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河 :发源于吉林东辽县萨哈岭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9-25 14:39

东辽河,又名赫尔苏河(满语:Hersu Ula)、叶赫河,是辽河支流,位于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南部。东辽河全长400公里,年径流量在5-15亿立方米之间。其源位于东辽县,海拔417米。东辽河是辽河干流上游地区东侧的大支流,发源于小寒葱顶子峰东南的萨哈陵五座庙福安屯。自河源市向西,穿越深谷,经过杨木咀子,转向西北流,再经二龙山,穿越中东铁路,逐渐流入平原。过城子尚,河道流向逐渐转西南,形成一弓形弯曲,过三江口,河道向南泻下,最终与西辽河汇合,成为辽河正源。

东辽河在辽源市市区东南部的辽河源镇福安村发源,经过吉林省辽源市区、东辽县、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四平市双辽县、铁岭市昌图县。干流全长360公里,流域面积11306平方公里。东辽河流域汇合的支流较多,共有88条,其中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7条。以卡伦河和小辽河为最大支流。

东辽河在辽宁省康平县三门郭家汇入西辽河,后称辽河。东辽河在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与四平市铁东区交界,在公主岭市与四平市双辽县交界,在四平市双辽县与铁岭市昌图县交界。东辽河在辽源市东辽县交界。

河流介绍

东辽河原称叶赫河、是辽河上游干流,发源于东辽县小葱顶子山,流经辽源、梨树、公主岭、双辽等市、县。流经三江口与西辽河故道(现为长岭南部及双辽排水沟渠)汇合称辽河。继续南流与清河汇合后水量变大。

民国时期北方气候逐渐转为干旱,流经科尔沁荒漠草原的辽河干流中上游(即西辽河)开始出现季节性枯水,叶赫河在枯水季节是辽河昌图段的唯一来水、从此更名为东辽河。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不贯彻可持续发展,西辽河流域上马了一系列截水工程、草原开垦为耕地,直接造成科尔沁沙漠化加速、西辽河干支流开始频繁断流形成闭流区。进入本世纪以后,西辽河通辽—郑家屯段常年河干天数在300天以上、辽河正源老哈河及最大支流西拉木伦河的来水已经无法下泄到通辽水文站以下。

根据国际标准规定的河流正源需满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三大条件,原辽河干流西辽河正源老哈河玉瀑以下河段早已无水、虽然有西拉木伦河的季节性来水、但95%以上被引入莫力庙水库。余下的河水在科尔沁沙漠中消失、只有双辽段接纳新开河后汛期偶有乌吉木伦河(内陆河、其尾闾在丰雨年份与新开河沟通)携带的洪水汇集。新开河原为西拉木伦河决口形成的北支,如今西拉木伦河自身都经常断流、新开河常年无水、多数时间只是一条承接灌溉废水的排污沟、现存流程短来水极不稳定。因此,西辽河已经不能再作为辽河干流看待。东辽河作为距辽河入海口流程最远、常年有水的支流,成为辽河正源。

三江口以上全长383公里,流域面积11306平方公里,南流约20公里后与西辽河故道汇合。流域平均宽度3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62%,山区占全流域面积的34%,丘陵占24%,平原占42%,上游有大II型水利枢纽杨木水库、中游有大I型水利枢纽二龙湖水库。90年代以后枯水期(4-6月)有时出现断流,该河无通航条件。

源头及水文

东辽河源头,俗称辽河掌,位于长白山系吉林哈达岭支脉萨哈岭,即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境内。东辽河,为辽河正源,由辽河掌、渭津河、拉津河、兴隆河、乌龙河、二道河、梨树河、杨木河共七十多条河流汇聚而成。流经四平市梨树县双辽市等市、县,于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与西辽河故道汇合,始称辽河,在盘锦市以豪迈之势奔入渤海

发源于吉林省中南部山区的东辽河与发源或流经该地区的其他几条属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河流(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干支流)同样有旱季污水横流、雨季泛滥成灾的特点。但由于中游有大I型水利枢纽二龙湖水库的调节、所以东辽河下游较该地区其余诸河相对稳定。

当东辽河流过三江口大桥、进入辽宁省境内不远后就流进了一条宽阔的荒漠、荒漠中间一道细水挣扎着与东辽河河水相汇。这条荒漠带就是西辽河故道、接下来的河段就叫做辽河了,从远处的岸堤能看出辽河曾经的辽阔。

历史传说

形成之说

据传,远古时曾有一地龙,慕求源头如画的风景,陡然从地下钻出,现身之处成一隧洞,直通东海。一泓清泉喷涌而出,不畏天气旱涝,四季流淌不息,被百姓奉为神龙甘涎,又称龙泉水。从此,当地物阜民丰,百姓安乐。盛夏某日,当地一财主之小妾,为解酷暑于龙泉水中沐浴,又不顾羞耻在泉中便溺。地龙极为恼怒,施展神通,速淹没荡妇;遂返东海洗涤污垢,并暴涨三昼夜洪水,洪水流泻之径,即形成今日之东辽河。

