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孙 :南宋嘉泰年间进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2:39

张化孙(约1175年2月12日-1267年5月29日),字传万,号天衍,是张姓得姓始祖张挥的139世孙。他出生于上杭县,是张氏家族在福建地区的开基始祖。张化孙在南宋时期,先后担任长汀县知府进士,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张化孙娶了三位恭人,分别是慈大娘陈氏、惠二娘阙氏和三娘何氏,共育18个儿子。他与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交好,曾义举抗元。

张化孙在赵昀淳祐年间(1241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回乡养老。晚年期间,他乐善好施,救济百姓,修建道路和桥梁。此外,张化孙还精通《周易》,擅长岐黄之术,为百姓免费治病,因此被尊称为“活菩萨”。

张化孙于赵禥咸淳三年(1276年)无疾而终,享年93岁。他葬于福建省上杭县北乡深坑尾西洋村的李屋背后大坪岗,山形为金盘载珠。他的墓葬分为申山寅向兼坤和丙申丙寅两个分金。

人物生平

家世显贵

张化孙,字传万,号天衍。是南宋福建路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今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人。

赵昚淳熙二年二月十二子时(1175年2月12日)出生。是张姓得姓始祖张挥的139世孙,父亲是福建路建宁府知府张扬德,嫡母是慈柔娘巫氏,生母是慈仁娘李氏,继母是慈懿娘汪氏(皆为朝廷敕封恭人)。

官拜知府

张化孙是南宋时期的岁贡生。赵惇绍熙年间,进士及第,官拜长汀县知府。

赵扩嘉泰四年(1204年),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到上杭县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镇茜黄村),建宅于上吉街。

政绩显著

张化孙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兴利除弊,顾及百姓疾苦,政绩显著,为百姓所爱戴。后来,又与抗元英雄文天祥交善,义举抗元。

娶妻生子

张化孙为官期间,先后娶慈大娘陈氏念二娘(嫡妻)、惠二娘阙氏念四娘(平妻)、悫三娘何氏二四娘(平妻)3位恭人(皆为朝廷敕封恭人),共生18个儿子。18个儿子又一共生了109个孙子,期中绝大部分向外搬迁,其子孙后裔分散在海内外。

致仕回乡

赵昀淳祐年间,张化孙以中宪大夫致仕,回乡养老。晚年期间,乐善好施,救济百姓,修路筑桥。又精通《周易》,擅长歧黄之术,常常为百姓免费治病,因此被尊称为活菩萨。

无疾而终

赵禥咸淳三年(1276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三岁。葬于上杭县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上杭县白砂镇茜黄村)李屋背后大坪岗,山形金盘载珠。分金为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

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十一日,张化孙后裔以原山向分金改葬。

康熙帝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二月初五日又重修。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七月十四日再次重修。

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初一日,以原山向分金加修石板坟。

1995年,张化孙海内外的子孙齐聚,重修祖坟。又立十八墓表,以示十八房子孙后裔。

1996年,上杭县政府将张化孙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陈氏、阙氏、2位恭人墓地

慈大娘陈氏念二娘、惠二娘阙氏念四娘合葬于距离张化孙墓地一公里外的水尾观音(又称神仙坑,位于今宁化县曹坊镇官地村境内),山形飞凤展翼。分金为丙山兼巳。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端午节日戌时重修。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年(1805年)五月二十六日寅时,以原山向分金改葬。1996年,上杭县政府将慈大娘陈氏恭人、惠二娘阙氏恭人合葬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悫三娘何氏念六娘恭人葬于神仙冚(今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境内)。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张化孙墓

张化孙墓,在上杭县白砂镇茜黄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又称“倒插金钗”自然造型,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碑石上书:“诰赠中宪大夫清河张姓大始祖讳衍字化孙号传万之墓”,碑石右下方镌刻有“十八房重修”字样。据载,墓地曾先后进行过5次维修:明万历43年(1615)、清康熙11年、清乾隆17年(1752)、爱新觉罗·旻宁18年(1838)和最近一次1995年开始全面整修。陈、阙恭人墓距张化孙墓地一公里左右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公鸡展翼”(又称“飞凤展翅”)自然造型。

