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9-26 16:28

额尔古纳河(英文名:Argun River,:honkirnaur)是的右上源,也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天然分界线。别名有望建河、额尔古涅河、也里古纳河。流域范围在东经117°53′~121°50′、北纬49°18′~53°42′之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水系。

额尔古纳河水系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境内,上源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那山麓,向西流至阿巴该图与达兰鄂罗木河交汇称为额尔古纳河,折向东北在恩和哈达镇附近的大司洛夫卡河河口与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汇合后成为黑龙江省,并最终汇入太平洋水域的鄂霍次克海。额尔古纳河全长1620千米,流域面积16.4万平方千米,干流上段年均径流量36.3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根河市得尔布干河激流河哈乌尔河等。

早元古代以来,额尔古纳河流域经历了大陆基底形成阶段和古亚洲大陆边缘演化和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发展的三个阶段的阶段。额尔古纳河流域地处于西伯利亚地区板块东南部边缘区域。主要位于新元古代古生代的陆地边缘增生带内,受到得耳布干断裂影响。额尔古纳河地处第二梯级至第三梯级的丘陵平原地带。上游平原地势开阔,牧草繁茂,是良好的天然牧场,中下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从南向北地形地貌呈明显山区河流的特征,河道弯曲,山丘连绵起伏且断续临近岸边,两岸阶地和山丘植被覆盖良好。额尔古纳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为-4.1℃-3.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7.6毫米,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额尔古纳河流域湿地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鸟类众多,包括小天鹅鸿雁苍鹭赤麻鸭等,还有猞猁亚洲黑熊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额尔古纳河从阿巴盖图至黑山头城址233千米为上游,坡降较小,为七级航道;黑山头至室韦253千米为中游,河床稳定,为六级航道;室韦至河口430千米为下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为四级航道。唐朝,额尔古纳河属室韦都督府管辖,成吉思汗统一今蒙古草原后,为其大弟拙赤·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封地。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来到额尔古纳市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流域拥有哈乌尔河景区、额尔古纳湿地景区等重要景区。额尔古纳河下游流域的奇乾遗址、十八里遗址、岭后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鄂温克族创造并发展了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以及萨满教文化。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中原地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168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将额尔古纳河划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命名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省的正源,史称“望建河”,是语(鄂温克语)honkirnaur的音译,意思为鄂温克江。额尔古纳市河在《》中称之为望建河,在《》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朝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根据少数民族语及地形命名,海拉尔区河流至阿巴该图山脚下,突然向东北地区流去,河流曲度与人体弯腰、以手递物状相似,故从此处改河名为"额尔古纳河”。系蒙古语,意为"捧承、递献”,可引申为"抬举奉献”。

位置境域

额尔古纳河水系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境内,上源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那山麓,向西流至阿巴该图与达兰鄂罗木河交汇称为额尔古纳河,折向东北在恩和哈达镇附近的大司洛夫卡河河口与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汇合后成为黑龙江省,并最终汇入太平洋水域的鄂霍次克海。额尔古纳河干流是中俄两国界河,流域范围在东经117°53′~121°50′、北纬49°18′~53°42′之间,全长1620千米,流域面积16.4万平方千米,干流上段年均径流量36.3亿立方米。流经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历史变迁

早元古代以来,额尔古纳河流域经历了大陆基底形成阶段和古亚洲大陆边缘演化和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发展的三个阶段的阶段。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特点区域上划分出:早元古代构造层(吕梁市旋回)、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层(晋宁区旋回)、中生代构造层(燕山旋回)和新生代构造层(喜山旋回)四个构造层。

距今1.37亿年前,由于亚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东南滑移,使呼伦贝尔市市一带受到压力的作用,产生了海拉尔区多字型构造,即形成了额尔古纳市隆起带、阿尔山市隆起带以及这两个隆起带之间的呼伦贝尔沉降带。这次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上被称为“燕山运动”,所造成的呼伦贝尔沉降带促进了呼伦贝尔盆地的形成。呼伦贝尔盆地中的较低区域,逐渐成为呼伦湖的雏形。距今2500万年前。距今大约200万至300万年,随着地壳的持续挤压,在湖区东西两侧产生了两条由北向东的大断层,分别是西山断层(西侧断层)和嵯岗断层(东侧断层)。西山断层大致在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一线。在距今250万年前的第四纪扎赉诺尔区进入新的地质发育阶段,阿尔公、马特山、扎诺尔等断裂致使地块下陷,造就了典型的新生代地堑湖泊—呼伦湖。距今约1万年前,冰川气候消失,气候逐渐转暖变干,现代呼伦湖形成。作为一个吞吐湖,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省鄂霍次克海的完整水系也逐渐成形。

