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金翅雀 :雀形目雀科的鸟类

更新时间:2023-09-22 18:48

金翅雀雀又名金翅、绿雀、芦花黄雀、黄弹鸟、黄楠鸟、弱、谷雀。雌雄体形与麻雀相似,主要区别在羽色。雄鸟羽毛艳丽,背部褐色,腰金黄色,尾羽黑色,翅膀黑色并点缀金黄色斑,腹部灰黄色。雌鸟的黄色部分较雄鸟淡。属雀形目雀科,体长14公分。

生物介绍

金翅科(Carduelidae,通常画入织雀科织雀科〕)金翅属(Carduelis)的几种鸣禽(有几种从前放在Spinus属)。尾短,有凹口,羽衣较黄。嘴较尖细。成群地在田间和园林中觅杂草籽为食。在飞翔中常发生含混不清的尖声鸣叫。欧亚西部的红额金翅雀(C. carduelis)体长14公分(5.5),曾被引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百慕大和美国(但未能定居下来)。浅褐色和黑色,头部成红、白、黑色图案,翅金色(雌、雄相同)。美洲金翅雀(C. tristis)体长13公分(5吋),

遍布北美洲。雄鸟浅黄色,头顶、翼、尾黑色。暗背金翅(C. psaltria)体长10公分(4吋),从美国西部分布到秘鲁

鸟纲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缘直,形尖,一般不呈膨胀状;体色主要为黄绿色,或呈纵纹状,并常具黄或红色斑。全世界有24种,中原地区有5种。金翅雀在中国终年留居各地平原,亦可见于山地。多栖息于针叶树阔叶树上,也常在灌丛中活动。冬季多成大群活动。主要取食植物,如草籽红松果等,也吃少量谷物,夏季兼食昆虫。3~7月为繁殖期。在松、杨、竹、榕等树上营巢。巢成杯状,以禾本科杂草,细根等物构成,外敷以苔藓植物蜘蛛丝,内垫羊毛、羽绒等。在华南地区每年可产2~3窝卵,每窝卵4~5枚。卵浅绿或白色,钝端杂有黑色或褐色斑点。金翅雀是中国北方普通笼鸟之一。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金翅雀这种鸟不但色泽美丽,

作为笼鸟观赏,而且可训练成叼物的技艺。由于饲养管理简单,训练容易,成为初学养鸟者的守选鸟。

生活习性

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禾本科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野生金翅雀在松树上筑巢,巢呈杯状,由草根、羽毛等构成。金翅雀的食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是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偶尔取食农作物和昆虫。

饲养管理

一般的鸟笼都可饲养金翅雀,笼内设栖杠1根,食罐、水罐各1个,笼底铺布垫或细砂。饲料是子、谷子、油菜籽,按7:2:1的比例配合。金翅雀比较耐寒,冬季放在室内即可。平时除保证食、水供应充足外,每周应清扫笼子,洗刷食、水用具1次。

1.食物:小米,菜子,紫苏什么的,没菜子苏子,就喂小米,平时添加一些青菜水果。早成雏喂青菜泥和小米糊

2.喂量与喂的时间:金翅雀没有发达的素囊,不能经受长时间饿,因此食物不能断。

3.雏鸟如何喂水?在它旁边放水杯,保持杯中有水就行。

4.如何训练它们?金翅雀太野,难以训练,再说就算训出来,也没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不适合训练。但是它的叫声动听,是鸣禽中的佼佼者。

5.如何繁殖?金翅雀目前尚无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

生存与分布

适合金翅雀的生境非常多样,其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400米的高山区,但在低山和平原地区金翅雀也是常见鸟种,尤其在冬日的平原,在平原他们活动于高大乔木的树冠中,而在山地则穿梭于低矮的灌木从中。

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黑龙江省流域下游、日本朝鲜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北大部、华北地区大部、华中华南各地可见,其在中国分布的西限达西北青海省和西南的云贵川一线。

动物特征

金翅雀是体形较小的雀形目鸟类,体长在12厘米左右,雄雌同形近色,雄性眼先和眼周部位羽毛深褐色近黑色,头顶耳羽和后颈羽毛灰色,羽稍略现黄绿色;肩部、背部以及内侧覆羽均为栗褐色;尾上覆羽灰色,尾羽基部呈鲜明的金黄色,端部黑色,羽干黑褐色;双翅的飞羽黑褐色,但基部有明显的亮黄色斑块,所谓“金翅”指的就是这一部分的羽毛颜色;翅上覆羽颜色与肩羽相同;颌部、喉部、胸部黄绿色;下腹部近白色;上腹部和尾下覆羽亮黄色;两胁沾棕色。雌性体色与雄性基本相同,但颜色略现黯淡。喙与足均为肉粉色,虹膜褐色。本物种的叫声甚有特色,为轻柔而连续不断的滴滴声,虽声音轻柔但传播甚远。

