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 :三国时期魏战略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5

刘(?—公元234年),字子扬,淮南成(今安徽寿县东)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战略家,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刘晔是东汉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年少时杀了扬州市士人郑宝后,投奔庐江县知府刘勋。刘勋伐上缭兵败,刘晔跟随刘勋投奔曹操。刘晔为曹操出谋攻下陈策,被曹操封为司空仓曹掾,后又担任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帮助曹操打败张鲁,平定汉中市,成为曹操的亲信智囊之一。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曹丕代汉称帝,任命刘晔为侍中,并赐其爵位关内侯。刘晔屡次向曹丕进献计策,但是均未被采纳。刘晔劝诫曹丕不要将蜀汉投降的孟达委以重任,曹丕没有采纳,后孟达反叛险些酿成大祸。孙权出兵袭夺取荆州市后,吴蜀联盟破裂,刘晔劝谏曹丕趁机出兵攻打江东,曹丕没有采纳,反而册封孙权为吴王。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刘备进攻孙吴,被吴将陆逊击败,吴国自此对魏国所有臣下礼节全部废除。太和元年(公元226年),曹叡曹继位,对刘晔非常重视,加封刘晔为东亭侯。之后刘晔被人参奏阿谀奉承,迎合上意,不为国家效力,被魏明帝疏远。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鸿胪寺。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不久去世,谥号韩景侯

东汉评论家许劭评价刘晔有辅佐世主的英才。《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是世间少有的奇才,虽然政绩不如荀攸,但是他们的料事如神也是不能比的。毛泽东评价刘晔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晔是东汉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七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前,将刘晔和他的哥哥刘涣叫到床前,表示刘晔父亲刘普的一个贴身婢女,经常陷害别人,自己去世后,这个婢女一定会兴风作浪,祸害刘家,希望兄弟两人长大以后能将她除掉,自己死也瞑目了。刘晔十三岁时,对哥哥刘涣表示母亲的遗言现在可以实施了;他于是就进入内室,将那名婢女杀死了。办完这件事之后,刘晔立马去了母亲的墓地祭拜,家里的下人将这件事告诉其父刘普,刘普大怒,派人去追刘晔时,刘晔却自行回了家,他告诉父亲自己只是遵循母亲的遗命,接下来可以任由父亲处置。听了刘晔的话,刘普最终决定不惩罚他。

当时在扬州避难的东汉著名的评论家许劭知道这件事后,评价刘晔有辅佐世主的英才。

谋诛郑宝

扬州地方的士人大都轻佻侠义,这其中以郑宝、张多,许乾之流为主,这些人各自聚集部下,自称体系。郑宝因为骁勇果敢,为当地人所忌惮。建安初,刘晔投奔了郑宝,成为了郑宝的属下。

郑宝谋划驱赶扬州市百姓前往江南,因为刘晔是扬州的高门名士,郑宝就想要逼迫刘晔首先倡导他的计划。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很是担忧,但是也没有解决的办法。正巧碰到曹操派遣使者到扬州视察,刘晔便前去见使者为他分析扬州的时势,并且邀请使者跟他一起回家。这举动引起了郑宝的怀疑,郑宝和百名侍从带着牛和酒来问候使者,刘晔命令家仆把郑宝的部众拦在门外并为他们准备酒菜,自己则和郑宝在府内饮宴,本来刘晔想要安排手下在郑宝酒醉的时候将他杀死,但是无奈郑宝不喜欢喝酒,刘晔便亲自动手斩杀了郑宝。提着他的首级命令他的部众说曹操有令,现场敢动的人和郑宝同罪。郑宝的部下大惊失色,逃回了营地。刘晔害怕郑宝的部下趁机作乱,于是便骑着郑宝的马,到郑宝的大营,对留守的统帅晓以利害。统帅随即投降刘晔,刘晔安抚了郑宝留下的部下,这些部下便公推他带领郑宝的部众。

刘晔是汉室宗亲,但是见汉室衰微,他不想拥兵自重,于是将郑宝的部下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而自己也成为刘勋的下属。刘勋很奇怪,就问刘晔原因,刘晔并没有将自己担心的实情告诉刘勋,只是说,郑宝这个人目无纲纪,这些部下跟着郑宝多年,大都以掠夺为生,而自己没什么地位,如果对他们严加约束,则会使他们生出怨怼之心,难以维持秩序,因此将他们交付给刘勋。