地理特征

气候

额尔古纳河流域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度回升剧烈,多大风天,降水少且变率大;夏季短暂,温暖雨量充沛;秋季降温快,早;冬季寒冷漫长,少降水。额尔古纳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4.1℃—3.4℃,从南向北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4-10月平均气温高于0℃,其中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0.8℃;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均低于0℃,其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27.5℃。额尔古纳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7.6毫米,自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减;年内降水分布不均,6-7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最大月均降水量达125毫米;冬季水量较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95%。额尔古纳河流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随纬度升高而减小,上游多西南和西风,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和西风;上游多年平均风速为3米/秒左右,中下游多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左右;流域极端最大风速可达20米/秒以上。

地质

地质构造

额尔古纳市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属于天山—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区,包括内蒙—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系和大兴安岭中生代隆起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内蒙—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系又分为额尔古纳兴凯系地槽褶皱带、东乌珠穆沁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喜桂图中华力地槽褶皱带3个三级构造单元。额尔古纳河流域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部边缘区域。主要位于新元古代—古生代的陆地边缘增生带内,受到得耳布干断裂影响。

地层

额尔古纳河区域内地层比较齐全,主要为元古界地地层、新元古界的地层。在沟谷中发育的主要为新元古界地层,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以及新元古界加疙瘩组分布比较广泛。从老到新主要有: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新元古界南华系佳疙瘩组、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由老至新分布如下,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大面积出露,土壤异常主要分布在该组地层中,也是本区主要含矿地层。岩性为黑云斜长片岩绢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石英二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新元古界南华系加疙瘩组零星出露,岩性以灰黑色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为主,其次为绢云母千枚岩、灰绿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东部出露,岩性为灰绿、浅灰色玄武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第四系全新统分布于河谷等低洼地带。主要为黏土、亚粘土、砂、砾石等现代冲洪积物,厚度2-5米。

岩石类型

额尔古纳河流域岩浆岩非常发育,岩类较为齐全,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流域内侵入岩主要出露于大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一带,分布有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岩体,其中以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酸性岩分布最广,岩体规模较大。额尔古纳河流域受得尔布干深断裂影响,岩浆活动强烈,根据岩浆岩活动可以将其具体分为新元古代、中二叠世、三叠纪及中侏罗世,特别以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三叠纪侵入岩最为发育。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北部以及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岩石剥蚀比较严重,多数呈现岩基产出。中二叠世侵入岩在东部与东南部均有分布,在中部零星分布。岩体剥蚀中等,多呈岩基产出,除西南部分地方没有出露,其余地区出露比较发育。三叠纪侵入岩分布在东北部的结鲁公河、中西部的于里亚河口附近,岩体剥蚀中等,多呈岩基产出。中侏罗世侵入岩仅在区域北部和中部零星出露,主要岩性有细粒闪长岩

地形地貌

额尔古纳河流域属于高原型地貌,是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处第二梯级至第三梯级的丘陵平原地带,跨越两个梯级。额尔古纳河流域北部,大兴安岭余脉延伸到额尔古纳河沿岸,使额尔古纳河中下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流域南部为,四周是山地丘陵,齐向中间的呼伦湖倾斜,并与蒙古高原连成一片。额尔古纳市河南、北流域中间为额尔古纳河上游平原,平原地势开阔,牧草繁茂,是良好的天然牧场。至伊木河河段位于额尔古纳河下游,从南向北地形地貌呈明显山区河流的特征,河道弯曲,山丘连绵起伏且断续临近岸边,两岸阶地比较发育,阶地和山丘植被覆盖良好。

土壤

额尔古纳河河床土质均属于粉细沙之类土壤。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地带性土壤有褐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泽土、粗骨土和碱土,共7个土类,13个亚类。在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影响下,形成与大兴安岭西部土壤带相连的西北—东南向的3个土带,分别表现为北部、中部、南部的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和黑钙土等3个土壤分布区。基带土壤为黑钙土,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随海拔升高,依次为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各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海拔高度为,黑钙土为500~800米,灰色森林土为800~1000米,褐色针叶林土为500~1400米。草甸土分布在河流和沟谷两侧低平地段。沼泽土地形低洼,地表积水。粗骨土分布在山势陡峭的山丘顶部和阳陡坡。碱土零星分布于南部的闭流洼地

生物

植物

额尔古纳河流域共有野生植物1600余种,分属165科、615属。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分布有维管植物338种,分属于52科193属,其中蕨类植物门4科4属6种,被子植物门46科189属332种。分布20种植物以上的有4科,禾本科39种,毛茛科植物36种,菊科植物33种,蔷薇科植物21种,共计129种;含10种以上20种以下植物的有6科,藜科植物11种,石竹科植物17种,十字花科16种,豆科17种,玄参科植物14种,共计94种;其余各科均为10种以下,共有42科115种。流域内优质野生浆果树有、稠李子、等20余种。有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大花杓兰

