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 :德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更新时间:2023-08-15 16:17

汤若望(德文名: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从明末到康熙年,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曾是中国钦天监的第一个洋监正,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禄大夫,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在中国传教,还参与完成了《崇祯历书》《西洋新法历书》的修订,以及撰写翻译了《进呈书像》《主教缘起》《圣母堂记》等书籍。

早年经历

1591年5月1日,汤若望于出生在神圣罗马德国莱茵河畔科隆城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德语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中的“冯(von)”,相当于英语中的“from”,表示“从哪里来”。这个词其实是贵族或贵族后裔的象征,因为只有贵族才有封地。到中原地区后,根据Johann Adam 的发音和当时的译法,取中国名为“汤若望”,还按古时中国习惯,取“道未”为字,出自《孟子》的“望道而未之见”。

汤若望的中学生活是在耶稣会创办的三王冕中学度过的,毕业时作为优秀学生被选送进天主教的高等学府──设在意大利的德意志学院。1608年,16岁的汤若望离开家庭到罗马读书。他先是学了三年哲学,接着又攻读神学、天文学和数学,先后共四年。

1611年10月,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搬到罗马耶稣会的圣·安德烈奥修道院,当一名见习修士。同时他还进入灵采研究院学习,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圣·安德烈奥修道院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海外耶稣会士写给总会的年报、报告和信函。其中,关于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取得的丰功伟绩和他“合儒超儒”的宣教策略打动了汤若望的心。1613年,他进入耶稣会创办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创办的罗马学院,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神学和数学研究。1617年,他完成了在罗马学院的学业,晋升为神父。

传教事业

明末时期

汤若望在法国神甫金尼阁的带领下于1619年到达澳门,时值由沈漼发起的“南京教案”平息不久,传教士们不得不暂时留在澳门圣·保禄学院里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随后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汤若望到中国内地传教。汤若望从抵华到明朝覆亡的20多年间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活动:研修文言文,克服语言障碍;结交士大夫,逐步开展传教活动;参加火炮制造工程;才识被发现调入京城任天算职务。1627年夏,汤若望被派往西安市接替金尼阁,在西安城内建立了一座小教堂,开展宗教活动。这一带的教友数目逐年增加,单是汤若望一人所施洗礼的,那两年就有50名。经多方努力,建成了另一座教堂,就是糖坊街天主堂的前身,原来的小教堂则专供女性使用。西方天主教界认为,汤若望“通过他撰写的教理著作,以及有关使异教徒直接皈依圣教的书籍,通过劝奉宫女们入教,还借向皇上呈送礼物的机会,清晰地书面阐述了我们的信仰”,“为天主和社会建树了巨大的功勋”。

据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统计,“1636年,奉教的亲王有140人,皇族40人,诰命夫人中有教友80人。”为谋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1638年奏请崇祯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

清初时期

明亡后,汤若望凭其精湛的天文数理学识成为清廷官员,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人品周正,学识广博,深得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器重,赐号“通微教师”。从1644年到1658年,汤若望平步青云,从五品的钦天监监正一路晋升为一品光禄寺大夫,就连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被封了官,母亲、祖母和曾祖母被封为二品夫人。汤若望在顺治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信徒人数增长较快,到1650年信徒已达到15万人,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汤若望将利玛窦建的一座经堂扩大,建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

汤若望与“历法之争”

中国传统历法到了明末,误差日益严重,以致出现历法危机。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后,原有的“回回科”被撤销。所以,丢官失势的旧派星象学家们,自然对汤若望心怀不满。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失去了保护人,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顺治十六年,反对新历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他以《辟邪论》《辟谬论》反对利用西方传教士改革历法,又以《请诛邪教疏》攻击明人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器物”,“假修历之名,阴行邪教”,说汤若望“借历法以藏身金门,窥伺朝廷机密”。杨光先还特别为已颁行的新历书罗列两大罪状:一是新颁《时宪历》封面上有“依西洋新法”五字,是公然承认大清国是奉西洋正朔;二是大清皇帝的统治应该是千秋万代,而《时宪历》只编了二百年,这是暗指清朝短祚,国运不长。

汤若望被判死刑,南怀仁等被驱逐出境。四年,在孝庄文皇后干预下,汤若望等传教士被赦免,但钦天官员李祖白、宋可成等被杀,信奉天主教官员被革职,并改派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康熙帝五年(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逝于南堂。各省督抚奉旨拘押当地西方传教士30余人,除南怀仁等教士留京,其他25人被押至广州市圈禁。七年,康熙帝亲政,为汤若望平反,恢复“通玄教师”之名,并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御赐祭文一篇。任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恢复时宪历。九年,在广州圈禁的传教士获准返回本堂。

主要贡献

修历

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卷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标志着天文学从此汇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潮流。

1644年,汤若望向清廷进呈仪器和历书范本。他还用西法推算验证了这一年8月1日的日食。同台测算验证的还有大统、回回两历。检验结果是:“惟西洋新法一一吻合,大统、回回两历俱差时刻。”1645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进呈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刊行时又增加了汤若望所著《历法西传》《新法历引》《新法表异》三种。 ,清廷定名为《时宪历》。汤若望也因此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管钦天监的洋人官员,以汤若望为起点,设计监制了古观象台大部分仪器的南怀仁、为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中国近事》提供素材的闵明我、为康熙建造了一间“御用玻璃厂”的纪理安等,相继主持钦天监,开创了清廷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

西洋新法历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欧洲古典与近代的天文学知识,包括理论、仪器、观测、计算诸方面的内容。这也标志着欧洲天文学理论已被中国吸取和利用,它使中国的天文学从传统的中国旧式体系转向了西方近代的天文学体系。

铸炮

汤若望受崇祯之命,成功造出火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

汤若望还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定名为《坤舆格致》。全书共分12卷,涉及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个阶段。该书未及刊行,后便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遗失了。

著作

汤若望在华期间各种著述和译著近40种,涉及宗教书算、天文地理、大炮制造等,包括由他撰写、经他译编,或经他参与校订过的,主要有《进呈书像》《主教缘起》《主制群徵》《真福训诠》《崇一堂日记随笔》《哀矜行诠》《灵魂道体说》以及《圣母堂记》等。

遗迹

汤若望的墓碑竖立在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三塔寺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旧称为栅栏墓地。在汤若望的德国科隆故乡,也为他竖立了一座汉白玉全身像,还成立了汤若望协会,以汤若望为由头研究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