清雍正三年(1725)更修。

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按原山向分金更葬。

1995年开始,与张化孙墓同时全面整修。

1996年,上杭县政府将张化孙墓和陈、阙恭人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今,已有7万多张化孙后裔前往祖地祭祖,主要有:广东省汕头、汕尾市五华县梅州市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兴宁市丰顺县从化区新丰县紫金县海丰县陆丰市深圳市、惠东、惠来、饶平、潮州、东莞、河源、揭西、肇庆;江西省万载、兴国县会昌县瑞金市南康区遂川县赣县区于都县萍乡市安远县修水县铜鼓县上犹县寻乌县永丰县吉安县崇义县泰和县福建省漳州、诏安县、平和、南靖县长汀县武平县永定区连城县龙岩市漳平市上杭县浙江省云和、龙游县湖南省浏阳;贵港市;台湾省屏东、基隆市台中市桃园市台南市台北市高雄市、丰源、云林县以及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

后世子孙

据查,台湾现有700万客家人(占台湾总人口30%)。在台湾的十大姓氏(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中,张列第四位,总数达10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自称是上杭张化孙的后裔。据上杭张化孙研究会统计,海内外张化孙裔已有上千万人,遍布闽、粤、赣、湘、浙、桂、香港、澳门、台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凡有客家人的地方,都有张化孙的后裔。他们敬称张化孙为鄞江始祖(汀江旧称江)。因其上祖张(字彦仲,系得姓始祖张挥的103世孙),西晋时曾为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至江左(南京市一带)任职,其裔孙又从江左继续南迁,张化孙系其嫡传,其后亦称张化孙为“鄞江始祖闽粤江左流传”。

二、张化孙不是入闽一始祖,为何成为播迁四海张姓裔孙的大世祖?

据谱载:从得姓始祖张挥算起,136世张端(亦有谱称118世,但本文按上杭县太拔镇爱新觉罗·旻宁八年《张氏族谱》和多数张氏谱牒资料世系排列)是入闽一世祖。按吊线谱下来,137世仲祥,138世宾国,139世杨德。张杨德生3子:长化龙,宋解元,未迁;次化孙,宋贡生,赐进士赵昚时中宪大夫(正四品官);三是化凤,宋武举,迁福州市。张化孙是张氏140世,即入闽世祖张端的第五代。

张化孙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十二日子时,薨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寿93。原住宁化石壁村。19岁(1194)结婚,迁居上杭县

从张端(1118-1119)入闽居宁化县开始,到第五代十国张化孙迁上杭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在宁化前后五代共84年;

上杭设县是宋淳化五年(994),县治定迁郭坊(即今址)是南宋乾道四年(1168)。张化孙是在上杭迁新县城7年后在宁化出生的,他迁入上杭时,上杭迁今县城已34年了;

张化孙18个儿子,其第四子祥云生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他是张化孙迁上杭后第八年所生,当时,张化孙34岁。其十八子定云生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当时张化孙已55岁;

张化孙享寿93,其中,在宁化县度过27年,在上杭县66年。

从上述时间表可见,张姓从张端入闽开始,在宁化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逐步安定下来。到第四代张杨德,虽然是单传,但由于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教育,崇文尚武,三个儿子,化龙是解元,化孙是进士,化凤是武举,一个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家庭逐步显露出来。上杭地处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宋淳化五年(994)上杭设县以后,由于天时、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上杭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当时,县署、城垣建设已井井有条,寺庙、聂氏宗祠、住宅建筑已很精细,建筑技术达到相当水平,所需建筑材料基本上都能自己生产;矿冶业相当发达,紫金山生产的黄金,宋皇年间(1049)已向朝廷交纳贡金167两(合5219克)。南宋以后,汀江航运迅速发展,航线上可通回龙,下可达峰市,改肩挑漳盐为船运潮盐,汀江逐步成为闽粤赣边境物资流通的黄金水道;就在张化孙迁居上杭这年(1202),县人用木刻刊印了第一部《上杭县志》。上杭县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使这个地方成为张化孙定迁的首选之地,上杭亦为其裔孙进一步向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研究

