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 :美国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0

《小妇人》(Little Women)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所著长篇小说,初版于1868年。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南北战争时期少君家的日常生活。马奇先生参军在外,四个女儿在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中不断战胜自己的缺点、成长为宽容勤奋、独立自主、善良友爱的杰出女性。除早逝的贝丝外,其余三姐妹都收获了真爱。

《小妇人》对女性群像的刻画深入人心;在真诚肯定传统女性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自觉的女性主义思考,生动展现了女性主义思潮的萌芽。本书既是奥尔科特代表作、当时的畅销书,也是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成长文学、家庭现实主义文学和早期女性文学,入选“88本塑造美国的名著”,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美国最好的家庭小说之一”。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小妇人》的创作即受到当时的清教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清教主义思想是由英国清教徒带到美洲大陆,又进行了本土化的一种价值准则,肯定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对宗教的虔诚信仰,遵奉节俭、勤劳等崇高道德标准,对美国人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奥尔科特所处的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女性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活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美国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志在追求与男性平等的选举权等权利,深刻地影响了《小妇人》的创作。

作者背景

《小妇人》作为路易莎·奥尔科特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其诞生深受奥尔科特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尔科特的成长地康科德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大本营,其父布朗逊·奥尔科特深谙超验主义哲学和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父亲的教益及其好友爱默生、梭罗和女权主义改革家玛格丽特·富勒,都对早年的奥尔科特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母亲的独立精神与文学才华,也让奥尔科特受益匪浅。

在创作《小妇人》之前,奥尔科特已经出版故事集《花的寓言》、家书集《医院随笔》等作品,并以A·M·巴纳特为笔名发表了一些惊险小说。1868年5月,在出版商的建议之下,她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正式开始撰写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经历的作品。同年9月小说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她也因此成名。在读者们的强烈要求之下,奥尔科特于次年元旦写成续作《好妻子》;后来两部合并,仍以《小妇人》为名,这也是目前常见的版本。

内容情节

《小妇人》一共分为两部。第一部主要描述了四姐妹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第二部则描写了四姐妹成年之后,各自的婚姻选择情况。

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时期,在新英格兰的小镇上,马奇先生因参战奔赴前线,太太玛米也前去照料丈夫一段时间。这期间四个女儿在家中过着虽然清贫,却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姐妹性格迥异:大姐梅格漂亮端庄;老二乔外向鲁莽;老三贝丝善良羞涩;老四艾米聪明活泼。她们虽然整日忙于赚钱和料理家务,却共同营造了温馨而快乐的家庭氛围,组建了“匹克威克文学俱乐部”,创办文学报刊,并在街坊里自编自演戏剧,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喜悦。

马奇家的邻居是富有的劳伦斯祖孙,孙子劳里和四姐妹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尤其是和乔相处得特别愉快。战争依旧,女孩们的生活也愈发忙碌。乔写了一部小说,但因为出版之后还必须要修改,她觉得十分沮丧。而大女儿梅格也开始对劳里的家庭教师约翰·布鲁克产生好感。

马奇先生患肺炎的消息传来,母亲玛米前往华盛顿照顾他。热心的劳伦斯先生派约翰也前去帮助夫妇俩。在华盛顿,约翰向马奇夫妇坦白了他对梅格的爱。马奇夫妇很开心,但考虑到梅格太年轻了,还不能结婚,所以约翰也同意再等一等。

这期间,贝丝去一个死了三个孩子的家庭帮忙照料,不幸染上猩红热。等母亲赶回家,贝丝的病情已经好转,但并没有完全恢复健康,身体一直很虚弱。圣诞节那天,女孩们的父亲终于回家了。

第二部分

三年后,梅格和约翰婚后生下一对双胞胎,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梅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在照顾孩子身上花了很多时间,但约翰却因感到被妻子忽视而不开心。梅格向母亲玛米倾诉两人婚姻中的问题,玛米提了很多建议,认为她应当多加关心约翰,同时也鼓励约翰更多地参与到抚养孩子的家务当中。

