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

更新时间:2022-06-30 15:12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又称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简称ER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政策,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而得名。

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经济残破不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动摇,各国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强大,社会主义思潮流行,这都是美国所担心的。另外,战后美国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亟需进行经济扩展,扩大国外市场。同时,美国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战略格局。马歇尔计划就此应运而生。但由于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与保守主义的重新流行,马歇尔计划的进度受到了影响。1947年,在克莱顿备忘录、凯南报告、哈佛演讲、成立欧洲经济组织一系列措施推动下,以及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委员会的宣传教育下,美国民意转向支持援助西欧。同年9月22日,欧洲16个国家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作为获得美国援助的前提。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为马歇尔计划提供了确切的法律依据,同时成立了主管机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1951年12月31日,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提前结束,西欧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通过赠款与贷款方式,对西欧进行援助,当代学者王新谦根据美国官方档案,在其《马歇尔计划:构想与实施》书中将援助金额记为124亿美元,其他学者观点也多在130亿上下。马歇尔计划成功振兴了西欧经济,解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面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美国成功从战时经济过渡到和平时期经济。另外,马歇尔计划还增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巩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削弱了各国共产党势力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欧左派力量受到了打击,政治开始转右。从国际格局上来说,马歇尔计划也为美国塑造开放型国际经济秩序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背景

经济背景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战后欧洲各国国际收支极度失衡,缺乏资金。且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至少有3200万人死亡,2800万人残疾,6000万人流离失所。除了人员伤亡,战争还摧毁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由于欧洲是盟军与法西斯主义军队交战的主战场,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华沙、基辅、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等著名城市几乎被毁,战火遍及的地区工业、交通、运输几乎完全瘫痪。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的农田、农业机械受到了破坏,再加上1945年夏天的严重干旱导致粮食歉收,欧洲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同时,大量房屋被毁导致大量的民众无家可归,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情况则刚好相反。美国本土在战争中并未受到直接的破坏,战争反而激活了美国的生产力,战争中欧洲各国对战略物资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对外贸易。而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既没有足够的产品和美国交易,黄金储备也已枯竭,难以恢复和重振经济,美国的产品面临严重的市场萎缩。市场的萎缩使得美国面临巨额贸易顺差,经济发展迎来危机,同时战后美国国内的工厂转产,大量的军人复员回家等待就业,美国的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国内出现了产品滞销、通货膨胀、就业率下降等问题。

经济事务在美国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致力于在全球推广美国模式,于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而在这种欧洲国家亟待支援,以恢复国民经济和治愈战争创伤的情况下,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了各国不得不依赖的对象。

政治背景

战后西欧各国的问题逐渐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经济危机使欧洲人的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危机,人民群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西欧各国的共产党经过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锻炼,不断成长起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在政府和工会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在法国,共产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控制工会,政府中的四、五位部长,包括国防部长都是共产党。意大利的共产党也在选举中获得了总选民三分之一的投票,在内阁中也占据重要职位,全国有两百多万共产党员。1945年到1947年,包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在内的八个西欧国家的共产党都参加了本国的联合政府,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各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鼓动下,1947 年上半年,英、法、意、比等西欧国家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工人运动,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

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主张英语民族联合起来,由美国承担起防止苏联“入侵”的责任。而美国资产阶级自诩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守护者,面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意识。美国人担心西欧经济的混乱可能成为共产党势力发展的温床,更担心西欧会滑向社会主义阵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构成威胁。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在国会宣布对希腊土耳其等国家进行资金援助,目的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威胁”,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问世,与苏联争夺以欧洲为中心的中间地带成为此时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动机。马歇尔计划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美国试图通过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消除社会动荡,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在西欧的渗透与扩张,进而挽救资本主义

构想与实施

马歇尔计划前的构想与努力

在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美国曾提出了多种复兴欧洲的方案,为马歇尔计划奠定了基础。

史汀生方案

1944年,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提出了自己的欧洲复兴方案,被称为“史汀生方案”。史汀生认为:复兴欧洲必须复兴德国,德国不能被削弱。1945年6月,史汀生又将复兴德国的方案进一步扩展,提出美国要为整个欧洲的经济复兴统筹规划,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史汀生方案为之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中的很多观点也被吸收进马歇尔计划中。

