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轩 :清末民初华侨实业家、印尼侨领

更新时间:2023-10-31 10:16

张耀轩(1861—1921),原名鸿南。广东梅县松口松南圳头人。与张煜南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兄弟俩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侨领。兄弟俩在棉兰开辟庄园,种植甘蔗、烟草和橡胶,开办茶叶、油料、制糖工厂,后又与张弼士等合办银行、轮船公司等。经过十余年艰辛而卓有成效的经营,打造了多元化发展的实业王国,成为富甲一方的“棉兰王”。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致富后,积极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成为著名的慈善家。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在祖国大地上兴学校、办公益、开银行等等,并创建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开启了中国近代民营铁路的先河。并奉旨参与承办大清银行

事业有成的张姓兄弟,不仅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还非常关注民生改善,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成为华人社会推崇的侨领,也因而被殖民政府先后委任以“雷珍兰”、“甲必丹”之职,协助管理华人事务。张氏兄弟崇本思源,对于祖国和家乡也同样倾心倾力,“凡遇一切善举,无不慷慨乐输,虽巨万无少吝”。兄弟俩捐巨资在家乡修公路、架桥梁、建学校和图书馆,并因筹集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赈济陕西省北京市灾荒等有功,受到清廷嘉奖。

人物生平

张耀轩(1861—1921),原名鸿南。与张煜南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梅县松南圳头人。同时是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度尼西亚的侨领。经营范围包括橡胶、金融、航运、房产、建筑、开矿、养殖以及蔬菜果木等。 

张榕轩少时就读于私塾,其父在松口经营小杂货店,因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生计。于是,只身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张榕轩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乡逝世,杂货店务由其弟耀轩经营。张耀轩因感在家乡难于施展其抱负,不久,亦离家南渡助兄。张耀轩为人敦厚老实,工作细致,到棉兰不久,即被其兄委任为其企业的总管,负责管理帐目。由于工作勤恳,并赢得当地华侨的信任,未及数年,当张煜南提升为华人“甲必丹”时,张耀轩也被委任为华人“雷珍兰”。张氏兄弟出任荷印华人官职后,兴利除弊,凡苛虐华侨之条例,必出面与当局交涉,至取消为止。对华侨纳税是估算个人收人计征的,往往多估,使华侨增加负担,蒙受损失。张姓兄弟为维护华侨利益,极力交涉,当局只好将华侨税务划归张氏任内之“玛腰”公署代征,收人微薄者减征,失业者免征,使华侨得到实惠,为当地华人所称道。

张榕轩的垦殖业在张耀轩的积极协助和经营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来,张耀轩又在西甫兰收购一荷兰人经营不善之大种植园,并委任另一荷兰人安尼斯为其30多家种植园的总管。张耀轩成为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大种植园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弼士清朝之邀,回国筹办中国通商银行,因其深悉张耀轩能筹善算,故归国前将其在东南亚的一切企业委托张耀轩代管,使张煜南兄弟一时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华侨财团富豪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耀轩随张弼士从巴达维亚共和国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时,因受德国邮船公司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创办了裕昌和广福二间远洋航运公司。光绪二十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请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张耀轩认购了股份中的三分之一(200股)。由此,张耀轩把他的事业发展至爪哇岛

光绪二十年(1895年),张煜南得到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推荐,继张弼士之后出任中国驻槟岛副领事,从此步入仕途。张榕轩在公余之暇,搜集当地民情风俗、历史沿革、经济地理等资料以及国内洋务派与改良派等大臣所写重要奏章和著述加以编撰,写成《海国公余辑录》和《海国公余杂著》两书。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张姓兄弟爱国至诚。当时清廷筹募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陕西省闹旱灾,顺直一带闹饥荒,张氏兄弟均捐巨款赞助或赈济。清朝曾多次嘉奖,并分别授予花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和花翎三品卿衔。后兴办潮汕铁路,又改授张煜南为三品京堂候补,并升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改授张耀轩为四品京堂候补。

张氏兄弟对振兴祖国实业更是不遗余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起筹建潮汕铁路。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100万元,谢梦池认25万元,张宗煌认20万元,林丽生认50万元,不足之数,由张姓兄弟补足。光绪三十年4月正式成立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出任董事长。是年8月底,勘测和划线工作顺利完成,9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中间几经周折,两年之后,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终于建成。它南起汕头市,北止潮州市,全长39公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1908年继筑至意溪,全长42公里,实际投资额为302.58万元。宣统三年4月,清朝以“铁路国有”为名,按投资总额公布以六成付款,企图强夺股权,收回商办铁路,并将路权转让给日本。因是年10月爆发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潮汕铁路仍归商办。然张姓兄弟对清廷掠夺华侨资产的行径,甚为愤慨。目睹清廷统治下的祖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影响华侨在外的地位,因而萌发了爱国民主主义思想,同情支持孙中山领导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张耀轩在同乡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捐出一笔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其带动下,南洋华侨亦踊跃捐款支持孙中山。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笔题写“博爱县”两字,送给张耀轩。

