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下设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7:36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2001年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主要学科: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经济-社会史平。学院共有教职工47人,专职教师34人。

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前身历史学系,始建于1958年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伊始。2001年改建 为历史文化学院。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47人,专职教师34人,教师队伍整齐,专业覆盖齐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3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2名,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约750人,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45人,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和国内同类院校中颇具规模和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目前设有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欧洲经济-社会史)、考古及博物馆、历史地理学等7个博士点;设有专门史(欧洲经济-社会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考古及博物馆和历史语文学8个硕士点,覆盖了历史学全部二级学科。同时招收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和文博专业硕士。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270人。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旅游管理和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800余人。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在体现课程设置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学院设有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专门史(经济—社会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5个硕士点,覆盖了历史学大部分二级学科,同时招收教育硕士。2005年,学院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申报、世界历史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均顺利通过通讯评议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议,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学院设有“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和“现代社会历史理论与实际研究所”,其中“经济—社会史”侧重中西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以其研究内容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特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是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五”期间获得450万元的建设经费,办有国内第一个专门学术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开设了“经济—社会史评论”网站。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以“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为特色和龙头的学科群,确立了学院今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此外,学院还是“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建有“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网站”。

专业建设和教学获得显著成绩。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并与国际教育接轨,学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目前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旅游管理和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院的办学条件在近年来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善。图书资料室藏书6.3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77种,其中古籍4600余册,外文专业图书1000余册;经济—社会史学科西文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收录900余种外文资料。学院文物室收藏有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字画等珍贵历史文物1800余件;建有模拟导游实验室、文物鉴定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等专业教学和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种类、功能齐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历史博士生导师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历史学名家讲学约40人次。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准,学院每年派出一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出国进修。至今已派出3名学者到英、美访学,并将依例逐年实行;学院与国外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如英国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内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都有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机构设置

教学管理建设

教师队伍基础建设

(1)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密切结合,有规划、有措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发展规划,鼓励以个人发展为基础,以获取博士学位为手段,提升每个人的专业水准,以期建成以博士为主体的、敬业爱生、成果丰厚、宽容和谐的一流教学研究团队。

(2)以我为主,挖潜增容。鼓励现有教师提升学历和水平,帮助他们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十五”以来,克服经费困难,学院每年派一名年轻教师去国外进修半年以上,目前已有4名青年教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完成进修,效果显著。2000年以来有18人次出国、出境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

(3)把国内外知名专家请进来。一是聘请齐世荣李学勤李文海马克垚等12名一流国内外学者做学院兼职教授,定期讲学;二是扩大学术交流,培训师资队伍。仅近三年3年就举办30多次学术报告。另外,国际会议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

(4)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内部学术与教学问题交流经常化、规范化。学院举办内部学术沙龙,每月最后一周进行,学院教师轮流主讲,既是亮相,也是沟通与切磋。

(5)扩大师资队伍的学术骨干,引进知名学者。自90年代起,学院在全校率先吸纳博士,提升师资水平,改学院院结构,同时引进知名学者,例如王亚平教授是东北师大世界中古所所长,该所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刘景华教授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课程基础建设

学院注重基础课程讲授与建设,基础课教师由院长直接聘任,包括知名学者。注重树立教学典型,如教学名师马俊民教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李海涛教授多年来工作在教学一线,其教学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注重课程设置改革,必修课程突出专业的基础性,选修课程形成系列,按模块编排,形成系列,取得明显的效果。五年来学院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建有精品课、网络课、双语课程38门,推出一批教改项目和成果,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

精品课2门

国家精品课程—《史学概论

学校精品课程—《中国史学史和历史要籍介绍》

优秀课10门

旅游学概论 中国史学史 旅游市场学 西方史学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旅游管理学原理 旅游经济学 世界中世纪史 旅游资源开发

双语课2门

西方历史学名著选读

旅游学概论

网络课程24门 已建成9门,15门正在建设中

监控评价体系

学院在90年代提出“三个一”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即上好每一堂课;出好每一份试卷;指导好每一篇毕业论文。为使其经常化、制度化,我们建立起一系列制度,包括教学标准、同行听课制、学生信息员反馈制、教考分离制以及奖惩机制等,建立教授委员会,加强动态管理。

我院还强化课外两个环节。一是推出百本经典阅读书目,鼓励课外自主修读,学生自愿组成的读书会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同时邀请专家讲座,扩大学术视野,目前设立名家讲座“中国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讲座”,近两年计划推出30次,全部对本科生开放。另一个就是教学实践环节,目前正式签约的实习基地有:天津档案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编辑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记念馆、西青旅游局等。

历史学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掌握一般教育及历史学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一定研究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西史学史、国学选读、西方文化史,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历代断代史、世界主要地区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门史及天津市地方史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专业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学校历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旅游管理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世界文化概况、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原理、旅游地理、旅游行政管理、中国旅游文学、旅游法规、专业英语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专业教学工作及导游工作,其中国际旅游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胜任组织、接待国际旅游团队的工作。

世界历史专业

培养具备世界历史专业知识、精通一、两门外语,能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多功能人才。为本校及各高校世界史专业输送优质研究生生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公安、法院、海关、商贸等涉外部门、行业培养精通外语、了解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与现状的科研、咨询、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西方历史学史、专业外语、文化人类学著作选读(双语)、西方史学原著选读(双语)、国别史、专题史(西欧经济-社会史、西方法律社会史、中西社会转型比较、西方政治史、西方社会史、西方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政府机关、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博物馆学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及文化遗产评估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出版、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拍卖典当、公安司法、教育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文物鉴赏、保护、管理与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外通史、中国物质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物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物市场学、藏品管理与陈列设计、文物鉴定技术、文化遗产法规、宗教与民俗.中国古代建筑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文化遗产评估与鉴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管理以及文博、旅游、文物珠宝行、拍卖典当等部门经营与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