罗斯托方案

1946年,美国国务院德奥经济事务司司长助理沃尔特·罗斯托在“史汀生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罗斯托方案”。他认为美国应该将战后欧洲的各种临时经济实体如欧洲煤炭组织、欧洲内陆运输组织和欧洲紧急经济委员会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实体,实现欧洲的经济统一。他同样认为德国的复兴应该是优先考虑的事务。

杜勒斯方案

1947 年1月17日,美国共和党外交政策顾问和发言人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公开场合强调美国的对德政策需要调整,同时强调了欧洲需要统一,使得德国的工业潜力能够为整个西欧带来积极影响。最后,他还强调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当仁不让,应该担负起相应责任,领导西欧进行复兴。

三种方案存在很多一致的思想,如消除碎片化经济、欧洲一体化援助、实现平衡复兴、让德国为欧洲复兴服务等。三个方案的很多思想也都被后来的马歇尔计划吸收。

初期援助与失败

除了方案构想,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实际手段帮助西欧国家摆脱困境,1945年7月,美国提高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能力,建立国际性的商品委员会来协调物资的国际分配。1946年3月,美国实施了对德国的新赔款计划以及工业化水平协定。这一计划既为欧洲复兴提供了资金和煤炭资源,同时给德国保留了基本设施,以维持其生活水平。

但这些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为了进一步使欧洲经济得到复兴、同时完成美国自身从战时经济到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变,美国决策层开始酝酿一项由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的援助计划。

计划的酝酿

第一阶段(1946—1947年8月)是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克莱顿、凯南、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备忘录、评估报告、演说,马歇尔计划逐渐明朗化。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阿瑟·范登堡等人也为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提供了重要支持。杜鲁门总统在民主党政府和共和党国会意见分歧的时候,统合了各方的意见,争取到了国会对马歇尔计划的支持。范登堡在国务卿马歇尔哈佛大学演讲前曾给予他支持,两人还多次讨论计划实施的细节,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946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将推动生产、促进就业和提高购买力作为联邦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责。根据美国的倡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于1946年底通过了决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欧洲经济复兴问题并协调相关国家的政策。

克莱顿备忘录

1947年2月25日,美国负责经济事务威廉·克莱顿(William Lockhart Clayton)在众议院对外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目前欧洲各国经济形势严峻,亟需美国提供食物、燃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援助。如果美国没有及时援助西欧,造成的经济、政治后果将波及双方。另外,克莱顿提出进行援助时应直接与受援国进行谈判,而不是依赖于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这样的国际机构。克莱顿的演讲初步勾画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原则。同年3月5日,他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欧洲危机的备忘录》的文件,再次提出美国援助处于崩溃边缘的西欧国家的必要性。4月10日,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国际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克莱顿作为美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会议。在实地考察欧洲形势后,克莱顿意识到援欧政策需要调整。4月21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简称SWNCC)就对外援助问题提交了研究的中期报告,得出结论:美国在对外援助中,国家利益至上。5月2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克莱顿首次公开阐述了欧洲联合复兴的政策设想。随后5月27日克莱顿将备忘录正式提交给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即“克莱顿备忘录”。

克莱顿备忘录提到:一、美国低估了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的破坏;二、不及时解决欧洲经济问题,将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三、当务之急是恢复欧洲农业生产水平;四、美国能够运用适当方法援助欧洲;五、基于欧洲经济联合体制定欧洲复兴计划;六、美国人应该发扬“献身精神”,积极援助欧洲。在收到克莱顿备忘录后,美国国务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决定召开国务院专门会议,就向欧洲提供援助的具体事项进行讨论。会议于1947年5月28日召开,与会人员包括艾奇逊、克莱顿、凯南等官员。会议采纳凯南的意见,主要由欧洲制定援助计划,但制定过程中,美国会向欧洲施加有效的压力。

凯南报告

1947年1月,就任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开始关注欧洲复兴问题。5月5日,马歇尔批准成立了国务院政策设计室,由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担任主任,该室的主要任务是长远政策的规划,首要目标是设计欧洲复兴计划。5月23日,国务院政策设计室起草完成了《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的报告,并提交给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又称凯南报告。凯南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援助欧洲的基本目标是恢复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防止苏联共产主义利用欧洲危机扩大实力;复兴计划应由欧洲提出并承担主要责任;欧洲复兴计划应是一个联合计划,美国将积极参与并提供支持。同年,美国对苏联实行凯南的遏制政策,该政策强调共产党势力对欧洲政治的颠覆和渗透,美国要遏制这种渗透,应该在经济、政治方面对西欧施以援助。遏制政策的广泛流行,意味着美国政府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全面援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哈佛演讲

