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康村 :福建莆田月塘乡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8:36

前康村在历史上称为“砺山(砺峰)”位于古时的浮曦洲崇福里(今莆田市月塘镇前康村)。是明朝工部尚书“康大和”故里。前康村全村总人口3685人,有16个村民小组,辖3个自然村。与众和股份、木材加工区相邻,自然风光秀丽,景观独特,资源丰富,可建设木材加区区的配套生活区。

村庄简介

该村是一个地道的渔业村,坚持“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增加集体收入”的工作思路,海上养殖业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发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等等,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质林果业,建有农林基地一处。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主要养殖鸡、鸭等品种,有万只鸡、鸭场4处,全村养殖专业户达20余户,年创收达100多万元。在当地康大和的事迹和传说流传甚广。

公元1507年,康大和在崇福里砺山村(砺峰)一个康姓人家诞生。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为了生计,自己经常挑着自家种的蒜青到十里八乡去卖;因为靠山又靠海,所以有时候就挑盐去卖。在出去卖蒜、卖盐的时候总是把书带在身边。东西卖完之后经常天已经黑了或天有不测风云,来不及赶回家,因此他也经常在外风餐露宿,有时候在宫庙借宿,有时候在学馆借宿,有时候在好心的人家借宿,勤学苦读。又因年幼时得过天花病,致其麻脸!相貌丑陋!经常遭到外人耻笑和捉弄。而大和经常为当地各族红白喜事题写楹联,解疑答惑,并接受乡里高傲才俊们的对对联挑衅。令乡里乡亲刮目相看,夸其“神童”名扬四方!终于显露出了大和的才学过人,满腹经纶。

康大和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市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一生著作《砺峰集》若干卷。

康尚书仙游九鲤湖祈梦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隅约25公里的万山之巅,由九鲤湖、麦斜岩、卓泉岩三大景区组成,面积29平方公里。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景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省“三绝”。相传刘彻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后跨鲤升仙,九鲤湖因而得名。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何氏九仙和历代善男信女来这里求“仙梦”的故事。

康大和 翰林风节 淡泊明志 洁身自爱

“心中这气大,眼前爵禄轻。”淡魄明志,对权利的诱惑。他不以地位优越肆发淫威、谋取私利,不攀权阿贵、卖身求荣,而是诚守其职,洁身自爱,坚守志节。柯潜的介自持,在翰林学士院掌院事康大和身上,亦可看到。志称大和“在翰苑二十年,闭门读书,屏迹权门。人讥其拙,作《拙宦对》以述志,与关中王愧野齐名,人称‘姬钊’”。大和官至赠京工部尚书,闻人有所指摘,多次上疏自陈,引咎乞骸,遂奉诏致仕归里。历史上众多莆籍精英,其报国安民之志,一旦难于施展,往往愤然挂冠而去,展现出其淡泊明志的崇高节操。

卖蛏郎(康大和)借宿学馆遭学子戏弄

明朝兵部尚书康大和一次挑竹蛏到山里去卖,晚上借宿在一家学馆里。因为没有床铺,就用学生课桌板并排当床铺睡下。先生睡在同一间房子里,虽有蚊帐,却不能入睡。他爬起来,点灯一照,看大和睡在课桌板上,呼呼大睡,没有一只蚊子干扰,而自己蚊帐里蚊子成群,被叮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先生对大和说:“我有一个对头,三年无人对出。不知何时能遇贤人,寻得佳对?”大和说:“先生不妨道出,或许有人能对。”先生故意说:

幼犬无知敢入深山寻虎豹。

大和沉思片刻,觉得先生是有意试探,对出有因,便顺口对道:

青龙未遇特来浅水戏鱼虾。

先生自觉没趣,但心里却暗暗佩服这个麻脸的后生仔,竟有这样的文才。

大和准备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里的半担竹蛏,被学馆的弟子踢破了不少,连蛏汤都流出来。这时,有几个穿长衫的乡绅来到学馆,其中一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卖蛏来这里做什么?”另一个乡绅说:“

叫先生对出一个让他对。能对出,一担蛏都买;对不出,倒在天井里。”大和站着不作声。乡绅示意先生出对头,先生想了好久不开口。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气地说:“时间不早了。不然,我出一个对头,让你们来对如何?”先生示意乡绅们让他出,那个白胡须的乡绅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

硬壳竹蛏踢破流汤流卤。

乡绅们听了都冷笑道:“肩挑买卖的粗人,出这样的粗对。请先生对吧!”先生抽水烟,吐出一团烟雾。想了好久,对不出来。乡绅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对出来。大和等急了,就对他们说:“既然诸位先生不愿说出对尾,就把竹蛏都买去吧!”那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能自对,我们就服你,这些蛏,请你不必担心。”大和双手抱拳行礼:“请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说着,就大声对道:

