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钰 :中国抗日英烈

更新时间:2023-10-31 16:25

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四川蒲江县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

李家钰于1892年出生在四川蒲江县,先后在蒲江高等小学堂、四川陆军小学堂、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学习。毕业后被分送至川军刘存厚部任见习军官。李家钰在刘存厚响应“反袁护国”的战役中取得战功,升为营长。至1924年升任为第一师师长。1925年,李家钰在杨森发动的“统一(四川)之战”中跟随邓锡候参与“倒杨”,攻占多个防区。在此后的军阀混战中,李家钰不断发展其军事实力。1927年,李家钰接任四川边防总司令一职。1932年-1933年,李家钰参与刘湘与刘文辉之间的“二刘之战”,李家钰依附刘湘率部进攻刘文辉的防区,取得胜利。1933年10月,李家钰率部三万余人前往营山县蓬安县等地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其部在与红军的多次交战中败退,伤亡逃散官兵约6500人。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家钰率第47军第104、179两师出川抗日。李部抵达山西省后布防晋东各镇,李家钰率军直机关守备长治市。1938年2月,日军对长治发起进攻。守城官兵与日军搏斗两昼夜后李军弹尽粮绝,长治失守,官兵伤亡共千余人。长治战后,李家钰军调移至平陆县,守备卫茅津渡、太阳渡以牵制日军南渡黄河。李家钰在山西抗战期间,与中共军队友好相处、协同作战。在中国国民党掀起的多次“反共”高潮中保持中立态度,坚持认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抗日就对”。同时十分注意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严禁部队扰民。在日军占领华北地区大部、封锁黄河北岸渡口后,李家钰部移防渑池县新安县一带。1944年3月,新乡市开封市一带聚集大批日军。当日军逼近新安时,战区长官蒋鼎文洛宁县撤退,李家钰部也随之撤退。5月21日,李家钰得知第39集团军高树勋部被日军追击后,决定前往阻击日军以掩护友军。李家钰率部行至陕县秦家坡时遭遇日军伏击,战斗中李家钰中弹身亡,终年五十三岁。

1944年6月22日,国民政府追封李家钰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其灵柩安葬于成都市的墓园内。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其墓园。李克熙对父亲李家钰的评价是:“先父是一个旧军人。在旧社会经历了曲曲折折的道路,最终选择了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而为国捐躯的道路。实践了他“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遗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2年李家钰出生于四川蒲江县大兴乡窗子坝村,其父李如松有水田数十亩并兼营榨油坊,生活较为富裕。李家钰幼年就读私塾,13岁进入蒲江县高等小学堂。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高等小学堂第四期。李家钰自幼好读诗书,天资聪慧。1911年李家钰从陆军小学堂毕业后以学生军的身份参加“四川保路运动”。1912年,李家钰升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学习。次年,四川省各界的“反袁活动”遭到政府的镇压,他和部分学员离开学堂,辗转抵达当时革命活动高涨的京沪地区,进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二次革命中,李家钰加入柏文蔚的将校团,参与“龙华之役”。1914年李家钰回到四川,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学习,次年毕业后被分送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任见习军官。

1916年初,护国军总司令蔡锷率第一军主力从云南省攻入四川一带。川军第四师师长刘存厚率部响应“反袁护国”即的号召,与蔡锷领导的滇、黔军共同作战。2月中旬,护国军在四川省沪县和纳溪区等地与北洋军曹锟张敬尧部相遇。李家钰随部奉命坚守要隘马鞍山市,因战功晋升为营长,之后升任第三师第十二团团长、第六旅旅长。1924年升任第一师师长。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四川)之战”,李家钰随邓锡候参与刘湘等部“倒杨”。李家钰先后攻下荣昌区内江市、仁寿等县,并占据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制造不合格的半圆银币及二百文的钢辅币流通市场,从中获取民财。之后在四川军阀连年争夺防区的混战中,李部发展为六个混成旅,占有遂宁市安岳县乐至县潼南区资阳市新津区等县。李家钰在防区内自委官吏、就地筹饷、摊派赋缴、预征田粮、估提盐款,掌控防区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同时生产武器、举办军事训练班以发展军事实力。1927年,原四川边防总司令赖心辉刘文辉等人扣留,被迫通电辞职,李家钰遂接任四川边防总司令一职,成为川军中“军官系”的首领。1932年-1933年,四川军阀刘湘与刘文辉之间爆发“二刘之战”。李家钰依附刘湘,率部九万余人进攻刘文辉的防区。在刘文辉的岷江江防被突破之后,李部将刘文辉所辖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生俘。

