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一小 :贵州省黎平县公立小学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0

黎平县县城关第一小学(简称“黎平一小”),是黎平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迄今已有167年,培养人才上万,是黎平文化发展的摇篮。一小位于县城中心的荷花塘畔,其前身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设于罗定学宫前厅的官办养正义学。用充公田收入做办学经费,免费招收贫苦儿童入学。

2017年11月,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校史

民国二十年(1931年),更名为“第一高等小学”,陈玉田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石开原任校长。次年,学校更名为“黎平县立城区中心小学”,张家俊任校长。学校编了校歌,歌词为“吾校肇始于清朝,历史悠久,人才蔚蒸,校址初选南书院,最后确定于圣宫。宫宇巍峨,几费经营,宏施教泽,班级扩增,师生同共几百人。宜遵守‘忠、勇、勤、朴’之校训,兼学其孔圣博学、审视、慎思、明辨、笃行之精神。敬业修德,期能任重致远,使我国挤于强大,维护世界之持久和平。哉!勉哉!吾校师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更名为“德凤第一小学”,舒文尧任校长。次年,又更名为“黎平县标准中心小学校”,彭友三任校长。1949年,赵永嵩为民国时期最后一任校长。学校有8个班,学生300多人,教师15人。

过去的百年,学校办学条件简陋。除了有用孔子庙改装的教室,以及教室里的黑板、课桌凳之外,其它设备就只有1部脚踏风琴。民国三十年(1941年),地方人士集资,拆除崇圣祠、明伦堂,修建1幢4面倒水的木结构教学楼。同时,周仲良先生赠送给学校1套商务印书局出版的《小学生文库》,计4000册。这使学校办学条件稍有改善。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校长彭友三因拒绝借学校风琴给保警大队长贺婚,当场被保警兵打耳光,并将他拘捕。激起民愤,城关的小学教师结队到县衙请愿抗议,并派代表找县长交涉,始得放回。

1949年11月,黎平解放,成立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社会秩序稍稳定后,学校教师随即复课。1950年2月,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4月土匪叛乱,学校勉力开办,名为“黎平县第一中心学校”。教工减至12人,班级减至8个,学生减至266人。12月,平息匪患,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召开教师会议,民主选举教师张树华为校长。当月复课,学名为“黎平县德凤第一小学”。

1951年3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易治化任校长。这期间,政治活动多。除每天清晨组织两小时的政治学习,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外,还得带领学生宣传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等。晚上开办扫盲班,组织男女青年进行扫盲学习。星期六晚上开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寒暑假教师集中搞政治学习。1952年,三分之一的教师抽调参加土地改革。

1953年,省人民政府明令制止在中小学中的混乱现象,学校工作开始转入正轨。从此,作为重点学校的一小,事事走在前列,并担负起改革实验的重任。当年,与二小一起首先在学校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颁布《小学生守则(草案)》后,一小被指定为试点学校。原实验的“五年一贯制”和“五级记分法”停止试行。次年,率先在全县小学成立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伊万·凯洛夫《教育学》,推广苏联教学经验,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下半年,率先在全县推行广播体操。

1956年,学校增至12个班,学生560多人,教师17人。率先在全县推广普通话教学。暑假,县里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语言训练班,一小有6名教师受聘担任辅导员。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从1953年起,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和对毕业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1956年,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组织学生种地、拾稻穗、拾废钢铁,以及当“小先生”参加扫盲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校纪。

1958年,为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上级派来首任党员校长熊玉山,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办农场、林场、制糖厂,学生参加生产队积肥、栽秧、抢收抢种等。这年秋,一小开办两个半耕半读农中班和1个戴帽初中班。过多的生产劳动和盲目办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并发生农中学生(退伍军人)被批斗、殴打的严重事件。

1959年春,农中停办,初中班并入黎平中学。6月杨廷汉出任校长。德一、二小合并为“黎平县德凤完全小学”。学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使之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一、二、三年级8个班被指定试行“十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清除“大跃进”留下的后遗症。9月,一、二小又分开办学。解散大食堂,停办工厂。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收回下放劳动锻炼的教师,减轻学生劳动量,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62年,教改实验重新起步。加强“双基”教学,精讲多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63年10月16日,省教育厅明确一小为全省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停止“十年一贯制”试点班的实验。建立校务委员会,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学科教研组,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开展“双基”教学,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当年,在由省教育厅命题的全省92所重点小学统一考试中,一小名列第六,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及格率都在90%以上。

在贯彻执行《条例》的同时,学校以少先队为中心,掀起“学雷锋”热潮。学生中“学雷锋,见行动”的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广泛开展阶级教育,访贫问苦,忆苦思甜,这是当时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体育卫生教育,开展少年“劳卫制”锻炼,成立乒乓球队等。建立“到校10分钟卫生义务劳动制度”,经常保持校园环境清洁。