长脚螃蟹扒开无淀无膏。

先生和乡绅们自觉没趣,只好拿钱买下这担竹蛏。

卖蒜郎(康大和)借宿

为财主家“拜忏”写挽联

话说,有一天,康大和挑蒜青到三十六乡去卖,因为下雨晚上借宿在一家财主家里,刚好财主家里“拜忏”(拜忏指的是为逝去的亲人请来法师作法超度,是规模比较大的仪式)。大和看几个和尚围在一个纸塔商议写挽联,可是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来。大和问他们要为谁写挽联,和尚说是要为财主的媳妇,死亡的原因是‘难产’。大和说:“那有何难?”和尚催促说:“请你写吧!”大和卷起袖子,沉思片刻,大笔一挥,端端正正地写道:花因结子随风落;佛为度人冒雨来。几个和尚看了,啧啧称赞说:“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写得好,写得妙,连我们冒雨而来,你也知道。”当天晚上,亡妇托梦财主,说她已经被一位贵人超出来了,不要再做超度了。次日,财主问亲友:“昨天有什么贵人到吗?”众人摇头回答说:“没有!”再问和尚,和尚说:“昨夜有一个粗面的过路客,为我们写了一对挽联,说不定就是他!”财主叫人去找康大和,可是他天刚朦朦亮就走了。

“大和公”的传说

当地的老人们说,关于这位康大和尚书,还有许多离奇的民间故事。传说康父年近半百尚未得子,有一天在洗脚时偶然捡到行人遗落了的几百个大钱。康父拾金不昧,花了好大力气才寻得了丢钱的人,这件事在乡亲中一时传为美谈。说来奇怪,过了不久康夫人终于怀上了孩子,邻里皆赞这是做好事积的德。  60多岁的康老太太讲了一个很玄的故事:康大和年少时在几里之外的水潮(头)村读书。每天下课,父母都在几里地之外的砺山村接他。相传康大和是天上的星官下界,父母可以看见他肩头有两盏明灯照路。这一天康母突然发现灯不见了,赶紧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追问之下,康大和才说了在路上看见有一家人想要休妻,因为不识字,无法写休书,自己收了人家两块元宝,帮忙写了一封休书。结果由于这件“失德”的事,把灯给弄没了。父母听了大惊失色,赶紧带他交还了钱,毁掉了休书,这才又找回了明灯,算是讨回了“功名”。日后他果然高中进士,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官员。史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

卖盐郎(康大和)为崇圣宫写戏联

成为佳话

话说康大和为崇圣宫写戏联的故事。明朝时期,得了天花而变成粗脸的康大和,他是人穷志不穷。由于生性聪明,数年以后,就能一目十行,变得精灵麻利。乡下人都说他是神童。他刻苦好学,平日出外去卖盐,也总是书本随身,一有空闲便拿出来读。有一次,他贩盐到山区崇圣宫,刚好这地方菩萨生日演戏,他所挑的盐全部被人家买光了。这时,天色已晚了,村董事人见大和外貌虽难看,但为人老实,便带他到村

里私塾先生家里去借宿。忽然董事人匆匆忙忙地来找私塾先生,说:戏就要开演了,可是戏联还没写。麻烦先生急就一副。”那先生满口答应:“写什么内容,你就说来。”董事人说:“这次是观音佛生日,但

宫中还有三教先生、魁斗星、关羽三位神明。因此,这副对联最好是四位神明都写进去。”先生听了,感到为难,迟迟下不了笔。这时,戏主又来催要戏联了。大和看这场面很难堪,就自告奋勇,认真地念起:

“莲花开夏午,铁笔点春秋。”大和解释说:“莲花指观音菩萨,夏午属林龙江;铁笔指魁斗星,那‘春秋’乃是关云长手中常看的书。”董事人连声赞“妙!妙!妙!”拿去贴上,戏就开演了。

可是,看戏的老乡们闻知戏联是一个卖盐郎撰写的,才知道他是康大和了。于是,一村传一村,一乡传一乡,成为佳话。

海天遗迹笏石衣锦亭

据载,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崇福里,即今湄洲湾北岸忠门月塘乡前康村)少时笃志好学,颇受老师器重。先后到水头朱子宫和赤岐狮子岩等地拜师苦读,辍学后挑盐卖鱼为生,他虽然麻脸,其貌不扬,但饱学多才,名扬四方。

相传,嘉靖十四年(1535年),康大和入京应试前,慕名来到笏石街观音亭在观音神像前合掌、屈膝、虔敬,祈求并许愿衣锦回乡之时,定来谢恩。时年,果然考中二甲进士第九名,选遮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南京市工部尚书。嘉靖十七年,内兄病故,回家料理丧事时,念念不忘当年的许愿,微服到笏石观音亭神像前拈香,顶礼,膜拜,谢恩。尔后向主持借“文房四宝”,要为观音亭题字,主持不知大和,观其是个麻脸香客,借故外出。康大和察言观色,知主持瞧不起自己的缘故,不予理睬,沉思片刻欣然挥毫写下“衣锦亭”,以示自己衣锦返乡谢恩心愿,落款“康大和”之后,踏上归途。

亭主持与朋友回来之时,看到香桌上端端正正摆着一幅出于康大和之手的“衣锦亭”三个潇洒飘逸、遒劲传神的大字,如获至宝,恍然大悟,后悔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在原一层的观音亭扩盖一层,亭正中用刻龙雕凤,刻上“衣锦亭”横匾。从此之后,世世代代就改观音亭为衣锦亭。虽因历史沧桑,此匾失存,但在老一辈人却至今传诵。近多年来由方开霖等不断修建、完善,每年都按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日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自莆田市各地的香客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加上演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热闹非常,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康大和府考时被监门官叽笑