围剿红军

早在四川军阀连年混战之际,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湖北进入川北,在嘉陵江上游的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市宣汉县达州市等地建立起“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政权。1933年7月7日,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各军。10月,刘湘委任李家钰为四川“剿匪”第三路军总指挥,罗泽洲为副总指挥,令李率部三万余人由遂宁市资中县驻地出发,前往营山县蓬安县,配合各路军进攻川陕红军和苏区。11月下旬,李家钰率一、三、四混成旅到达营山、蓬安,联铬当地袍哥土匪组织“剿匪游击队”配合本部行动。1934年1月12日,第一混成旅刘吉平团在仪陇鼎山附近高地遭遇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反击,伤亡官兵三百余人。六月中旬左右,李部到达思哥嘴、胡家坪、方山寨至通江河一带后停止前进,开始构筑工事防守。9月2日,李所辖罗泽洲部防守的铁匾山阵地被中国工农红军攻陷。李家钰遂沿白杨河,板橙垭分左右两路向龙吼山方向撤退。右路纵队退至沙牛坪时遭到红军腰击,伤亡惨重后溃逃。9月13日,李部在巴中东右垭口遭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攻击,四个团折损,全军被逐出巴中苏区,退至二龙场和天池场。

1935年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集结了十二个团的兵力准备进攻陕南孙蔚如部。李家钰、罗泽洲企图乘机攻战仪陇县巴中市。罗泽洲率先进攻仪陇以左苍溪县以右地区。此时红四方面军停止了对孙蔚如部的进攻,回师川北策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入川。2月中旬,罗部推进至方头寨、玉盘山、凤青山一线时,遭到中国工农红军赤卫队攻击,罗部败退蓬安县,伤亡五千余人。罗部遭遇打击后,李家钰遂严令各部死守阵地,稳进稳退。3月底,仪陇附近红军西渡嘉陵江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李家钰遂进入仪陇县整顿残部。5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达茂县土门,欲与中央红军会师川西北藏区。李家钰奉命移防灌县、汶川进行堵截。李部在进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桥沟时,被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突破防线,李部营长耿伯萍淹死于岷江,全营覆没。随后李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团在理番岭岗山受到红军袭击,团长龚彬临阵脱逃。战后李家钰受到蒋介石的训斥,盛怒下将龚彬枪决。此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中,李家钰部参战军官约31400人,伤亡逃散官兵约6500人。

1935年10月,蒋介石在中央红军离川北上后,从地方军阀手中囊括了四川省军政大权,开始整顿裁汰川军。原有二十余团的“四川边防军”被蒋介石缩编为两旅四团建制的一个师。李家钰出任陆军第104师中将师长兼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戍守西昌市大凉山等地。11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逼名山区雅安市,李部在百丈一线同红军接火。1936年2月,红军西撤甘孜藏区,李率部就防西昌。此时蒋介石为牵制西康省刘文辉,将川军再次整编,恢复李部军的建制,委任李家钰为陆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于11月9日在成都就职。其所辖第104、178两个陆军师,仍驻守西昌。

出川抗日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家钰当即致电国民政府请求出川抗日。同年8月蒋介石密电川军抗日。李家钰部被编入新组建的第22集团军战斗序列。李接电令后率第47军第104、179两师约18000兵力,于九月初从西昌市出发,到达成都市集中。李家钰及其所部出席了先后在成都、新都区举行的“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和“新都抗日誓师动员大会”。李家钰在大会上发表讲演并赋诗一首,诗曰:男儿持剑出乡关,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随后李家钰率部开赴前线,到达西安市后接到山西省绥靖主任蒋鼎文转达的蒋介石电令,旋即前往山西前线救援。

1937年12月李家钰部抵达山西,列入阎锡山第二战区战斗序列,布防于晋东的东阳关、黎城、潞城区长治市、长子、壶关县等城镇。晋东重镇长治由李家钰率军直机关和第104师李克源守备。1938年2月,日军十八师团主力及伪军一部由武安市涉县攻占东阳关,由黎城、平顺县对长治发起进攻。李家钰令将士据城固守,日军以飞机火炮轮番轰城后从被炸开的缺口进入,守城官兵与日军在街巷进行搏斗,双方激战两昼夜后李军弹尽粮绝,长治失守。李军杨岳岷营长、杨显谟连长牺牲,官兵伤亡共千余人。长治战后,李家钰军被调往绛县翼城县一带,展开数月的游击战后奉调移至平陆县,进击运城市夏县,协同友军布防中条山及运茅大道两侧,守卫茅津渡、太阳渡,牵制日军南渡黄河。1939年夏李家钰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同年冬再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14、第17、第47三个军。