额尔古纳河流域还有草甸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市河流域的河漫滩上。沼泽包括芦苇沼泽和乌拉草沼泽,芦苇沼泽主要分布于辉河、乌尔逊河沿岸长期积水的河滩上。乌拉苔草沼泽分布在海拉尔河根河市沿岸,建群层片以乌拉草为优势种,同时常含有膨囊苔草、膜囊苔草、红穗苔草等,伴生种常见羊胡子草;组成杂类草层片的成分有沼生柳叶菜驴蹄草毛水苏沼委陵菜水问荆水生植物眼子菜狐尾藻杉叶藻属。水生植被主要类型有分布在湖泊、溪沟、池塘内的竹叶眼子菜群落;分布在静止池沼、溪沟中的浮萍群落;分布在水流速度缓慢的溪河、湖泊及池塘中的荇菜属群落;分布在池塘、静水溪河中的菱群落等。

动物

额尔古纳河流域共有鸟类18目50科313种,大多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包括花尾榛鸡小天鹅鸿雁苍鹭赤麻鸭等。每年春季,大量的候鸟从一带湿地逐渐向北迁徙至呼伦湖和沿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湿地进行栖息,停留20天左右。到5月中上旬,除了少量候鸟就地栖息繁衍外,大部分会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北飞,进入西伯利亚地区,完成它们每年的迁徙。野生动物有、狼、松鼠、蒙原羚等。驯鹿中原地区唯一的鹿类家畜,大多集中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沿岸地区。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属亚洲黑熊白琵鹭普通鵟鸿雁等。

额尔古纳河流域共有鱼类7目16科78种。鲤形目鱼类有59种,占75.6%,其中鲤科48种,占总种类数的61.5%。鲱形目4科8种,占10.3%。两栖纲有2目4科7种,均为北方型耐寒种类和广泛分布的种类。有尾目小鲵科极北小鲵无尾目蟾蜍科中华蟾蜍花背蟾蜍;雨蛙科的无斑雨蛙,蛙科的黑斑侧褶蛙等。

自然保护区

河流域内分布有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地保护区、汗马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348公顷,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2018年1月汗马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汗马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多样,发育种类齐全,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三大类。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共计4572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6%,其中河流湿地291公顷,湖泊湿地19公顷,森林沼泽41940公顷,灌丛沼泽3473公顷。沼泽湿地面积共计45413公顷,占汗马湿地总面积的99.3%,包括落叶松沼泽、柴桦沼泽、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等4种湿地类型,主要沿塔里亚河河道两侧的林间地和沟谷分布。汗马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是大兴安岭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境和栖息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内蒙古自治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处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行政区域内,南部与红花尔基镇樟子松林相接。保护区始建于1997年12月,总面积为3468.48平方千米,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珍禽、草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是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候鸟在这里过境、停歇、繁殖、越冬,最长可达7个月之久。截至2023年4月19日,保护区共监测到鸟类51种19693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为丹顶鹤102只、白枕鹤183只、大鸨10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分别是白腹鹞白琵鹭大鵟大天鹅雕鸮等,其中,小天鹅数量达到2383只。

额尔古纳湿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额尔古纳河的东岸,总面积为12.6万公顷,属于额尔古纳市河及其支流(根河、得耳布干河、哈乌尔河)的滩涂地。额尔古纳湿地包含有大范围的冲积平原,并在此形成了一个三角洲,它位于根河市、额尔古纳河、得耳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湿地还包括根河市、得耳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也是中原地区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的一站,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生息的鸟类约达2000万只,是世界濒危物种的最重要繁殖地之一。

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5604公顷,保护区内有植物338种;动物26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由于较稳定的水情、丰富的湿地资源,成为众多候鸟繁衍、迁徙、过境的“天堂”,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落脚,一些迁徙候鸟也把这里作为驿站,每年春天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后向北迁徙。

自然灾害

额尔古纳河流域属于大兴安岭严寒雨水较多区。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少雪,春季气温骤升,积雪融化,湿度增加,常会出现明显降雨过程,随之出现冰坝凌汛。额尔古纳河从西南流向东北,跨纬度5°约500千米。南部系呼伦贝尔市草原区,地势低平,温度偏高,春季受热早于下游。北部为山区,地势高,温度低,受热滞后,南北温差大,年平均气温相差3~5℃。南部开河较早,比北部平均早3天,遇到冬季降雪量偏大,特别是开河前几天普降雨雪,气温骤升,大量积雪集中融化汇入河中,形成倒开河和武开河,极易发生冰坝。

2022年5月,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的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奇乾段形成凌汛,致使河道冰凌聚集成冰塞或冰坝,该河段水位大幅度抬高,冰水漫过道路。成吨重的冰块被冲上公路,导致道路中断,交通受阻。岸边部分建筑内涌入大量冰块受损,当地通信线路也一度中断。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河段

