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 :汉语闽方言的闽南次方言

更新时间:2023-07-17 21:04

潮州话,又名潮语、潮汕话、潮州方言,属汉语方言语系的闽南语系次方言。广义的潮州话指潮汕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省东部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的大部分地区、梅州市丰顺县,以及东南亚的潮人聚集区,截至2021年,潮州话的海内外使用人口有大约4500多万。狭义的潮州话指现潮州市使用的方音,是潮汕方言内部的地区方言。潮州话是现今中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具有中国古汉语“活化石”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订的国际语言代码是ISO639-6MIN。

潮州话的形成具有一个源远流长、融合分化的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潮州地区的古俚人和人使用的是一种壮侗语族支系的少数民族语言——古台语。秦汉六朝时期,随着大批中原移民入潮,潮洲地区的土著方言开始与中原汉语和闽越语融合,形成一种与闽南语相似的汉语次方言。唐宋元明时期,移民人数进一步增多,潮州文化不断发展,潮州方言也开始从闽语中分化,直至明朝中期,潮州话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民国以后,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潮州、汕头两地并举转向以汕头为中心,逐渐有人将“潮州话”改称为“潮汕方言”。依托潮汕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方言特色的潮剧、讲古、歌册等方言艺术文化,也随之形成和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潮汕方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能力、使用程度、使用频率都有所下降。自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决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潮汕地区保护地方方言的意识和措施都有所加强。

形成历史

先秦时期

1956年至1960年间,潮阳、揭阳等地出土了8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原始时期,现今的潮汕地区便已有先民居住。春秋战国时期,潮汕地区居住的主要是古俚人和疍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古台语,是属壮侗语族支系的少数民族语言。尽管这一时期,离潮汕地区相近的吴越语和楚语已经形成,但其影响并未涉及潮汕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潮汕先民使用的仍是壮侗语族支系的少数民族语言。古台语在当今的潮汕地区方言中依然有所保留,比如潮汕部分地区将上市赶集称为“斗墟”“墟”作市集之解的词源正是古台语;又如潮汕方言中保留了状语后置、省略量词前的数词等古台语的语法现象。

秦汉六朝

据记载,中原汉人秦汉开始进入潮汕地区,由于当时行兵运粮的需要,中原至闽越、潮汕的水陆交通被打通,汉人、闽人开始移居潮汕地区,汉语、闽越语也开始对潮汕土著方言产生影响。汉末晋初,来自江南浙北的吴越移民为躲避战争涌入福建省。此后,晋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及百余家贵族东迁,中原及西北的部分居民也因战乱而移居福建,部分移民辗转进入潮汕地区,潮汕居民人数迅速增加。大量中原汉人移居潮汕地区,使当地的土著语言与入潮汉人的语言相互融合,但是由于潮汕土著人数较少,入潮汉人的语言战胜了当地的语言成为主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便形成了一种与闽南方言相似的汉语次方言。

唐宋元明

李治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泉潮一带的起义,不少官兵在潮州市漳州市定居,被称为“河洛人”。唐末,大批与南北朝时期入闽的中原人移居潮州,被称为“福佬人”。但由于“福佬人”的闽南语与当时的潮州方言相似,“河洛人”带来的中原汉语对潮汕地区方言的影响也并非独有,唐朝的潮汕方言未能形成区别于闽南方言其他土话的独立的地方方言。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被贬至潮州,其对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视,促使潮州话文读系统雏形初现。此后宋朝多位文人入潮,文读蔚然成风,再加上元明时期潮剧兴起,潮汕话的文读系统逐渐完善。文读音系的兴起和发展,宋元的战乱移民以及明清大量的福建省移民,促使潮州话进一步演变,在明代之后发展成为一种区别于闽南语其他土话的独立的次方言土话。

晚清时期

晚清到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的方言以潮州府城的语言为主要标准。据威廉·耶士摩牧师所著《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中的“潮州方言音节表”可知,当时的潮州话的声调系统与当今的潮州话基本一致。最大的不同在于,晚清潮州市音系中存在的[-n]/[-t]韵尾,经历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消失。

当代潮语

民国以后,随着“潮汕”这一地域名称的出现,潮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潮州、汕头市两地并举向以汕头为中心转变,逐渐有人将“潮州话”改称为“潮汕方言”。