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正式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他在15分钟内概述了欧洲严峻的形势、欧洲复兴的紧迫性、美国政府的任务、美国扩大对外援助应采取的方针以及美国的援助原则,即哈佛演讲。演讲突出了三点:一、战争对欧洲的破坏不仅在于物质财富,还在于欧洲的经济结构正在解体。欧洲对外国粮食和必需品的需求远大于购买力,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否则将面临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破坏较小的国家,会应该主动承担援助欧洲的责任。二、美国可以进行援助,但是否接受,以及援助的具体用途则需要欧洲各国自己决定。即欧洲人自己制定复兴计划,美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援助。三、援助方案需要由欧洲国家集体或至少一部分同意,美国不会零散地对个别国家单独援助,即推动欧洲的一体化。

当时的西欧各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马歇尔哈佛大学演讲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西欧国家反应积极且热烈,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非常激动,第二天即召开外交部会议,讨论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演讲的内容及英国应该采取的行动,会后还向英国驻美大使明确表示支持马歇尔的倡议。法国也非常积极,通过法国驻美大使向马歇尔本人表达了法国支持的态度,并积极与英国沟通。意大利荷兰等国也对马歇尔计划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与此相反,苏联与其他东欧国家对马歇尔演讲的态度则比较微妙,苏联经历一个由极度仇视、谨慎欢迎到最终拒绝的过程。东欧国家则受制于苏联,没有办法独立作出回应。

欧洲经济会议

1947年6月17日,英法海底隧道两国就邀请苏联参与马歇尔计划一问题,在巴黎举行会议。美国人表示即使他们宣称不反对任何国家或主义,也不愿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22日,克莱顿抵达伦敦,向英国阐明马歇尔计划的设想。24日,凯南和波伦向英国使馆表示,如果苏联和东欧要加入马歇尔计划,那么必须要达成一定条件。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举行讨论马歇尔计划的会议,苏联代表以“干涉了他国内部事务”为由,反对欧洲制定统一的经济复兴计划。在会议期间,英、法两国秉持美国的意愿,无视苏联的反对,坚持邀请德国参与欧洲复兴计划,并支持建立一个负责援助事务的组织机构。随后经克莱顿敦促,英、法召开了欧洲经济会议并达成共识,同时克莱顿对拟议中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提出明确要求,即欧洲国家必须制定一个欧洲经济联合方案,以实现欧洲经济的联合复兴,并报告给美国。7月12日,欧洲经济会议在巴黎举行,美国没有正式参会,但克莱顿等重要官员到场,与各国代表频繁磋商,审阅会议起草的所有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克莱顿的建议,欧洲经济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作为专门讨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机构。

计划的成熟

第二阶段(1947年9月—1948年春天)是马歇尔计划的务实阶段。

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

1947年7月12日至9月22日,为了便于同意研究复兴计划,16个国家代表齐聚巴黎,建立欧洲经济委员会(Committee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rperation)。到9月11日,基于美国的政策意图,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共同修改完成了总报告。17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交了修改后的总报告供克莱顿等人审阅,并得到了克莱顿的原则认可。总报告的必要条件包括: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减少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合理利用美援、改善财政和金融状况以提高偿还美援的能力等。由此,马歇尔计划进入了正式的准备阶段。

计划的讨论与通过

1948年1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就哈里·S·杜鲁门提出的计划召开听证会,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等人从欧洲需要美国援助的必要性、援助欧洲符合美国的商业利益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进行阐述,但遭到了国会中左右翼人士的反对,反对人士认为,这一计划不仅无法帮助欧洲实现经济复兴,反而会将美国带入困境。就在计划因反对而陷入僵局之时,美国国内的商业、劳工等利益团体在听证会上为计划辩护,商业团体认为欧洲复兴计划符合美国的商业利益,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劳工团体则从反对共产主义等政治角度对计划表示了支持,此外,美国劳工联合会还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强调欧洲复兴计划的必要性。这些利益团体从各个角度表示对欧洲复兴计划的支持,给予了反对派很大的压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复兴计划的通过。

