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蔷薇科枇杷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0

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俗名卢桔、卢橘、金丸。蔷薇科(Rosaceae)枇杷属(Eriobotrya)常绿小乔木。枇杷原产于中国,后经引种在日本、巴基斯坦以色列西班牙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地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陕南等地。喜温暖湿润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

枇杷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复总状花序顶生,具多花;苞片钻形;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基部具爪;雄蕊远短于花瓣,花丝基部扩展;花柱离生,柱头头状,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果实球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桔黄色;种子1-5,球形或扁球形,褐色,光亮,种皮纸质。

枇杷既是优良的果树,也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绿化树种。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供生食、蜜饯和酿酒用;枇杷叶、花、根均可药用,有清肺和胃,降气止渴等功效;木材红棕色,可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用。

命名由来

从枇杷的名称来源来看,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说枇杷叶“其形如琵琶,故名之”。

关于琵琶名称的由来,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第二十二有批把,云:“本出于胡中,马上作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其像鼓时,因以为名。”即由批把→琵琶→枇杷的过程。琵琶本出胡中,传至中原,这时枇杷名称也就产生了。两者的年代相仿。这就是枇杷名与读音的起源。

历史记载

枇杷的名称,最初见于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世纪)所撰《史记·司马相如传》,引《上林赋》云:“……卢桔夏熟,黄甘橙楱,枇杷燃柿……”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公元前53-23年)中也提到刘彻修撰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枇杷十株”。1975年江陵县文物挖掘工作中,发掘出汉代古墓中的随葬竹内藏有生姜、红枣、桃、杏、枇杷等果品,与上述历史记载相印证,说明中国北方引种枇杷最早年限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

产区的形成与变迁

唐宋时期,枇杷主产区在四川省、湖北、陕南、江浙。明代以后(可能早自南宋以后),江浙的枇杷大大发展,其栽培已在全国处于中心领先地位。福建省早在晋代已传入枇杷,分布甚广,历史悠久。但主要产区莆田市等地枇杷近代发展起来,在清代以前未受到重视,品质也不突出。枇杷另一产区安徽省,只在1937年许承尧歙县志》才提到“淪坑、淪潭、漳潭、绵潭一带出产最多,富岱及打猎黄村亦产之。”据此可以初步认为歙县枇杷栽培历史虽长,但作为产区,也是近代发展起来的。

形态特征

冠幅

枇杷为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果树,高可达10米,树冠基本呈圆锥形或高圆头形,但因繁殖方法、品种和树龄的不同,各有差异。

根和茎

枇杷的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主根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成,在主根上产生的各级较大的分枝,统称侧根。在侧根上形成的较细根系,称为须根。

根是果树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可以把植株牢牢固定在土壤内、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贮藏部分养分,还能将无机化合物养分合成有机物质。根能合成某些特殊物质,如激素(细胞分裂素、激勃素、生长素)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对地上部分起调节作用。

枇杷为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枇杷的叶片由叶身、叶柄和托叶构成。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叶片甚大,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羽状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毫米,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长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

枇杷叶是枇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的主要器官,能够为树体各部分提供有机营养,因此,叶片数量及生理活动效能,是枇杷产量和质量的基础。由此,在修剪枝叶时,需注意避免交叉遮荫,以增加树冠的透光率。

枇杷能自花授粉受精,大部分品种自花授粉坐果率较高。

复总状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梗长2-8毫米;苞片钻形,长2-5毫米,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0毫米;萼筒浅杯状,长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远短于花瓣,花丝基部扩展;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子房顶端有锈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

果实与种子

果肉根据色泽可分为红肉类(红沙)和白肉类(白沙)。红肉类枇杷,果肉呈橙红或橙黄色,生长比较健壮,抗性较强,容易栽培,产量较高,耐贮运,可供鲜食和加工,但肉质较粗,风味稍逊;白肉类枇杷,果肉呈白色、乳白色及淡黄色,一般生长稍弱,抗性较差,果皮薄,肉质细,味甜,品质佳,适于鲜食,产量较红肉类稍低,栽培技术要求较高,成熟期如多雨易裂果。

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枇杷原产于中国,我国食(药)用和栽培枇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经引种在日本,被称为唐枇杷;18世纪后传入欧洲,现在在智利阿根廷墨西哥意大利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以色列西班牙美国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江西省、湖北、湖南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台湾。