康大和,字原中,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官居工部尚书。康大和少年时家居沿海,家境贫寒,讨海维持生计,因此康大和长得身高体壮。府考时他徒步来城应试,急急赶路到达府学考场时庆幸尚未封门。此时监门官叽笑他相貌粗鲁,便打趣说:“急水流沙粗在后,”康大和不以为然,应答道:“顺风谷瘪先行。”(顺风犹作狂风,特注之。)

康大和简介

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崇福里(今秀屿区忠门月塘镇前康村)。少时笃志好学,聪明伶俐,被称为“神童”,颇受老师器重。

相传,明嘉靖十三年(1534),六昭华的大和,前往九鲤湖祈梦问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诚焚香,祈求仙人赐其衣锦返乡,耀宗荣祖。须臾间,他仿佛步入一座辉煌寺院里,望见经座内一位老和尚在聚精会神地挥毫书写,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请教梦示,忽而不见所在。对于这一梦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后,仍勤奋苦读。

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康大和入京应试,果中二甲进士第九名。选庶吉士,授翰院编修。嘉靖十七年,内兄病故,回家料理丧事。三年服阕,于嘉靖二十年,补任同考会试及预修会典。嘉靖二十八年,主试顺天府。与宦官赞同事,录文多出于大和之手,遂迁任右春坊谕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会考武举,是年迁升侍讲学士

当时,严嵩揽权,结党营私,大和秉性纯朴耿直,绝迹权门。出仕后将近20年,未获升迁。嘉靖三年(1554),大和探亲重游九鲤湖。留下诗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湖光山色两悠悠。此日重来湖上望,松风吹雨浪花浮。蓬莱胜景无今古,药炉丹灶翻龙虎。游人已许探玄机,名利纷纷何足数。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虑渐消除。玉堂金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踌躇。君若不见钱若人,学士勋名高太史姓。又嗟不见陈抟,终南高卧老明时。又夫出处非无意,火灭字画岂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调,试向仙翁一问之。”他回忆当年乞梦的情景,历历在目。

嘉靖(朱厚熄)嘉靖三十四年(1555)。帝念大和视篆勤谨,诏晋南京市礼部侍郎。适逢河洛寇发,都御史李某请在凤阳县建城及移高墙,士民聚集在泗州上阻拦。朝廷派遣康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机前往核实此事,众人都说:“中都乃帝业所基,陵寝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轻议”。于是,仅迁移高墙,城池仍为旧址。士民当作抚臣,不便阻拦上奏,此事就逐渐平息下来。

康大和职守南京礼部八年,没有上调,感到自己这一生大概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郁闷之余,作《拙官赋》以自嘲和明志。到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又被晋升南京市工部尚书。当时任南京工部侍郎的林庭机是大和的同年进士,故二人十分投契。一日,大和偶对林庭机谈起青年时到九鲤湖祈梦之事,林听毕顿有所悟地对大和说:“你名大和,梦见和尚在书写,连起来不就是‘和尚书’了吗?看来你官至尚书,九仙早已预示”。大和听了林的圆梦之论,自然心悦诚服。

康大和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不久,风闻严嵩党羽欲构陷于他,便自引咎骸归乡,但皇上未允。一年后,他再次上疏,自陈休咎,圣上看难以挽留,只得诏准其致仕回家。

适逢兴化郡城正沦陷于倭寇,大和只好侨寓嘉兴市朋友家,三年后始归故里,住在莆田城里花巷(今花门巷)安度晚年。十年之后,他与引冠林云同及诸儒共倡诗社、咏诗对答赋词。专邀里中耆宿入社,人称“尚书社”。

那时,兴化市郡守吕一静,邀请康大和同城中几个有才学的人,续修郡志。书稿完成之后,大和认为初稿出于众人之手,其中有失实之事,必须重新加以修改删定,众赞同其意见,遂以修改。

康大和出身于贫困农民,为官敦厚朴实,不事丧举。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一生著作《砺峰集》若干卷。

万历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修《兴化府志》36卷。因年老力衰,积劳成疾,于万历五年(1577)鹤驾西归,享年70岁。万历六年赐葬于华亭云峰村,墓前有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等。

月塘乡前康村党支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全村经济活力,努力改造老区贫困村的面貌。

前康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度影响了这个村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村党支部发动全村38名党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多次邀请莆田(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的养鸡专家到村里调研,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举办温氏养鸡知识讲座,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养鸡,降低风险。通过干部担保,群众联保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问题,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养鸡专业户30多户。同时,该村党支部还大力发展种植业,带头创办果园,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引进果树新品种,扩大果树种植规模,全村现有果场面积近千亩,果树2.6万棵,今年约有30%的果树实现投产,创产值100多万元,为了帮助老区村部分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一班人发动党员开展挂钩帮扶,现党员干部所挂钩帮扶的贫困户已有90%以上脱贫致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