在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威胁欧洲的呼声中,经过三个月的辩论,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3日,批准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由哈里·S·杜鲁门签署生效,规定在15个月内拨款53亿,其中援助西欧40亿美元,13亿美元则用于德国西占区、中国、希腊、土耳其、国际难民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会。《1948年对外援助法》核心目标是维护美国经济实力与稳定。16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16个国家与美国英国法国的驻德占领区军事长官共同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欧洲经济委员会改名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美国成立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马歇尔计划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与结束

援助的目标和方式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表示,美国援助的总目标是打破西欧经济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恢复欧洲民众对经济的信心。具体目标则分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三个方面:农业目标方面,小麦等农产品产量需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水平;大力提高糖类阳芋产量,使其超过战前水平;提高油类产品产量;尽可能扩大畜牧业。工业目标方面,煤炭产量超过1947年三分之一;电力生产超过1947年的40%;原钢产量超过1947年的80%。运输业目标方面,到1951年,运载能力超出1938年的25%,各国货船恢复到战前水平。

为了更好推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政府根据《1948年对外援助法》,于1948年4月7日成立了主管机构——经济合作署,并由自由派共和党人保罗·霍夫曼担任署长。署长的权力很大,其掌握着美国所有援助资源的分配与处置权,并有权对援助条款追加或附加条件。除了经济合作署,美国还成立了三个协调与审查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问题国家咨询委员会、公共咨询委员会、国会联合委员会(也称“对外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这三个机构的设立,既是对经济合作署工作的补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经济合作署署长的权力,在审查、协调方面保障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美国援助的方式以无偿援助为主,或以现金偿还、为美国提供美国所需的原料等方式为条件的贷款。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西欧国家也需要与美国签订一系列双边协定。但最终美国实际支援西欧的援助款的大多数皆为无偿援助,1948年4月至1951年12月底,美国通过赠款和贷款两种方式,在四年内共向西欧提供了124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其中捐赠占总援助额的78.9%。

关于赠款的方式,美国通过对应基金制度进行管理。美国规定被援助国家不能直接拿到美国的赠款,而是美国政府将援助款拨给经济合作署,经济合作署向美国企业采购西欧复兴所需的物资,再由美方将物资运往被援助国家。被援助国家需在一个特别账户以和援助金额等值的本国货币设立一个基金,美方将采购开支及运输开支等列入该账户。在得到物资后,被援助国家在本国销售这些物资,将所得金额存入这个特别账户。基金需要使用时,被援助国家需要向经济合作署提出申请,通过经济合作署署长征得美国国会“国际货币与金融问题国家咨询委员会”和“公共咨询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方可使用。基金的用途也必须符合《1948年对外援助法》的规定,即用于稳定各国财政和货币、发展生产和开发新资源以及援助法规定的其他目标。据统计,在整个马歇尔计划中, 经济合作署共指定了48亿美元的对应基金用于投资西欧复兴的各种方面,包括农业、工业、公共事业、交通等。

援助与拨款过程

1948年10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致经济合作署第一个年度计划报告》,报告指出被援助的国家需根据各国需要援助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审查和分析,并提供一个1948-1949年具体行动方案。方案需包括各种商品的生产、消费、进出口目标等内容。报告提交给经济合作署后,经济合作署对这一报告进行了详细的审查,并对各个被援助国家提出的援助金额需求作出了一定调整,最终决定这一阶段的总援助金额为48.917亿美元,其中英国法国得到了最多的援助款,分别是16.197 亿美元和13.134 亿美元,其次是意大利、荷兰、德国双占区。

在第二年度(1949-1950年),西欧各国希望的援助金额总数为46.9亿美元。经济合作署根据审查,估计该年度的援助金额应为42亿美元,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最终决定总援助款为38亿美元左右。1949年2月-4月,美国政府建立在经济合作署的估计上,并追加11.5亿美元的拨款用来垫付部分开支,最终将所需拨款约52.72亿美元提交国会。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辩论,追加开支不变,但1950年的援助总额定为37.765亿。但这一数额最终也没有落实到位,经济合作署在1949-1950年度只用了35亿美元左右。

军事需要的冲击与马歇尔计划的结束

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与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的成立,西方逐渐将防务问题视作第一要务,马歇尔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免受到影响。1949年10月6日《1949年共同防御援助法》出台,军事援助被纳入援助计划中。随着1949年9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欧洲的共同防御问题愈发严峻,1950年9月末,经济合作署正式向欧洲国家告知,美国的援助将主要用于西欧的重新武装,经济援助的用途将由民用生产转向军工生产,且须由美国进行监督。1951年12月31日,美国官方宣布马歇尔计划结束。随后,军事援助计划由《共同安全计划》取代。

