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 :清朝康熙时期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3-05-04 11:29

雅克萨之战是清代康熙帝时期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17世纪40年代,沙俄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黑龙江省流域,先后侵占了雅克萨(今属俄罗斯阿尔巴津诺)、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等地。清政府多次要求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撤出雅克萨,但沙俄置若罔闻。于是,清政府决定用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派都统栋鄂·朋春等统率一支由驻黑河市满洲兵、索伦镇达斡尔族士兵、京营八旗兵和福建藤牌兵等约3000名士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驻珲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俄军死伤惨重,向清军投降。彭春等接受了俄军的投降,并允其退回尼布楚,清军将雅克萨城焚毁不久后便班师回朝。然而沙俄在清军撤退不久后就背信弃义,再次率领侵略军占据雅克萨。次年,康熙帝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军围攻雅克萨。清军用火炮向城内轰击,同时在城下东、南、北三面掘壕筑垒,在西面阻断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水道。俄军首领托尔布津被清军炮弹击中而亡,城内俄军也被围困五个多月,弹尽粮绝。最终沙俄被迫与清政府举行谈判,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沉重打击了俄罗斯帝国的侵华势力及其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扩张计划,使东北地区在战后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对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而清政府在战后实施的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东北边防的措施,也极大促进了东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背景

沙俄方面

自13世纪末莫斯科从弗拉基米尔公国中独立以来,莫斯科大公国的领土和人口就不断扩大,并最终摆脱了钦察汗国的控制。1547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继位,莫斯科大公国正式改称沙皇俄国,沙俄也由此开始发动一系列对外扩张战争。16世纪后期,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其势力越过了乌拉尔山脉,开始了在西伯利亚的殖民运动,并迅速向东扩张。沙俄向西伯利亚汗国派遣重兵,建立城堡,并以此为据点进一步向中部和东部西伯利亚入侵。17世纪初,沙俄加紧了向鄂毕河上游的推进,并与当地臣属于清王朝的蒙古和吉尔吉斯等民族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最终占领了叶尼塞河一带。此后沙俄又在勒拿河相继修建了雅库茨克城和日甘斯克城,开始了在北亚的扩张活动,并不断侵略中国领土。

自1643年波雅尔科夫率领的远征队入侵黑龙江流域以来,沙俄就不断在该地区进行烧杀掠夺和收集情报。俄罗斯帝国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在顺治(1643年-1661年),中国军民共同击败了当时的沙俄侵略军领袖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并将沙俄的侵略势力赶出了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然而,在肃清黑龙江上游后,清军并未在当地驻军,残余的沙俄侵略军仍旧盘踞在尼布楚城等待时机,准备新一轮的入侵活动。

中国方面

顺治八年(1651年),哈巴罗夫率领的俄国远征军顺黑龙江而下,到达乌苏里江口以下六百多里处的赫哲族人的居住地。沙俄侵略者在当地烧杀抢掠,并修筑据点准备长期占领此地。赫哲族人在抗击失利后,便向清政府告警求援。而此时正值中国的政权更迭之际,清政府虽然已经入关八年,但仍在和南明进行战争,因此对于沙俄的入侵难以顾及。尽管如此,在收到当地民族的报告后,清政府还是任命宁古塔章京海色率军前往讨伐。然而,由于海色的指挥失误,此次战役清军由胜转败。此后,清政府下令断绝沙俄侵略者的用粮,同时任命沙尔虎为宁古塔昂邦章京,重新准备讨伐。顺治十四年(1657年),沙尔虎率军在松花江口大破俄罗斯帝国侵略军,并击毙其首领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沙尔虎死后,其子巴海受朝廷任命继续率军讨伐,扫清了黑龙江上游的哥萨克残部,并焚毁了沙俄建立的雅克萨城堡,沙俄残余侵略势力则逃到了尼布楚城。

康熙帝四年(1665年),切尔尼戈夫斯基率军再次占领了雅克萨并重新修建了城堡,开始了新一轮的侵略。沙俄新一轮的侵略扩张活动很快引起了清圣祖康熙帝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清政府忙于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东北地区的边疆危机。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帝国表示抗议和警告,希望借此遏制沙俄对黑龙江省地区的入侵。然而,面对中国的交涉和抗议,沙俄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加剧了入侵活动。因此,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开始筹划派军进攻雅克萨,准备以武力驱逐侵略者。