196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开始。炮轰“走资派”校长杨廷汉的大字报贴满校园,贴上街头。一、二小“造反派”教师联合成立“继红战斗队”,一小更名为“东方红小学”。后因一、二小教师观点不同,又分别各自成立“山城风暴”、“山城风雷”战斗队。学生建立“红小兵”,录取黎中的新生全部返回原校参加“停课闹革命”,揪斗校长当权派,学校秩序一片混乱。1968年,县革委派军代表1人,工人2人,贫下中农3人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支持造反派夺权,成立“东方红小学革命委员会”,黄昌全任主任。校长杨廷汉成了全县小学的重点批斗对象,受尽种种迫害。朱允济老师全家被遣送农村监督劳动,黄婉霞老师被劳动教养,赵玉英、杨燕婉、蒋正等老师被勒令到己梅“五七干校”劳动。在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等谬论盛极一时。批判“智育第一”、“白专道路”等等,弄得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

1973年,学校更名为“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开展“汉语拼音基本式”和“三算”教学实验。实验效果显著,引起外地关注,011系统和普定县先后组织教师来校参观学习。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学校教学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家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树立良好的校风,学校制定“勤奋、守纪、健美、文明”的校训。开办家长学校,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县教育局重新明确一小为全县重点小学,继续担负起教改实验重任。

1979年,学校停办戴帽初中班,学区将幼儿园附设于一小。这年秋,学校接受教育局布置的幻灯教改实验任务。赴贵阳市参观科技展,接着以三年级为试点,开展幻灯教学实验。1980年扩大到14个班级。因效果显著,安顺市榕江县从江县天柱县等县市派出教师到一小参观。县、州教育局先后多次在一小召开幻灯教学现场会。共上观摩课52节,听课者上千人次。青老年教师应邀到各地上示范课。

1983年,过教材关考试,合格教师24人,占应过关人数的86%。次年,获省教育厅颁发奖状。这年开始,体育课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教学。学生达标人数,每年都超过上级下达的指标。1990年10月,国家体委、教委颁发给学校“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的奖状,周之益教导主任代表贵州省出席国家体委、教委在南京市召开的表彰大会。

1986年,县教育局在一小选定一至五年级,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三算结合”、“尝试教学法”、“三主、三路、六结构”等教改实验,取得良好效果。陈寿萱老师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初探》总结,获州科技先进奖。

音乐课也做了教改实验,低年级加强视听练习,高年级乐器进课堂,培养学生一唱二奏三表演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视唱、听音、唱歌技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为传承民族文化,还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学校组建合唱队,加强训练,节日进行表演,多次参加汇演,均获好名次。1985年,参加州歌咏录音比赛,获第二名。学校还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做到“课前一首歌,课后歌更多”。1987年,获省中小学“班班有歌声活动奖”,省教委奖励学校脚踏风琴1部。

美术课一改过去单纯临摹的教法,从四年级起上好写生课。同时抓好创作、图案、手工、欣赏等的教学,效果显著。1989年,参加州第二届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两名同学获美术三等奖,参加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40周年美展,4名学生获奖。

1988年,州教委指定一小为试行《全日制小学劳动教学大纲》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因时、因地制定全校劳动课计划,从而使劳动课正常开展。试行经验为全州小学提供了借鉴。

雷锋榜样

“文革”结束,学校即恢复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每学期学生做的好人好事达4000多人次以上。五(2)中队的杨春晖同学与二小的两个同学共挖得1坛银宝,共100个,重60多斤,全部交给国家,一时传为佳话。一(2)中队的陈俊同学拾得大笔人民币,交学校归还失主。失主写诗交学校赞扬:“学习雷锋见行动,风流人物数今朝;陈俊同学人虽小,拾金不昧品格高。”学校还经常收到机关单位和群众的送来的感谢信。助人为乐成为学生的好品质,东关村孤寡老人朱奶奶、田婆婆,连续4年得到队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特地请人向省、州、县教委写感谢信。州教委在《教育简报》刊登《黎平县城关一小开展学雷锋受群众赞扬》的报道。1983年,团省委授予一小“红领巾学校”奖状和大队旗。1988年,全国少工委残疾人联合会表彰六(4)中队为“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共青团中央、国家少工委授予“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等等。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先后建立球类、棋类、科技、绘画、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每组明确指导教师,开展或参加校内外竞赛活动。其中尤以乒乓球、科技组最为活跃。1978年,学生高大彤代表省在湖南桃园赛区参加全国少年乒乓球女子组竞赛,获得好成绩;参加州少年乒乓球赛,高江平获第一名,赴省获第六名,获团体第二名。州体委定一小为“州乒乓球运动传统项目学校”。科技组积极创造科技作品,1982年在校内展出70多件,受州政府表彰为“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基层工会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1982年获省教育厅、教育工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基层工会成立“教工之家”,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成立互助储金小组,为30年教龄教工进行免费体检,为困难教工捐款解难等,多次获表彰。1982年,邓吉英代表基层工会出席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表彰大会,学校被评为“五讲四美、三热爱学校”。1983年,工人程良越受省教育工会表彰为“工会积极分子”。1984年,教师雷咸珍受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6年学校基层工会被州、县评为“先进教工之家”,教师黄永英受省教育工会表彰为“优秀职工之友”。1987年,州授予学校“文明单位”称号。1988年,教工之家被州表彰为“模范教工之家”。1989年,秦玉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国家教委表彰。

