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 :中国文化传统习俗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4

扫墓,是中国文化传统习俗中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因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也称为拜山。

扫墓的习俗,在商代已见端倪,当时人们逐渐开始有了祭拜祖先的意识,真正形成为文化习俗和西周祭祖活动密不可分。到了汉代,祭拜皇陵成为供奉帝陵的礼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扫墓则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直到唐朝寒食节清明节结合后,扫墓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清明扫墓,并被纳入国家礼仪体系。进入宋代,扫墓这一习俗得到了官方进一步的认可和规范。宋代政府明确指出寒食节人们必须回家拜扫祖先,但不得借故逗留超过五天。明清时期,扫墓习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仪式形式也更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献花、烧纸钱等活动外,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酒水,带到墓地供奉在亲人的坟前,以示祭奠。

在中国北方,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被统称为“三大鬼节”。人们在每个鬼节扫墓时,所表达的寓意各不相同。现代社会提倡更加文明、环保的扫墓形式。例如“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音乐祭祀”“放飞思念”等。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出现网络扫墓等新型祭祀方式。

名称及含义

扫墓,其习俗由来已久,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因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也称为拜山。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历史变迁

风俗起源

扫墓的习俗,在中国商代已见端倪,真正形成为文化习俗和西周祭祖活动密不可分。西周时重视葬俗,设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聚族而葬的邦墓。《礼记·檀弓下》记载颜回仲由的对话中,曾提及“哭墓”“展墓”“式墓”,前两者就是扫墓,而“式”即“轼”,即车前扶手横木,轼墓就是凭借车前扶手横木向坟墓行礼,以示敬意。

在《孟子·离娄下》中,有一则讽刺故事揭示了早在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就已存在“扫墓”这一民俗活动。故事讲述了一个齐国人,他尽管出身贫贱,但每次外出后总是酒足饭饱地回家。面对家中妻妾的质疑,他总是谎称与显贵共餐。然而,真相最终被揭露:这名男子实际上前往墓地,向正在祭扫先人的人索要食物。此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卑下,因而成为人们的笑柄。该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虚伪行为的鄙视,也无意中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扫墓风俗。通过这个笑话,可以了解到扫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风俗普及

在汉代,祭拜皇陵已经成为官方的一项正式仪式,每逢四时佳节便会举行,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扫墓则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到了唐朝寒食节期间扫墓的习俗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奉行。李隆基在位期间,即开元二十年(732年),通过诏书将寒食节上墓的做法正式纳入国家礼仪体系,并确立为“五礼”之一,这标志着扫墓活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成为常设的国家仪式。据《唐会要》记载,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政府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共放假四天,后逐渐增加至李豫时期的五天,李适时的七天,而李恒更是下令出城扫墓的时间“不限日数”。

进入宋代,扫墓这一习俗得到进一步的官方认可和规范。《宋会要》记载,在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九月十七日,有诏书规定官员在先人忌辰和四时令节可以回家扫墓,并明确指出寒食节人们必须回家拜扫祖先,但不得借故逗留超过五天。在中国北方地区,民间传统上一年中有四次主要的扫墓活动,分别在寒食节、荐新(麦熟时献上新鲜食品)、中元节冬至期间进行。在这些习俗中,尤以寒食节的扫墓活动最为重要和隆重。

在明清时期,扫墓习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仪式形式也更为多样化。通常,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美食和美酒,带到墓地,供奉在亲人的坟前,以示祭奠。《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代京城的风俗:“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锭,灿灿然满道也。拜者,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文中对扫墓的全部过程作了详尽地描述,包括跪拜、酹酒,除草添土、焚烧楮锭、挂置纸饯、饮酒作乐等。除了清明节扫墓外,古人还会在春分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冬至、年终岁暮、忌日等时节祭祀祖先和已故的亲人,这些祭祀活动有的在墓地进行,有的在家中进行,各地的风俗各异。