额尔古纳河全长1620千米,流域面积16.4万平方千米。左岸为俄罗斯,右岸在中国境内,是中俄两国天然分界线。在阿巴该图山附近(东经117°50′、北纬49°32′)海拔543米处,海拉尔河与达兰鄂罗木河交汇后,始称额尔古纳河,流向自西南向东北流。额尔古纳市河上下游地形差异显著。上游阿巴该图山至黑山头段,地势平缓,河谷开阔,为草原丘陵区,水流分散,有平原湿地河网特征,河流呈单一线状,几乎没有支流汇入,河谷宽5~10千米,河道蜿蜒曲折,沙洲岛屿较多,沿河两岸多沼泽湿地,柳条杂草丛生,河槽宽浅,分流串沟较多,汛期易出槽漫溢。中游黑山头城址至吉拉林段,河谷逐渐变窄,谷宽减至2~3千米,河宽100~250米,水深2米以上,河流纳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等河流后,流量大增。下游自吉拉林以下,河流进入山谷中,两岸山地对峙,陡峭险峻,山上长满白桦落叶松等树木,河谷宽约1千米,河槽与阶地不明显,河宽200~300米,水深2~4米,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是良好的天然航道。额尔古纳市河在中国附近与黑龙江省左上源)相汇,流入黑龙江。

主要支流

额尔古纳河水系除海拉尔河及其以南的诸河流湖泊外,发源于岭西侧的诸河流都属额尔古纳河右岸支流,位于呼盟西部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也属额尔古纳河水系。在右岸直接汇入干流的一级支流有25条,主要支流自南而北有根河市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莫尔道嘎河激流河阿巴河乌玛河恩和哈达河等。莫尔道嘎河以北诸河流,全部处于山地原始森林内。

海拉尔河,又称“开拉里河”。发源于牙克石市境内大兴安岭吉勒奇老山西麓,东经122°28′、北纬49°57′,海拔1322米。河长715千米,流域面积54537平方千米,占额尔古纳河水系的1/3左右,流经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满洲里市等6旗市。当海拉尔河由东向西流至扎赉诺尔区北部阿巴该图山附近时,汇达兰鄂罗木河突然折向东北流去。从此处起,称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形状似扇形,河网集中于东半部,外缘呈半孤状。干流牙克石以上及各支流的上游,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林区,两岸为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植被良好,占本流域面积的40%以上,地形起伏较大,河谷呈U形,谷坡在20度以上,产汇流条件好,河网发育,是本流域主要产流区。牙克石市以下,河流进入呼伦贝尔市草原区,两岸多为相对高差约20米的台地围绕,河谷开阔达3~5千米。由于河道比降逐渐平缓,水流的下切力变弱,旁蚀力加强,河道迂回弯曲,弯曲系数达2~2.5左右。海拉尔河主要支流北岸有库都尔河特尼河莫尔格勒河;南岸有免渡河、扎敦河、伊敏河辉河等。

根河发源自大兴安岭伊吉奇山西南侧,东经122°37′、北纬51°16′,海拔1241米。河长428千米,流域面积15796平方千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额尔古纳市左、右两旗南部,于四卡北12千米处注入额尔古纳河。干流自依根河口以上属山地林区,拉布大林镇以上属低山丘陵区,河谷呈槽形,谷坡在30~35度之间,谷宽1~2千米,地形起伏较大,河网较发育,支流密布。主要支流右岸有雅格河、冷不露河、潮查河,左岸有伊图里河镇伊图里河依根河、库力河等。拉布大林镇以下属丘陵区,河流进入呼伦贝尔市草原北部边缘地区,河谷开阔,沿河普遍发育有沼泽湿地和牛轭湖,柳条和杨属丛生,河网不发育,几乎没有支流汇入,洪水时易于出槽漫溢。

得尔布干河(得耳布尔河),发源于额左旗境内得耳布尔镇北上游岭附近,东经121°02′、北纬51°08′,海拔1183米。河长273千米,流域面积6779平方千米。由东北流向西南,于河口附近与哈乌尔河汇合后注入额尔古纳河。三河镇以东河网较发育,支流较多;以西则很少有支流汇入,多沼泽湿地。

哈乌尔河(哈乌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大黑山,海拔1405米。河长181千米,流域面积1938平方千米。呈东北西南流向,在黑山头城址西北约10千米处与得尔布千河汇合后注入额尔古纳河。上游属山地林区,下游河口一带多沼泽

激流河原称贝尔茨河,发源自大兴安岭西北坡三望山附近,东经122°43′、北纬51°50′,海拔1163米。河长467.9千米,流域面积1584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97%。激流河上源为牛耳河,呈东西流向,与自南向北流的金河于牛耳河镇北3千米处汇合后,始称激流河。向北流至敖鲁古雅河口,突然转向西南流去,至安格林河口复又折向西北,于岭后田登科附近(东经120°40',北纬52°03’)汇入额尔古纳市河。地形起伏较大,河谷呈U型,河谷与阶地不明显,两岸高山对峙,谷宽0.5~2.0千米。受地形影响,河道迂回曲折,河床多为卵石或砾石。流域内气候寒冷,年降水量大,蒸发量小,产汇流条件好,径流量丰沛。主要支流有:金河、阿龙山河、敖鲁古雅河安格林河等。