东辽县,正是因其位于东辽河畔而得名。辽河源镇,顾名思义,此地就是东辽河的发源地。

福安村小葱顶子山上,有一泉眼,名叫吾龙泉,泉水四季清澈,入口甘甜。相传康熙皇帝东巡打猎曾喝过这个泉眼的水,顿时只觉甘甜凉爽,暑气全消,说道:“真乃吾之龙泉也”,吾龙泉就由此得名。而这个泉眼,正是东辽河的起源,此地也被人称为辽河掌。

年近八旬的福安村村民姜长春老人,14岁跟着家人逃荒到了辽河掌。据他回忆,刚到辽河掌时,这里是沼泽无边,芦苇丛生,林木茂盛。原来是清朝皇家围猎场,有清兵把守,民国期间,守兵没了,逃荒难民见这里土地肥沃,便逐渐落脚安家。姜长春来到这里时,只有五六户人家。

择水而居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轨迹,逐渐地,辽河掌处外乡人越来越多。“棒打东方狍瓢舀鱼,花母鸡飞到沙锅里”,这句话用来形容辽河掌处风土地貌是再合适不过了。姜长春说:“我们外地的难民就是靠了这个泉眼的水才生活了下来,一代又一代。”

土龙怒惩恶人

作为东辽河的发源地,辽河掌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条土龙从辽河掌地下钻了出来,这就形成了一个泉眼。后来里面积满了清清的水,这水非常甜,由于有了这样好喝的水,就吸引了不少人到这里来居住,人丁兴旺起来。可是不管有多少人喝了这里的水,也不管天有多大早,泉水总是那么多,既不少又不溢。当地人说:“这是土龙的龙涎水”,人们就称这眼泉水为龙泉水。大家都非常爱护这眼水,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习惯,除了用水桶到这里挑水之外,决不在这泉里洗衣服、饮牲口。就这样,这眼泉水使当地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的热。当地有个财主,无恶不作,娶了三房姨太太。财主带着三姨太太来到了泉眼,让她在里面洗澡,又洗起了衣服,清清的一泉水就给污染了,当地人非常气愤,可都敢怒不敢言。住在泉眼里的土龙也气坏了,一怒之下就涨起了水,一直是涨了三天三夜,将财主与他的三个姨太太都给冲走了。

这水一直是流到了渤海湾,冲过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河道,形成了今天的东辽县。当地人都说,土龙因为水受了污染,必须得到海里才能洗清。就这样,土龙走了一天一夜,在海里洗了一天一夜,回到辽河掌又一天一夜,所以才整整涨了三天三夜水。财主和三个太太没了,当地人又在辽河掌安静地生活了下去。而土龙冲过去的水路,就形成了东辽河。

源头活水

时至今日,东辽河作为辽河上游的重要分支,已经不知流淌了多少年。从炊烟袅袅的村落,到高楼林立的都市,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河畔繁衍生息,孕育文明。在辽河儿女心中,她的存在已不仅仅在于她创造了辽河文化与辽河文明的价值,而是赋予了世代辽河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侵入,辽河掌周边的古遗址在农业生产中遭受严重破坏,辽河掌的附属设施也遭受严重损毁,各民族间迥异的民俗文化业已日渐湮没,只剩下一个泉眼无声地流淌。东辽县人民政府已经把保护和开发辽河掌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出资数万元对辽河掌进行抢救性修缮,对辽河掌周边环境及时进行了清理与整治,出资将辽河掌划为旅游景区,责成文化部门派专人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并以弘扬生生不息的辽河精神为目的,大力宣传革命先辈、历史名人、现代才俊的光辉事迹。争取资金加大对辽河掌的保护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注入、邀请离乡的工商界知名人士召开“源头经济研讨会”、组织编撰《辽河源头人》一书等均已纳入辽河掌五年保护计划。此外,由国家和省政府出资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大全东辽县卷》即将出版发行,奠基在辽河掌之上的民俗博物馆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过程中。

2011年,东辽县申报的辽河源头传说被成功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今,东辽河源头装点一新,风景瑰丽多姿,东辽河源头的人民用睿智、聪颖、勤劳创造的东辽河文化,正伴随着浩浩荡荡的东辽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

文化

简述

东辽河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其发源早和流域范围广,更重要的是东辽河上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为东辽河文化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学依据。