90年代,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一小被定为实施联合国教科文《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简称《JIP计划》)学校。实施3年,效果显著。1992年,被评为“贵州省实施《JIP计划》先进学校”。

教师参加各种业务竞赛,成绩突出。1991年,吴代英的思想品德课《路标》录像,获州三等奖,推荐到省,评获一等奖,后送国家教委选播。1993年,参加州优质课竞赛,5名教师分别获三等奖。郑茂平在获州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后,参加省竞赛获二等奖。教学论文竞赛,赵光平的论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获州三等奖。郑茂平的论文获州一等奖,雷咸瑛的论文获优秀奖等等。一小被县教育局评为“教研教改先进学校”。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利用升旗仪式或班、队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法律,讲道德。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建军节,慰问解放军,进行拥军教育;老年节,慰问退休老教师、敬老院老人,进行尊师和敬老爱老教育。1991年,六(1)中队获团省委、省少工委授予“‘五有’建设达标红旗中队”称号;州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一小“德育先进奖”。1992年,学生张茂生等5人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员。1995年,学校被州委、州政府和凯里军分区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被团省委、少工委表彰为“红领巾示范学校”。1997年,学生李德、赵越参加省“学法律,讲道德”读书活动,获优秀奖。1999年,学校被定为全省“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试点学校”,杨芳、刘伟被团州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加强学生的智育教育。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工作,使学生智育发展文化水平提高。1991年,组织学生赴凯里市参加奥运会小学数学竞赛,邹雄宇、王远智获二等奖,吴兴成、盛明传、石剑林获三等奖,学校获平均总分第一名。5月参加决赛,吴雄宇、吴兴成获三等奖,教师朱允济获辅导奖。1993年,六(3)班学生欧阳正清的作文获贵州省黄果树杯”三等奖,六(1)班杨小娟的作文《妈妈变了》被《中国少年文学》采用,五(1)班黄丹丹的作文《小屋》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广播。

所获荣誉

美术、体育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绩。

1993年,五年级学生画的《燕子》、《动物圣诞节》获州第三届青少年美术大赛三等奖。

1991年,参加省第二届民间绘画展,学生吴炳林三等奖。学校举办第二届校运会,展开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拔河角逐,1200多人参加,获奖的有15个集体、250个个人。

1995年组织学生参加省乒乓球赛,获女子团体第四名,郭元霞获女子单打第四名,一小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先进学校”。

1998年,被州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

加强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要求全体党员起好表率作用,带领全体教师管教管导,循循善诱,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1999年,学校党支部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

进入新世纪,学校全面实施“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定《远景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及考核细则》。先后派出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

2002年,到贵阳市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到北京、上海市镇远县锦屏县榕江县学习考察。邀请一中骨干教师、水口中学教师到校举办作文专题讲座。

2003年,校长祝守国到北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教育顾问工作会议,争取到东部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的有效支持。学校与黑龙江省抚顺小学、浙江东阳实验小学结成帮扶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他们在物资和教学上都给予一小以支持、指导。东阳小学校长黄笑霞和3位骨干教师来到一小上优质课和举办作文讲座。同时学校还分别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各界人士到校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学校受益非浅。

2000年,杨昌琼的《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可忽视》,获全国教育论文组委会三等奖

2001年,参加州优质课竞赛,吴健获自然课三等奖;曾祥琼获美术课三等奖;廖忠玩的《浅谈小学体育教学技巧的应用》获二等奖

2002年,蒋端静参加州、省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均获二等奖。

2003年,廖忠玩获州体育优质课竞赛二等奖。

2004年,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实验”,学校获教育厅授予“‘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教育创新”三等奖。林世英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促进立体发展》,获省第十二届联席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等等。

2007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围绕新课题学习,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语文课改围绕“创设‘激、乐、思、创’的课堂”,通过局部试行,中青帮扶,高级教师评点等方式,使课改全面铺开。数学组承担“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改实验任务。