张化孙18个儿子(十八房联诗:“吉庆祯祥集,从龙福自绵。景星卿帝阙,倬彼定——名云。”),108个孙子,裔孙不但棋布闽粤赣湘浙桂广大客家地区,而且辐射到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福州市南平市建阳区等闽北方言区,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及地区,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现在,许多客家学者把它称为“张化孙现象”进行研究。张化孙现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开拓进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品质,而且,扬弃了山区客家人较为保守封闭、轻视工商、不善于经营的弱点,把“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订在“家规”之中,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勤于创进的精神特质,因此提高了族群的整体素质。精神境界的飞跃,促进了张姓族群的开拓创业,充分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进取和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

目前,对张化孙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族谱资料。上面提到的像赞、族诗、遗训诗(内八句、外八句)、十八房联诗以及墓联等,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

张化孙家族是一个富有生气的长寿之家。张化孙93寿,陈恭人89寿,阙恭人88寿。前面提过的四子祥云72寿,十八子定云92寿……。张化孙18个儿子,18个儿子又生108个孙子,平均每人6个儿子。这个家族之所以健壮长寿,子孙满堂,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外,张化孙及其后裔尊重祖德祖规,对“百忍”、“孝友”身体力行,所以德重乡邻,福寿全归。“清河堂”是张姓郡望总堂号。清河是张姓始祖张挥的居住地,郡始设于汉初,治所清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张氏族谱和一般谱历史学籍,都以清河为张氏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堂号。张氏还有一个堂号——百忍堂,是典故堂号。据谱载:118世祖张芬才,名公艺,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卒于李隆基开元六年(738)享寿158岁,目睹九世同堂,举家3000多人合宿九栋一围的千余间平房里。大门额刻有“百忍庐”三字。相传开元廿二年(734)唐玄宗李隆基曾微服出访,进了“百忍庐”,看了挂于前厅中堂的《百忍歌》,目睹公艺九世同堂不分家的罕举,说:“真是天下第一家呀!”后来特地御赐“天下第一家”金匾,从此,只要看到门额上刻有“百忍堂”或“百忍留芳”字样,不用问,便是张姓人家了。张公艺的人生哲学,可以归纳为一个“忍”字。据说他曾著《百忍全书》一套,并编成《百忍歌》让子孙鉴戒。“忍”字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告诫族人要行善积德,以和为贵,避免械斗,并视酒、色、财、气为衰败之根源。上面说过,张化孙及其家族就是以《百忍歌》作为行为准则,遵循“忍”字哲学的。从118世张公艺,到140世张化孙,张氏家风是形成长寿家族的一条重要原因。

二是不守旧。张化孙打破客家人“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当代就让16个儿子外迁发展,迁最远的十六子陈汉章,迁徽州。当时留在父母身边的四子祥云,从第二代亦开始外迁,其裔孙现在发展最迅速,已遍布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县潮州市汕头市广州市于都县兴国县吉安市上犹县,湖南浏阳,云和县,台湾屏东等30多个县市,其后裔在台湾屏东市已发展到数万人,建有化孙公祠和万三公祠,每年都有举行较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张姓裔孙外迁线路,多是向平原、向沿海地区发展。这就把山区客家人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传统精神,与滨海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结合起来,走上开拓创业不断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是他们重视教育,“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其父张杨德,曾任河北省太守,张化孙,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他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人生理念,无疑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张化孙和他的后裔,对上祖是非常崇敬和引以自豪的。浓厚的宗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崇文尚武,“学而优则仕”。客观上为他们外迁和族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张化孙像赞中,有句“修宗谱,报本不忘”。纂修宗谱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现象,它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张化孙重视这项工作,这也是其家族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化孙三兄弟,都是官宦之家,不可能没有后代,问题在于化龙、化凤没有一代一代通过族谱把世系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而张化孙重视纂修族谱,裔孙连续不断地把家族的情况详细记载了下来。现在,不少张姓人家,因为缺乏资料,千方百计从张化孙世系中去连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问题。现在,上杭白砂镇茜黄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的张化孙墓,与相距一公里左右官地村水尾神仙坑的陈、阙恭人墓已整修一新,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布海内外的张化孙裔孙,每年都络绎不绝地前往敬香叩拜,深表一份心愿和敬仰。从此可见炎黄子孙李湛报本的深远渊源,因而也可见研究张化孙及其传裔的现实意义。

附录

附一、张化孙18子108孙(按次序排列)