辽河,因历史朝代更迭,几易其名。汉代称苏河,三国至隋称杨柳河,明称艾河,清称赫尔苏河,民国后才称东辽河。1984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东辽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汉代以前的遗址200余处。1988年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又在东辽河上游的大架子山、炮台山、元宝山等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共有11处。它们多分布于距河较近的丘胶漫岗的顶部或二级冲积台地上”。在东辽河上游,“青铜时期的文化,汉代、隋唐、辽金、元明、清代遗存也有大量分布。青铜时代遗址达113处,多分布在东辽河及其支流的灯杆河、拉津河、渭津河、大梨树河的低山丘陵上。辽金时期遗址4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辽河及支流沿岸冲积平地和山脚下缓坡地上,古城多数建在东辽河两岸”。古工作者从东辽河流域古文化遗存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东辽河流域的古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与周邻地区开始了相互吸收、互相影响的变异过程……据文化内涵比较,东辽河流域与第二松花江辉发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联系较为紧密,青铜时代下辽河与东辽河流域间文化传播和彼此影响则表现的比较频繁。两汉时期,由于汉势力的北渐,东辽河流域均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东辽河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中、下游比较起来并不逊色。东辽河与西辽河辽河一样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进一步研究这些古文化遗存与辽河中、下游古文化遗存的联系与区别,以确定东辽河文化在辽河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文化涵义

东辽河文化是广义的大文化。东辽河文化是吉林省文化和长白山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东辽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东辽河文化是东辽河流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东辽河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多种地域和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复合体。“东辽河文化”为辽源市地域文化命名,体现了这些特点和要求,凸显出它的独特性,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辽源市政府将辽源市文艺最高奖命名为“东辽河文艺奖”,对彰显和弘扬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点

源头性

东辽河文化的源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辽河流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辽河流域是中原连接东北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东亚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河流域一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辽河流域作为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的重心和东北与中原相接触的前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辽西地区山区牛河梁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更集中反映出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辽河流域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东辽县大架山、炮台山、元宝山等遗址的考古中,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期,东辽河上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二是东辽河是辽河的一大支流,发源于辽源市。辽源处于东辽河源头和东辽河上游,提出弘扬东辽河文化,比中下游地区更具有历史的科学的依据。

地域性

东辽河是辽源市最重要最鲜明的地理标志,是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辽源是东辽河的发源地,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都因此而得名,东辽河源头是我市专属性和唯一性的资源。我市提出发掘和弘扬东辽河文化不仅切合辽源实际,也有利于提高辽源在域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包容性

在多元的地域文化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地域文化起到统领和代表性的作用,这是由这种地域文化早发性、包容性决定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出现,就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北南交汇的产物。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辽河流域诸文化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燕赵文化的东进,极大地促进了长白山区的民族融合。东辽河流域考古发现证明:“东辽河流域的古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与周邻地区开始了相互吸收、互相影响的变异过程。在变异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满族文化、中原文化、移民文化都在东辽河流域得到传承、融合与发展,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都能和谐相处。

坚韧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辽河奔腾不息,历经曲折、勇往直前,最后汇入大海,形成了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文化精神。历史上,辽河流域洪涝、干旱频繁的交替,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不幸和苦难没有压垮辽河儿女,辽河流域的人民以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与辽河水患抗争着,成就了灿烂辉煌的辽河文明。

局限性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往往具有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弱点,这些负面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辽源市的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

干流概况

干流走向

东辽河,发源于东辽县吉林哈达岭山脉萨哈岭小寒葱顶子峰东南。发源地称辽河掌,位于辽源市区东南部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原属宴平乡,后宴平乡并入辽河源镇),源头海拔417米。

出源后西南流,当地称拉津河。至辽河源镇小街,左岸支流保安河汇入后始称东辽河。而后转向西北流,左岸有渭津河、大梨树河,右岸有灯杆河相继汇入。流过辽源市区,在左岸小梨树河河口以下为吉林省辽宁省两省的界河。北流至梨树县石岭镇后石家沟屯东南进入二龙山水库(二龙湖),即进入四平市境内。在二龙山水库坝址以下,为梨树县与公主岭市的界河。穿过京哈铁路大榆树铁桥,流至梨树县河山乡,转向西流,至孤家子镇马家窑屯转向西南流,穿过四桑公路桥,出桑树台镇境,为双辽、梨树两县的界河。于双辽县东明乡东胜屯东南,复为吉林、辽宁两省的界河。在双辽县的王奔镇丁家窝堡屯东南,穿过平齐铁路桥出四平市境,流入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省昌图县,在辽宁省康平县山东屯乡郭家屯(对岸为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附近与西辽河汇流,以下称辽河。

辽源市境内,由源头地向西南流,于辽河源转向西北,经山湾又转向西南,穿过工农、灯塔,在城区折向西北经白泉、金岗和泉太乡(镇);又折向北,于中心乡东沟村康家屯注入二龙山水库(二龙湖),干流在辽源市境内全长114.9公里,流域面积676.9平方公里。河床为砂卵石,河床上游宽为50~60米,中游河床宽150米左右,下游河床宽70-80米,最高水位为260.6厘米。河道坡降为0.87‰。含沙量为每立米3.97千克。多年平均径流1.4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9.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模数3.15秒升/平方公里。

四平市境内,流域面积7316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65.3%,占四平市幅员面积的51.O%。河长199.6公里,其中二龙山水库坝址至三江口铁路桥184公里。