呼伦湖水系

呼伦湖水系是额尔古纳河水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是额尔古纳河的源流之一。从克鲁伦河一呼伦湖一达兰鄂罗木河一额尔古纳河的流向一致来看,它们在古时候原本是一条河,同属一个水系。后来呼伦湖地区因地壳运动的影响,湖区下沉,湖水位下降,湖水停止外流,暂时与额尔古纳河相脱节,而成为内陆湖时,便自成为独立水系。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湖水位上涨,湖水面扩大,湖水又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流向额尔古纳河,成为外流水系。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湖水位下降,又停止外流。从1984年开始水位又上涨,流向额尔古纳市河,外流入海。呼伦湖水系与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时相通同属一个水系,有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水系,时分时合,关系密切,随水量而变,但不是内陆湖,而是属于额尔古纳河外流水系。呼伦湖水系包括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乌兰泡、克鲁伦河、达兰鄂罗木河等主要河流和湖泊。

湖泊

额尔古纳河流域,湖泊水面面积大于0.1平方千米的湖泊共计320个,其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南部多,北部少,绝大多数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高平原上的牧业四旗境内。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势开阔平坦,降水量小,气候干旱,水蚀作用微弱,河网不发育,在众多低洼谷间形成了大量各自封闭的湖泊(在闭流区内)。沿河流两岸,由于河道宽浅,比降很小,大洪水时河水出槽漫溢,在一些低洼处形成了与河水相通的牛轭湖之类的湖泊。伊敏河以东、海拉尔河上游和根河市以北地区,由于处于山地或处于山地向草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量增加,水蚀作用较强烈,河网较发育,湖泊分布较少。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高原的西南部边缘,是中国和蒙古国共有的湖泊。湖呈椭圆形状,湖长40千米,宽20千米,湖面积为608.78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仅西北部40.26平方千米为中国所有。贝尔湖主要是集纳自东南流来的哈拉哈河水而成的湖泊,乌尔逊河从北面把它与呼伦湖连通起来,故有“姊妹湖”之称。贝尔湖是个吞吐性的活水湖,湖水为淡水,一般水深在9米左右,湖心最深处约50米左右,湖底为砂砾,湖水清澈,是天然渔场,盛产鲤、、𩾌𩷕白鱼、红鳍和狗鱼属

水文特征

河流弯曲系数

额尔古纳河水系诸河流弯曲系数约1.8~2.8,尤其是莫尔格勒河辉河等草原河流,弯曲系数超过3.0以上,河谷宽广,分水岭不明显,流域内一般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河流含沙量甚小,冲淤变化不大,河床较稳定,改道变迁现象不多见。从阿巴盖图至黑山头233千米为上游,坡降较小,为七级航道;黑山头至室韦253千米为中游,属于弯曲但较单一河道,河床稳定,河宽由上游的不足100米放宽至200米左右,为六级航道;室韦至河口430千米为下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为四级航道。

结冰期

额尔古纳河流域绝大部分处于长年冻土区,最大冻土深度250~300厘米。受冻土积雪影响,年径流量多集中在春季,年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也多出现在凌汛期,10月10日~10月20日地面稳定冻结,10月下旬河流开始秋季流冰,持续15天左右,于11月上旬末封冻。地面稳定解冻日期在4月下旬,4月末到5月初河流解冻流冰,春季断面流冰日期在5月上旬初到旬末,持续5天左右。

补给类型

额尔古纳河水系,海拉尔区以北的地区河流,属于降水冰雪融水补给类型;海拉尔以南的河流,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基本一致。河流水量集中于雨季,7~9月,一般可占全年水量的40~50%;4~5月,凌汛期可占全年水量的20~30%;6月和10月,为平水期,水量约占全年的10~15%;11月至翌年3月,为封冻期,地表径流基本停止,河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随着河流冰层厚度的增加,其水量逐渐减少,致使一些中小河流发生断流或连底冻现象,此期间水量约占全年的5~10%。

径流变化

额尔古纳河,河川径流充沛,干流上段年均径流量36.3亿立方米。根河市流入后水量大增。自吉拉林以下,河水进入峡谷,河谷更窄,宽约1000米,两岸山地陡峭,河床稳定,水流平稳,年径流量约为116亿立方米。除少数中小河流在冬季发生断流或连底冻现象外,大部分河流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只是在数量上随着季节而变化。其中径流量增加的月份为11、12和1月,径流量减小的月份为7、8月;降水趋势显著变化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该流域的呼伦湖水系海拉尔河水系,流域年径流量有减少趋势但不显著,然而4、5月份大多数站点径流量出现显著减少趋势。

