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 :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下辖县

更新时间:2023-08-04 15:22

桃源县,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下辖县,地处湖南西北部、沅江市中下游。截止到2022年,桃源县下辖2个街道、24个镇、3个乡。全县总面积4441.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809220人(2020年)。

桃源县属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处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滨湖平原的过渡带上。地势西峻东缓,南北高、中间低。县域地处沅水中下游,境内共有大小河流48条。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西汉时为临县的一部分。自隋开皇三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属武陵县。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桃源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因其境内有桃花源而得名桃源县。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漳江街道。1949年,归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88年,常德改为省直辖市,以市辖县。至此,桃源县隶属于常德市。

桃源县三次产业占比为20.9:33.4:45.7。202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25531万元,全县人均GDP为61122元。桃源县是全国四大茶叶产业优势区域之一。同时,桃源县全面实施“+X”战略,着力培育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功能油品、富硒畜禽、富硒蜂蜜等富硒产品。

桃源县近代以来,建立了湘西北首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权。出土的商代晚期国宝级青铜器“皿天全方罍”被誉为“方之王”。桃源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母”。截止到2022年,桃源县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21处、县级95处。

名称由来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从晋代末期开始,人们就认定“世外桃源”就是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桃源县因此得名,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美誉。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589年)

夏商周时期,今桃源地隶属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荆州市境地。春秋战国时,楚国势力南下,桃源地域属楚国。

秦朝伐楚后,隶属于黔中郡

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武陵郡辖临沅县,桃源当时为临沅县的一部分。

东汉时期,刘秀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建平郡复名武陵郡,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郡移治临沅(今常德市西)。除原武陵郡很山县改属南郡外,其余12县有所分合改名。《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辖十三县,桃源地域在临沅县境内。《后汉书·郡国志》注曰:“武陵郡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沅南县因“县南临沅江,水源出牂牁且兰县流入县界故名。”《水经注》记载:“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南有夷望溪……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璧湾……又东带萝山。”夷望山、夷望溪、明月池、白璧湾、渌萝山都在今桃源县内。由以上记载可以推知,沅南县为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设置,今桃源地域大部分属于古代沅南县,部分属于临沅县。

刘协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武陵郡属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吴蜀分荆州,武陵郡仍属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吕蒙袭取荆州,武陵郡始属吴。孙休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始开常德市沅、两水分治局面。桃源仍然分属沅南县、临沅县。晋朝、东晋时期,武陵郡皆治临沅,辖临沅、沅南等,与三国时期类似,桃源仍然分属沅南县、临沅县。

南北朝时期,武陵郡辖境缩小到沅江下游,仍辖临沅。宋初,郡隶属荆州,刘骏建孝元年(公元454年),武陵郡置郢州。齐沿袭不变。萧衍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于武陵郡置武州,州治临沅。天监十四年,武州改沅州,州治临沅。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荆州之天门,南平、南义阳和沅州之武陵4郡置武州,其刺史兼领武陵太守,治临沅。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武陵郡隶武州,州治临沅。

隋唐至宋元时期(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

杨坚平陈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存州县两级。沅江流域下游置嵩州,寻改常德市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朗州置武陵郡。武陵郡治武陵(今常德市),辖龙阳县、武陵县。其中,武陵县包括今桃源地区。自隋开皇三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属武陵县。

赵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湖南省归并于宋。宋予沅水流域下游置朗州,朗州治武陵区。宋太祖干德二年(公元964年),桃源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因其境内有桃花源而得名桃源县。自此桃源县正式独立建县,以桃源为县名。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漳江街道。赵恒大中祥府五年(公元1012年)鼎城区更名为鼎州,治武陵。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市军节度,常德之名始于此。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常德府治武陵,辖桃源县。元贞元年(公元1295)升桃源州,隶属于常德路。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桃源复降为县,属常德府。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一日(10月22日),革命党领导新建陆军在长沙起义,推翻清代湖南省的统治。桃源知县章锡光接湖南军政府令继续理事,改称县知事;县衙改称县知事公署。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3年(公元1914年),湖南全省废府厅州制,桃源县改属武陵道。民国5年(公元1916年),武陵道撤销,桃源县改属辰沅道。民国11年(公元1922年),道制废除,仅存省、县两级。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2月,湖南省政府将全省划9个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桃源县。民国29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全省分为十个区,桃源县在第四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1949年7月27日,桃源解放,属常澧区;8月28日起属常德区。

