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仙 :秦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更新时间:2023-10-26 17:32

马友仙,1944年4月29日出生,陕西省合阳人。秦腔旦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国家一级演员、秦腔“马派”创始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年,年仅8岁的马友仙考入陕西咸阳大众剧团。1959年,马友仙赴西安市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观摩会演,获得优秀表演奖,后被调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84年,马友仙获得陕西省戏剧调演一等奖。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十五贯》中的苏戍娟、《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和《断桥》里的白娘子等。她也成为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一名著名秦腔演员。由其主演的秦腔《谢瑶环》被文化部认定为秦腔经典,录制成音像制品收藏于文化部中国戏曲资料库。她的秦腔《洪湖赤卫队》选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做为音乐教材。1993年,马友仙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其“风行水面,自然成纹”的演唱风格被命名为“马派”艺术风格。2004年,马友仙从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退休,之后她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秦腔教学上。

马友仙曾获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特殊贡献奖、国家发展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9年4月,马友仙被列入文化部公示的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 年,马友仙获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2018年6月,马友仙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2月24日,马友仙在秦州区2024年春节秦腔名家专场演出活动中,为观众加演清唱。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4年4月29日,马友仙出生于合阳县保宁村。1952年,年仅8岁的马友仙虚报年龄报考陕西咸阳大众剧团,以一首《秋收歌》“九月里九重阳节啊,收呀收秋忙”,征服了考官的心。进入剧团后,她苦练基本功,12岁时便开始登台演戏,第一出是演《柜中缘》中的许翠莲。她的表演获得观众认可,剧团也更加重视对马友仙的培养,开始严格训练她的唱腔、发音、形体和表演。经过几年的辛苦磨练,马友仙渐渐有了名气。

学习中成长

1959年,马友仙赴西安市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观摩会演,获得优秀表演奖。获得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省文化局局长鱼讯认可,后被调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她先后排演了《谢瑶环》等几出戏,很快引起了观众的注目,但同时也明显地暴露出她某些缺陷和不足。无论从声音表现力、演唱的功力还是表演的深度,都显得稚嫩。在马健翎韩盛岫李文宇李正敏杨金凤等大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习借鉴兄弟剧种和歌剧演员科学发声的演唱风格,将其有机地结合到秦腔的演唱中来。此后,她的演唱音域更为宽广,表现力更为丰富,演唱技巧明显的得到了提高。经过这一时期严格的训练与艺术实践,她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很快成为剧院一名台柱子,为观众演出了大小剧目50多出。

1984年,马友仙获得陕西省戏剧调演一等奖。马友仙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十五贯》中的苏戍娟、《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和《断桥》里的白娘子等。这些剧目被专家称之为秦腔的“经典作品”,在舞台上久演不衰。马友仙的名字也随之迅速的在三秦大地传播,成为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一名著名秦腔演员。由其主演的秦腔《谢瑶环》被文化部认定为秦腔经典,录制成音像制品收藏于文化部戏曲资料库。

确立“马派”风格

1987年5月4日,马友仙到麟游县进行扶贫义演。6月,马友仙参加陕西省文艺工作者赴云南省前线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1989年,在陕西省中年演员“农行杯”大奖赛中,获得表演特别奖。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她特聘演出秦腔折子戏断桥》,并被邀请进中南海礼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同年获第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特殊贡献奖。1991年3月,马友仙在西北5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上获得特别荣誉奖。1992 年,获国家发展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1993年,马友仙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并将其命名为“马派”艺术风格。1994 年,《马友仙艺术集锦》《断桥》等为贺秦腔复兴十周年制作,被视为影视界高质量水平优秀剧目。同年在“金延安”首届老、中、青十佳演员评选大赛中,获中年组榜首,在第二届全国梆子声腔研讨会上被推选为最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并以最多票数名列第一。那个时期,她的秦腔《洪湖赤卫队》选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做为音乐教材。2000年,由她主演的《断桥》获得2000年全国电视戏曲MTV类金奖。2002年,马友仙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赴台湾演出。

传承艺术

2004年,马友仙从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退休,之后她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秦腔教学上。为培养学生,她经常辗转于西北各地剧院的排练厅,悉心为学生传授表演经验。2008年6月4日,马友仙在西安市召开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上,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4月,马友仙被列入文化部公示的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月13日至16日,马友仙出席陕西省第一批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