额尔古纳市河流域,年际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近50年,流域内多数站点降水量在12月和1月显著减小,7月和8月显著增加;上游站点相对下游站点变化更显著。全流域年径流量呈减小的趋势,径流量显著减少主要集中在4~5月份;而上游呼伦湖区的阿拉坦站在4~9月份均显著减小。

水质

额尔古纳河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众多河流天然水质优良。地处高寒地区,并有永久冻土分布,降水渗透系数小,不利于盐分积累,因此,河水矿化度普遍较低,一般都小于100毫克/升,是中国河水矿化度最低的地区之一。水化学类型大部分为HCO3-Ca型或HCO3-Ca-Na型,pH值在6.5~8.5之间,氯离子含量5~20毫克/升,硫酸根为10~30毫克/升,总碱度一般为30~60毫克/升,总硬度为15~35毫克当量/升。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额尔古纳河流域,在战国秦朝时,为东胡民族的驻牧地;汉朝,为匈奴民族左贤王庭辖地;三国、晋、北魏时期,为鲜卑族部落联盟东部辖地;隋唐,为蒙兀室韦部落驻牧地;唐朝,属室韦都督府管辖;辽代,为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地;金朝,归东北部招讨史所辖,是北方少数民族扎答兰部和翁吉拉部的驻地。成吉思汗统一今蒙古草原后,为其大弟拙赤·哈撒儿封地,黑山头城址即哈撒儿故都。元代,属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路所辖;明代,属奴尔干都指挥司下设的坚河卫(今根河市)所辖;清朝,为呼伦贝尔市副都统辖地。公元16世纪末,俄罗斯南侵,为了同卫拉特的噶尔丹争夺蒙古地区的控制权,于1689年同俄罗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平等条约),将额尔古纳河以西划归俄罗斯,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沿额尔古纳河设置卡伦18座,管理边务和内政(卡伦制沿袭至民国初期)。

19世纪时额尔古纳发现大量沙金,人们前来淘金,采金工们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额尔古纳市河初属呼伦贝尔市自治地方政府,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交通航运

1918年,广信轮船经理处开辟了从室韦到庙街的航线,全长2140千米。1919至1925年,戊通行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省松花江嫩江市乌苏里江上开辟了近5000千米的客货营运航线,停靠码头达142个。1939年,伪北满江运局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设置拉河航线(漠河市室韦)499千米。截至2017年,额尔古纳河共有四处航段。恩和哈达至奇乾航段,属宽浅河流航道,航道里程为275千米,航段内平均水深1.8米以上,航道最小宽度80米,最小弯曲半径410米,为四级通航标准,该河段可通航500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在95%以上。奇乾村至室韦航段,航道里程为155千米,属宽浅河流航道,航道内平均水深1.6米,航道宽度60米,最小弯曲半径270米,为四级航道,可通航300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在90%以上。室韦至黑山头航段,航道里程为253千米,航道宽度40米左右,航道内平均水深在1.2米左右,最小弯曲半径1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在90%以上。黑山头至阿巴该图洲诸段,航道里程为266千米,通行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艇和外事部门公务艇。

2001年,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第一座友谊大桥建成,连接室韦口岸俄罗斯赤塔涅尔琴斯基扎沃德区的奥洛契口岸。2006年,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第二座友谊大桥建成,连接黑山头口岸与俄罗斯赤塔州旧粗鲁海图口岸。

科考研究

人文科学考察

1990年6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盟文化处、文物管理站及额尔古纳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文物普查队,对额尔古纳河下游流域,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文物普查,发现和调查了奇乾、十八里以及岭后等蒙古族早期文化遗存三处,均为居落遗址。

奇乾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东北1千米。遗址东西长27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自山顶至半山腰,分布有53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大体可分为五排,排列较规整。从奇乾遗址的面貌和出土陶器等判断,这里应是一处较为大型的村落遗址,具有浓厚的原始狩猎经济文化面貌。经对5号坑穴中出土的木炭进行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910±75年,应属唐至辽金时期。1996年,奇乾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里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北侧8千米,地处于额尔古纳河东岸约3千米的山坡台地上。遗址西侧和北侧有一道相连的呈直角形的土墙,墙体外侧设护城壕,土墙内分布有58座半地穴式圆形土坑居址。经过对第9号穴居址的清理调查,坑内发现夹砂黑褐色陶片,表面磨光并饰附加堆纹,不见其他遗物。十八里遗址与奇乾遗址相同,也是一处大型的村落遗址,其时代属于或相当于唐朝至辽金时期。1996年,十八里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岭后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南约20千米,地处于激流河汇入额尔古纳河河口东约5千米处的激流河南岸。此处山峰林立,森林密布,遗址被松桦林覆盖。根据遗址的性质和出土器物判断,该遗址应与奇乾遗址属于同一个时期,为唐代至金元时期。1996年,岭后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科学考察