1950年11月,常德专区辖14县2市,包括桃源县。

1969年,常德市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被撤销,改为常德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常德改为省直辖市,以市辖县。至此,桃源县隶属于常德市。

地理

位置境域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0°51′47″至东经111°36′41″,北纬28°24′24″至北纬29°24′00″。东与临澧县鼎城区武陵区接壤,西与慈利县永定区沅陵县交界,南与安化县为邻,北与石门县毗连。县域东西直线极宽约75千米,南北直线极长约118千米,全县总面积为4441.22平方千米。

气候

桃源县域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按照 《中国气候图集》中划分气候带的指标,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多涝易旱;春多寒潮阴雨,夏多暴雨尚温,伏秋易旱,冬少严寒。桃源县年蒸发量为1183.3毫米,空气相对湿度达82%,年平均云量为7.4,年均温16.5℃,日照时数为1529小时。桃源县地处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的安化县的北部边缘,多年平均降雨日185.1天,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47.9毫米。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空间上,北少南多,南部山区平均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沅江以北及中部地区雨量较少,年平均约1400毫米左右。在时间上,雨量集中在每年4~6月的夏季,秋季次之。春季降雨量为400毫米;夏季1220.1毫米;秋季为旱季,降雨量为99.7~75.2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县域地处雪峰、武陵隆起带的东北端及中新生代洞庭凹陷的西南角,影响较大的构造运动有武陵运动、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亦较明显。其构造线的总体方向为北东东——东西向构造,其次为华夏式构造、帚状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等各种扭动构造形迹。北东东——东西向构造为县域地质构造骨架,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60°~90°东,以县境南部及西部发育最为明显。中、东部为中、新生代红色地层覆盖。县境扭动构造有发育于中、新代陆相沉积地层区的华夏式构造和以太平桥、向家桥为代表的帚状旋转构造,以及发育于县境西北部的北北东向构造。

地层

县内地层发育较好。主要出露有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中新生界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元古界为一套复理石演变贯岩系,厚达 1000 余米。下古生界多为海相碳酸盐岩和砂页岩建造。寒武系以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厚 780~1353 米,是最早的含有丰富生物化石的地层。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出现。奥陶系分布在县境西北部,覆盖于寒武系之上,总厚 433.8~888.3米。志留系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的白马山和菖蒲一带,以浅海相粘土质细碎屑岩为主,与下伏五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构成岩石主要为大理石砂岩、页岩。上古生界,泥盆纪分布零星,发育极不全,下统缺失,中上统主要为砂岩、碳酸盐岩。石炭系亦仅有中上统零星出露,为灰岩、砂岩夹页岩,下统缺失。中新生界,白垩系在县内发育完整,广布于县境中部和东部,西部的牛车河和西南部的茶庵铺亦有分布,总厚2134~2939米。下第三系分布在城关镇、剪家溪、郑家驿等地,为山麓及河湖相沉积,厚1353米。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均为陆相红色灰质砂泥岩、沙砾岩、砾岩、砂泥岩夹泥灰岩,下第三系中上部夹薄层石膏,局部夹油母页岩薄层。第四系主要发育于沅江及各大支流沿岸,城郊区及陬市一带保存较好,为砂砾、泥砂层,局部夹粘土层。