地理分布

潮州方言的分布区域主要是广东省东部沿海沿江的地区,具体分布区域为:

1、潮州市: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

2、汕头区: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3、揭阳市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惠来县

4、汕尾区:城区、陆丰市海丰县

5、惠州市惠东县沿海、沿江的部分镇和博罗县沿江部分镇;

6、梅州市丰顺县与揭阳、潮州市接壤的3个镇。

此外,潮汕话在漳州市南靖县、平和、诏安县等县的边地也有少量人使用。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华侨华人使用潮汕方言。潮汕人自明代开始移民东南亚,清代的两次移民潮,导致了东南亚潮人社会的形成,同时移民的潮汕人又与故乡保持密切关系,因此东南亚的潮侨也会使用潮汕方言。但是,东南亚潮人社会通行的潮汕话,是潮汕话与东南亚土著语言相互渗透的结果,与潮汕本地方言产生了差别,尤其是在词汇方面,借词现象尤其突出。

内部分区

潮汕方言可以分为两个方言片区:一是东部的潮汕话片,二是西部的闽南语片。东部的潮汕话片包括汕头小区(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南澳县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揭阳市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丰顺县3个闽语镇)和潮普小区(汕头市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以及汕尾市陆丰市东部沿海的3个镇)。西部的福佬话片包括陆海小片(城区海丰县、陆丰市)和惠博小片(包括惠东县的平山、港口、黄埠镇、盐州4个闽语镇;博罗县龙溪、杨村、泰美、观音阁4个镇)。

两个片区的内部差异主要反映在语音和词汇两方面。在语音方面,潮汕话片有后高元音[ɯ][õi][oiʔ],而西部闽南语片则没有,与之对应的是[i][ei][ãi][eʔ]。此外两个片区的声调也不完全相同。东片基本为8个调,而西片至少有一半是7个调,主要差异在于阳上阳去是否同调,东部片区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而西部片区阳上和阳去同调值。在词汇方面东西两片也存在差异,比如“月亮”在东部潮汕话片被称为“月娘”,在西部福佬话片被称为“月姑”;“人们”在东部潮汕话片被称为“撮人”,在西部福佬话片被称为“群人”;“刚才”在东部潮汕话片被称为“许阵”,在西部闽南语片被称为“头先”。

语言特点

语音

潮汕方言语音具有18个声母,并保留了古代汉语“舌头舌上不分”“轻重唇音不分”等特点。潮汕方言语音在韵母上具有较大差异,以潮州话发音为根据,共有84个韵母。潮汕方言的声调四声各分阴阳,共8个声调,部分地区只有7个声调。

声母

零声母的[ˀ]可有可无,但在韵尾与-k相对立,有辩义作用。

韵母

潮州方言的韵母及反切用字: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声调

潮汕方言的声调共有8个调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并且,潮汕方言内部单字调的调值相差很小。

参考资料来源:

词汇

词汇借用

潮汕方言属于闽方言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为粤东闽方言,在与粤语接触的过程中,潮汕方言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吸收、借用了大量的粤语词汇。一种形式是直接借用粤语词汇,比如“炒更”“马仔”“波鞋”“人工”“平价”以及反问语气词“咩”等等,这些词汇虽然被应用于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但潮汕话中原来并不具备这些词,是从粤语中借用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粤语间接借用英语,比如波鞋(波,即英语ball),粤语中相应的还有“踢波”“兵乓波”,但是潮汕话中对应的是“踢球”“乒乓球”,由此可见潮汕话是通过粤语间接借用的“波鞋”一词,并不是直接借用英语“波”。

古语词存留

古语词指在古代文献中有先例,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的词语。潮汕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先秦和魏汉六朝时期的词汇。比如先秦古词语“翘楚”,源于《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 言其楚。”后引申指出类拔萃者,现代汉语只在书面语中使用,但在潮汕方言中人尽皆知;“相好” 指兄弟、朋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源于《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 式相好矣。”此外,潮汕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汉魏六朝时期的词汇,比如“大人”指父亲,“人”读轻声如阳去调,此为六朝遗语,源于晋·干宝《搜神记》:“( 胡母班) 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班进拜流涕, 问:‘大人何因及此? ’”又如“阿奴”指儿子,此语也为南北朝遗语,源于《世说新语·识鉴》:“周顗母冬至举酒赐三子……。 周嵩长跪而泣曰:‘……唯阿奴碌碌, 当在阿母目下尔。’”