2018年,呼伦贝尔市市组织开展了额尔古纳河流域冬季综合科考活动。有水利部、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及环保志愿者参加考察。对额尔古纳河右岸沿线的人文、冬季冰层冰体、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分布、旅游资源及气象数据进行综合考察收集。1月20日,科考队进入额尔古纳市境内开始为期6天、全程700千米的冬季综合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发现了林区较为罕见的貂熊足迹链,以及驼鹿、狼、猞猁、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的实体、足迹链,并采集了若干份野生动物的毛发、粪便、尿液等样品,收集到了较为详实准确可靠的额尔古纳河水文、气象及旅游资源资料,为今后针对该区域科研、规划、合理开发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额尔古纳河河床土质均属于粉细沙之类土壤,且流域存在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现象,造成长期的水土流失,2级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8.1%。

界河坍塌

额尔古纳河地处高寒地区,气温年较差高达80℃,冻融循环强烈,春季融冻结口产生一层水膜形成抗剪力极小的滑动面,当表层融土自重顺坡分力大于该层土静摩擦力时,表层融土即产生下滑、塌岸。此外,山区河流汛期水位涨落迅速,特别是洪水漫滩,水位降落时,岸边饱和土容重加大,使其稳定直立高度明显减少,滩岸土体中水向河槽渗透产生渗透压力,更加剧了塌岸的速度。

环境保护

自90年代初开始,呼伦贝尔市境内开始建设额尔古纳河铅丝笼沉排护岸工程,截至2008年累计完成额尔古纳河护岸工程38处,长度35.8千米。对控导主流、稳定河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11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分别以(内水建〔2014〕170号、171号、172号)文件对《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流域海拉尔河治理工程(巴彦托海嘎查段、团结嘎查段、巴彦托海镇段、西苏木段、巴彦塔拉乡段、伊敏河镇段、伊敏苏木段、红花尔基段)初步设计报告》进行批复。额尔古纳河流域海拉尔河治理工程共新建护岸27千米,堤防建设4404千米,工程总投资7223.35万元。2015年,资金到位3416.1万元,其中,国家资金2277.4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138.7万元。

针对部分区域林分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问题,实施大兴安岭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根据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在全面启动,2022年计划造林面积40.6万亩,通过采取封育管护、退化林修复、人工种草等措施提升生态质量,保护修复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巩固寒温带针叶林和草原的生态安全屏障

风景名胜

哈乌尔河景区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因生态完好的哈乌尔河而得名。景区核心面积3平方千米,距离额尔古纳市约120千米,位于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以北20千米处的自兴屯,是去蒙兀室韦苏木莫尔道嘎镇的必经之地。哈乌尔河景区以森林景观为依托,景区有可观赏的针叶林—阔叶林混交带、内容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展厅和11种原始捕猎工具展示,有射箭、“快马子”锯木头、林间秋千、林中踏步、抬木体验等娱乐项目,有十二生肖、图腾古道、白桦听涛特色景观,还可偶遇林中小动物。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曾获得“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称号。湿地景区距离拉布大林市区3千米,交通便利,有公交车可直达。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内有一座以湿地为主题的博物馆,有市标“马蹄岛”、同心岛、祈福树和树抱石等五大景观,还可逛冰泉小镇商业街和看电影、特色演艺等。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56.31万公顷,是亚洲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湿地中物种最丰富、种类最齐全的湿地系统,享有亚洲第一湿地的美誉。

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邻呼伦贝尔大草原,北接额尔古纳河,总面积57.8万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公园内有红豆坡、杜香林、偃松幽径、翠谷流云、鹿道、一目九岭、猎人之路、冰上森林、鄂温克部落驯鹿点、熊谷、林海听涛、美人湖以及苍狼白鹿岛等景点,还有“九曲松风”漂流项目。享有“南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北有莫尔道嘎”的美誉。

一目九岭景点,地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16千米处的山巅之上。山连山,岭连岭;山外有山,岭外有岭,九重山横亘排出,一览无余,“一目九岭”因此而得名。在此观山,可以将大兴安岭尽收眼底,阳光下,山形多样,层次分明。艺术家或摄影爱好者,在此创造出众多反映东北亚原始山林的作品。

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40千米向北,生长着近10万公顷茂密的寒温带明亮针叶原始林——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景观。这是大兴安岭迄今为止保存最好,也是最大的天然落叶松原始林景观。

室韦小镇依山傍水,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浓郁的俄罗斯生活特点,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在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大列巴及腌制的俄罗斯酸黄瓜,鱼子酱等,可以与当地俄罗斯人一起拉手风琴,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歌曲,跳俄罗斯舞蹈。