主要分类

寒食节、清明节:清明扫墓时,人们携带各类祭品到墓地,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表示此坟尚有后人,最后再叩头行礼祭拜。此后一家人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可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环状戴在头上。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自农历七月之初,街道中就可看到,纸箔、冥衣、灵屋、线香出售。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币、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不死生物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农历七月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在寒衣节,人们担心阴间的祖先灵魂会缺少衣物,因此,在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币等常见的供品之外,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供品——冥衣。在祭祀时,人们将冥衣焚烧,以这种方式“送寒衣”给祖先。因此,农历的十月初一也被称为“烧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的“烧寒衣”习俗发生了变化,不再直接焚烧寒衣,而是转变为“烧包袱”。人们将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上面写有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以及相应的称呼,这就称为“包袱”,虽然名为寒衣节,但实际上并不包含寒衣。人们认为阴间和阳间一样,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各地的“送寒衣”方式各有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将寒衣带到坟墓处焚烧,或者在晚上在门前焚烧。而比较郑重的方式则是制作封包,将寒衣和纸币等放在封包内,并在包上写明接收寒衣者的姓名、辈分以及寄发人等信息,就像寄信或发送邮包一样。

各地风俗

山西地区

清明节期间,山西省南部地区的上坟习俗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山西南部多数地方并不燃香或烧纸,而是将冥币等物悬挂在坟头,形成了“清明坟头一片白”的特殊景象,这种习俗源于寒食节的禁火传统。相比之下,山西北部地区的上坟习俗则是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认为只有烧尽的物品才能转交到先人手中。在大同等地,白天上坟是当地的习俗,而晚上则在家中焚烧冥钱和冥帛。晋西北的河曲县等地,上坟时要带上酒肴,祭祀祖先后,便会在坟地里共饮共食,象征着与先人的共享。晋西南闻喜县等地,上坟时有一种独特的风俗,用嵌有枣子的糕饼在坟堆上滚动,传说是为已故的老人抓痒痒。而在晋中市介休市等地,上坟时的供品是形如盘蛇的面饼,回家后,这些面饼会被放在院子里吹干,然后食用,据说这样做可以治病。在晋南地区,人们在上坟后回家时,会拔一些小麦草,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驱邪,而在晋北地区,插柳条的习俗更为常见。

 福建地区

在福建闽南地区,扫墓并非只限于清明节。通常有两种扫墓日期:泉州市地区的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市地区的一些人则倾向于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进行扫墓。扫墓的方式一般是首先清理坟墓周围的环境,包括清除禾本科杂草和修剪树木,然后进行祭拜仪式,先向土地神行祭,随后向祖先祭奠。完成祭拜后,会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象征着对墓地的修缮。在清明节当天,通常不会烹饪热食,而是食用冷的春卷,这一习俗源自于寒食节的传统。在福州市,有一种叫做“纸”的扫墓方式。“匒纸”通常是指将三张纸钱叠放在一起,压在墓石上。在过去,福州人在扫墓时会在墓碑的上方或旁边放置“匒纸”,而不是一定要烧纸钱,这样做可以减少火灾风险。之后,还有“墓前饮”的习俗,即在坟地附近享用一顿简单的饭菜。福州人通常会搭配自家酿制的青红酒和事先准备好的肉光饼,夹上卤肉片或糟肉片制成的“肉夹饼”。在福州,扫墓时必备的供品之一是“菠菠稞”,俗称清明粿,其他地区也称之为蒿菜粑或清明粑。而厦门市人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供品是薄饼。在福建省地区,泉州市杜鹃花属,晋江深沪一带还妇人“哭墓”,惠安县秀涂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10天的“上巳节”,都是福建独特的清明习俗。

对于闽西客家人、广东客家人和潮汕人,扫墓时间则更为复杂,会依照祖先的远近进行不止一次的扫墓。例如,永定客家人在正月开始扫墓,一直持续到清明,对于重要的前代祖先(如“开基祖”等),则要选定日期进行祭拜;潮汕地区的部分人分为清明和冬至两祭,分别祭扫近祖和远祖。对于一些重要祖先的祭拜,在潮汕地区是颇为隆重的,合族扛着传统的竹篾灯笼上山,将备齐的祭礼铺陈在墓前,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家除草式、献花式扫墓,而成为以宗族为单位的民俗活动。

西宁“田社”

 西宁人清明节要比其他地方早,从春分就开始,俗称“田社”。从这天开始每一天都可以扫墓,一直到清明节。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田社上坟可以说是西宁市人的一次家庭团圆大聚会。还有一点和福州市的“墓前饮”差不多,就是把各家带来的上坟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只是在吃饱喝足准备回家前还有举行一个仪式,由族中长辈挑选几个比较整齐的馒头,从首辈老祖母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围着跪成一圈,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眉开眼笑。据说这个馒头是大家的一个福星,得到馒头的人就有好运到。

山东地区

招远市即墨区临朐县临清市等地在清明节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市龙口市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城区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输。齐山博山区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