生长习性

枇杷喜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2-15°C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因开花着果期在冬季,花和幼果的耐寒力远不如枝叶。一般花在零下6°C、幼果在零下3°C时开始受冻,所以北方不能越冬。枇杷不耐水渍,雨季积水易造成烂根,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为宜。枇杷对土壤和地势要求不十分严格,坡度20°以下,pH5.5-6.5,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为佳。

繁殖方式

枇杷多以种子、嫁接与压条方法进行繁殖,但以嫁接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

枇杷种子没有休眠期,果实成熟后采种,选择饱满、粒大、无病虫害的种子,洗净果汁,沥干水分后放入甲基硫菌灵中浸泡12小时,捞出后晾干,切勿暴晒。一般随采随播,条播或点播。培育1年后,第2年春季移栽。

嫁接繁殖

枇杷砧木应用本砧最多,此外还可用石楠榅桲。一般采用枝接,小砧木用切接或腹接,大砧木用切接,嫁接时期以春梢萌动前后为最适宜。接穗应选择生长充实,节间稀,叶柄大,芽点处覆有白色绒毛的一年生长枝,成活率高,发芽健壮。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也称高压法,通常2-3月份进行。选择优质高产、长势旺盛、无病虫害的壮龄树为母株,在其上选择生长粗壮、叶子旺盛、健壮的2-3年生枝条,在与母株不分离的状态下压入土中,待压入部位生根后剪离母株,成为新植株。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幼年期每年施肥4-5次,薄施、勤施,以氮、磷为主;成年果园每年施肥3次即可。在排水不畅的平地或黏土上,应开排水沟,有利于雨季排水。7-8月花芽生理分化期保持适当干旱,有利于花芽分化。3-4月的春旱期、9-10月的夏秋干旱期要注意灌水抗旱。每3-5年对枇杷园进行一次整园深翻,促进枇杷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枇杷根系吸收水分和养料。

整形修剪

枇杷生长性能强,易出现抽生侧枝现象,需加强修剪。枇杷树冠可采用主干分层的方式进行修剪。若枇杷园已进入高产时期,则在开春萌芽期修剪树枝;采果后,5-6月也要进行修剪。主要剪除纤弱枝条、过密枝条、病虫枝条,以进一步优化枇杷树的光照条件。

病虫害防治

枇杷的常见病害有灰斑病、斑点病、炭疽病、角斑病等。需科学栽培,增强枇杷树的抵抗力;梅雨季节做好排水管理,减少侵染性病菌的蔓延及传播;强化园内的清洁管理,及时将病枝、病叶、落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在春梢、夏梢及秋梢抽芽萌发期,喷洒可杀得进行防治。

枇杷常见虫害有黄毛虫、舟蛾天牛刺蛾科、蚜虫、叶螨、袋蛾等,可用敌百虫、灭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等进行防治。

主要种类

我国拥有丰富的枇杷种质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野生,半野生种类繁多,现介绍主要的枇杷种类。

普通枇杷

原产于我国,别名卢橘。本种为枇杷属中唯一的栽培种。常绿小乔木,树干灰褐色,叶片和花梗遍布褐色小绒毛,叶片呈披针形、倒卵形至长卵圆形,叶边缘有锯齿状缺刻,脉络明显,叶柄短。花为复总状花序,自秋至次年春渐次开放,花期长,有芳香。果实球形至倒卵形,种子2~6个,暗褐色。10~12月开花,果实次年4~6月成熟。

台湾枇杷

别名台广枇杷、山枇杷、赤叶枇杷。产于台湾省中部和广东省,为常绿小乔木。叶为披针形至椭圆形,叶缘微向外卷,具稀疏不规则内弯粗钝锯齿,叶背密被锈色绒毛,以此得名“赤色枇杷”。春天开花,果实10月成熟,近球形,较小,无毛,味甜汁多。种子1~2个。本种耐寒力弱,可作为粤、桂、闽、台、琼等高温地区枇杷砧木使用。

栎叶枇杷

别名红籽、苦樱桃。常绿小乔木。小枝灰褐色,幼时被绒毛,成叶绒毛脱落近似无毛,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叶缘具疏生波状齿,近基部全缘。秋冬开花,果实卵形,暗褐色,味苦,种子1~2个,种子繁殖可作为砧木,嫁接亲和力强,但耐寒性差。

大渡河枇杷

别名大红籽。常绿小乔木。叶缘大多锯齿状、稀波浪状。花梗被锈色绒毛。花较大,果味酸甜、且大。种子1~3个,可作砧木,其耐寒、耐病虫能力强,与普通枇杷嫁接亲和力好,可进行枇杷抗性育种,。分布于四川石棉、汉源县等地。