战争准备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历经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次年康熙帝便以祭拜祖陵的名义出关巡视东北。康熙帝亲临宁古塔将军驻地,并派人勘察和绘制从赫图阿拉故城(今赫图阿拉)通往吉林市的道路地图。此后,其又派郎坦等人前往雅克萨周围探查沙俄的守城情形。除了侦查敌情外,康熙还派人向黑龙江省上游地区运送粮食等军事物资,并在当地筑城屯垦。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与抗俄前线的联系,清政府又在东北地区修建了大量驿站和驿道。除此之外,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管理,并任命萨布素为镇守黑河市等处将军(即后来的黑龙江将军),成为黑龙江最早的驻防军。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年),清军统帅派人捉拿俄罗斯俘虏,最终完全了解了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布防情况。

俄罗斯帝国方面,其也意识到向中国领土肆无忌惮的扩张必然会引起清政府的反击。因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沙皇下令托博尔斯克、叶尼塞克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其他城市征集一千名哥萨克骑兵前往支援雅克萨,并专门从国库拨出一部分钱财和武器给这支部队。但由于供应不善,托波尔斯克派出的600名军官途中发生暴动,未能及时赶到雅克萨。此外,沙皇还任命军事经验丰富的安德烈·弗拉索夫尼布楚将军,授权他可以和莫斯科直接联系。同年,沙俄又将雅克萨从尼布楚单独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阿尔巴津(雅克萨)军管区”,托尔布津被任命为雅克萨城督军。托尔布津到任后立刻加强了雅克萨城的军事部署,沙皇也特别颁布诏书,下令加强战备,以武力保卫达斡尔族地区(黑龙江省流域)。在采取各种战备措施后,沙俄侵略军便有恃无恐,自认为完全可以战胜清军。

战争过程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康熙帝命令都统栋鄂·朋春、副都统郎坦以及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集结于瑷珲城的官兵及夫役共4000余人,水路并进,沿黑龙江顺流而上,向雅克萨城进发。四月初,清军的侦察部队俘获7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俘虏,借此了解了雅克萨当地的情况。五月二十日,清军统帅彭春率大军到达杭屋莫(今黑龙江省富裕县盘古河汇入黑龙江处)。依据康熙帝的命令,清军首先派遣3名俄军俘虏向雅克萨城内的守军递送清政府的咨文,咨文要求俄军尽快撤出雅克萨并交出中国叛逃之人根特木尔。俄罗斯帝国在雅克萨城内的各种人员虽然只有350人,但托尔布津却自恃城池坚固,不顾清政府的警告,下令组织雅克萨城内所有人员准备固守顽抗,同时派人向尼布楚督军和叶尼塞斯克督军求援。

五月二十二日,清军主力到达雅克萨城下,清军统领栋鄂·朋春再一次向托尔布津表示清政府的立场,要求其尽快撤出,但托尔布津仍旧拒绝接受劝告。在此情况下,清军便开始巡视雅克萨周围,进行作战部署,次日便对雅克萨城形成了包围。二十四日清晨,四十余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乘筏顺黑龙江省而下,想要闯入雅克萨城,支援城内守军,但被清军截住。清军劝说他们投降,但这些俄军非但不听劝告反而率先进攻,于是双方发生激战。最终这些援军被击杀三十人,十五名被俘,当晚清军统帅部便下令全面攻城。在雅克萨城周围,清军火炮弓箭齐发,城内俄军几次想要派兵突围,但都被击退。经过一夜激战,雅克萨城遭受重创,其城楼被击毁,城内多处建筑也起火。但战斗持续到二十五日上午,雅克萨城仍未被攻取。鉴于雅克萨城是以圆木围成,清军都统栋鄂·朋春等人便决定采取火攻,下令烧毁城墙。

在清军的沉重打击下,雅克萨城内守军伤亡惨重,剩余人员也都惶恐不安,丧失了斗志。在部下的乞求下,托尔布津便决定派人向清军投降。清军将领经过商议后,决定接受俄军的投降。于是托尔布津便率领残部到清军阵前,向彭春、萨布素等人投降,并释放了沙俄掳掠的索伦、巴尔虎等民族人民160余人。在得到托尔布津再也不入侵中国的保证后,清军便允许雅克萨城内所有剩余俄罗斯军民携带其财物,撤回俄国。托尔布津率领剩余的600余名俄国军民,在清军的押送下到达额尔古纳市河口后,便被命令自行回国。清军则在烧毁雅克萨城后便撤回黑河市,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最终以清军胜利而告终。