地形地貌

桃源县属湘赣丘陵的一部分,处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滨湖平原的过渡带上。地势西峻东缓,南北高、中间低,三面环山,南部雪峰山余脉东西向脊岭隆起,西北部为武陵山支脉延伸,中部为红岩丘陵,东部为第四系冲击平原,形成由南部和西北部山地向中部及东部倾斜,呈“C”字形不完整的山间丘陵盆地。桃源县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0.12%,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13.36%,主要分布在沅水干流下游两岸,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盆地南侧和西北部,岗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14%,分布在漆家河至溪及延溪、白洋河之间 。桃源县从山地、丘陵到平原的过渡中有梯级降低现象,在100~200米、300~400米、500~700米、800~1000米四级间常见陡坡过渡形式,呈明显的梯级递低地形。

水文水利

水文概况

县域地处沅江中下游,境内共有大小河流48条,均汇入沅水,构成树枝状辐聚式水系。沅水干流自西南至东北横贯全境,县内段长99公里,落差15米多,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相应还流量655亿立方米,经常德市武陵、鼎城2区及汉寿县注入洞庭湖。沅水每年4月水位上涨,5~7月多出现高水位,此期含沙量大。县内地下水静储量1.63亿~1.79亿立方米。地下热水在热市镇北面出露有3个泉点,水温36℃~46℃,总流量为3.83升/秒,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水利概况

截至2022年,县内有黄石水库、竹园水库 两个大型水库,三里溪、王家湾、田河、西溪、两河口、戈尔谭、九龙八个中型水库,拥有常德市首个自动化水土保持监测站。黄石水库位于桃源县黄石镇沅江一级支流白洋河上,距常德市5.5千米,建成于1967年,坝顶高程94.5米,总库容量6.03亿立方米。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和航运等各种作用。

土壤

桃源县土壤共有7个土类、15个亚类、56个土属、196个土种。包括水稻土、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山地黄壤、黄棕壤、潮土。水稻土,面积698.60平方千米,种类多,平原、丘陵皆有分布。红壤面积有1769.6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土类面积的49.79%,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类型,多集中在丘陵地带。红色石灰土零星分布在桃源县境西北部的石灰岩地区,全县共有32.73平方千米,是县内面积最少的自然土壤。紫色土壤共有面积788.2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三阳港、漆河、溪河、佘家坪、泥窝潭、剪市、热市、太平桥等乡镇的紫色砂页炭风化壳地带。山地黄壤一般处于海拔400米~700米的低、中山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安、牛山、沙坪3个乡镇的大部分山地以及太平铺、芦花潭两乡的部分地方,龙潭、观音寺等乡镇也有一定面积,是县内森林木材资源的主要基地。黄棕壤全县有17.73平方千米,分布于海拔700米~800米以上山地,集中于西安、牯牛山、沙坪等乡镇南部地带,植被生长较差。潮土,全县有45.87平方千米,分布于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河床阶地,以木塘垸、车湖垸、陬市和青林等乡镇的面积为多,绝大部分已开垦成农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桃源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耕地803.1平方千米、园地220.5平方千米、草地3.36平方千米、湿地14平方千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20.36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69.07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4.76平方千米、其他土地74.90平方千米。

桃源县存在着丰富天然富硒资源,已查清占63%的国土面积中,硒含量<0.4 mg/kg的贫硒土壤仅占总面积的10%,约440平方千米;>0.4 mg/kg的富硒土壤占总面积的50%,达2200平方千米;>1 mg/kg的高硒土壤呈条带状或者点状分布在牛车河、钟家铺、理公港、观音寺、陬市镇、茶庵铺、沙坪等地,约占总面积的3-5%,约133.33平方千米。被称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

矿产资源

根据县志记载桃源矿产资源丰富,有相当贮量的黄金、白钨、锑、铜、铅、硫铁矿、金刚石、桃花岩、碳酸钙石煤等20多种矿藏,其中以黄金、白钨、桃花岩、石灰石贮量较丰。至2002年,探明县内有白钨、锑、金、铁、钒、铜、铅、锌、(磷铀矿)、汞、黄铁矿、石煤、油页岩、重晶石、磷、石膏、金刚石、玛瑙、含钾岩石、桃花岩(大理石)、膨润土等20多种矿产。共有矿床、矿点、矿化点102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61处、矿化点32处。金刚石矿名冠三湘乃至国内外,冷家溪金矿区和寥叶溪金矿区早在明朝就开始开采,是民国时期湖南省6大金矿之一。