乔长大以后,一直用写作挣钱,减轻家中经济压力。后来,她前往纽约做家庭教师,在这期间遇见了巴尔教授,两人成为好朋友。她回家后,一直爱慕乔的劳里向她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因为她想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献给写作。劳里失恋后,前往欧洲治愈伤痛,在那里遇见艾米,两个人互相安慰陪伴、渐渐互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乔在家期间一直照料身体虚弱的贝丝。贝丝去世之后她十分哀痛,日日以写作缓解悲伤,直到艾米、劳里夫妇回到家中,才逐渐从中走了出来。巴尔教授前来看望乔向她求婚,乔同意了。一年后,乔继承了去世的姨母留下的房产,决定用它来办一所男子学校。母亲玛米60岁生日那天,大家在乔的住处为她举办生日聚会,共同感慨,昔日的小妇人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了。

人物角色

梅格

梅格是家中长女,拥有一些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类似母亲的角色,责任心很强,常常照顾三位妹妹。不过于此同时,她也喜欢被人肯定和追捧,向往上层阶级的富裕、时尚。在参加莫法特一家的聚会时,她艳羡安妮·莫法特的豪奢,也学着打扮成富家女子的模样,用法语词汇谈论时尚。但后来,母亲的家庭教育使她意识到,真爱比财富更宝贵。于是她不再幻想贵族生活,与清贫善良的约翰步入了婚姻殿堂。

梅格的人物原型是奥尔科特的姐姐安娜。安娜与其夫约翰·布里奇普拉在演出一场对手戏时因戏生情,之后两人彼此爱慕并成婚。书中关于梅格婚礼的描写,也是基于安娜婚礼的真实情形。

乔是一位鲁莽而充满活力的“假小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往男孩般的生活模式而对女孩需要做的家务感到厌倦。处处叛逆的乔在家庭剧中扮演男性角色,无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拒绝富有的邻居劳里的求婚,甚至穿着有烧痕的裙子去参加舞会,这都展现了她对于彼时男性的个性发展、成长自由的渴望。最重要的,则是她希望通过写作来超越家庭这一有限环境的束缚。写作给予乔充分的自由空间,使她得以在想象中摆脱社会对于妇女的种种限制。因此,写作不仅为乔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也被她视作一生的事业。

乔的原型是一生未婚的奥尔科特本人。在早期的情节设计中,乔也没有选择婚姻;但据她后来的日记,在写作续集过程中,“我的女性读者们给我写信,问我乔最终会和谁结婚,好像结婚就是身为一个女人一生唯一的目标和结局。但我不会因为粉丝的请求就在小说里让乔嫁给劳里”。最终,她在小说中安排让乔嫁给在读者看来一点也不般配的巴尔教授,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贝丝

三女儿贝丝善良娴静,喜爱钢琴,有着天使般的纯洁和纤弱。由于懦弱和胆怯,她无法正常地完成学业,只能在家中料理家务。在劳伦斯先生家里时,劳里的祖父知道贝丝喜欢钢琴,却又胆小,便主动谈到他想教人弹钢琴。贝丝立刻被吸引了,却又怕弹琴的声音被人听见。可见其腼腆内向。同时,母亲的家教也培养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后来在照料梅尔太太的孩子时不幸染猩红热去世。贝丝的离世,暗示着传统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性形象已不再受到欢迎。

贝丝的原型是奥尔科特的妹妹丽兹,1856年,丽兹在母亲帮助的一个穷困家庭中染上了猩红热,康复后身体一直不好。1858年3月14日,她在睡梦中去世,时年22岁。

艾米

艾米是一位执着追求艺术的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前往罗马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想身上流社会,成为“淑女”。但与此同时,她能够坚持准则、不慕虚荣。艾米自强自立,不甘心为传统所束缚,通过自身努力执着地追逐梦想,最终收获了幸福。她的人生,为彼时社会中的广大女性描绘了一条清晰而美好的路径。

艾米的原型是奥尔科特的小妹妹梅,她是一位居住在欧洲的艺术家,画作曾在巴黎的艺术沙龙中展出。

主题思想

家庭教育

在《小妇人》中,主要由母亲玛米承担四姐妹的家庭教育。这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在女儿们犯错时从不横加责备,而是以自身经验言传身教,使女儿们获得了辛勤劳动、独立自强、慈善精神、知足常乐等美德。