张氏兄弟乐善好施,对于侨居地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他们曾在棉兰独资创建敦本学校,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捐资架设棉兰日里河大铁桥,在棉兰勿老湾海口设麻疯医院等,捐资逾百万元。对于祖国家乡文教事业亦十分热心,慷慨捐资4000元给松口公学(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捐赠10万元给香港大学,为岭南大学捐建一座“耀轩楼”(位于今中山大学校园内)等等。清末,张姓兄弟还出资辑录嘉应五属从宋至明、清先贤遗诗400余家,刊成《梅水诗传》初、续集共13卷传世,并资助《光绪嘉应州志》的出版。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款30万元,以倡导“实业救国”。

张氏兄弟热爱乡邦,振兴中华的宏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为人所传颂。张煜南于1911年因病逝世于侨居地棉兰,噩耗传至祖国后,国人均为之惋惜。有一挽联颇能概括对张氏的评价:“潮汕地区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岂徒泪洒葭莩,痛自关人物计;考察未终,实业待振,朝野方属望,忽尔噩传桑梓,公魂应向国家还”。张榕轩去世后,棉兰华人“甲必丹”遗缺由张耀轩继任,后张耀轩又被升为棉兰华人“玛腰”,其实业继续发展,时人称为“雄视一方的张玛腰”,其资产不下四千万盾,与新加坡的陆佑和中爪哇省黄仲涵并称为东南亚华侨的三大巨富。

民国10年(1921年)2月8日,张耀轩在棉兰侨居地病逝。出殡之日,不分种族和国籍,人们从亚齐特别行政区巴东县、爪哇、槟岛、新加坡等地赶来参加葬礼,悼念曾为发展侨居地经济、社会公益事业竭智尽力的华侨先贤。

人物贡献

张耀轩兄弟俩先后投资数百万荷兰盾,在日里平原上开辟了七八座橡胶园和茶叶、油、糖等加工场,占地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职工人数多达数千,最多时竞达一万多人。张耀轩还买下一处荷兰人经营不善的大种植园并委托一个荷兰人为其30多个种植园的总管,成为委任白人为总管的第一个华侨种植园主。在他们的种植园与加工场的职工里,有华人,有马来人,有爪哇猿人,有马达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当地的原住民。张耀轩兄弟的经济活动不仅促进了棉兰地区的开发,还为棉兰地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快,张耀轩兄弟的经济体便成了棉兰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各国种植园主纷纷来棉兰投资。除了中国人外,还有荷兰人、印度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波兰人、捷克人比利时人等。张耀轩兄弟独具慧眼,看到这一市场化发展的前景,除了继续发展种植业外,开始进军房地产业。不仅如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张耀轩兄弟还投资铁路、公路、电力、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建设;创办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种商品。还从家乡引来了各色蔬菜种子与各种淡水鱼鱼苗到棉兰种植与养殖,拓展了棉兰种、养植业的范围,满足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张耀轩兄弟还与当时南洋华侨首富张弼士一起,集股创办了日惹银行,以调剂棉兰全市的金融;集股创办了广福、裕昌两家远洋轮船公司,航行于棉兰、槟岛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各埠,大大拓展了棉兰与各商埠的联系。张耀轩兄弟这一“立市场”的举措,使棉兰“地利日兴,商务是盛”,华夷工商辐云“20年间,连,已达十余万众,遂俨然一大都会人寿”。

当年张耀轩兄弟在棉兰做了几件一直为后人称道的善举。一件是解救“仔猪”。当时整个棉兰地区光烟草种植园就有20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为荷兰殖民者所有。这些种植园使用的劳工,都是从广东省福建省等地骗来的“猪仔”。这些劳工如同奴隶,每天工作起码13小时,每月工资仅6.5元荷兰盾,而每月最起码的生活费却需要4.35元荷兰盾,加上园主动不动就处罚劳工,至使这些猪仔十年八载均无法赎身。这些被苛待之华工,往往“懦弱者束手,强悍者让臂”,至使“道途不靖,商贾戒之,荷人忧之”。张耀轩兄弟十分关心这些劳工的疾苦,便慷慨解囊为他们赎身,让他们跳出火海。

第二件是赈救灾民。随着中国加速半殖民半封建化的进程,加上自然灾害的频仍,造成了大批农民破产。由于地缘关系,广东省福建省等地难民,纷纷来到印度尼西亚,来到棉兰。正当此时,苏门答腊岛又火山爆发,当地难民也纷纷拥入棉兰。一时间,棉兰遍地哀鸿。张耀轩兄弟“秉慈祥之德怀、恺悌之心”,除积极参与赈灾外,还在棉兰建立了收容所,不管是华人难民,还是其他各族难民,一律收容。他俩还出盘缠,让难民回原籍,不愿回原籍的,或替他们找工作,或培养他们一技之长,使之能自食其力。张耀轩兄弟还创立了一家医院—济安医院,一家麻风医院,收容各族病人,给予免费治疗。此外,还修建一座义山,收殓那些无人问津的白骨,使之能入土为安。张耀轩兄弟解救“仔猪”也好,赈潮汕铁路开张志庆灾也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老有所归,病有所医,风雨有所庇,饮食有所持”,从而保证棉兰社会的安定和谐。