沙俄卷土重来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胜利后,康熙帝决定加强北部的边防。其首先下令整顿驿站,重新丈量从乌拉吉林到黑龙江的距离,将原有的14个驿站增设为19个。此外,清政府还加强了黑龙江地区的军事行政建设。经康熙帝批准,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黑龙江城则由黑龙江副都统管辖,驻防官兵有500人。此后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市,清政府在上述这些地区筑城设兵,进行屯垦,使黑龙江的军事行政建设日趋完整,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辖。

虽然清政府加强了黑龙江省的军事建制,但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后清军并没有在当地设立驻军,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反而从黑河市后撤至了墨尔根,这就使得清政府难以掌握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动向和情况,而沙俄的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托尔布津回到尼布楚后,就立刻和尼布楚督军安德烈·弗拉索夫和率军支援的伯顿商议重新占领雅克萨城,准备再次侵入中国。不久弗拉索夫就派遣一支70人的侦察队潜入雅克萨,据侦察队报告,清军已经完全撤出雅克萨,雅克萨城虽然被毁,但附近的庄稼却基本完好,于是弗拉索夫等人便决定重新占领雅克萨。其首先派遣200人入住,收割附近的庄稼,不久托尔布津也率领大批俄军陆续赶到了雅克萨。沙俄军队在原来的废墟上重新修建了城堡,并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加强了城墙工事和火力,同时在城内挖掘水井,储存足够供应两年的粮食,想要长期占据中国领土。

俄罗斯帝国重新占领雅克萨后,很快被当地中国军民察觉。康熙帝二十五年(1686年)初,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收到蒙古群众提供的消息后,便派兵前往雅克萨探查情况。侦查部队途中遇见奇勒尔人,得知沙俄已经重新占领雅克萨,于是萨布素便将这个消息上奏康熙帝。此后清政府又派兵抓获了一名俄军俘虏,确认了萨布素消息的真实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康熙帝便再次下令派兵攻取雅克萨。

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在作出再次进攻雅克萨的决定后,康熙帝单独召见了郎坦,授意其不仅要将俄军驱逐出雅克萨地区,还要做好驻防于雅克萨城的准备。郎坦等人到达黑龙江城后,依据康熙帝的旨意,决定此次出兵还是分兵两路,水陆并进。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二十八日,清政府水陆军队在查克丹地区汇合,接近雅克萨城。萨布素派遣俄国俘虏前往雅克萨城送信,但俄军首领托尔布津在收到信后不仅拒绝撤出,还派人出城用炮轰击清军。清军在遭到攻击后也架炮还击,俄军招架不住便撤回城内,清军则乘势包围了雅克萨城。

六月一日,为了阻止尼布楚等地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前来支援,郎坦水军逆流而上前往黑龙江省上游两岸驻扎。不久,清军又在城外架起大炮,从四面八方向雅克萨城攻击,城内俄军出城反攻,但都被击退。然而由于此次俄军修筑的城堡较为坚固,清军仍未攻克雅克萨城,城南土阜上的俄罗斯守军也对清军构成了极大威胁。六月八日,郎坦便率军前往攻取土阜,虽然遭到俄军伏击,但最终还是成功拿下这一制高点。第二天,清军从此处向城内俄军发起进攻,沙俄守军在城上用炮阻击清军,清军则在还击的同时加紧构筑土垒。不久土垒筑成,清军便用炮向城内轰击,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由于失去了制高点难以反抗,损失惨重。此后几天,俄军多次想要夺回制高点,但都被清军击退。

为了加快俄军投降,清军将领在商议后决定断绝城内俄军的水道。于是清军便在雅克萨城周围挖掘长堑,修筑土垒。俄军害怕被切断水道,便连续四天不分昼夜地向清军反攻,想要打破围困,但最终都被击退,托尔布津也在战斗中身亡。七月八日,城内俄军再次反攻,想要夺取城北的清军炮台,但仍旧被清军击败。此后俄军便停止了出城作战,清军则集合水路军队,准备对城内守军进行长期围困。

雅克萨城内的剩余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伯顿率领下,一面坚守雅克萨城,另一边则派人前往尼布楚请求支援。尼布楚地区曾派遣70名俄军前去支援,但这支部队在看到清军严密的防守后便原路返回了。此时的沙俄国内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下层人民的反抗也十分激烈。而在国外,又忙于和奥斯曼帝国瑞典进行战争,根本无法向黑龙江省地区派遣大量援军。清军虽然由于武器落后,难以攻克雅克萨城,但长期的围困也使城内俄军饥寒交迫,死伤惨重。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天,原本盘踞在雅克萨城内的826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已经有670多人被击毙或病死,剩余的150余人也大部分因疾病陆续死亡,根本无力抵抗清军。