《小妇人》塑造了一个充满爱意、寓教于乐的女性社区。首先,玛米与女儿们建立了良好的家庭关系,母女们之间经常进行惬意的交谈和深度的感情倾诉。面对舞会流言和义卖不顺,梅格和艾米都通过向家庭倾诉,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慰藉。此外,玛米能够尊重四位女儿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差异和独特需求,支持她们应对属于自己的挑战。第三,玛米让女儿们通过实践获得成长。当四姐妹偷懒时,玛米通过一次周末实践,让四姐妹发现了任务需要分散处理的道理,在自主实践中实现了成长。

女性意识

《小妇人》既肯定了传统女性的价值,也展现出女性主义的自觉思考。通过几位典型的小妇人形象,奥尔科特展现了彼时社会中女性生活的经济危机、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权利边缘化等问题;也展现了彼时美国女性对自由婚姻的向往、自立自强的面貌和对性别平等的追求。

首先,小说描绘了当时的以爱情为基础的新型婚恋观。正如母亲玛米所说,金钱并非是人生的唯一追求,真爱才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这种倡导自主选择、平等互助的婚恋观,使得四姐妹能够正确认识爱情、财富与婚姻之间的关系。梅格放弃财产继承权,勇敢追逐爱情;艾米没有选择富有的弗雷德·沃恩,而是嫁给了挚爱;乔与清贫的巴尔教授结婚,继续自己的写作事业。她们的婚姻都是自由选择、追求真爱的结果,结婚对象虽非富贵,却能以深厚的感情携手共度幸福人生。

其次,独立自主意识。小说中的四姐妹都认同独立自主的价值观,选择过一种不依附于男性的生活,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梅格写剧本、做家务,乔勤于写作,艾米沉迷绘画,贝丝喜欢弹琴,这并不仅仅是爱好,也焕发属于新女性的率真、自由的光芒。

最后,平等的家庭观。小说中的女性不再处于丈夫的从属地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了婚姻中两性的相对平等。她们不再被家庭生活所束缚,而是以自身的个性与才华,在工作中创造价值、感受快乐。拒绝劳里求婚而与清贫的巴尔教授携手余生的乔代表了对社会传统价值和观念的反叛。奥尔科特借此表达了性别平等意识,互相尊重、双性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共享权利、平等沟通,实现婚姻幸福。

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是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哲学思潮,主张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依赖自己的直觉经验直接认识真理。超验主义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伴随并指引马奇姐妹完成了精神之旅,提升了精神境界。

首先,超验主义主张自然是上帝的象征,人与自然相统一。小说中,奥尔科特对大自然的描写随着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马奇一家总是能从大自然中得到安慰,比如贝丝从大自然中获得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其次,超验主义者强调个性及个人价值,崇尚独立思考、自立自信。四姐妹们都本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地与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作斗争,在精神旅程中实现了自我完善。

艺术特色

家庭日志的形式与现实主义的语言

《小妇人》不仅深受青少年欢迎,对成年读者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与其别具一格的写作形式与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关系。小说以家庭日志式的写作方式,描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琐事、四姐妹的成长过程和自我完善的经历,拉近了读者和书中人物的距离。同时,奥尔科特的同时代人与今天的评论家都指出,《小妇人》继承了美国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描写了青少年的语言和行为,与当时那些过度说教的儿童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妇人》还以其充满细节的叙事、有趣的对话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知名。

人物性别的不平衡

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明显多于男性人物,这导致了人物性别的不平衡。男性人物如马奇先生、劳伦斯先生在小说中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为了侧面凸显女性人物形象。例如当马奇先生患病时,马奇夫人一直在床侧细致照顾;当劳伦斯先生痛失爱女时,贝丝的陪伴和开导为他带来了慰藉。在女孩们成长的过程中,男性人物很少为她们带来有影响的教益,反而是女性人物的乐观阳光、独立自强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魅力,一直帮助和影响着男性人物。

这一现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关系。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男权制社会,女性往往处在男性的附属地位。而《小妇人》中“一家之主”马奇先生前去参战,这一男性角色的缺位,表达了作者对男权价值观念的反抗。夫权和父权的缺位,不仅使得马奇太太作为女性的权威和价值得以提高和展现,也使得母女五人更加独立自强,实现了自我完善与经济独立。

