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兀鹫 :鹰科兀鹫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21:14

黑白兀(学名:Gyps rueppellii),是非洲的一种大型福特猛禽,体长85~107厘米,体重5.5~9千克,头颈部黑色皮肤上稀疏地覆盖着白色羽绒,颈的底部有蓬松的白色羽毛形成的羽毛领。喙光滑、有力且略带钩状,适合撕肉和咬碎骨头,呈橙色至黄色,眼睛呈黄色。雄性雌性外形相似,亚成体颜色更深。

黑白兀鹫以腐肉为食,其腐食性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作用,可防止疾病传播。黑白兀鹫常常展翅飞行寻找食物,飞行时会将长脖子折叠收缩起来,飞行时翼展达2.2~2.55米。1973年,有黑白兀鹫在1.1万米的高空被吸入飞机的喷射引擎之内的记录,是已知鸟类飞行的最高记录。

黑白兀鹫主要栖息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灌木丛、岩石区、沙漠等,分布于横跨塞内冈比亚到埃塞俄比亚的非洲萨赫勒地区。黑白兀鹫成熟个体数约22000只(1992年),于2012年被收录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并在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极危(CR)物种。2021年,黑白兀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ver3.1—极危(CR)。

形态特征

黑白兀鹫体长85~107厘米,体重5.5~9千克翼展2.2~2.55米。头颈部裸露,脖子很长,翅膀宽大,喙有力且略带钩状,呈橙色至黄色。眼睛呈琥珀色至黄色。

黑白兀鹫体呈深褐色,头部和颈部覆盖着稀疏的绒毛,脖子底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领。翅膀下方有白色条纹,腹部和翅膀背面的羽毛尖端为白色,使得羽毛呈鳞片状外观。成年黑白兀鹫的雌鸟雄鸟相似,亚成鸟比成鸟的颜色更深,翅膀下侧的条纹不太清晰,颈部更粉。除了繁殖季节,黑白兀鹫每年都会换羽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黑白兀鹫生活在非洲萨赫勒地区,该地区位于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和南部的苏丹大草原之间。其分布范围横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在北纬20°和南纬5°之间,包括毛里塔尼亚西南部和阿拉伯半岛南部、津巴布韦南非塞内加尔冈比亚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部分地区也有踪迹。

黑白兀鹫有两个亚种:Gyps rueppellii rueppellii 和Gyps rueppellii erlangeri 。G. r. rueppellii 分布在毛里塔尼亚、苏丹、尼日尔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而G. r. erlangeri 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

栖息环境

黑白兀鹫一般在悬崖和峡谷周围休憩和繁殖,主要栖息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灌木丛、岩石区(如内陆悬崖、山峰)、沙漠等,常见于相思树属(Acacia farnesiana)林地、草地和山地的开阔地带。黑白兀鹫能够在海拔高达4500米的地区生存,甚至可以飞到11000米的高空。

生活习性

腐食性

黑白兀鹫是一种食腐动物,更喜欢吃有蹄类动物,如普通角马(Connochaetes taurinus )、平原斑马 (Equus burchelli )和汤姆森瞪羚(Eudorcas thomsonii )等,偶尔还会吃牲畜。那些被狮子或其他大型捕食者杀死的动物,或者因受伤、疾病或年老而死亡的动物都会成为它的食物。

黑白兀鹫常翱翔于高空寻找食物,一旦发现尸体,它们就会俯冲下来,在离尸体稍远的地方着陆,然后张开翅膀和长长的脖子向前跳跃接近尸体。捕食时,黑白兀鹫会将头或身体伸入尸体中,头部和颈部羽毛的稀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细菌和血液对羽毛的污染。高浓度的胃酸,能够杀死腐肉中的致病生物体或微生物,即使其中可能含有炭疽病肉毒杆菌霍乱。科学家们还认为,黑白兀鹫可能已经对某些细菌产生了免疫力。

群居性

黑白兀鹫喜群居,常成群结队地繁殖、筑巢和觅食。它们聚集在腐肉处,或成群结队飞翔,或在悬崖峭壁和悬崖上成群繁殖,甚至可聚集成数千只大群。共用一具尸体通常会导致黑白兀鹫与同类的打斗,它们互相会发出咕噜声、嘶嘶声、跺脚声,并且脖子会变成栗色,甚至为了争食而互相追赶。筑巢时也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来保护自己的领地。

