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的宫殿建造于1865年,位于德黑兰市中心,有17处宫殿、博物馆和其他建筑,是伊朗首都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Gole是花的意思,Stan是地方,皇宫的入口在一个种满玫瑰的花园的后面,因此格列斯坦也被称为玫瑰花园(Rose Garden)或玫瑰宫。王宫主体堪称伊朗建筑的精华,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镜厅、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楼等。尤其是镜厅,是格列斯坦精华中的精华,宫殿内的圆形顶部和四周墙壁都用小块镜子镶嵌。此外,宫殿墙壁上还有著名画家克马尔·穆鲁克创作的数幅名画,使宫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格列斯坦位于德黑兰的市中心,交通便利。王宫介于霍梅尼广场(Imam Khomeini Sq)和巴扎之间,王宫见证了恺加统治者的荣耀和奢侈无度。

萨德阿巴德宫殿群(Saad Abad Museum Complex)

原本是伊朗皇室避暑的“夏宫”,位于市区东北的山上,是一座由18座宫殿组成的大面积的建筑群。主要的看点是白宫内奢华的布置、绿宫内著名的镜厅,以及秋天园区的落叶。政府将宫殿辟为了博物馆和展览馆,并对公众开放,其中知名的7座分别是白宫、绿宫、母亲宫、军事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细密画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园区内绿化好,面积大,成为恋人漫步、家庭聚会和郊游的绝佳场所。其中有著名的白宫和绿宫。

白宫(White Palace)

白宫外表具有德国宫殿风格,内部则是波斯风格。白宫内主要展示当年国王使用的物品,宫殿内基本保留了精美的装饰和华丽的摆设。游客可以参观接待大厅、接待室、宴会厅和游乐室等。每个房间都铺着昂贵且精美的波斯地毯,大气婉约的装修格调和精美的壁灯,展现了当年王室极度奢华的生活场景。上楼参观,在楼上的礼堂内有一块143平米的地毯,据说曾经是伊朗最大的地毯之一。一层后面的不锈钢楼梯,一直螺旋状向下延伸,通往地下室的国家美术馆。220平米的餐厅是最大的剧院。

绿宫(Green Palace Museum)

绿宫(Shahvand Palace)位于王宫内西北往上坡方向的尽头,外观是浅豆绿色,看上去造型更加的经典,门口有一处圆形的池塘。绿宫的设计过于奢华,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镜厅,名副其实真的是满房间都是镜面,耀眼夺目,闪耀华丽。绿宫内严禁拍照。

尼雅瓦朗宫

前朝政府(皇帝)巴列维的皇宫,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其中也包括The Sahebqraniyeh Palace宫殿博物馆在内的几组建筑。

霍梅尼墓

伊朗国父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于1989年去世,这座神祠随即开始兴建,到目前仍未完工。里面一个绿色的小房子内葬有霍梅尼本人和他1995年去世的二儿子艾哈迈德·霍梅尼,现在成为伊朗什叶派的一大宗教圣地。4根宣礼塔高91米,象征霍梅尼于91岁高龄去世。每年数百万霍梅尼的信徒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向他表示敬意。

自由纪念塔(Azadi Tower)

自由纪念塔(Azadi Tower)位于同名的广场中央,高50米,德黑兰的地标性建筑。倒Y形的建筑,代表了当代伊朗精神,追求自由与和平。它是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而建,结合了萨珊王朝(Sassanid)及伊斯兰传统建筑两种元素。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于1979年2月1日返回德黑兰,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伊朗,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此后这里就成为经常举行民众游行集会的地方。

米拉德电视塔(Milad Tower)

米拉德电视塔又被称为波艾尔默德塔(Borj-e-Milad),也称为伊朗塔或德黑兰塔,是一座多用途混凝土塔,从地面到天线顶端高435米,建于2007年,是世界上第六高的塔,仅次于东京晴空塔广州塔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奥斯坦金诺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顶端内部有12层,楼顶为315米。塔身内部包含楼梯和电梯。默德塔是目前世界上第17高的独立建筑结构,是伊朗最高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中东第一高的混凝土塔,是欣赏德黑兰全景的最佳位置。建筑设计属于伊斯兰建筑艺术设计,并兼有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设计风格,配以复杂的抽象图案装饰。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Former US Embassy)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Former US Embassy)是伊朗最独特的著名景点,包括一座大院和其中一栋两层小楼。这里曾在1979年爆发震惊世界的美国人质危机,自伊美两国断交后,这里就被改建成一所反映美帝霸权主义的博物馆。陈列着当年美国外交人员撤离时未来得及销毁的发报机和通讯设备等。院内还有美国军队当时试图营救人质,却因飞机相撞失败后,被伊方缴获的直升机发动机残骸。这些都被伊朗人认为是美国从事间谍活动的铁证。

友好城市

2014年2月27日,北京市与德黑兰市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两市在公共卫生环境治理、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2014年2月,时任德黑兰市市长加利巴夫应北京市邀请来访,会见了市领导,并参观了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中关村园区展示中心。城建发展参与了德黑兰地铁一、二、北京地铁4号线建设工程。2020年11月,两市应急、环保、交通部门共同举办视频交流会,分享两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空气污染治理和改善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德兰黑还跟以下城市:加拉加斯、大马士革、迪拜、哈瓦那伊斯坦布尔市、伦敦、洛杉矶马尼拉明斯克莫斯科、比勒陀利亚、首尔特别市等建立了友好关系。

获得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