繁殖与保护

繁殖期在每年的3-7月,繁殖地点常选择在山中树丛里,多营巢于松树或果树上,巢置于树顶细小枝干间,距离地面高程可达10米,巢以细弱的草根、棉麻纤维为基本材料纠缠而成,呈精致的杯状,巢内垫以兽毛、碎绒、蜘网、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2-5枚,卵色或白或绿,具褐色斑点,孵化期11-13天。本物种未列入濒危,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每窝产蛋4~5枚,颜色为浅绿色,较大的一端有杂色斑点。早成雏12天左右出壳。雌鸟育雏,先将食物储存在囊中,待充分泡软后再吐出来喂给雏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类介绍

红眉金翅雀

拉丁文学名:Callacanthis burtoni

溴化铒:Spectacled finch

描述:体型略大(17.5厘米)且头大的雀鸟。头顶近黑,贯眼线或"眼镜"亮红色(雄鸟)或黄色(雌鸟)。雄鸟比雌鸟红且黑。雄雌两性的两翼均为黑色而具白色翼斑及点斑。与点翅朱雀易混淆,区别为嘴色不同且无眉纹,头顶色深且两翼具纯白色点斑。幼鸟似雌鸟但色暗。

虹膜-深褐;嘴-黄色,嘴端黑色;脚-黯而偏黄。

叫声:鸣声为响亮的悦耳颤音。叫声为响亮清晰的哨音接悦耳的下滑音pweu。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至锡金王国。分布状况:在中原地区尚无记录,但可能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境内朝南且有森林覆盖的山谷。习性:栖于海拔2270~333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及杜鹃林。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以雪松属的种子为食。

红额金翅雀

拉丁名:Carduelis carduelis 英文名:Eurasian Goldfinch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

动物简介:全长约14cm。上体淡灰褐色,额、颊和颏朱红色,眼先及眼周黑色,耳羽灰褐,翼及尾黑色,翼上有大型黄斑及零散白斑,尾羽羽端白色。下体白色,胸及两胁沾灰褐色。

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林缘、草原、灌丛、农田及村落附近。喜群居,飞行快而直,常栖于针叶树树尖、电线杆等突出处鸣唱。以取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5~8月繁殖,营杯状巢于果树或松枝上,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钝端有栗色斑点。

黑头金翅雀

英文名:黑色青头鹦鹉 Greenfinch

描述:体小(13厘米)的偏黄色雀鸟。头黑绿色,似高山金翅雀但头无条纹,腰及胸橄榄色而非黄色。似金翅雀但绿色甚浓重而无暖褐色调。幼鸟较成鸟色淡且多纵纹,似高山金翅[雀]及金翅雀的幼鸟但色深且绿色重。

虹膜-深褐;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鸣声似金翅雀但尖且干涩。叫声为音薄而高的啾叫 t信息技术it-it-it-it,通常于飞行时作叫。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南半岛北部。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留鸟,于海拔1200~3100米(冬季较低)。亚种taylori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指名亚种四川省南部及西部、贵州省西部、云南省西部及东南部、西藏及西南部。迷鸟至香港特别行政区

习性:垂直迁移的候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开阔针叶林或落叶林及有稀疏林木的开阔地。有时在田野取食。

注:有些著者(如Ali \u0026 Ripley, 1983)视本种为高山金翅雀C. Spinoides的亚种。

高山金翅雀

英文名:黄色黄褐胸啄木鸟 Greenfinch

描述:体小(14厘米)的橄榄色和黄色的雀鸟。头具明显的斑纹。雌鸟似雄鸟但体较色暗且多纵纹。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在腰黄色且头具条纹。幼鸟色淡,纵纹较多而甚似金翅雀及黑头金翅雀,但下体及颈侧多黄色。

虹膜-深褐;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鸣声似高音的金翅雀。叫声也似金翅雀,唧啾之声后接着沙哑的dzwee。另一种sweee-tu-tu的叫声似麻雀。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西部及北部、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地方性常见,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西部及四川省西南部海拔1600~4400米。

习性:成对或结小群栖于开阔的针叶林。垂直迁移的候鸟。于树上取食。作姿势如蝙蝠的鸣唱飞行。

主要有这4种金翅雀

另还有米·托尔加著金翅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