林草资源

 县域内植被处于华中植物区系向华东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县境西南、西北部中山高丘区属湘鄂山地植被区;中部、东部、平区属江汉、洞庭湖平原植被区。县内的植物类型可区划为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经济林群系型组。华中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产树种杜仲、猴板栗、香果树、湖南山核桃鞘柄木包石栎、武岗白兰花等在县域西南、西部北中高丘地带均可常见。2018年,森林蓄积量达到1459.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5.47%,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204.9445万亩。

水资源

桃源县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47.9毫米。境内河流众多,有沅江和其他大小河流48条,呈树枝状不对称式。沅水干流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县内地下水静储量1.63亿~1.79亿立方米,在热市镇北面出露有3个泉点,水温36℃~46℃,总流量为3.83升/秒,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生物资源

此外,县域内查明有药用植物有540个品种,还有野生速生用材林树种亮叶含笑、望春玉兰刨花润楠南酸枣等;野生优质用材林树种银杏、金钱松柏木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桃源县有珙桐、银杏、水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篦子三尖杉等2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县域内植物按用途分类主要有:淀粉类植物、糖类植物、油脂类植物、芳香类植物、料类植物。常见野生纤维类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荨 麻、桂竹水竹、刚竹、芭茅等。常见野生藤本植物多为葡萄属、木通属五味子属蔷薇属等。常见野生草本植物为菊科唇形科十字花科豆科和伞形花科等。

动物

桃源县有云豹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豹猫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猪等40余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5月12日,桃源县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

自然保护地

全县有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4.6万亩。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南部,地处雪峰山余脉的北坡,云贵高原向湘赣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典型地带。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云界占地面积33818公顷,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2.5%,属华中地区低海拔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乌云界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我国中亚热带低海拔地区最具典型、保存面积最大、保存较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大型猫科动物及其生境。

自然灾害

常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从有记载的2010年6月19日、20日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山洪爆发,全县林业遭受重大灾害损失。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桃源县下辖2个街道、24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湖南省桃源县迎宾大道2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809220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15.33%。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46040人,占42.7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63180人,占57.24%。男性占比50.54%,女性占比49.46%。0-14岁人口占比15.81%、15-59岁人口占比57.33%、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6.86%(其中65岁以上占比20.89%)。2022年内出生4370人、出生率4.6‰;死亡8121人,死亡率8.5‰。全年自然人口减少375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 。

民族

桃源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和回族。县内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回维、仙坞、金鸡山、江家峪,和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的莫溪峪、南峪、观山岭以及浯溪河乡明月山、漳江镇海家溶、陬市镇三里铺等村,至2002年共计有5000多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县内回族主要居住在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至2022年全县共有回族5000人。县内土家族主要定居于马鬃岭镇的罗家店、响水,木塘垸乡的龙虎,青林乡的金鸡堰,以及牛车河、瓦儿岗等地,至2002年全县共有土家族居民3000余人。

语言

桃源方言,比较接近于普遍话而又带有江西省中部语言特点。方言含6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入声。

宗教信仰

县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截止到2022年,县内重点宗教场所有清真寺、九龙道观、大圣禅寺、枫树维回乡清真寺、金山寺等。至2002年,佛教居士信众有2000多人。2002年县内开放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的桃川万寿宫道教场所,同时成立桃川万寿宫民主管理小组,2003年全县有出家道士2人,散居道士700余人。2002年全县有伊斯兰教阿訇5人,老师傅23人;信教群众约10000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为多。2002年,全县有基督教徒4000余人,其中女性占大多数。2003年,全县有天主教徒300多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25531万元,比2021年增长5.8%。2022年,全县人均GDP为61122元,比2021年增长6.4%。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9:33.4:45.7。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885万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645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2253001万元,增长5.2%。