双辽市境内,自新立乡荷花村入境,流经柳条、东明等乡镇,于王奔镇三江口铁路桥出境。市内有温德河(一排干)、二排干、三排干汇入。河道长69.6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3。市境内东辽河流域面积为960.35平方公里,占双辽市总面积的31%,其中耕地面积45927公顷,占双辽市耕地面积的35.1%,是双辽市商品粮重点产区。

河道特征

东辽河流域面积11208平方公里,吉林省境内10136平方公里,河长399公里,省境内321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5‰。在梨树县二龙山水库以上,为低山丘陵区,河谷较开阔,河道弯曲,河槽宽30~70米,河床为沙、砾石,河岸高2~3米,有岸现象。水土流失严重,支流二道河上河信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0.3公斤/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90.4公斤/立方米(1971年6月19日),为吉林省各河流的最大值。二龙山水库以下至哈大线铁路桥之间为丘陵区,河道弯曲,河槽窄深,河底为沙与少量卵石。哈大线铁路桥以下,河流进入平原区,两岸为耕地,有堤防,河道弯曲,河槽宽40~90米,河底为泥沙,河岸较陡,坍岸较严重。东辽河河口原在三江口四平—齐齐哈尔铁路桥上游,1924年西辽河洪水改道西移,东辽河沿原辽河河道下移到辽宁省康平县三门郭家屯附近。1950年二龙山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成为灌溉的总干渠,受水库调蓄作用,水量明显减少(洪水期、春汛期和冰期水量分别为过去同时水量的69~73%,15~33%,28~54%),而5、6月份的水量成倍增加(约为过去水量的300~370%)。

河道变迁

东辽河历史上有两处较大的改道,一是1922年春的任船口改道,将梨树县250公顷土地抛于河道右岸;二是1934年8月王河船口处改道,将梨树县刘家馆子镇王河村的3个屯抛到满足要求道右岸。据太平水文站资料,东辽河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2.11公斤,年输沙量134万吨。由于河水含沙量较大,河底逐年淤高,河槽由窄深式向宽浅式演变。河道泄劲洪能力农年向减小的趋势发展。《双山县乡土志》载:“河身宽处五丈(注:清代年代一尺合当今32厘米),窄处三丈有奇,水清而深可五尺。”今东辽河太平水文站测流断面,河槽宽74米,深2.7米,河槽水深不足1米。清河咀处断面,河槽宽74米,深2.9米。

水文特征

二龙山水库以上区域,水土流失较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据河清水文站1966"--1980年期间实测:平均流量7.34立方米每秒,平均年径流量2.3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605立方米每秒(1966年8.月),最小流量为0(197,7的、1980的1月);平均含沙量4f80公斤每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67.3公斤每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12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527吨每平方公里。

位于梨树县秦家屯镇灌区渠首上游的城子上水文站(集水面积4931平方公里)。1957-1980年期间实测:水付变’幅4.50米,多年平均流量16.6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5.25亿立方米,最大流量483立方米每秒(1965年8月),最小流量为0、(1963、1976年1月);平均含沙量1.40公斤每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25.6公斤每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73.5万吨。

据太平水文站(集水面积10236平方公里)资料,东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8.2立方米/秒,年过境总量5.74亿立方米。设计水位112.7米,相应流量1390立方米/秒。1958--一1980年期间实测:水位变幅4.45米;多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5.6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610立方米每秒(1985年8月),最小流量为o;多年平均含沙量2.34公斤每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20.2公斤每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32万吨。1960年8月8日,东辽河洪峰流量585立方米/秒,洪水位112.18米;1984年8月12日,洪峰流量393立方米/秒,洪水位112.53米。前者比后者洪峰流量大193立方米/秒,而水位却低0.35米。1986年洪峰注1800立方米/秒,水位113.62米。东辽河沿岸多引东辽河水进行灌溉,加之二龙山水库放水不足,2000年,彭家馆灌区、张成宪灌区勉强泡田插秧,东辽河在东明镇的下游出现断流。这是东辽河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断流。

辽源市东辽河上设有河清水站。

主要支流

左岸梨树县有龙吟河、孟家岭河、蔡家河。有东辽县的头道河、二道河,西丰县的北小河,梨树县的石岭河,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小孤山河、东李河,西李河、孤山河等支流汇入二龙山水库。右岸有公主岭市放马沟河、二十家子河、六零河。右岸有公主岭市的公主岭河、兴隆河、卡伦河、卡伦涝区总排干、小辽河,双辽县的温得河、双山灌区二排干、双山灌区三排干等支流汇入。左岸有梨树县的急水河、二道河、兴开河等支流汇入。

灯杆河,是东辽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东辽县椅山乡石峰村北,河源海拔367米。由源地向西南流经椅山、安石镇于寿山镇卫国村南汇入东辽河,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为280.8平方公里.最高水位282.56厘米,含沙量为每立米3.23千克。河道坡度为3.0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05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09.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模数为3.4秒升/平方公里。