未覆盖国家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一开始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支持的,参加巴黎会议后,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认为该计划的目的是干涉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从而使欧洲国家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从属。于是在后期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并且苏联代表团在1947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谴责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把欧洲各国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同时苏联还要求东欧国家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并制定了“莫洛托夫计划”以应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将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对向由西欧国家转向苏联,防止东欧国家叛离苏联,投向西方。莫洛托夫计划实施后,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苏联还在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形成了独立的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西班牙

西欧主要国家中唯一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就是西班牙。随着美苏冷战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开始重新考虑西班牙在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终于在1951年,美国接纳西班牙作为盟国。在之后的十余年里,西班牙从美国处得到援助,但少于其余得到马歇尔计划援助的邻国。

加拿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都发生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等地区,加拿大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但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与欧洲的贸易,欧洲经济的衰落也会对加拿大造成不良影响。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马歇尔计划的预备条款,规定允许拨出一部分援助资金,用来从加拿大输入商品。得到资助的加拿大,短短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巨大收益。

日本

日本在战争中,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二战结束后,对美国来说,当时的日本并不能产生多少利益,于是美国将日本排除在马歇尔计划之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成为联合国军军事行动的主要基地以及各种产品的重要来源,靠着大量出口军事用品,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结果与影响

西欧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计划结束时,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2%,工业生产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提高将近50%,内部贸易增加35%,出口贸易增加了50%,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11%。

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秩序走入正常轨道,推动西欧重新进入资本主义大市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消除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孤立主义,建立以多边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开放运行机制。使得西欧的内部投资、生产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

美国的援助推动了西欧一体化的发展。在1947年的巴黎16国会议上,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名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标志着西欧联合的开始。随后,西欧国家于1950年创建了欧洲支付同盟,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使西欧各国加强了经济关系,逐渐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为欧洲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成了1958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的“欧洲共同体”及“欧盟”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削弱了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欧资产阶级借此巩固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统治更加稳定了。马歇尔计划实施前后,在美国的授意下,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资产阶级将共产党排除在联合政府之外,导致西欧各国的左派力量受到沉重打击,西欧政治逐渐右倾。

马歇尔计划还使西欧受到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经济合作署通过杂志、电影、展览会等多种手段,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渗透于各种文化产品中,并以它们为媒介将美国文化传递到欧洲国家。这使得欧洲人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接受这些文化产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而不仅对欧洲复兴计划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成功有了具体的印象。

马歇尔计划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具体表现在:计划结束时,西欧的农业生产没有达到预定的超过战前水平15%的目标,仅超过了11%;严重的收支困难问题并未真正解决,马歇尔计划结束后的1953年,西欧的贸易赤字仍有50亿美元;通货膨胀依然相当严重,1950年第三季度,物价再次大幅上涨,前两年的反通货膨胀成果丧失尽;马歇尔计划仅为西欧经济联合奠定了基础,并未有进一步的推动;未从根本上解决西欧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美国

根据协议,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捐赠主要用于购买必需品,如食品、燃料、肥料和纺织品。由于许多西欧国家在恢复生产之前依赖从美国进口的设施和设备,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为美国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于美国的商业和贸易产生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歇尔计划中对西欧的援助物资主要来自美国,这为美国商品提供了广大的海外市场,极大地缓解了美国战后的生产过剩问题。而且欧洲各国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也向美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同时使西欧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美国,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支配。

在政治层面上,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巩固了美国在欧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同时西欧经济的一体化也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同时削弱了西欧各国的共产党势力,有效遏制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发展。

冷战格局

马歇尔计划加速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并使两极格局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1947年,双占区的合并标志着承认了两个德国和两个欧洲的存在。随后,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德国西部英、美、法占领区合并,西德向西方靠拢,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共产党相继被排除在联合政府之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对西方的反应,苏联也加快了对包括德国苏占区在内的东欧国家的拉拢,实施了“莫洛托夫计划”,成立了“共产党情报局”,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及两极格局愈发坚固。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彻底确定,东西方进入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时期。