第一产业

桃源县粮食、油料、肉类等传统农业位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2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2711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8.40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000亩,出产猪、牛、羊肉7.02万吨。

桃源县以“硒+X”战略发展农业,着力培育以富硒稻米为龙头,以富硒茶叶、功能油品为重点,以富硒畜禽、果蔬、蜂蜜、红薯、皇菊等为特色的“1+2+N”产业体系,2018年富硒产业销售近34亿元,富硒功能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第二产业

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8.52亿元,同比增长12.4%。桃源县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2022年制造业完成产值278.57亿元,增长13.1%,制造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107.96亿元,增长22.2%。

桃源县通过做大做强富硒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桃源县通过加快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型、科技创新型的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一院六中心”综合服务平台。桃源县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完成产值217.01亿元,增长15.6%,其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2%,提升2.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县城第三产业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导。2017年旅游资源普查共查明旅游单体资源500处,有国家4A级景区枫林花海、国家3A级景区夷望溪风景区,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旅游人数达2962.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91亿元。

2022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2253001万元,比上年增长5.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8.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0%。县内有3所公办高中,23所乡镇中学。全县正高级教师11人,副高级教师1350人。

卫生健康

截止到2022年,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20个,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712张。县内有卫生技术人员4129人,有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441人。

科技事业

截至到2022年,全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全部高新企业121个,其中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59个。

文化事业

2022年,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台1座;博物馆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21处、县级95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市级9项、县级56项。其中一级文物11件,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0802卷(件)。其中出土的商代晚期国宝级青铜器“皿天全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

体育事业

截止到2022年,全县有体育场地1328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35个。截止到2023年,桃源县曾举办过10次足球比赛。文昌中学、教仁学校等7所学校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环保事业

全县森林覆盖率65.48%。全县自然保护区共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4.6万亩;国家地质公园1个。202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96%,桃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社会保障

县内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5690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9104人。全县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床位2785张。2022年县内进行了多方面改造,其中农村“三路”提质改造72.2公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7个,新增蓄水能力23.4万平方米。

交通

综述

桃源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集空港、高铁、高速公路、水运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县城距省会长沙市180千米,距常德市市区35千米,县域共有黔张常铁路石长铁路2条铁路过境。

公路

截止到2022年,全县公路总里程7694.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6千米、国道68.4千米、省道528.7千米,公路桥梁569座。常吉、常张高速公路以及G319线、S311线纵贯全境,沅澧快速干线第四大道直达市城区。公路用地17.6539平方千米,占比交通运输用地25.56%。

铁路

县域共有黔张常铁路和石长铁路2条铁路过境,全长92.6千米,其中黔张常铁路桃源段85.7千米,石长铁路桃源段6.9千米。黔张常铁路起于重庆市黔江区,向东经常德市桃源县后,至终点常德市,线路全长336.3千米,为国铁集团I级双线客货共线铁路,全线设9座客运车站,其中在桃源县境内两座,分别为桃源站牛车河站。桃源站201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桃源县进入了高铁时代。铁路用地3.63平方千米,占比交通运输用地5.25%。

航运

2018年11月30日,桃源港陬市港区千吨级码头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桃源港陬市港区千吨级码头位于桃源县陬市镇木塘垸沅水大桥下游220米,工程总投资为3321万元,共建有两个千吨级泊位(件杂货和散货泊位各1个),泊位总长200米,码头设计货物年吞吐能力80万吨。港口码头用地64600平方米,占比交通运输用地0.09%。

公共交通

2015年县城区公共汽车第二轮特许经营共设置4条运营线路、比过去增加的2条,配置车辆40台、比过去增加24辆,营运总里程37千米、比过去增加20千米,营运路线基本覆盖城区主要街道。