高空飞行

与许多其他福特猛禽一样,黑白兀鹫擅长通过利用上火流翱翔来节省能量,飞行时可在翱翔和缓慢拍打翅膀之间交替。黑白兀鹫经常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最远离开居住地可达150千米,在空中飞行长达7个小时。

由于其独特的血色素,黑白兀鹫和其他一些善于高空飞行的鸟类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氧气,从而在较低的气压和氧气条件下飞行。

生长繁殖

黑白兀鹫是一夫一妻制,配对成功的雄鸟和雌鸟会终生生活在一起。两性会共同抚育后代。亲鸟共同筑巢、交替孵卵、养育和保护早成雏,直到雏鸟独立。黑白兀鹫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约为40~50年。

繁殖

黑白兀鹫一般会聚集在悬崖上成群筑巢和繁殖,偶尔也会在树上筑巢。黑白兀鹫使用树枝、树叶,甚至草作为筑巢材料,雌鸟会外出寻找筑巢材料,而雄鸟则会完成巢穴搭建。数百对甚至上千对的黑白兀鹫会共享一个繁殖区域,巢穴之间相隔仅数米。但不同位置的巢穴繁殖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甚至在一个悬崖的中央位置发现了2米高的鸟粪沉积物,可见这个巢穴位置被频繁选择。在这样拥挤的环境中,为保护巢、卵、早成雏和配偶,黑白兀鹫会发出咕噜声和嘶嘶声威胁入侵者。

黑白兀鹫没有明确的繁殖季节,可以在任意时间繁殖。产卵日期在不同年份差异很大,在某些年份甚至可以有两次不连续的繁殖。单个繁殖周期可持续13个月之久。黑白兀鹫每个繁殖周期只产一枚卵,孵化出一只雏鸟,平均孵化周期为55天。

育雏

黑白兀鹫的雏鸟是晚熟鸟,刚孵化的雏鸟身上被灰色羽绒亲鸟会将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反刍喂给雏鸟,雏鸟约150天后长出羽毛或第一次飞行,并在约150天后亲鸟的下一个繁殖周期开始前独立。早成雏直到5~6岁时才长出完整的成年羽毛进入性成熟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黑白兀鹫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1992年,预估成熟个体数约22000只。该物种数量经历了迅速下降,1969~1973年和2003~2004年,对布基诺法索、马里尼日尔苏丹的萨赫勒稀树草原进行的调查表明,该物种的数量从61.3只/100公里下降到2.5只/100公里。很多国家的黑白兀鹫的种群数量已减少了超过50%。

致危因素

栖息地丧失、食物来源减少、狩猎贸易、迫害和中毒是黑白兀鹫数量急剧下降的因素。

西非,受农业转变、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狩猎贸易等影响,黑白兀鹫栖息地范围和种群规模迅速缩小。在东非,剧毒杀虫剂克百威和用于牲畜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导致了大批黑白兀鹫的中毒死亡。当地牧民为了毒害攻击牲畜的食肉动物,会在动物尸体上撒杀虫剂导致黑白兀鹫误食死亡。偷猎者进行捕猎时,为了避免由于鹫类的盘旋引来当局的检查,为掩盖他们的罪行而在动物尸体上南京汤山投毒案而杀死黑白兀鹫。

保护级别

随着黑白兀鹫种群数量的急速下降,其保护级别也在不断提升。200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2007年,被评定为近危(NT)物种,2012年,被评定为濒危(EN)物种,2015年,被评定为极危(CR)物种。并于2013年收录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此后黑白兀鹫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ver3.1—极危(CR)中。

保护措施

黑白兀鹫受到《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 \u0026 II、《保护非洲和欧亚大陆候鸟的谅解备忘录》类别1和《保护非洲-欧亚兀鹫的多物种行动计划》的保护。2017年,研究员们在坦桑尼亚进行了关于牲畜用药双氯芬酸使用范围的调查,2008年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一场会议上,160多位代表通过决议,表示将寻求解决牲畜用药双氯芬酸引发问题的方法。2014年的迁徙物种公约缔约方会议上,解决中毒问题的指南被正式通过。

主要价值

黑白兀鹫的腐食性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作用,可防止疾病传播。当黑白兀鹫食用腐烂的肉时,它们的胃能够消化致病的生物体和微生物而消除了潜在的疾病媒介,从而可以阻止疾病向牲畜的传播,保护牲畜免于感染或丧命。

参考资料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Rüppell's Vulture.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024-05-14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