以小见大与暗示

小说并未直接涉及多少当时社会的重点矛盾,而是以马奇家庭这个小单位为中心,通过讲述家庭中人物的活动与思想转变,以小见大地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大矛盾,可谓匠心独运。比如,小说开篇讲述了由于生活清贫,四姐妹只能取消期待已久的圣诞礼物,可见当时穷苦者的艰辛。然而,奥尔科特却着重呈现出她们直面贫苦生活的乐观以及相互安慰的温馨之情,借此展现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以超越生活的艰辛,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成长与完善。

同时,奥尔科特灵活应用暗示,将四姐妹分为两种类型:梅格与艾米更能融入彼时的社会,乔与贝思则分别代表着先进和落后于时代的价值观念。其中乔性格热烈奔放、坚韧独立,因其叛逆精神而难以被环境所认可;贝思则温柔内敛、细腻脆弱,因腼腆怯懦而无法融入学校生活,她们两人看似相反,实际正暗示出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趋势。

作品影响

美国影响

作为19世纪女性作品的《小妇人》,具有超越其创作年代的价值。初版2000册一个月即售罄,半年后售出7000册,14个月销量达3万册,而且销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30年代时在美国销售达到150万册,在美国出过29种不同的版本。1889年,第一位为奥尔科特作传的作家埃德拉·切尼说,“21年过去了,又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但是《小妇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

由于其主题聚焦女性成长,叙述的家庭事件和人物也都比较简单,《小妇人》在儿童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美国教育协会“100本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小说中对马奇四姐妹虚荣、毛手毛脚等缺点的生动刻画,与彼时儿童文学作品中矫揉遗作、虚假完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获得一致称赞。但相较于其他文学经典,批评界认为《小妇人》存在人物形象单薄的不足,人物的成长模式也较为同质化

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眼中,奥尔科特创作的《小妇人》是“美国的女性神话”,树立了自我认同、独立平等、善良、具有家庭责任感的新女性形象。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西娅·奥兹克回忆说:“我读了《小妇人》一千遍,它让我做自己。”也有一些美国学者,包括安·道格拉斯、萨拉·埃尔伯特和安妮·罗斯,都把这部小说作为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女权主义批判来讨论。

国际影响

虽然评论界主要把《小妇人》归类于儿童文学、家庭日志,但是,《小妇人》也是一本由女性作家写作、描写女性生活、展现女性意识的女性文学作品,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娃曾在她的自传《一个孝顺女儿的回忆录》(1958年)的第一卷中向《小妇人》致敬。

目前,《小妇人》已被翻译为20余种语言,并在全世界畅销数百万册。其中最早的中译本是洪怡和叶宇于1992年由上海翻译出版社出版的,之后又涌现了许多新译本,其中著名的有1997年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刘春英和陈玉立译本和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红译本。

衍生创作

《小妇人》自问世以来,经常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

除了1958年版的电视剧《小妇人》,《小妇人》还被改编成为百老汇戏剧、音乐剧、芭蕾剧、歌剧等等。其中改编数量最多的就是电影版本,小妇人至少有6部电影版本,而最著名的电影改编作品,分别是由演员凯瑟琳·赫本主演的1933年版本、由演员琼·阿利森主演的1949年版本、由演员薇诺娜·瑞德主演的1994年版本、由演员西尔莎·罗南主演、格蕾塔·葛韦格导演的2019年版本。2019年电影版本的《小妇人》入围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奥斯卡金像奖六项重磅提名,狂揽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颁奖季67个奖项和179项提名。

除此之外,世界范围内也有其他国家对《小妇人》进行影视改编: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两次推出动漫改编系列《小妇人 愛の若草物語》;2018年,印度发行了网络改编作品《Haq Se》。

参考资料

了不起的小妇人 150年难褪的芳华.北京晚报.2022-12-24

..2022-12-24

..2022-12-24

小妇人 Little Women (2019).豆瓣.2022-12-24

奥奖佳作《小妇人》暖心疗愈传递春日暖意,绝妙改编致敬原著作者.上海图书馆.2022-12-24

小妇人 愛の若草物語 (1987).豆瓣电影.2022-12-24

..2022-12-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