人文

综述

近代以来,桃源县建立了湘西北首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权,走出了民国先驱宋教仁、史学泰斗翦伯赞等名人志士。桃源傩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母”。该县有“中华诗词之乡”“湖南书画之乡”的称号,塑造了独特的“桃源文化现象”,特别是九溪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文物古迹

截止到2022年,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21处、县级95处。

桃花源古建筑群 

桃花源古建筑群位于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桃花源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各种桃花源文化也得到保护和传承。2006年,位于桃花山景区明清古建筑群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包括桃花山牌坊、渊明祠、方竹亭、桃花观、白云轩等十多个景点。

采菱城遗址

采菱城遗址位于常德市桃源县青林回维乡境内,东临沅江,北近白洋河,为春秋末叶至汉代城址。清光绪《桃源县志》载:“古采菱城,在县东十五里,楚平王筑”,采菱城亦称“黄楚城” ,城址选择在平地稍隆的岗地上。1982年文物调查发现,城址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南北长830米,东西宽410米,护城河宽20-30米,总面积0.34平方公里。在城内采集到大量的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陶片,器物有绳纹筒瓦、绳纹陶鬲,经鉴定年代均属东周时期,与清光绪《桃源县志》所载年代相吻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源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市级9项、县级56项。

饮食

综述

县内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县内美食主要有牛全席、擂茶、剪市豆腐等。

牛全席

牛全席来自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牛全席讲究食材新鲜,搭配配山胡椒油和干红椒和白辣椒,辣味十足。牛全席”取牛身不同的部位,有牛股肉、牛腩、牛排、牛蹄筋、牛舌、牛心、牛百叶等十余种,炸、焖、蒸、炖,烹方式花样多重,但辣味却一以贯之。

擂茶

擂茶三碗脱衣裳,生津止渴喷喷香。满桌皆是农家味,价不高昂情意长。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制作而成,又名“三生汤”。做擂茶的时候,先将上述三种原料(米必须用水泡胀)放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碎泥,称为“擂茶脚子”。喝擂茶时还要辅以“压桌”,一般有辣藕、韭菜、荷叶豆、荞饼、蒿叶粑粑、腌坛菜等。桃花源擂茶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等功效。

特产

桃源县的特产主要有桂花糖、桃源红茶、鲁胡子辣酱等。

桂花糖

桂花糖原名陬市“洋糖”,是陬市传统的季节性名产品。陬市“洋糖”起源于明末清初,它的前身为桃源乡下的管子糖。管子糖外沾芝麻,内为实心,在管子糖内加入桂花粉末便成了似管子糖,空心、圆梗、香甜可口的糖来。后来随着历史的推进便演变成了桂花糖。桂花糖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两次获得银质奖章。

鲁胡子辣酱

鲁胡子辣酱以桃源瓦儿岗独有的七星椒为主要原料,辅以茶油、蜂蜜、香油生姜、大蒜、白砂糖等,采用传统工艺剁制而成。七星椒,又名七姊妹,是常德桃源瓦儿岗著名的特产,生长在海拨600米以上的高山,辣度达83度,为目前全国之最,曾被列为清代贡品。七星椒含辣素(C40H58O3)普通辣椒的一倍,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居蔬菜之首。

桃源红茶

桃源是全国茶叶百强县,茶庵铺镇有8万亩茶园。其中桃源红茶叶片硕大、叶质柔软。红色的茶水,特色明显,回甘悠长。

习俗

桃源板龙灯

桃源县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谷龙生日与逝日)以及其他盛大节日都会有板龙灯表演。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尤以九溪乡板龙灯最为出名,在九溪镇官坪村修有板龙源基地供奉谷龙神位,明末阁老杨嗣昌曾朝拜并亲笔赐以“龙吟虎啸”金匾,清末为板龙灯活动鼎盛期。每条龙灯的板子由8块、18块、108块,发展到1008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各种舞龙灯形式,九溪板龙灯的龙身由若干木板组成,每块木板上紧扎着颜色鲜艳的彩色灯笼,灯笼内燃三根蜡烛,板下装有手柄,板与板之间用木楔连接,最长可达200多米,200多人团结协作,用肩扛的形式,舞出“游龙戏水”“天鹅抱蛋”等造型。