海南地区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节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台湾地区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河北地区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扫墓烧纸在清明节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陕西地区

兴平市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地区

四川地区的清明包括了清明前后各十天,总共长达二十天。在清明当天或前一天,有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与仪式。如头上戴柳叶符、挂青、请城隍像祭孤、火神门祭火神、清明泡种子(主要流传于重庆地区一带)等。成都市一带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什邡市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插竹签”是清明节与四川省本地结合的特色习俗。“插竹签”指取整竹或竹片,写上所纪念的人的姓名,插在坟头,四川因竹多,因此具有这一特色习俗。

重庆地区

川东重庆、万州区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重庆人在清明这天,有吃寒食节的习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盔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猪肉丝(或鸡丝),加上香椿凉拌而成。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

浙江地区

浙江海宁县,在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在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海盐县清明节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舟山人把扫墓俗称为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节羹饭”。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除此之外还时兴“戴柳”,门窗上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着。清明过后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浙江云和县有特设的“祭神租”,每年由各房轮值,承值者在清明要备办酒席招待扫墓的族人,来的人越多越好,称作“散祭神”。有的按房分桌,房下人丁兴旺的座位不够,就站在桌角挤着吃,也高高兴兴。有的一人或两三人一桌,吃得眼泪汪汪,为本房人丁衰微而伤感。

江苏地区

江苏省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市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区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区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苏州人的清明节要插柳枝、戴柳枝。其中,插杨柳就是把折下的一二枝柳枝,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而戴柳圈简称“戴柳”,就是把柳枝条圈成一个圆圈,大小正好以套在头上为宜。戴一个柳圈,少年儿童们可以免毒、避厉疫。

湖南、江西

新建县清明节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江西九江德安一带流传着祭祖拜神时敬献一碗茶汤的风俗。清明节敬奉祖宗的牌位,或祭扫祖宗坟墓时,除了摆放各种祭品之外,还要斟上一杯茶,且往往要选用最好的茶叶。人们认为,敬神后的茶能够消除病痛,保佑人健康。在赣县流传着用面团制作成“鱼肉”祭祀先人的习俗,制成的祭品名叫“食贡”。与一些地方大鱼大肉祭祀的铺张相比,赣县食贡因其“素”而显得与众不同。清明节前后,江西省各地大多都有用艾草或者食用野菜制作食品的习俗,被称作“尝青”。《玉山县志》写着“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据民俗学者介绍,江西各地制作各种米果团子,都是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

广西、广东

横州市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市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乳源瑶族自治县清明节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清明节不可少的祭品。清明节日前后,许多外地游子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烤乳猪就成了他们念念不忘的美食。

上海、安徽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区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清明节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野鬼”。在合肥市,上坟活动在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须在午后。上坟祭祀前,先给坟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坟头上加盖碗状土块,共两块,小的一头相对置,放于坟头上,谓之“坟帽子”。其间压一红纸条,谓之“阴联”。然后在坟冢前摆放祭品,通常为酒食及死者生前爱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还以猪、羊、整鸡、整鱼等物作祭品,但多数以纸扎品代替。

印尼华人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他们认为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印尼华人认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印尼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宗亲们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华人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纽约华人过清明节的方式不同。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其他国家扫墓

日本

日本人扫墓不是在清明时节,而是在春分秋分和每年8月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春分和秋分,每年两天日夜时间长短相同,在日本被称为“中日”,春分和秋分和前后两天合起来为佛教所说的彼岸。日本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人死了还活在彼岸,在彼岸之日的春分和秋分扫墓祭祀,可以和死去亲人的魂灵相聚。每到盂兰盆节,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天至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和祭祖。去墓地扫墓,日本人一般会献上鲜花,大多是菊花或是白色的花,此外还有水果等,摆在墓前,如果死去的亲人爱喝酒和抽烟,日本人会把酒和点着的香烟摆上,然后闭目作揖,在心里向祖先汇报家里的状况,也有的日本人念经,一边诵经,一边在心里向祖先汇报现状,祈祷保佑。

法国

在法国,这个以天主教立国的国家,对于民众来说,不论是否信仰天主教,都会在11月1日庆祝万圣节,并在第二天纪念他们的死去的亲属。大部分法国人仍然忠于传统的拜访墓地习俗,全家一起捧着雏菊花束或花盆蜂拥前往墓园扫墓悼念死去的祖先、亲人、家属,法国的万圣节如同中国人的清明节。 

现代扫墓形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