2011 年,马友仙获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完成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专场传承演出。2012年4月23日,马友仙在庆祝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成立老艺术家专场首场演出活动时,为观众演唱了《诸葛撑船》选段。2013 年,为西安交大戏曲博物馆录制马友仙艺术传承资料片。2018年6月,马友仙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4月3日,马友仙首次尝试把秦腔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结合起来进行演出,参加了西咸新区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文艺巡演启动仪式暨沣西新城首场演出活动。同年7-9月,为国家艺术基金秦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6组演员传承经典秦腔剧目《断桥》《探窑》等。同年主办“2019 马派艺术传习会”,将宝鸡新声剧团的蔡卫利收为弟子,并向徒弟们传承《窦娥冤》《断桥》等马派经典剧目。2022年7月5日,马友仙执导的廉洁文化题材剧目秦腔谢瑶环》在兰州上演。2023年8月15日,应邀在澄城县韦庄镇临皋村举办“六好”典型人物暨优秀学子表彰晚会上,表演《自从来了共产党》《断桥》选段。

2024年2月24日,马友仙在秦州区2024年春节秦腔名家专场演出活动中,为观众加演清唱。

艺术特色

音质清脆、高昂挺拔、纯净甜润。演唱《断桥》时,在行腔中巧妙地运用换气,一改过去“满口腔”的老唱法, 增强了声腔的深度和力度,有力地表现了白娘子揪心的愤懑心情,把人物感情上的重重矛盾,充分的体 现出来。她的音色嘹亮、富有光彩;感情色彩浓郁,气质饱满而又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似珠玉坠盘,若金钟撞击,既能在高音区中纵横驰骋,又能在低音区迂回婉转。她特别注重演唱技巧,有意识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与秦腔优秀的传统声腔板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韵白发音位置准确,吐字清晰圆润,旋律优美。马友仙唱“西湖山水还依旧”这段戏,就遵循字“正腔圆,音色纯净”这一原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马友仙的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快、慢、轻、重,掌握得恰倒好处,很具特色,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她在《洪湖赤卫队·牢房》一段演唱中,她唱得情满意浓,让人陶醉,同时,又感受到人物的英豪大气。既借鉴了歌剧的演唱方法,又能唱出秦腔的韵味美。马友仙在舞台表演上,非常注重程式的运用,而又不拘泥于既定的程式手法,把戏曲表演的程式创造性的融进人物情感之中,特别注意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刻画。

成就与影响

1993年,马友仙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并将其命名为“马派”艺术风格。后又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国家 一级演员的称号。马友仙的《洪湖赤卫队》选段,已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材。陕西省每次举办秦腔大赛时,马友仙的唱段都成为选手们的首选,经常占到比赛内容的40%。马友仙主演的秦腔,被京、沪、陕、甘等地的音响公司制成密纹唱片或录制成盒带出版发行,多达 40 余种。

马友仙同剧院戏曲音乐家们一起,对秦腔现代戏《洪湖赤卫队》和《红 灯记》音乐与伴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 她把更新更美的秦声秦韵传送到她演唱的代表剧目,既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生活,同时,又为秦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韵作用。

她的唱腔, 青年人尤为喜爱,而且学习的人愈来愈多,曾被专家们称之为“马友仙现象”。马友仙演唱盒带和录像碟盘在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及美国泰国的陕西籍人中亦流传甚广,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

戏剧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4年2月25日

电影作品

导演作品

获得荣誉

流派弟子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4年2月25日

社会任职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4年2月25日

个人生活

马友仙的祖父为清末举人,家道殷实。1951年,马友仙的父亲去世后,家道开始衰落,靠父亲朋友赠送的10亩地,母亲艰难地拉扯着5个孩子生活。

马友仙的丈夫是有“戏曲通才”之称的李继祖秦腔大师苏育民的弟子,擅长演小生,又能演须生。马友仙与李继祖于1959年相识,

马友仙的妹妹马金仙、妹夫安建英都是著名的秦腔演员,外甥女安娜作为马友仙的亲传弟子,在陕西省折子戏大赛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她的女婿王新仓也是一位著名的秦腔演员,被称为“三秦俊小生”,是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

人物评价

在陕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陕西没听过秦腔,不算到过陕西;听秦腔没听过马友仙的《断桥》,不算听过秦腔。马友仙是秦腔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是秦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这一行里浸润了50多年,其影响力早已超越西北地域,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甚至台湾都有很多戏迷,戏迷朋友们亲切地称她为“秦腔百灵鸟”。(《中国文化报》评)

马友仙为我们创造了十分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她在声腔艺术上的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她那婉转流畅,优美动听的唱腔,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她的演唱,给我们提供了极其美妙的艺术享受,也为秦腔后继者和广大戏迷朋友树立了师法学习的典范。(西北大学 崔漪 评)

她在演唱技巧方面不断探索,将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于秦腔的传统声腔板式中, 将两者结合,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演唱风格。她吐字清晰,腔随字转,咬字圆滑,在舞台表演呈现上, 她不局限于已有程式,注重将不同程式创造性地运用于人物角色情绪中,关注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与细节描绘。(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张佳敏,陈莅菡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