沙坪上元灯节

元宵节点灯又称“送灯盏”,是沙坪镇一带流传已久的传统年俗,早在晋朝时期,桃源县沙坪镇就有上元点灯这一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镇上家家户户上山砍芭蕉梗,用菜刀切成厚度在5—10厘米的圆饼,天黑之前陆陆续续把蜡烛插在芭蕉饼或萝卜饼上,按照先神位、宗祠、屋内屋外、祖墓、原野的顺序摆放在各个点上,祈福幸福美满,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艺术

刺绣

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母”。以夸张、变形、四不像的特点闻名海内外,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原发性刺绣。

在《水经注·沅水》中记载,桃源刺绣源自古代的五色衣。桃源刺绣重在传承本土文化特色,体现桃源地域图腾。桃源刺绣具有构图饱满、有张力、注重整体、色彩合理、气韵流畅,含蓄优美的特点。刺绣中可见平绣插针、错针的结构,流畅地表现不同色彩明暗与冷暖间的变化。桃源刺绣作品多瑞兽,多花鸟,善于捕捉花鸟走兽玩耍的神态以及表现出植物的情感与神韵。2021年,桃源刺绣、桃源木雕省博联展,开地方文化展览之先河。

戏剧

桃源县有武陵戏、大筒戏、老丝弦、傩戏、木偶戏等五大地方剧种。其中桃源傩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大戏《翦伯赞》在第七届省艺术中斩获“田汉新剧目奖”“田汉编剧奖”“田汉导演奖”“田汉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新桃源·奋斗美”文体活动获“三湘群星奖”项目奖,龙潭镇的原创广场舞作品《竹筛儿转转》被国家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收录。

风景名胜

综述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山水相融,旅游条件优越。2017年旅游资源普查共查明旅游单体资源500处。其中,地文景观52处、水域风光31处、生物景观27处、天象与气候景观7处、遗址遗迹34处、建筑与设施210处、地方旅游商品65类、人文活动74种。另外,还建设了以栖凤山田园小镇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以热市为代表的温泉疗养小镇;以茶庵铺为代表的茶旅小镇;以枫树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小镇;以牛车河为代表的高铁边陲小镇。2020年初,桃源县被评定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

重要景点

枫林花海景区

枫林花海旅游区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维回新村,距常德市城区仅15公里,区位交通便利;总面积2000亩。景区内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故居;有占地370亩,以红花槭为主,丹桂为辅,多种花卉高低呼应的“枫林花海”;有占地100多亩的葡萄区;有“翦”姓始祖,威震南方的哈勒•八十墓;有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的清真寺。

夷望溪景区

夷望溪亦称怡望溪,景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桃源仙人溪渡口东南方向100米,沅江右岸,发源于桃源、安化县沅陵县交界处岭凤尖,在桃源县夷望溪镇的水心寨汇入沅水,桃源县夷望溪镇段长约5公里,宽约40米,水深10-20米。夷望溪是沅水流域的一条溪流。有水心寨、象鼻山、双乳峰等山峰,素有常德市“小桂林”的美誉,现为国家AAA级景区,名列常德山水游十景之首。

老祖岩景区

老祖岩是道教名山,位于常德市桃源县与永定区慈利县交界处。清代同治年间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及云贵高原地区道家养生圣地,因吕洞宾吕洞宾曾经在此修炼并遗存碑碣而存名。山内奇峰森列,岩顶有九龙聚首之势,在山下毛坪村石壁刻有"若大路然"。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06年10月22日,桃源县荣获“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2010年5月19日,桃源县荣获“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称号

2015年7月8日,桃源县首次荣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2017年桃源县再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称号

2013年、2016年桃源县被评为全市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2016年,桃源县次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授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称号

2021年,桃源县被评为全市河湖长制、水利项目建设、防汛抗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地区

2022年,桃源县先后获评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