二道河,是东辽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东辽县石河乡龙背村仙人洞岭,由源地向西流经建安乡,于中心乡西园衬同三道河会合后于康平村汇入东辽河。全长38.2公里,流域面积191.8平方公里,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1.5千克,总落差164.7米,河道坡度为2.1‰。多年平均径流量20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08.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模数3.4秒升/平方公里。

公主岭河,属于东辽河水系,由内河、苇子沟河、西苇子沟河三条冲蚀沟于公主岭市城区中西部交汇而成,将公主岭市城区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城区注入东辽河,是东辽河中上游的一级重要支流。

孤山河,又名北大河,是东辽河上游右侧较大支流。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乡刘家大院东南出源后西北流,自西苇乡的宏伟村至大孤山镇交界处,为四平市伊通县与东辽县的界河。流经靠山镇的宏胜村小孤家子屯东纳左侧支流杨树河,在靠山镇河沿村转向西南流,至周户村西注入二龙山水库。孤山河长55.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4%0。流域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伊通县境内295.3平方公里,占.55.61%。孤山河支流杨树河上建有欢欣岭水库(中型)。位于河口上游7.4公里处周户屯水文站(集水面积480平方公里)1956"-'.'1980年期间实测:水位变幅4.0米;多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0.50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384立方米每秒(1965年7月),最小流+量为0;多年平均含沙量3.84公斤每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39.3公斤每立方米(1971年6月),平均年输沙量19.2万吨,年侵蚀模数400吨每平方公里。

卡伦河,是东辽河下游右侧较大支流。河源有二:一是洪喜河为正源,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黄岭子乡柳杨村的洪喜堂屯,出源后西北流,经公主岭市刘房子镇胡家炉屯穿过京哈铁路,在兴治村南流入卡伦水库;二是陶家屯河,发源于伊通县景台镇秀山村贾家岭,出源后西北流,流经公主岭市陶家屯镇西穿过京哈铁路,于黑林子镇双庙子屯南注入卡伦水库。两源汇流后称卡伦河。出库后向西流,至大榆树乡两半屯村邢家老院屯,沿秦家屯镇灌区引水总干渠右侧北流,于陈家河口处与秦家屯灌区引水总干张花屯倒虹吸交叉后西流,在秦家屯镇国家店屯西北注入东辽河。1966年,根据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东辽河流域规划意见》,在大榆树公社两半屯大队邢家老院屯北修建穿过秦家屯灌区引水总干渠两半屯倒虹吸,将卡伦河改道就近注入东辽河。改道后,缩短了流程。水流通畅,减轻了原河道下游的洪涝灾害。卡伦河改道后流域面积为523平方公里,河道长60.8公里,平均坡降1.3‰,两岸翁有堤防·据《四平市中小型水库水文资料》记载,卡伦河水库坝下河道的年平均流量为o.81立方米每秒。

兴开河,是东辽河下游左侧较大支流,发源于梨树县万发乡西万发屯东。出源后西北流,于泉眼岭乡玻璃城子屯西注入玻璃城子水库(小1型)。出库后流经董家窝堡乡、泉眼岭乡,于团结乡的岳家屯穿过梨树灌区第一引水干渠达子窝堡渡槽,在刘家馆子镇陈家坨子屯西注入东辽河口。兴开河从发源地至雷家屯,原名东沟子;雷家屯至张家堡子是沼泽甸子行洪;张家堡子以下河槽宽浅,当地群众称岳家沟子。原河道断断续续,尤其中游段无明显河道,水流不畅,每遇丰水年,洪水泛滥成灾。1943年(民国32年),开发梨树灌区时,将达子窝堡至元宝山一段河道进行了疏浚,作为梨树灌区西区的第八排水干渠,因此得名新开河(现改兴开河)。兴开河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河长89.7公里。河槽宽20-30米,最大河宽50米。河道平均坡降0.90‰,弯曲系数1.38。

小辽河,是东辽河下游右侧较大支流,发源于公主岭市莲花山乡五道泉子村。出源后流经宝泉乡,于杨大城子镇下台子屯纳长岭县发源的右侧支流黑泉眼河,而后注入杨大城子水库。在库区内有发源于长岭县的右侧支流三县堡河汇入。出库后流至杨大城子镇王家窝堡纳左侧支流兴盛河,于八屋乡张家屯南、孔家屯北,分别有左侧支流金盆河、大青山河汇入。流至十屋北纳右侧支流姜小河,在桑树台镇.流向西南,与双山灌区引水总干渠五孔涵洞交叉,于周家窝堡注入东辽河。由于五孔涵洞阻水,1966年秋,公主岭市将小辽河下游改道。河道从前十屋屯西北改向南流,于双山灌区渠首拦河坝上游150米处注入东辽河。小辽河改道后,河道长88.4公里,平均坡降0.90/oo,流域面积1140平方公里。据位于中游的三道圈水文站(集水面积820平方公里)1956~1976年期间实测:水位变幅4.20米,平均流量1.74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640立方米每秒(1967年7月12日),最小流量为0;平均含沙量5.44公斤每立方米,最大断面含沙量42.8公斤每立方米(1970年7月),平均年输沙量29万吨,平均年侵蚀摸数350吨每平方公里。在赵家屯以上为台地,河槽窄深,沿岸有柳丛。赵家屯以下为平原,河道弯曲,河床为沙土,冲淤变化大,两岸为农田,有堤防。