李家钰在山西抗战期间,吕振羽朱德率领的八路军友好相处,协同作战。两军同属第二战区。第二战区组织反攻太原市时,李家钰曾在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战斗。早在1938年春,李家钰邀刘伯承在长治军部住了一周,并请刘为第47军营长以上的军官讲授游击战术。同时李家钰派遣其副官孟德富、营长樊德厚等十余人前往第十八集团总部学习游击战术,学成后李家钰要求受训人员在实战中推广使用。李家钰与中共领导的地方抗日游击队协同抗日,日军攻占晋南平陆县城时,李家钰率第47军与中共地方武装密切配合,收复平陆县城及多处据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后,李家钰对此采取敷衍的态度。1940年春,朱德总指挥赴洛阳市开军事会议,路过李家钰驻地时,李特派一连士兵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次日,李家钰派遣一营士兵护送朱德通过封锁线,安全到达黄河渡口。李家钰在与朱德、刘伯承的接触交往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了解较多,并且李家钰部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遭到打压,因此在山西省抗战的几年中,尽管中国国民党掀起多次“反共”高潮,李家钰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坚持认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抗日就对”,坚持与18集团军协作抗日。

日军占领华北地区大部、封锁黄河北岸渡口后,李家钰于1940年4月由晋城市南渡黄河,负责闵乡至渑池县一段黄河防务。1941年冬李部东移,改守渑池—新安县—孟津沿河防线。李家钰率师爷沿线勘察加强工事,组织火力网与北岸日军对峙,并派出部队北渡黄河深入日军据点开展游击战,炸毁敌日军碉堡,夺取轻、重武器。在抗战过程中李家钰逐渐认识到民众的作用,因而十分注意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严禁部队扰民。第36集团军总部移驻新安时,正遇当地遇灾歉收,他便下令“厉节军粮,移济民众”。1942年河南省遭遇蝗灾时,李家钰令其部在新安、北治、关水磨地区的驻军协助当地农民消除蚱蜢

战死疆场

1944年3月,大量从黄河北岸各地和东京抽调而来的日军集结于新乡市开封市一带,伺机而动。李家钰在抗日战争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主张“先发制人”,使用飞机轰炸邙山头地,但此建议未被蒋鼎文采纳。4月18日夜,日军渡过难中牟河后迅即以大量兵力攻占了郑州市,逼近洛阳市。5月9日,日军第一军独立第三旅团和步兵第59旅团从渑池县渡河,新安的中国军队面临东西夹击的危机,战区长官蒋鼎文便由新安向洛宁县撤退。李家钰令第104师吴长林集结开赴石寺镇、云梦山一线占领阵地,阻击日军东进。同时率总部由新安越过陇海铁路,南迁至东华沟。12日,渑池方向的日军已东进之云梦山,陇海线上的英豪镇也发现日军踪迹。此时孙蔚如集团主力正由马屯向新安行进,李家钰遂抽调第178师彭仕复团前往铁门西南五马廉沟及牛心寨附近占领阵地,掩护孙集团军安全通过新安。

5月13日,李家钰率总部朝西南方向转移至赵峪,与裴昌会、孙蔚如会和。5月17日,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维续西进。行至距河底村约三里时,遭遇炮火袭击。李家钰令部下侦查地形,部署战地位置。他与先后到此的刘勘、谢辅三、张际鹏、胡伯翰诸将领会晤,商议在战区长官去向不明的情况下,如何统一行动、统一指挥,李家钰表示:“窃愿殿后”,掩护各部向西转移。5月21日,从陕州区渡过黄河的一部分日军,正追击第39集团军高树勋部。李家钰决定提前出发沿途阻击日军,以掩护友军。李家钰率总部行至陕县秦家坡时,遭遇日军骑兵部队伏击,战斗中李家钰连中数弹失血身亡,终年五十三岁。同时牺牲的还有总部少将副官处长周鼎铭,少将步兵指官陈绍堂,总部随行官兵二百多人亦大部份牺牲。6月22日,国民政府追封李家钰为陆军上将。李家钰灵柩运回成都市后安葬于成都市南郊红牌楼广福桥的“李上将墓园”内。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拨款重新修整他的墓园。