第三是帮助当地各族子弟解决教育问题。随着商业发展,到20世纪初,棉兰地区华侨已多达3万多人,华侨商店也多达1000间。但此地没有一间华文学校,许多华人子弟无法上学。张耀轩兄弟看在眼里,时时为华侨年青一代的前途担心。1908年,他们捐资在棉兰创办了敦本学校,实行免费入学。这是苏门答腊岛第一间华文学校,也开创了棉兰地区民办华文学校的先河。不仅如此,张耀轩兄弟还捐款给荷兰人的子弟学校,以改善教学条件。还为当地原住民创办了一间女工学校。

张耀轩兄弟还捐资在棉兰地区兴建关帝庙、赤湾天后宫、观音堂,甚至清真寺,以满足当地各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总之,凡棉兰地区的义举,他都殚精竭力去做。如此“前后数十年,蒙其惠者以数十万计。以故商南洋者识与不识,羡慕其德而乐道之。”张耀轩兄弟遂成南洋慈善界之翘楚。

鉴于张耀轩兄弟的才干以及他们在当地华侨华人中拥有的崇高威望,荷印当局先后授予张煜南兄弟雷珍兰、甲必丹、玛腰的职位,让他俩管理棉兰的华社事务。玛腰是授予华人的最高官衔了。但是,张耀轩兄弟当了荷兰当局的官员后,并不对华侨华人作威作福,相反,却利用这一职务为华侨华人办事。在他们力争下,荷兰当局许多对华侨华人苛刻虐待条例,得到了废止。如:华侨华人逝世后,凡未立遗书者,财产一律充公,在张耀轩兄弟据理力争下,对“华人遗产继承议题”逐渐得到了放宽。又如,华侨华人所得税,自张耀轩兄弟的玛腰公署代征后,许多收入微薄者得到了减征,失业者得到了免征。张耀轩兄弟熟悉荷兰语,也熟悉马来语,使他俩在殖民统治者与当地原住民以及华侨华人之间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中间角色,因此,在棉兰的主流社会中,张耀轩兄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和尊重。荷印当局为表彰张耀轩兄弟的贡献,先后授予他们“阿兰惹拿苏”勋章,并聘为荷印政府的“高级顾问”。

银行业是近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客家华侨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05年9月,由客家华侨张煜南、谢荣光(谢梦池)、张耀轩等奉旨招商承办的大清银行在北京西交民巷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民国后改称“中国银行”。

亲属成员

哥哥:张榕轩;

侄子:张步青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是闽粤张姓始祖张化孙的23世裔孙。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个妹妹。

人物纪念

张耀轩曾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其本人的名义捐了一大笔资金。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的“博爱”大字正陈列在张耀轩的故居内。

张耀轩于1921年2月病卒于棉兰。他是深受华侨敬佩的侨领,为侨居地人民和社会繁荣作出过许多贡献。出殡之日,亚齐特别行政区、巴东、爪哇、槟岛新加坡等地华侨以及当地人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悼念这位曾为发展侨居地经济、社会公益事业竭智尽力的华侨先贤。

2011年9月17日,由北京市国际公益互助协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张煜南、张耀轩、张步青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原中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张榕轩曾孙张洪钧等出席研讨会。2011年是潮汕铁路建成通车105周年,也是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逝世100周年,张耀轩逝世90周年,此次研讨会通过缅怀张氏昆仲、父子的业绩,弘扬其爱国爱乡的精神,为振兴祖国服务。此外,会上还有来自北京市广州市西安市深圳市汕头市等地的50多名侨史专家、客家文化研究专家,以及来自台湾的代表发言。

2018年3月17日,中国张榕轩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举行,作为纪念张榕轩的主题纪念馆正式开馆迎接海内外宾客。该馆的建成和开放将为著名的千年古镇、华侨之乡松口增添了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和旅游景观,是反映梅州市和梅州华侨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的重要展馆。来自海内外的近千嘉宾将参加开馆仪式,包括来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棉兰,新加坡等地的华社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旅居海外印尼、英国等地的张榕轩后裔20多人,以及广州市汕头市、梅州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特别是来自有关部门、侨团、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人士。

2021年12月24日,由嘉应学院和市侨联联合主办的“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梅城开幕。来自北京市天津市福建省四川省江西省广东省等省市的学者代表60余人参加。学者们围绕“张煜南、张耀轩与南洋华侨史”“客家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客家华侨与梅州市侨乡”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人物评价

张榕轩逝世100周年的追思会上,棉兰市市长拉胡曼·哈拉哈先生对张榕轩兄弟有这样的评价:“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张氏兄弟在发展城市贡献甚巨,至使日里市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日里变成了现今的棉兰市。张姓兄弟交游广阔,喜欢帮助别人,不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或地方的商业和居住,使张氏兄弟都离不开棉兰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