清河,上游于1949年人为改道入西辽河。其下游,经敖吉、靠山、山场、前大有、平齐路96千米桥、郭家店、石大人坟西、姚家窝棚、小二家子西、张喇嘛窝棚东、呈祥窝棚东、贾家窝棚西、刘家铺西到清河嘴用计东辽河。

二道河子:二道河子有两大支流,一个称狼洞子河经八里营子、后衙门前、马家屯东、六台架北,到汲水泡子与温德(得)河汇流。温德河,主流发源于公主岭市玻璃城子乡大柳树南,经川头村小长岭子屯东、幸福村孙家窝棚西,丰吉屯东、温德屯东到汲水泡子与浪洞子汇流。从汲水泡子开始,经长泡子、王家围子、双丫树、青沟子、高家屯、后三巨泡、大冰泡、八家子屯北、小七棵树东,到大壕甲子新立乡、柳条乡、东明镇的群众习惯称呼为二道河子。1958年狼洞子河上游被双山镇引干切断,下游被以山涝区一排干切断,中间部分被荣军农场(后称国营双辽农场)平整后种了水田,新立乡境内仍留有有些遗迹(称月亮泡等)。1962年,温德河下游,长发一汲水泡段变成人工排干,并延长到山东屯入东辽河,称双山涝区一排干。二道河子被1958年大搞河网主干“穿自制糖葫芦”,从汲水泡一大平泡称双山运河,大平泡—八家子北称双山河网。

金家沟子:金家沟子,有两大支流,一是官井子河,它发源于红旗镇敖卜前兰大泡子及白菜前南泡子、月亮泡,两股水流,汇于官井子,经南洼子,大七棵树东,小七棵树至大壕甲子,经太平粮库院内、李春凌、梁家窝棚、金家沟咀入东辽河;金家沟子另一个支流来源于柳条旱河(称白柳河)。白柳河发源于柳条乡大白屯北,白菜屯东,经小白屯到柳条沟,原来水到柳条“住家”,于1938年人工挖开柳条南坨子,水经白村,入二道河子,1958年人工开挖河网主干,穿过二道河子扰水引到农阁前汲水泡子后到大七棵树东与官井河汇流。金家沟子,上游从大七棵树北起,经小七棵树,到大壕甲子,以人工挖成排,把金家沟子穿过数段。金家沟子下游,从东明粮库院内—金家沟子嘴仍为自然河道,但入不再再是原处,1938年,以人工挖东牛吐小旱河,将水排至刘花骡子与老背河相接。1938年以后,成为双山涝区—主要排水干渠。

老背河,从大七棵树前起,经盘山搭、颂恩屯、孤家子镇、铁洛窝棚、刘棚铺、许江涡子、张文炳窝棚、董家街北、唐家围子、罗家街东、程广庆屯、卞家街东到老虎背河嘴入东辽河。另外,从许江涡子经刘花骡子,到下口门子还有一条支叉。老背河从大七棵树起至孤爱子被1958年河网主干“穿糖葫芦”,至今称双山涝区三排干。老前河从铁路窝棚真情对老虎背河咀仍为自然河道。中间,从罗家街屯起,挖一条人工排干,把水引入1938年挖的旱河,水流向清河嘴入东辽河。此段称背河旱河。

弓河,从吉兴窝棚起,沿坨根,经莲花泡、金大泡子(又称敖宝泡子)、张洪居、杜芭匠、弓河里入背河。这条河多数仍为自然河道,中间于1962年被河网主干穿断,此段称三排干(接太平段三排干)。

文牛格尺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巴雅尔吐胡硕乡的东南罕山,流经科尔沁右翼中旗通榆县团结乡,最后汇入东辽河,通榆县境内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约0.1万平方公里。文牛格尺河堤防长35.24公里,保护耕地近万亩。

开发利用

河道防护

东辽河干流沿线,除在南崴子灌区渠首以下两岸建有防洪堤外,有以下主要水利和交通建筑物:南崴子灌区渠首小山拦河坝,梨对、秦家屯灌区渠首杨船口拦河坝,双山灌区渠首冷家屯拦河坝,以京哈哈铁路的大榆树铁路桥、公路桥,四平至桑树台公路的茅山公路桥,四平至郑家屯公路的陈才船口公路桥,平齐铁路的三江口铁路桥。1975-"-'1976年,对南崴子灌区渠首至双山灌区渠首142公里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其中杨船口以上为干砌块石护岸,并建成9座干砌块石跌水;杨船口以下建2座混凝土拦河坝;双山灌区渠首以下狼洞子排水入口至孙家船口裁弯取直5公里,建成浆砌块石跌水1座。