2008年,语文组开展新课改“决战课堂大练兵活动”。潘娅娅获州“小学语文科教师教学世界技能大赛三等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课题组,将一小定为2008—2010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规划“实验基地学校”。

2000年,胡姝姝参加全国“走向新世纪”读书活动作文竞赛,获一等奖。体育代表队参加全省项目学校乒乓球比赛,获女子团体第六名、女子双打第四名。杨雅薇参加福建电视台“银河之星”演唱擂台赛,取得92分的好成绩。

2001年,她再次参加省和全国中小学少儿歌曲卡劳OK电视大赛,获两个特等奖

2002年,百名学生参加州“少儿交警韵律操”比赛,获第一名。

2003年,吴厚锋参加省“联通新时空杯”作文竞赛,获一等奖;参加省“少儿科学幻想绘画”比赛,获一等奖,何志轩、吴玉林二等奖;刘双燕参加全国第五届少儿歌曲电视大赛,获西南片区预赛第二名,代表省赴昆明市参加半决赛、到青岛市参加决赛,获三等奖

2004年,学生参加州少儿歌曲电视大赛,获一等奖

2005年,黄璐扬参加省书信大赛,获二等奖。参加全国“启文杯”优秀作文大赛,石雅楠获一等奖。

2006年,龙雅丹、刘晓彤五个同学参加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后,他们的作品被选送日本展出。刘晓彤、吴厚丽参加州少儿科幻绘画比赛,获二等奖;参加省比赛,杨琛、刘舒扬获二等奖,吴厚丽获三等奖。

2008年,廖世捷、吴宇航获“全国小学生金牌作文大赛”一等奖和“金牌小作家”称号;多名学生获“银牌小作家”、“铜牌小作家”称号。等等。

这一时期,学校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000年被县委评为“机关红旗党支部”。次年,获州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团队工作也受嘉奖,2001年,教师胡巍被团州委评为“优秀团干”。少先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校园小雏鹰”广播站、主题队会、黑板报、图书角、图书室等,对队员进行教育,开展多种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2004年,周霞被团州委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5年,杨晗忠被评为“全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

基层教育工会和退休教师小组也为学校做了大量工作。

2001年,王保生被省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工会先进个人”,学校被州评为“教代会评估合格学校”。

2002年,参加省首届法律宣传与法律知识竞赛,教工董兆娟获优秀奖,刘仕兰获二等奖。90年代成立的退休教师协会小组,为学校做了不少工作。举办家长学校,出“关心下一代”专刊,给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报告等。退休教师石儒昌自费创办“家长函授学校”,受上级有关部门多次嘉奖。

2001年,受省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后获全国妇联、教育部表彰为“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其家长学校被表彰为“全国示范性家长学校”。

这一时期,学校由于工作全面推进,效果显著。2000和2003年获州委、州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州政府督导室到校督查,评定一小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2002和2005年,先后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红旗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资源

为适应现代化需要,学校购置电脑、电视机、投影机、摄像机等设备,建多媒体教室。2004年,建起远程教育室。培训教师,使之都取得中级信息技术合格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微机室长期向教师开放,使教育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改活动,大胆创新,探索新的路子。由于组织得法,加上教师的努力,教改取得丰硕成果。

回顾学校100多年的历史,无数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辛勤劳动,有的甚至是毕生精力,才取得今天的辉煌。学校历任校长多为黎平境内治学有方的人士。清末和民国时期历任校长为王善文、李欣然、赵中山、张绍炎、赵学、陈玉田、张季华、张家俊、石开元、石灿麟、舒文尧、彭友三、赵永嵩。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任校长为张树华、易治化、熊玉山、杨廷汉、左显明、欧德武、张泽夏、邓吉英、顾朝建、唐绍江、黄永英、祝守国;副校长为廖正中、张世堪、谢梦红、高景灿、周士德、石龙、潘满和、韩祥祯、吴芳。至2009年,学校有专任教师费城76人队,保健教师1人;教师学历,大专以上69人;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67人,一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州级骨干教师5人。

长期以来,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强,治学严谨,教学效果显著。所以在民国时期,有农村和外县的学生前来就读。但只有男生,学校被称为“男小”。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女生入学。学校开办百余年来,毕业学生上万。现有教学班31个,在校生1842人,其中女生827人。

学校办学条件,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5栋砖混结构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校园占地面积6331平方米,建筑面积3345平方米。设备齐全,有专用多功能教室、仪器保管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保管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实验仪器达省标准。另有微机29台、电视机17台、摄像机1台、投影仪1台、实物展示1台。所有仪器已满足“普实”需要。有图书2.74万册,其中含电子图书1.2万册,生均15.69册。

如今的城关第一小学,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正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再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