战争结果

清军撤围

在中国军队收复雅克萨城的时候,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因此,沙皇不得不最终接受中国曾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建议,于康熙帝二十五年(1686年)派遣使臣到北京求和,并宣称已经派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Фёдо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ловин)为全权大使,前来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请求清军解除雅克萨的包围。康熙帝最终同意了沙俄使臣的请求,下令撤除雅克萨的包围。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在康熙帝的命令下,清军又相继撤回至黑河市,以等待俄罗斯帝国派遣的戈洛文使团前来谈判。

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国代表赫舍里·索额图佟国纲俄罗斯代表戈洛文等人相继到达了尼布楚,并于当年的七月初八日正式举行了第一次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俄方代表先后提出两国以“黑龙江省至海为界”、“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界”和“以雅克萨为界”等三个侵略性方案,但都被中国代表拒绝。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与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签字后便进行互换。条约共有六款,其主要内容有:双方以格尔必奇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国界;俄罗斯撤出雅克萨及其他侵略据点,中方则承认尼布楚及其以西的地区划归俄国;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各不收纳对方逃人,并将其遣还本国;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进行互市贸易等。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原地区虽然在领土上做了一定让步,但总体上仍是一个平等条约。

战争后续

设立界碑

根据《尼布楚条约》中“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界碑”的规定,清政府立即派遣官员前往两国边界设立界碑。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清政府派遣都统郎坦等人前往额尔古纳河口和格尔必齐河口巡视。同年五月三十一日,郎坦等人在额尔古纳河口设立界碑,碑文由满文、汉文、俄文、蒙古文以及拉丁文五种文字镌刻。此后,清政府还派遣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前往外兴安岭树立界碑,碑文由满文、俄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镌刻。这些界碑的设立,明确了中俄东段的边界,也证明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域都是中国的领土。

建立“巡边”制度

除了设立界碑外,清政府又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和黑龙江省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立了严格的巡边制度。清政府规定,每年五月,齐齐哈尔市墨尔根以及黑河市三城各派数百人巡边,到额尔古纳河视察东岸沙草是否有放牧痕迹,以防俄罗斯再次入侵。此外,清政府还对巡视官员的巡查记录报告做了严格规定。这一巡边守卡制度自康熙建立后,经雍正乾隆两朝不断完善,直至清末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强迫签订《瑷珲条约》,巡边制度才最终无法实行。而在这一百七十多年中,边境官兵年复一年的守卡巡边,为东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驻兵防守

雅克萨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加强了黑龙江省流域的驻兵防守,并在中俄东部边界地区设立卡伦,派兵轮番驻守放哨,不断加强东北地区的防御实力。此外,清政府还完善了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制。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依据萨布素奏请,清政府决定把将军治所移至墨尔根城(今嫩江市),原黑龙江城则有副都统驻守。两年后,清政府又建立了柏都纳城,同时又增加了齐齐哈尔市城的驻军数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治所又移到了齐齐哈尔城,东北全境边防统归沈阳市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分辖治理。在将军之下,分设副都统、城守尉、协领等官员,并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壮丁充实军队。至此,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军事防御体制。

中俄交往

除了加强边境防御外,清政府仍然重视中俄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贸易关系,清政府同意俄国商队可以每三年前往北京贸易一次,并给予免税优待。之后,又在北京设立了俄罗斯使馆,以供俄国商人和留学生住宿。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允许俄国在北京设立东正教堂,并将雅克萨战争中的俄国俘虏安置在内。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帝国正式获得了在北京设立教堂和派遣传教士以及学生来华的权利,中俄两国的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战争影响

第一,雅克萨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华势力及其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扩张计划。通过这场战争,双方最终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挫败了沙俄觊觎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图谋。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清王朝处于国力强盛时期,并不断加强东北地区边防,基本上遏制了沙俄的大规模武装入侵,有效地推迟了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二,经过雅克萨之战,清政府深刻认识到俄罗斯帝国侵略的严重性,以及在战后加强东北边防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必要性。战争结束后两国虽然签订了条约,但康熙帝仍然认为边界防御不可疏忽,因此其下令兵部在黑龙江省墨尔根等地区派兵驻防,加强黑龙江地区的边防建设。至雍正年间,清政府又在齐齐哈尔市等地筑城并派兵驻守。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建立了巡边制度以防止俄国人越境。这些加强边防的措施,不仅遏制了沙俄的侵略,还保证了当地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第三,雅克萨之战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得以集中精力平定噶尔丹叛乱,对稳定中国北方民族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康熙帝十年(1671年),自噶尔丹夺取噶尔部政权后就一直进行叛乱活动,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更是直接攻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沙俄是噶尔丹叛乱的背后支持者,因此清政府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试图阻止沙俄对噶尔丹的援助,另一方面派兵平定叛乱。通过“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两次战役,清政府最终平定了清统一准噶尔之战