莫日格勒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由东北向西南,穿行在呼伦贝尔市草原上,从呼和诺尔湖畔流过,最后汇入海拉尔河,全长290多千米,属额尔古纳河水系。俯瞰莫日格勒河,九曲十八弯,被老舍誉为“天下第一曲水”。河边是风光秀美的牧场,有着成群的牛、马、羊。2021年7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网红打卡地发布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草原牧云山顶举行。

相关文化

历史事件

在史书中,有成吉思汗的先人“蒙兀室韦”部最早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记载。蒙古族的名称起源于呼盟额尔古纳河东岸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在拉施特所著的《史集》中记载:蒙古氏族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屠杀,只有两男两女逃到一个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的地方,称为“额儿古涅·昆”。这个传说里的“额儿古涅”,就是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额尔古纳河,被称为蒙古族发祥地,传说中的两男两女部落便是“蒙兀室韦”的先民。公元8世纪初,“蒙兀室韦”人为寻找新的草场,开始西迁。到11世纪,以鄂嫩河中上游和不儿罕合勒敦(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地区为中心,分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出自不同的祖先,可以通婚,形成合木黑蒙古——整个蒙古族。蒙古族在高原上对辽、金的统治和奴役进行了多次反抗,其内部亦不断进行争战。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将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及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分给弟弟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额尔古纳河成为哈撒儿后裔的牧地,哈萨尔以及其后裔所统的部落总称科尔沁区

宗教

额尔古纳河流域内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历来信仰萨满教,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仍然普遍信仰萨满教。蒙古族虽然从元朝开始信仰藏传佛教,但在呼盟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人中,萨满教仍然遗留下来,特别是陈巴尔虎旗牧民普遍信仰萨满教。

公元前2000年,驯鹿鄂温克人的祖先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的温多山林冻原高地。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他们追随野生驯鹿至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一带。18世纪,驯鹿鄂温克人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过着以饲养驯鹿和狩猎生产为中心生活。驯鹿鄂温克族创造并发展了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白桦文化、兽皮文化、熊文化、萨满教文化等。

16世纪末,土默特阿勒坦汗为首的蒙古右翼三万户贵族进军青海省扩疆的途中,与西藏佛教(黄教)发生交流。后引进扶持藏传格鲁派黄帽佛教(黄教),并禁止蒙古传统萨满教,给萨满巫师们以毁灭性的打击,萨满巫师逐步从西部蒙古地区躲避到东部的科尔沁区等部。佛教遭到了科尔沁萨满的顽固抵抗,到清末时,科尔沁萨满教还幸存着并且流传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科尔沁萨满教的生存条件有了进一步的退化趋势。但是到了20世纪末实施了改革开放之后,科尔沁萨满的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

人物

古柏礼(1831-1890),蒙古族新巴尔虎右旗第二苏木人。他出生在一个生活优裕的牧民家庭,通满、蒙、藏、汉等四种语言文字,写出了不少以天文、地理、医学、文史为内容的作品。他的作品保存至今的有《诸蒙古始祖记》《呼伦贝尔三部落起源记》《呼伦贝尔史料》《中国历代皇帝年鉴》《记受派遣赴黑龙江之事》《巡查哈拉哈河的祭词》《影壁之语》《天时、地理、人体气息的关系》《评三教》《家教》《枯水泡之梦》《巴尔虎史诗》《故乡的须弥山一宝格德乌拉》等。清同治五年(1866),古柏礼任苏木章京(佐领),光绪七年(1881)任新巴尔虎左派总管。光绪十一年(1885)至十二年(1886),他奉黑龙江将军辖区衙门的派遣,率800余人的巡防马队赴漠河市、奇乾河一带。当时,沙俄野蛮掠夺漠河、奇乾河金矿,到1884年,非法越境私行挖金的俄人达万余人。古柏礼率队长途跋涉,到达漠河后,同俄罗斯使臣就俄罗斯帝国派人强占金矿事进行谈判,同时向金矿派出巡察队,采取军事行动。至年底,将擅自越境挖掘金矿的万余名俄人驱逐出境,并烧毁俄人居住的千余处窝棚,全部收复了金矿。古柏礼还派人到奇乾河,赶走了非法越界采金的数百名俄人,恢复了额尔古纳河一带边境地区的安宁。

艺术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200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中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作为关注对象,通过对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进行描绘,揭示了在时代及社会发展与嬗变,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鄂温克族人民身上所特有的生存理念和民族精神。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族,他们住在用木头搭成的房子里,喝鹿奶,烧桦树枝,穿着皮大衣和皮靴子在山中打猎,喜欢骑马、喝酒、唱歌。他们随驯鹿不断在森林里迁徙,如果病了就请萨满跳神。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繁衍,在侵略者的铁蹄以及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生存。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图景,以及他们特有的生态智慧,在自然认知方面,他们对动植物有非同一般的体验与感情,对山水与天空有独特的认知与理解;在文化认同方面,他们有独特的民俗观念,个性化的宗教信仰,直觉般的艺术品悟;在社会理念方面,他们对人际关系,城乡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