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 :中国清代医学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1

陈修园(1753年~1823年),原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区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学。

陈修园自幼攻读儒经,同时学医,曾师从泉州市名医蔡茗庄(字宗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曾担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务。在任期间,他自选有效的方剂来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年老退休,回到长乐的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并培养了许多医学生。陈修园于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去世,享年70岁。

陈修园一生致力于研究古代医学经典,著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三字经》等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后回长乐区,任吴航书院山长。

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

嘉庆六年(1801年)再入京会试,不第,参加大挑,成绩甲等,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今保定市)候补。时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生按法施治,救活甚众。直隶总督熊谦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开方补肾养肝,病遂愈。其间还治愈当地妇女阴挺症。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谢在田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念祖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再发。

爱新觉罗·颙琰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县,升同知,代理正定县知府。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请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讲学,培养医学人才;并曾治愈琉球王国国王之风症。

个人作品

陈修园著作很多,坊本有题名二十三种、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的说法,多为开蒙普及读物,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灵素节要浅注》《伤寒医诀篡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浅注》,因此影响较大。在学术观点上陈修园是典型的尊经崇古派。后世所编《陈修园医书》中不少是托名作品。

陈氏“劝读十则”,根源于清,流承至今,所论内容丰富,见解明确实用,古今皆宜。此乃启迪深思,备受人用,医术医德医患,收益久远矣。

解放前,虽然各地设立了一些私立中医学校,但能人学人数不多,可是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的甚多。中国当代的一些著名老中医,也有不少是从陈修园的书开始学医的。由于陈修园的书畅销各地,买的人很多,书商为谋取厚利,以假乱真,把其他医家的书也印上他的标签,故有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之说。

主要成就

医学

陈修园是遵经派,明白《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在医学教育方面,陈修园特别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定向作用:“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因此,《南雅堂医书全集》具有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方》为中心,博采众家之所长的整体结构。这套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写法上深入浅出,又多从临证需要出发,切合实用;文字清新流畅、浅显通俗,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因此这套书利于自学,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无怪其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近两百年中好评经久不衰,对中医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雅堂医书全集》的巨大成功,除了上述的内容、写法和文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者济世救人的诚心和著书的态度。如前所述,作者的好几本书都是由于自己在大面积救治病人时,痛心于庸医误人的现状而起心撰写的。而作者对于写书的严肃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使人感动并堪作后学的楷模。

据陈修园的儿子陈元犀说,他父亲病危时十多天水米未沾,他已经为父亲准备了后事。中秋那天半夜过后,他父亲又稍微清醒些了,每天早晚可进一茶杯的水或食物。于是就对他说:我这几年所写的书还不完备,比如霍乱、吐泻两条也须重新补写,应该采用张仲景的理中汤和孙思邈的治中汤,“以正群言之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他把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光阴,都投入到自己留给后人的书上,其诚可感、精神可嘉。

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同治四年(1865年)首刻刊行的,接着就有二、三十家书商翻印。在不断翻印的过程中,书商们就逐渐加入他人的医书,混杂其中,于是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变成了二十多种、三十多种、…最后多至七十二种!在加入的医书中,有的是名家的著作,比如王孟英的《霍乱论》和竹梅居士的《急救经验良方》,有许多是无名氏的著作。这个现象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南雅堂医书全集》在当时流传之广。不但学医的人争购,连许多不学医的人也要买一套放在家里,作为保健常识书来翻阅。

到了清代,历代中医典籍已经汗牛充栋,授徒的中医们各自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选择授徒的课本,官方并无统一的教材。乾隆四年(1739年),一批医家在爱新觉罗·弘历的御召下用三年的时间编撰成了《医宗金鉴》。这是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共有48册,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各科的疾病治疗方法。这套书平正朴实,强调基础和应用,是官方出版的医学教材,也是皇家的太医院医学考试的标准参考书。这套书出版时(1742年),陈修园还没有出生。因此,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医宗金鉴》这样一套权威著作的对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专著的。

轶事典故

医术高超

在北京,碰到一个叫伊去林的人患中风证(相当高血压后脑出血),偏瘫,昏迷不醒,十多天未进食,京城的名医都没有办法。陈修园诊断后,当即开药给病人灌服,病人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一举轰动京城,一时找陈修园看病的人盈门塞巷,络绎不绝。

后来,有位大官强令陈修园做他的私人医生,陈修园不愿意,便借口有病,于乾隆癸丑(1793年)秋回家乡福建省爱新觉罗·颙琰六年(1801年),他被任命担任直隶威县(今河北威县)知县。当时直隶各地农村妇女患阴挺(即子宫脱垂)的人很多,直隶台(按察史)付廉久闻陈修园大名,见他来到直隶任职,对他尤其敬重,多次向他请教治疗此病的方法,陈修园给他讲了这种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按他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

后世纪念

陈修园墓在溪湄,墓碑上书:“清大尹陈修园之墓”。1981年,陈修园墓被长乐县文化局与卫生局联合拨款重修。1984年8月,长乐召开了全国陈修园学术研讨会。同年9月,长乐县中医院改名为陈修园医院。该医院位于六平山下,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陈修园半身铜像,面容慈祥,四周花木葱茏环境清幽。整座医院占地面积6470平方米,以骨伤和内科脾胃病的治疗为该院特色。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陈修园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古槐镇董奉草堂内修建“南雅堂”纪念馆,供游客瞻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