语法

词法

实词

潮汕方言中的名词常用前后词缀,前缀如“阿”和“老”,经常用在排行、姓氏和名字之前,例如“阿三”“老李”等,后缀如“伙”“鬼”“头”等,“伙”表示某类人的复数;“鬼”指一类人,常带有贬义;“头”具有某一特定的面或点,或者某一时间段,或者物体的糟粕等含义。此外,潮汕方言中一些名词的词素顺序与普通话相反,普通话的词素顺序为“修饰成分+被修饰成分”,而潮汕方言则恰好相反,其修饰顺序为“被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比如“鸡母(母鸡)”“人客(客人)”等。

潮汕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是我[ua53]、你[lɯ53]、伊[i33],复数形式由单数形式+ŋ构成。潮汕方言中的“人”可做第一人称“我”(必须轻读近阳去),也可做他称代词(读轻声,不能停顿)。

潮汕方言中不用“这”和“那”表示近指和远指,而是用[tsi53](只)和[hɯ53](许),以及它们的变体[tsia53][tsio213][hia53][hio213]表示。如:只阵(tsi53tsuŋ55)表示这时,现在。许阵(hɯ53tsuŋ55)表示那时,过去。

潮汕方言的形容词具有两种特殊的形式。一种是动词重叠式形容词,比如“变——变变(翻脸的样子)”“哭——哭哭(哭丧着脸的样子)”,潮汕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形容词与普通话中的有所差别,潮汕话中这类动词一经重叠,后面就不能带宾语了,读音也不读轻声。另一种是名词重叠式形容词,这类名词重叠后的词义是由名词代表事物的特征或状态引申而来的,比如“铁——铁铁(像铁一样硬的)”“柴头——柴头柴头(呆头呆脑的样子)”

虚词

潮汕方言常用的介词有[kai55]、合、对、[tang55]、[ping11]等。[kai55]和“合”主要用来表示对象;“对”主要用来表示所处、方向以及处置对象;[tang55]和[ping11]与普通话中的“从”和“自”相近,主要用来表示时间和处所。

潮汕话中常用的连词有合、哩、[a33]、“头……头……”等。“合”主要用来连接词和短语,表示并列;“哩”主要用来表示假设关系、转折关系以及承接关系;[a33]主要用在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中,连接表示正反两方面或提供选择的两方面的词或短语。

潮汕话常用的助词有[kai55]、到、来、在、定等。[kai55]常用作结构助词,表示修正关系;“到”和“来”用在两个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后者对前者的补充关系,“到”表示程度,“来”表示状态;“在”常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定”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持续和深入。

潮汕话中常用的语气词有[men21][hen21][han21][ne33][no21]等。[men21]常用在是非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略等于“吗”;[hen21]和[han21]也用在是非问句中,但疑问语气较轻;[ne33]表示特指问的语气,略等于“呢”;[no21]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示陈述语气,二是表示感叹语气,三是表示祈使语气。

潮汕话中常用的感叹词有[oi35]、[ua35]、哼[hng53]等。[oi35]是应答词,常用于别人称呼自己时;[ua35]表示惊讶和反感;[ua21]表示惊叹;哼[hng53]表示愤怒和鄙视。

句法

宾语前置

潮汕方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宾语放置于动词之前。这种句法结构现代汉语也有,但潮汕方言使用更为频繁,并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潮汕方言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或一般形式都可以将其提前至句首或动词之前,比如“伊只车拖入去了”译为“他把单车拉进去了”潮汕方言还可以将双宾语的直接宾语提在动词前,这是现代汉语没有的,例如“只封信寄乞许老师。”译为“把这封信寄给许老师。”潮汕方言还常借用一些方言词汇来提宾,比如“甲[ka?˩]”(相当于现代汉语“连”)和“掠[li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拿”或“把”)。

动词重叠+补

在潮汕话中,普遍存在着“动词重叠+补”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在动补结构中重叠动词,补语不重叠的语法现象,比如拍二下——拍拍二下,搬出去——搬搬出去等。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减少动量,而在潮汕方言中则有所不同,其情况比较复杂,兼有增量减量两种情况。当重叠动词带结果补语时,其语法意义是增量;当重叠动词带数量补语时,其语法意义为减量。