投奔曹操

刘晔归顺刘勋时,刘勋在当地的实力比较强大,因此成为了想要称霸江东孙策的眼中钉。孙策见刘勋比较贪婪而且也没什么远见,想要除掉刘勋,便派人劝刘勋伐上缭,以便将刘勋调虎离山,然后占领刘勋的地盘。孙策的使者带着很多的珠宝来对刘勋说,上缭很富足,但是经常欺负我们这些小地方,我们借你的兵攻打上缭,我们做你的外援,灭了上缭之后,上缭全部归给你们。刘勋得到了孙策的珠宝,很是相信孙策的使者说的话。全军都跟着刘勋庆贺,只有刘晔面带愁容,刘勋问刘晔原因,刘晔说上缭地方虽小,但城坚池深,易守难攻,如果孙策趁我们去攻打上缭后方空虚之时,袭击我们,那你的大势就没有了。但是贪利的刘勋却不肯听从刘晔的话,举兵讨伐上缭。孙策果然乘虚偷袭刘勋的大本营,刘勋兵败,只好去投奔曹操。刘晔也跟随刘勋一起投奔曹操。

当时庐江县地界有山贼陈策,拥兵数万人,据险而守。曹操带兵到了寿春,先后派人前去讨伐陈策,但是派去的将领都不能将陈策攻克。陈策占据的位置易守难攻,很多谋士都建议曹操放弃攻克陈策,认为攻下陈策对于曹操也没有什么大的好处。但是刘晔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陈策还处于没什么威信的时机,只是因为战乱占据险要位置,才成为这一方的强盗,这时候征讨是最佳的时机。刘晔建议曹操效仿韩信,对陈策先公开封赏招募,再派大军征讨,陈策军就会不攻自破。曹操认为刘晔说的最有道理,于是派遣猛将在前,大军紧随在后,果然攻克了陈策。曹操征讨返回后,征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不久刘晔又被转为主簿,后又任行军长史兼领军,成为曹操的亲信智囊之一。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刘晔随曹操征汉中张鲁汉中市战略地位重要,张鲁在汉中割据已经三十余年,他不愿臣服曹操,于是率领数万部下,在褒斜南口阳平关建起一座十余里的城池,让自己的弟弟张卫领兵坚守对抗曹操。曹操带大军到了汉中,发现汉中山路险峻难行,城池极难攻克,而且军粮匮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传令让刘晔都督后军军事,让他们依次撤回。刘晔认为张鲁可以攻克,加上粮道不好,即使撤军,军队也不能全身而退。所以又去告知曹操还是继续攻打张鲁。曹操听信了刘晔的话,于是就督率军队,利用弓弩射击张鲁营地。张鲁逃走后,汉中市平定。

刘晔随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刘备现在羽翼还不丰满,占领汉中之后攻打蜀地能够出其不意,取得胜利,如果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在蜀地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没有听从刘晔的话。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也不能安定人心。曹操问刘晔这个时候是否可以进攻蜀地,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 曹操听了刘晔的话班师回朝。

辅佐曹丕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蜀汉的将领孟达率部投降曹魏,得到了魏文帝的器重,被任命为新城知府,加散骑常侍。刘晔知道孟达是因为没有救关羽,害怕在蜀国招到祸事,才投降魏国。他认为孟达这样的人必定不会对魏国忠心耿耿,而新城与吴国和蜀国都相连接,位置极其重要,建议魏文帝换掉孟达的太守之职,否则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但是魏文帝并没有采纳。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孟达果然反叛。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魏称帝后,刘晔被任命为侍中,并被赐爵关内侯。当时孙权袭杀关羽荆州市的消息传到魏国,文帝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为关羽报仇。大臣都说刘备不可能出兵为关羽报仇,蜀国是小国,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多,如今关羽已死,更没人领兵出战。只有刘晔持反对意见,认为蜀国虽弱小,但是刘备如果想要壮大声势必然会出兵,为关羽报仇。刘备果然断绝与孙吴的联盟关系,决意出兵伐吴,并着手准备伐吴事宜。东吴派使者向魏国求援,表示愿意称臣。刘晔劝谏曹丕,吴国称臣只是权宜之计,不如趁机出兵攻打吴国。曹丕没有采纳,而是决定拜孙权为吴王。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七月,刘备出兵攻打孙吴,在宜昌市被吴国将领陆逊击败。吴国解除危险,对魏国的所有臣下礼节全部废除,一切就像刘晔说的那样。

魏文帝想要对孙权兴兵问罪,刘晔出来劝阻说孙劝率领吴国新打胜仗,一定上下齐心,又有江湖阻隔我们很难取得胜利,魏文帝不听,于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亲自率兵到扬州市、泗口,想要用大国威风震慑孙权,让孙权听指挥。但是正如刘晔所料,孙权军队阵列森严,又加上当时江水盛涨,曹丕只能草草收兵。