相关事件

交通

民初的蒲江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文化不发达。境内只有一条川藏公路,全县大宗物品的输送依靠竹筏,人民生活困苦。1930年李家钰为四川边防军总司令,一次回乡省亲发现蒲江县交通落后,县内无较宽的公路,物资输送困难。为了改变蒲江县的交通,李家钰先后安排修建了及永定桥、大兴场街路面和浦新公路。永定桥位于在高河场,横垮临溪河之尾,原是邑人吕彪等募建。该桥为翻水桥,原是蒲江县到省城的官道要桥,洪水季节行人不能通过。1931年李家钰拨款2000元,将永定桥重修为石拱桥,定名为“高河大石桥”。大兴场街修筑前都为土路,雨天行走不便,李家钰捐资修筑,委托李鼎新负责,以砖石铺砌路面。浦新公路原是蒲江县通往成都的一条古驿道,路面为石板,路幅只有三市尺。1939年9月李家钰指派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师教导旅旅长李宗昉修筑浦新公路。次年,李家钰主持成立浦新马路办事处,指定新津征收局划投15000元作修建浦新公路费用。修建后的浦新公路长44公里,宽3-5米。

教育

1931年李家钰蒲江县大兴场口捐资开办“其相小学”。学校常设四个班,学生六十人左右,来自大兴场口及附近几个乡。其相小学废除体罚,教学注重实践,同时为外地学生提供宿食。1933年,西崃场开办临溪小学时因资金困难受阻,李家钰便捐款1000元。该校于1935年春建成,命名为临溪乡小学1933年蒲江县开办蒲江初中时,李家钰捐田二百余亩,1940年李家钰以其夫人安淑范名义,捐资二万元,为县立蒲江初级中学修建教学楼两座,并购置一批书籍、图表、桌椅、板凳,解决学校教学困难。

人物评价

1944年6月《新华日报》发表《悼李家钰将军》的短评:“中原大战,颇多进出。然我战士英勇,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得到全国尊敬的。”

1944年6月9日川军将领邓锡侯在接受《健康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李家钰的评价是“其相爱民恤士,素以善战知名,其相治军作战精种与杀敌报国气概,素所深,力战殉职,流芳千古”。

1944年7月10日国民政府在其发布的褒奖令中,称李家钰:“器识英毅,优娴韬略,早隶戎行,治军严整。”

李克熙对其父亲的评价是:“先父是一个旧军人。在旧社会经历了曲曲折折的道路,最终选择了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而为国捐躯的道路。实践了他“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遗言。”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文字

挽联

李家钰夫人安范淑挽:马革裹尸还,是男儿得意收场。亦复何恨,惟怜老母哀颓,养生送死,瞑目尚余了难愿。鹃声题血尽,痛夫子招魂不返,奚以为清,犹若诸孤幼稚,衣食教海,伤心空剩未亡人。

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挽:爱国绾军符,共济时艰资右臂,死后明战志,痛当河曲失干城。

四川各县旅省同乡会联合办事处再宗花等挽:为民族争光荣,与国家争存亡,前敌声威资坐镇,比汾阳之勋业,继武侯之遗志,全川父老望旌旗。

行辕主任兼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张群挽:孔旦成仁,孟日取义,一死遏横流,万里忠魂归故士,上为日星,下为河岳,千秋传壮烈,九天灵爽佐中兴。

题词

诗歌

1944年柳亚子《李其相将军挽诗》: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忽报将星颓。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长弘动地哀。军令未用诛马谡,恩论空遣重曹丕。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祠堂锦水隈。

1944年背德培作《悼念李家钰将军七律二首》其一:从容百战运龙韬,万里关山拥节旄。子弟八千多杰士,书生几个是英豪。幽燕北顾严刁斗,河洛东方挥羽毛。得败秦坡何足计,千秋汗简铸勋劳。其二:海水横飞势太狂,特军赴敌历星霜。黄河曲折流天上,王屋青苍倚太行。塞外风云擒李广,秦中岁月老文长。生死同是还乡路,一到临溪一断肠。

1945年唐明昭《其相上将殉国周年志悼》:金戈电耀出秦关,转斗摧锋豫晋间。曾具虎头食肉相,真成马革裹尸还。人亡一载邦犹瘁,功立千秋血尚斑。每念龙城飞将勇,两川父老泪潺浸。

场所

李家钰故居

李家钰故居位于文翁石室斜对面的小巷中,是一幢两层中西合壁的民国建筑,墙面以青砖铺砌,屋顶白色,屋内地板采用木质。

李家钰墓地

李家钰墓地位于成都市红牌楼广福桥右侧,北距武侯祠约2公里,东距川藏公路约400余米。墓地内栽植万年青,水泥铺盖地面,并筑有2米余高的栏杆式水泥构件围墙,栏杆刷饰成白色,大门系铁栅门,门外有一条长17米的小路东连一条简易公路,环境雅静,布局合理。墓园占地近130平方米,墓冢略呈长方形,长约4米、宽3.2米、高近2米,顶部有一段呈小圆弧,墓冢表层抹以水泥,大理石墓碑略高出冢顶,碑身嵌进墓冢前壁,碑文为:“抗日阵亡将领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烈士墓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重立,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