大花枇杷

别名山枇杷。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常绿乔木。小枝粗壮,棕黄色,无毛。叶片生于枝条顶部,叶片内卷,叶长圆形,两面无毛。春季开花,花径1.5~2.5。果大呈椭圆形,无毛或微被柔毛,果味酸甜。可鲜食也可酿酒。

窄叶枇杷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细,幼时有绒毛,不久就脱落无毛。叶革质,皮针或倒皮针形,边缘有疏生尖锯齿,嫩时两面均有锈色绒毛,不久就脱落无毛。复总状花序。花径15~18mm,白色,雄蕊10,花柱2。果实卵形。1~2粒种子。本种可作为栽培品种的矮花砧木。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枇杷叶去除杂质及绒毛可药用,味苦,性凉,归肺、胃经。有清肺,和胃,降气,止渴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阴虚劳嗽,胃热呕哕,妊娠恶阻,消渴,肺风面疮,酒鼻赤。

枇杷花晒干后可药用,味淡,性平。有疏风止咳的功效,主治头风病,鼻塞流涕,虚劳久咳,痰中带血。

枇杷根切片晒干后可药用,性平,味苦,无毒。有止咳,下乳,止痛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乳汁不通,风湿痹痛。

营养价值

枇杷营养价值高,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枇杷果实主要营养物质能量的贮藏形式是糖类,包括果糖、葡萄糖等糖类物质,含少量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枇杷果实中还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维生素主要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E和维C等,其中胡萝卜素含量仅次于杏和芒果;枇杷果实含有的钙、镁、铁、锌、等元素,对人体生理代谢活动及增强免疫力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食用价值

枇杷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除鲜食之外,还可加工制作枇杷饮料、枇杷罐头、枇杷果醋、枇杷果脯及果酱等。枇杷花可加工为枇杷花茶。枇杷花蜜是冬季蜜种,性甘凉,香味数年不减,为蜜中上品。

“酿蜜浸枇杷”为传统潮州菜,是一道以枇杷为主料的菜肴。

经济价值

枇杷秋季开花和春季收获的现象在木本果树中很独特,春季鲜有其他新鲜水果出售,水果种类的选择范围大大减少,因此春季应市的枇杷售价相对较高。此外,枇杷核可供制造工业淀粉或乙醇;枇杷叶味稍苦,含苦仁、皂苷有机酸维生素B1、维生素 C、单宁糖类等多种成分,其水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除此之外,还被加工成多种止咳制剂,包括枇杷露、膏、冲剂、胶囊、颗粒、滴丸等。枇杷木材红棕色,可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用具。

生态价值

枇杷属于高降温高固碳型植物,滞尘能力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改善生态条件,是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

观赏价值

枇杷四季常青,叶大枝茂,花开于秋冬,初夏果实累累,观赏价值高。可作庭院绿化,既可遮阴纳凉,又可赏花赏果;且高度适宜,不遮挡室内阳光,也可作小区行道树。枇杷还可吸引鸟类栖息,增加生态多样性,可丛植或群植于公园、风景区的草地边缘、平地、坡地;或与其他果树混合种植,可形成更丰富的果林景观。

延伸文化

寓意吉祥

枇杷果实色黄如金,味甘且质绵软,古人多称“黄金丸”,象征财富和殷实富足;枇杷每个果实内含1至数颗坚核,象征子嗣昌盛,健康长寿。

诗词文化

以枇杷为吟咏对象的诗词很多,宋祁的“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让枇杷“黄金丸”的美名扬名天下。杨万里素喜枇杷,作有枇杷诗: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柑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描写雨后枇杷叶大果繁,酸甜可口。苏轼以诗句“魏花非老伴,卢桔是乡人”寄托思乡之情。此外,还有岑参李白、白居易、杜甫陆游等诗人都曾写下关于枇杷的诗句。

平安佳酿

由枇杷鲜果酿造的枇杷酒,为“吸天地灵气,取四季精华”的佳酿。在公元978年前,枇杷酿酒技术通过妈祖莆田市湄洲岛上流传甚广,历经宋、元两朝的演变与发展,明朝将枇杷酒视为“天妃酒”“平安酒”。郑和七下西洋时,就是以枇杷酒祭拜妈祖,祈求远航平安归来。

参考资料

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植物智.2023-01-29

..2023-01-29

枇杷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29

..2023-01-29

..2023-02-09

..2023-02-09

..2023-01-29

..2023-02-09

..2023-01-29

..2023-01-29

..2023-01-29

..2023-02-06

..2023-02-06

..2023-01-29

..2023-02-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