辅佐曹叡

太和元年(公元226年),魏明帝继位后,对刘晔“大见亲重”,加封刘晔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当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渊夺取了叔父的位置,擅自自立,派遣使者来魏国朝拜。刘晔认为公孙氏的爵位是汉朝时授予的,因此可以趁着新主刚立,国内不稳的情况发兵讨伐,公开给与赏赐招降叛军,可以不战而定。但是明帝不听,承认了公孙渊的爵位,后来公孙渊举兵造反。

忧虑而亡

魏明帝想要伐蜀,大臣都不同意,魏明帝私下找刘晔,刘晔认为可以伐蜀。但是刘晔面对朝臣的时候,却说的是不可伐蜀。中领军杨暨和魏明帝因为这件事讨论时,发现刘晔对他们说的话不一致,魏明帝便将刘晔召来对质,刘晔始终不说话。后来等到皇帝单独召见时,刘晔劝谏魏明帝,讨伐别国这种大计划不能随便向别人泄露,可能敌国都得知这个消息了,魏明帝听了以后对刘晔很是感激。

刘晔见到杨暨,又指责他对君王讲话太过直接,钓鱼都不能一味用蛮劲,更何况要说服一国之君,认为杨暨的计策不能被采纳,自己要好好反思,杨暨深以为然。有人见刘晔在魏明帝和大臣面前都能巧妙逢迎,便在魏明帝前参奏刘晔善于阿谀奉承,只是迎合上意不想为国尽忠,要魏明帝试探刘晔。曹叡发现果然如那人所说的,刘晔确实在迎合上意,于是便渐渐疏远了他。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鸿胪寺。两年后,刘晔再任太中大夫,之后死去,谥号景侯。

人物评价

魏晋时期文学家傅玄在《傅子》中评价:以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能坚守道德大义,以忠信为行为准则,那么可以比得上古之贤人。然后刘晔却只是施展才智,不注重诚信,既失掉君王的宠信,又受窘于世俗的压力,因此最终危害了自己,真是太可惜了。

东汉评论家许劭评价:刘晔有辅佐世主的英才。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是世间少有的奇才,虽然政绩不及荀攸,但是他们的料事如神也是不能比的。

金元时期的大儒郝经评价:三国当时的形势,魏国有荀彧、荀、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筹谋,吴国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筹帷幄。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评价:有人说刘晔迎合上意,让皇上每次问他的时候都反着问,刘晔的答案也必然与皇上的意见相合,足可见他迎合上意。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评价:曹丕曹丕时期,如果好好用贾诩、辛毗、刘晔、孙资这些人,哪怕这些人在千里之外,也能安邦定国。

清代著名学者何焯评价:刘晔是运筹帷幄之臣,坚持忠信缜密则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伺机使诈使得他不能善终。

毛泽东曾评价: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记载刘晔被郑宝胁迫作乱,之后设计杀死郑宝。但是《三国志·吴书九·鲁肃传》中又记载,刘晔和鲁肃交好,曾写信给鲁肃劝他投奔郑宝。这件事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记载,但是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记载刘晔杀了郑宝,带着郑宝的部下归顺刘勋,随后刘勋又被孙策所灭,不可能写信劝鲁肃投奔郑宝。梁章钜也曾说刘晔传中记载刘晔被郑宝逼迫迁往江南,然后设计谋杀了郑宝,这表明刘晔不是郑宝的下属,怎么可能劝鲁肃归属郑宝,这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的原因。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晔生平与正史相差不大。刘晔经郭嘉推荐,效力于曹操军中。官渡之战中,他连献二计,立下奇功。曹军与袁军作战之初,袁军堆筑五十座土山,利用土山掩护用弓驽手向曹军射箭,箭如雨下,大败曹军。此时刘晔献上一计用发石车,发石车的运用,使袁军弓驽手死者无数,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就此击退了袁绍军来自营楼的攻击。袁军又暗挖地道,直通曹营内。曹操求计于他,他建议绕营寨挖一条堑道,以破袁军新法。他一生追随曹氏,也尽力辅佐曹氏,官至侍中。

影视形象

游戏形象

刘晔作为三国时期将领,在多款网络游戏中都有其形象体现,如桌游《三国杀》中的武将刘晔,武将技能为破垣和画策;手机游戏《率土之滨》中的武将,拥有技能毁墙;手机游戏《远征三国》武将刘晔,技能:机巧连击、料事如神、精于知人、筹谋画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