第四,经过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基本消除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势力。同时,清政府在战后实施的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东北地区边防的措施,对东北和边区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这对东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开发,密切东北边疆和内地的交往,以及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东北边疆的开发,齐齐哈尔市黑河市等城镇迅速兴起,成为了当地政治和经济中心。

总的来说,雅克萨之战是中俄早期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场战争最终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尼布楚条约》而告终。该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反映了中俄两国的利益,对维护两国边界安全和解决两国边界争端,都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清军胜利原因

首先,对中国来说,雅克萨之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也得到了爱国军民以及东北地区边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自清崇德八年(1643年)俄罗斯帝国侵略者开始入侵黑龙江省流域以来,当地人民就多次掀起了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在清军开始抗击沙俄侵略后,当地少数民族积极配合清军作战,他们帮助修建城池、驿道,为军队提供大批的兵员、武器和军用物资等。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运输等方面,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贡献都是巨大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也与他们的支持密不可分。

其次,清代前期的国力日益强盛,也是雅克萨之战胜利的重要条件。自1644年入关以来,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和重大政治斗争。1662年康熙继承帝位,同年便消灭了南明,此后清政府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至雅克萨战争前夕,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日趋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备战过程中,清政府能够从全国各地征集军队,并囤积充足的武器和粮饷,都反映了当时清王朝的国力强盛,而这也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最后,康熙帝个人对战争的胜利也有一定的贡献。康熙帝自亲政以来,就密切关注俄罗斯帝国的入侵,一直有着武力驱逐的准备。其不仅总结以往抗击沙俄侵略的经验,还能够采纳了郎坦等人的意见,积极布防和备战。在战争期间以及战争结束后,康熙帝都曾下令加强黑龙江省地方的防御力量,时刻对俄罗斯保持高度警惕。此外,在战争过程中,康熙帝始终以中俄两国利益为重,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两国边界争端,而这最终也促成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东北地区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宁。

评价

康熙帝:“罗刹侵我边境,交战于黑龙、松花、呼玛尔诸江,据我属所居尼布潮(楚)雅克萨地方,收纳我逃人根特木耳等。及我兵筑城黑龙江,两次进雅克萨,攻围其城,此从事罗刹之原委也。”

苏联官员贾玉才认为“雅克萨战争是中国满清政府入侵俄罗斯领地,目的是把俄国人从自古以来就是他们所开拓的地区排挤出去”,但苏联历史学家巴赫鲁申却认为“俄国侵入和平的达斡尔族地区,在入侵的同时,对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并把这片土地劫掠一空……中国皇帝——达斡尔地区至高无上的君主,是他们唯一的和当然的保护者。”

朱诚如(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康熙帝抗击俄国的侵扰,收复了中国领土雅克萨,制止了俄罗斯帝国对我国黑龙江流域数十年来的侵略,从此使这一地区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建制管理大大推进了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早期开发。”

周喜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中俄雅克萨之战是康熙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入侵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早期反抗外国殖民主义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后世纪念

雅克萨攻城指挥所古城址

雅克萨攻城指挥所古城址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的古城岛,在雅克萨之战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古城岛因此而得名。古城岛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00多米,东西宽约40米左右。在东墙的偏北处,有一块突出的半圆形高台,可能是架设火炮的炮台。遗址自南至北,有十几排并列整齐的方形深坑,据推测是当时清军的营房。围墙外有两道护壕,深约1米,宽约2米多。可见,古城岛既是驻扎水师的要地,也是两次萨战役攻城的前敌指挥所。此外,在古城岛上还设立了雅克萨之战纪念碑。如今,雅克萨攻城指挥所古城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不仅展示了瑷珲城的历史兴衰,还展示了中国边陲儿女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等历史篇章。历史陈列馆基本陈列共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十七世纪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这部分展示了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族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俄罗斯帝国哥萨克骑兵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并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部分展厅充分利用了俄罗斯十七世纪原始档案资料、学术著述和形象资料,生动展现和复原了相关历史。展厅的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则展示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十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黑河市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