水库工程

东辽河二龙山水库以上,支流建有八一、三良、椅山、金满等4座中型水库。二龙山水库库区周围,孤山河支流杨树河上游建有欢欣岭水库。在二十家子河中游建有二十家子水库。卡伦河,小辽河、温得河、双山灌区二排干的中上游分别建有卡伦、杨大城子、川头、双山等4座中型水库;兴开河上游建有玻璃城子水库。

二龙山水库,也叫二龙湖,位于四平市东部,地处辽河流域,总库容1762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03平方公里,属丘陵型水库,是吉林省管第一大人工水库。二龙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跨2省3市5县,距长平高速公路仅25公里、四白公路15公里。这里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库于1943年在天然形成的二龙湖修建水坝,建成后改名为二龙山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欢欣岭水库,位于大孤山镇欢欣岭村何家屯,东辽河三级支流杨树河上游,始建于1956年,1968年扩建。设计总库容23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93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9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0万亩。2005年立项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922.96万元,2006年开始施工,当年全部完工。

双山水库,位于双山镇西南。1958年夏季建库时,以地方武装训练和劳武结合的形式施工,故命名“八一”水库。因省、市内重名者较多,故改名为双山水库。水库建于双山涝区二排干支干—东排干(东总干)上游,集水面积77.4平方千米。水库除拦蓄岗坡水外,并在双山灌区引水干渠长发节制闸接修引水渠长10千米,引东辽河水补源。双山水库是以防洪除涝、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6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00万立方米。水库枢纽工程由1-8号均质土坝、2座泄水涵洞组成,形成5个连通的库区。

川头水库,位于双辽市东北部的秀水乡川头村东,故命名川头水库。水库建在东辽支流温德河(双山涝区的一排干)上游,集水面积184平方千米,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中型水库。总库容145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830万立方米。工程枢纽由一、二、三号均质土坝及3孔2×2米混凝土大涵洞组成。

骆驼岭水库,位于卧虎镇孤店村与玻璃山乡巨宝村之间,距骆驼岭车站较近,取名骆驼岭水库。水库建在永卧涝区一排干下游,距平齐铁路400米,属新开河流域。水库集水面积170平方千米,是以防洪治为主主,结合灌溉、养鱼等利用的多年调节中型水库。水库工程枢纽由土坝及泄洪组成。

聚龙潭水库,座落在东辽河一级支流乌龙半截河上,该水系发源于海拨620米的乌龙山脉,库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

杨木水库,位于辽河源头,距市区14公里,距长春市80公里,是全市最大水库。全库区水面10平方公里,周边长25公里,两岸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建库10年来吸引游客达50万人次,旅游业已有一定基础。

八一水库,位于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南部,长郑开发带南端。坝长5248米,库容为1650万立方米,库内可供游客垂钓和快艇游览。八一水库幅员辽阔,东西长5公里,南北3公里,总面积95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65公顷。5库相通,如同天然湖泊,构成五大连池独特景观,被双辽市人们誉为“八一湖”。“八一湖”旅游风景区内有风景凉亭牌楼楼等旅游建筑物,有机动船、豪华游艇、铁船、充气船等交通游览设施。

灌区工程

双山灌区,位于东辽河右岸。渠首在公主岭市桑树台镇冷家屯南,从东辽河引二龙山水库水自流灌溉。灌区包括双辽县的双山镇、新立、柳条、双辽农场双山鸭场及公主岭市的桑树台镇。灌区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9千米,呈条带状,灌区控制面积为290平方千米。地势东高西低,海拔高程在136.0-109.0米之间,地面平均坡降1/2000。区内土壤以粘、壤土及盐碱土为主。沙壤土分布在北部的岗坡脚下,面积为9平方千米。因受岗坡承压水影响,地下水位高,常发生渍涝;粘壤土分布在南部东辽河沿岸,面积240平方千米,土质肥沃,受洪、内涝危害,表土支下为粗砂层,无雨易旱;盐碱土分布于粘壤土与沙坨之间,面积41平方千米土粘重,低洼易涝。双山灌区始建于1938年,到1945年8月15日,仅建成渠首拦河坝、进水闸、引水总干渠及5孔涵洞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配套灌区的引排水渠道和涵、闸、桥等建筑物工程。1985年灌区实灌水田2140公顷,占规划面积的72%。2000年灌区实灌水田36500公顷,占规划面积的100%。

舒家灌区灌区位于卧虎镇东方红村、山场村,地处机关报开河左岸,渠首在舒家屯。1934年敖吉附近的朝鲜农民在清河(新开河)上修柳坝引水种水稳。1938年种植水稻的已达百余户。1949年,命名为舒家民营灌区。1953年新开河洪水较大,柳条拦河坝多次被冲坏。为了保证灌溉用水,1956年将柳条拦河坝改建为粘土斜墙堆石坝,坝子游左端建进水闸一认,并扩建了2条引水干渠,在郭家店建进水闸1座,将引水总干渠开挖至任家子。水田面积由土山乡(1956年辖东方红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红旗乡。当年灌水1080公顷,实收450公顷,总产1125吨。