1、吉云——腾凤、腾盛、腾光、腾兰、腾蛟、腾桂

2、庆云——腾侣、腾佐、腾佑、腾位、腾伸、腾伯、腾伍

3、祯云——腾、腾信、腾、腾侃、腾例、腾光、腾侯、腾俊、腾希

4、祥云——腾先、腾福、腾千、腾林、腾寿、腾辉、腾万

5、集云——腾仕、腾仁、腾任

6、从云——腾升、腾陛

7、龙云——腾纯、腾宏、腾绅、腾

8、福云——腾义、腾羲、腾辟、腾羡、腾羔、腾美

9、自云——腾贞、腾貤、腾贯、腾货、腾贵、腾则、腾

10、绵云——腾越、腾起、腾超、腾赴

11、景云——腾椿、腾柱、腾楠、腾松、腾槐

12、星云——腾东、腾杰、腾杞、腾柏、腾析、腾

13、卿云——腾旺、腾旭、腾升、腾昭、腾时、腾、腾智、腾、腾晶、腾暄

14、帝云——腾望、腾明、腾朗、腾

15、阙云——腾官、腾宗、腾宋、腾安、腾、腾宝

16、陈汉章——腾孟、腾季、腾、腾学、腾子

17、彼云——腾玉、腾、腾和、腾瑶、腾禹、腾瑛、腾科、腾益、腾诚

18、定云——腾芳、腾芬、腾莜、腾英、腾茂、腾菁、腾华、腾先

人物评价

张化孙不但自己诗书博览,忠孝名扬,更是治家有方。他十分重视做好对家族成员的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后人以上祖为榜样,自强自立,开拓创业。一方面提倡读书,崇文尚武,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另方面又士农工商并重,不断开拓生存空间,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家族网。

在上杭张化孙祠里,有一副奇特的嵌字长联(此联在各地的张化孙裔分祠中,普遍都有张挂):“赐姓自黄帝,大儒一人、铭垂两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蝉七叶,悉是清河族派;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此联把张姓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词,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从黄帝赐姓张挥开始,有张仲、张载张良张说张飞、张华、张安世张果老张九成张方平张公艺张九龄张鷟张道陵等各类人物,既有公侯、将相,亦有名士、神仙等,一字讲一个故事,一位或几位张氏上祖名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业绩,既培养宗族的自豪感,又以此典范激励后人,使上祖成为后人崇拜效法的偶像。

张化孙对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鸿规,极为尊重,身体力行,所以,他德重乡邻,福寿全归。他把张姓源流、迁徙、家风、家训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遗训诗(俗称“外八句”,亦称“族诗”)中:“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百忍家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诗中所选的典型,既有个人(张公艺张九龄、张仲),亦有群体(汉、唐两朝张姓人物)。从宗族伦理角度上看,这三个人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在很多张姓人家,还以“百忍”、“金鉴”、“孝友”作为堂号,作为联语。汉、唐两朝,既是我国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也是张姓人物文治武功最为显赫的朝代,可见张化孙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和严格要求。和“外八句”相配套的还有一首五言八句字辈诗(俗称“内八句”):“化云腾上昊(hao),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龙。”这是张化孙从自己开始,往下40代亲定的字辈安排。张化孙去世700多年来,湖南浏阳、于都县、上杭太拔的裔孙,恪守这个字辈安排。太拔裔孙如今已发展到33代,“开”字辈已有20多人。据说,张化孙要求子孙把“内八句”和“外八句”作为族诗熟背,代代相传至今。按字辈诗规定的顺序取名,长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产生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和亲和力,不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孩开始就通过听长辈讲故事、说家训,生动形象地接受上祖业绩教育,培养宗族的自豪感,激发开拓创新、光宗耀祖、敢为人先的不断上进精神。背诵“内八句”和“外八句”。张化孙家族,还把《百忍歌》(附二)作为家训流传,在每家厅堂正中悬挂油漆鎏金的《百忍流芳》牌匾,作为和亲睦族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谈古说今,虽非尽善尽美,但在处理睦邻、人际关系、家庭问题上,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以上可以看到,张化孙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阶级。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对子孙的要求,希望子孙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过宗谱、家规、遗训和编排字辈等体现出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族文化内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风,另方面,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束缚。横披:积厚流芳(这是张化孙墓地早期使用的对联横披)。墓地现用的对联,系按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重修墓后使用的对联:派盛清河绵世泽,支蕃闽粤振家声。横披:克昌厥后。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