评价与争议

官方评价

在当时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马歇尔计划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美国和西欧国家官方认为马歇尔计划是成功的,并将其当做战后美国与西欧互助互利的范例。美国官方历史学家哈里·普赖斯将马歇尔计划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的神话之一”。而在当时苏联的眼中,马歇尔计划被视为帝国主义行为。苏方认为该计划的目的是干涉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从而使欧洲国家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从属。并且苏联代表团在1947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谴责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把欧洲各国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

学界争议

关于战后西欧是否存在美国所说的经济危机,史学界存在争议。美国学者迈克尔·霍根认为战后西欧面临的是收支危机而非生产危机,欧洲的复兴早已开始,美国只是提供了美元让西欧国家填补赤字。美国学者哈罗德·文·B·克里夫兰德认为西欧面临的困境是结构性危机。多数学者认为,战争对欧洲的破坏并没有美国宣传中那么大,战后的欧洲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并不缺乏。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经济复兴中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英国学者艾伦·米尔沃德在《西欧的重建》、《马歇尔计划有必要吗?》等论著中从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动力角度,认为早在马歇尔计划出台前,西欧就已经开始了对经济的恢复,而且马歇尔计划的规模很小,不会对西欧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肯定了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大卫·埃尔伍德认为,战后西欧经济得以重振的关键因素就是美国的外力推动。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管理模式的转变、鼓励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推行、并维护了大西洋经济联盟。 伊曼纽尔·维克斯勒在《重新审视马歇尔计划:经济视角下的欧洲复兴计划》中提到,尽管马歇尔计划没有完成全部目标,但还是为欧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曾任荷兰外交大臣的范德伯戈在《从马歇尔援助到大西洋伙伴: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欧洲一体化》一书中说,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美苏冷战的视角分析马歇尔计划。迈克尔·考克斯、卡罗琳·派普、查尔斯·梅尔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孤立了苏联,激化了冷战,并对欧洲的分裂以及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有直接的责任。梅尔文·莱弗勒、马克·特拉亨伯格、斯科特·帕里什等学者则认为不能将冷战的计划完全归咎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他们分析了联盟政治复杂性,认为美苏之间对战后世界的认识存在诸多异同,美苏关系的最终恶化有一系列深层原因。

相关研究

西方学界

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学界出现了探讨马歇尔计划原因及影响的论著,如罗伊·尼科尔斯的《马歇尔计划的起源》、哈里·普赖斯的《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等,这一时期西方学者的研究多从美苏冷战及现实政治角度出发,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主要是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摆脱冷战思维,运用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知识讨论马歇尔计划。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伊曼纽尔·韦克斯勒的《重新审视马歇尔计划: 经济视角下的欧洲复兴计划》、罗伯特·伍德的《从马歇尔计划到债务危机: 世界经济中的对外援助和发展抉择》、哈德利·阿克斯的《官僚机构、马歇尔计划和国家利益》等。这一时期对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发展迅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官方档案的逐步解密。80、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马歇尔计划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特点,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由高层转向下层、由精英转向大众、由国家政策转向社会情况,同时出现了以文化研究的方式研究马歇尔计划的著作,如研究马歇尔计划中美国的技术、管理模式以及马歇尔计划期间的电影、展览所反映的文化观念。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迈克尔·霍根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英国和西欧重建》、安东尼·卡鲁的《马歇尔计划下的劳工:生产性政治与管理科学的市场化》、艾伯特·赫姆辛的《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电影处》等。

中国学界

中国学界对马歇尔计划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计划的出台、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马歇尔计划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其中对于计划的出台,主要有意识形态(资中筠、毕健康)、经济扩张(华庆昭、李申)、控制西欧(黄钟青)等几种观点。对于苏联的反应,学界也持两种观点,王耀东认为苏联的反应非常坚决,且较为有效地应对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捍卫了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张盛发、吴伟等学者则认为苏联的应对激烈但不够灵活,最终使得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对于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中国学者也产生了加速欧洲分裂(王耀东)、促进西欧一体化(王国范、徐煜)、双重功效皆有(吴伟、支小青)、加速了冷战(徐蓝)、推广了美国的价值规范(孔博)等诸多观点。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相关机构进行专门研究,如王新谦的《马歇尔计划:构想与实施》、李昀的《经济合作署与战后初期西欧重建(1947-1951年)》等。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与发展,“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金玲的《“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多角度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认为不能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王义桅的《“一带一路”绝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也从时代背景、实施意图、具体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