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附硕士点)介绍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1998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设立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已有6人获博士学位。

"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是阐述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及历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领域。该博士点以培养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熟悉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具有创造性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学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以新方法、新理论促进跨学科史学的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学方法论;(二)唯物史观与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三)唯物史观与历史文化比较研究。

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曾多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七五"、"八五"、"九五"项目,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李学智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现代化问题以及历史文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承担各级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附:“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学位点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点1982年批准设立,1983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以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宽广的中外史学理论知识、能从事独立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48人,毕业41人。

本硕士点研究方向、发展状况。学术队伍组成与同名称博士学位点一致。

世界史”博士点介绍(正在建设中)

“世界史”硕士点介绍

"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为王亚平教授。本专业课程设置依据21世纪历史学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化、数量化、系统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并举的硕士学位点。

主要学位课程有: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经济-社会史平;选修课程有:西欧法律制度史、宗教社会史、西欧教会史、转型时期中西经济-社会比较、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研究、中西民众宗教信仰比较研究,等等。

本学科点的指导教师都具有相当的坚实的学术基础,其中几位指导教师曾在德国英国进修或者作为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出版了近10部专著,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60余篇论文;获得省市和学校科研成果奖4项。本学科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培养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大学以及新闻机构工作。并有三人在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德国汉堡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点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其中有各类学科级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经济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各专集均自创刊起连续订阅。有Economic History Review,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and Theory等十余种西文期刊。

“经济—社会史”硕士点介绍

"经济-社会史"(专门史)也是我院长期从事研究的优势学科,富有学术前沿性、中外历史学交融性和关照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现实性等特点,在国内史学界已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专门史研究领域。

经济-社会史在西方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目前已成为西方史学界的重要新兴学科。它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从社会整体上和长时段的大趋势上研究和说明问题。经济-社会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津师大的经济社会史学科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交叉、三个特征":那就是以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为中心,实现经济史与社会史的交叉、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交叉,坚持人文的、大众的和整体的历史观。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西欧经济史与社会转型;(二)西欧宗教文化与社会转型;(三)西欧性别妇女史与与社会转型;(四)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

本学科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年富力强,4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其中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兼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名硕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6岁,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曾多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七五"、"八五"、"九五"项目,国家级"十五"重点教材,经常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种学术专著出版。近年推出的《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2001年)、《史学研究新方向:经济-社会史》(2002年)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侯建新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研究,推出了一批系统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承担各级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奖励,有广泛的社会反响。

“中国古代史”硕士点介绍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较高学术水准的骨干学科。20世纪80年代,一批知名学者如万九河、周乾荣、李光霁先生等在该学科任教时,曾培养了先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两个方向多届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点于2000年批准设立,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

中国古代史是以先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该硕士点以培养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手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人才为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隋唐史;(二)先秦史;(三)中国古代社会史。

本学科学术队伍以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成熟稳定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由9人组成的学术梯队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完成国家级、部(省)级等2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近30部。研究领域覆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多篇(本)论著获得全国性和天津市奖励。学科带头人马俊民教授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精神,对一系列史实的考证和论述成果有独到之处,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填补了研究空白,为国内史学界专家和香港电台学者广泛承认。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介绍(正在建设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历史)点介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早在1989年,历史系就设置了"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硕士点,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该硕士点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基础知识,对历史教育的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从事高水平教学和科研的人才为目标。

本学科学术队伍齐整,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现有成员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科研成果丰厚。自1990年以来,曾承担教育部师范司"高师历史专业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应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出版《历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十余部,在国家及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冯培兰副教授作为本学位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有一系列重要著述发表,曾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持的高中历史教师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日前,以该学科为骨干,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新课程改革国家培训基地"。

实验室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实验室经学校批准2006年3月成立。

实验室下设模拟导游实验室、文物鉴定与修复实验室、字画装裱及修复实验室、课件制作中心等,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面向历史学、旅游管理和博物馆学3个专业开放,同时也向其它相关专业开放。实验室共有设备350余台件,价值约25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61台套。

模拟导游实验室和网络机房,分别设在兴文楼C506室和C508室,面积共约360平方米,其中计算机台数100余台,P4以上配置约占98%,摄录编设备现已达到专业高清水平。主要开设的本科实验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模拟导游等。

文物室设在兴文楼C509-516室,面积共约240平方米,藏有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瓷器及书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主要用于历史学博物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开设的本科实验课程有字画修补与装裱、古玩杂项鉴赏与评估、珠宝玉石鉴定等。

课件制作中心负责全院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发、制作及网站维护。学院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已达30余门,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市级奖2项、校级奖4项。

教师科研成果

侯建新教授专著《现代化第一基石》获中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

庞卓恒教授专著《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侯建新教授《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一文(《历史研究》1999-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李节传教授专著《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 旖蚴械诎私缈朴判愠晒??冉保?002年)

田涛教授的《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一文(《新华文摘》2000-3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

龙秀清教授《中古教廷财政收入动态考察》一文(《历史研究》2001-1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

刘景华教授专著《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获湖南省首届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侯建新教授专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 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庞卓恒教授《中西古文明比较》一文(《社会科学战线》2001-7期)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

龙秀清教授专著《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

侯建新教授专著《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李学智教授专著《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想与法制建设》获天津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侯建新教授《“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刘景华教授专著《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 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孙立田教授《中世纪英国维兰土地权利考察》一文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龙秀清教授《罗马教廷与商人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

刘景华教授专著《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

◎吴德义教授《建文史学编年考(古籍整理)》一文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潘晟副教授《宋代的\u003c禹贡\u003e之学——从经学传注走向地理学》一文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