1958年大旱,水田草荒,水田面积下降。1960年大涝,科尔沁左翼中旗提出新开河拦坝影响旱田排水。1961年春,双辽县从维护民族团结出发,将拦河坝拆除。1962年改用水泵提水灌田。每公斤稻谷需抽水费1元,群众反映成本高。

1964年在上舒家建3台机组的扬水站1座,安装55千瓦电动机3台,35.56厘米流水泵3台,供水量仍满足不了灌田需要,于1965年又在歼吉增建两台机组,抽西辽河水补充水源,种水稻70公顷,供水量仍不足。从此灌区废弃。1956年建拦河坝至1965年建电灌站,共投资32。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97万元,群众自筹6.4万元,贷款15.04万元。

太平灌区,太平灌区位于东总干与西总干汇流处,利用双山灌区长发渡槽下游尾水提水灌溉。提安装5台机组,装机总容量230千瓦,抽水能力为1.6立方米/秒,水泵为35.56厘米混流泵,设计灌溉水田面积200公顷,旱浇面积840公顷。灌区工程有引水渠、进水闸、渡槽、排水闸等工程。

排水站工程由太平公社负责施工,工程于1966年4月20日开工到7月20日,完成混凝土144立方米,石方474立方米。1966年秋、冬两季修引水渠1条,长2千米,完成土方152500立方米,混凝土24立方米,共用工4.85万个。

引水渠道是冻土施工,未夯实,堤高4至5米,底宽20米。经多次试画供水,坍方、决口现象十分严重。1973年又在东、西总排干汇流处建1座7孔节制闸,过路涵等工程,改变送水方向计划灌二排干右侧东明、王家大队的旱田。完成土方4500立方米,石方674立方米,浆砌石254立方米,混凝土375立方米,石方674立方米,浆砌石254立方米,混凝土375立方为,用工2.92万个。投资30.52元。

彭家馆灌区彭家馆灌区位于双山灌区一排干下游,包括柳条公社的青沟、万斤、王合、丰宝、小凌等5个大队,耕地面积1801公顷,水源为双山灌区1-8排支尾水414万立主米,温德河径流量59.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1313公顷。

1956年于一排干入东辽河口上游500米处,建一座柳条滚水低坝,并带插板,种水田30公顷。因影响一排干上游排水,1957年拦河坝拆除,灌区作废。1958、1963年、1970的发生工程,完成混凝土780立方米,块石1700立方米,土方4500立方米,用人工4.5万个。

1973年修引水干支渠,5认桥及电话线路、护坡等工程,完成土方62800立方米,块石510立方米,混凝土46立方米,用人工3.18万个。1974年修支渠进水闸43座、节制闸13座、涵洞14座、桥3座,完成土方32000立方米,石方1130立主米,混凝土35立方米,浆砌石990立方米。国家补助材料费37.65万元。

1982年大旱,旱浇面积402公顷,其中青沟大队147公顷,万斤大队79公顷,王合大队59公顷,丰宝大队17公顷。旱浇的作物每公顷产7500公斤,未浇的农作物减产50%左右。1991年扩建了进水闸,并完善了桥、涵洞等小型配套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到2000年,水田面积已发展到350公顷。

张成宪灌区张成宪灌区位于东明镇,靠提取东辽河水灌田。在东辽河主河道没有浮船式提水泵站。选用4台14寸离心式水泵,泵型为35OS16A,4×55千瓦。浮船顶面尺寸为14×4.8米,高1.2米,底面尺寸为11.6×4.2米,设计吃水深度为0.6米。田间配套工程有5座进水闸和2座渡槽。工程总造价70.4万元。于1990年1月初设计,主要设计人员有杨景会、王有王凤杰、于海库、钟汝金、丁明亮。3月9日开工,主要施工人员有王凤杰、钟汝金、丁明亮。于5月1日一次试抽成功,5月7日正式抽水泡田,当年泡田200公顷。1995年—1999年,由于东辽河春季流量不断减少,2000年出现段流,张成宪灌区仅有水田80公顷,插秧后都打井灌田。

小型电灌站全县建小型电灌站36处,总装机808千瓦,只灌些小麦,解决社员细粮,1985年拆毁。

航道航运

东辽河作为辽河航运的一部分,在清代,曾是松辽联运的主要通道。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决定开创辽河松花江的水运,利用水上联运办法,将辽河流域生产的粮食,运往松花江流域,以满足吉林省等处驻防官兵的需要。辽河上运输起点,设于开城(亦名巨流河城,位于新民市城东二十里),设有粮仓和水运码头。有运粮船一百艘,水手六百名,押船官兵三百名。由此溯河而上,进入东辽河,卸于邓子村(东辽河北方,公主岭市(原怀德县)境内),收仓存储,然后由蒙古官兵陆运粮食至伊通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