语言保护

使用现状

在普通话普及的背景下,潮汕话的使用状况正在发生变化。2021年,上海大学刘杨、汕头大学方帆抽样调查了潮汕地区部分年轻人的潮汕方言能力、使用情况和态度,结果表明:18-28岁的当地年轻人总体上能够使用潮汕话流畅沟通,但在潮汕俗语谚语和书面的理解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并且年轻人对潮汕话的使用和保护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但是,潮汕方言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家庭领域,学校、工作场合的使用频率逐渐下架,代际传承逐渐减弱。202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莹、邱春安对潮汕话使用的年龄差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群体,潮汕方言使用能力越强,青少年的潮汕话使用能力显著下降,并且一些具有潮汕特色的词语,青少年已经逐渐转换为普通话说法。

保护措施

数字资源库建设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决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利用现代化技术,收集纪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建设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国家语委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现已收录潮州方言中房屋建筑、日常用品、服饰、饮食、婚丧育葬、节日等多种类型方言词汇的音频。

方言研究教育

2017年,陈平原教授、黄挺教授和林伦伦教授等共同编撰《潮汕文化读本》,旨在推动潮汕方言文化进入校园。饶宗颐李新魁林伦伦、 林朝虹等学者对潮汕方言的语音、 词汇、 语法、 歌谣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潮汕方言工具书及人文习俗书籍出版,如《 新编潮州音字典》《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等。潮州市民间学者张惠泽编撰《潮语僻字集注》和《国语潮音大字典》,《国语潮音大字典》收集收录并已注音的汉字有14500多个。许多学校开展方言文化第二课堂,比如澄海区崇德小学举办“魅力潮语进校园”的活动。

方言传媒节目

为保护方言文化,许多潮汕地区的电视台和电台,纷纷创立潮语方言节目,比如潮州广播电视台的《世情世理》方言栏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使用潮州方言组织稿件、评说新闻,又如揭阳电台的《绿色田野》专门介绍潮汕的风土人情和方言俗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保护潮州方言的一种新路径,比如新浪微博栏目《潮汕人潮汕话》、抖音《教你说潮汕话》、喜马拉雅FM《呾潮汕话》、微信公众号《学讲潮汕话》《林伦伦方言茶话》等。

语言文化

文化价值

由于潮汕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以后的发展较为缓慢,并且具有文白异读的读音系统,所以潮州方言保存了较多古代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对古汉语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汉语研究者称其为研究古代汉语的一块“活化石”。学者李新魁曾指出,潮州话语音可为中古《切韵》一系韵书音值的拟定提供佐证,又是上古音音类的分合及音值推定的重要证据。潮汕地区方言还是潮汕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剧、潮州歌册、潮语歌谣等地方文化,都以潮汕方言作为表现语言。另外,潮汕方言还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学者林伦伦在《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一书从哲学、文化、社会等角度研究了潮汕方言,认为潮汕方言是连接海内外4500万潮人的精神纽带。

潮州戏剧

潮剧,又称潮腔、潮音戏等,是以潮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潮州特色的中国地方戏曲。潮剧的形成与发展,与潮汕方言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由于潮州方言进入戏文、且作为表演语言同步发展,使得潮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潮剧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宋元南戏“唱词宾白,皆用中原音韵,与潮州方言迥异”,因此得不到潮州人民的广泛认可,最终让位于具有潮州特色的、采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剧。南戏在潮洲地区由正音戏转变为潮音戏,经历了一个正音潮音混合演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混合演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一个剧目演出中正音潮音混合演,如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虽然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却用正音演唱。二是“半夜反”,上半夜唱正音戏,下半夜唱潮剧。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荔镜记》,南戏才从正音戏演变成为真正的潮音戏。

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用潮汕方言表述的民间说唱文学。潮汕地区歌册基本上是用潮汕的方言口语写作的,运用潮汕的方言俗语、熟谚俗典,并采用比喻、拟形容等修辞手法。“方言口语诗化”是潮州歌册显著的语言特点,歌册采用方言口语表述,通俗易懂,并用诗的形式朗唱,押韵顺口。潮州歌册流传久远、题材广泛,现存的潮州歌册约有200多部,最长的歌册篇幅多达五六十万字。现存的潮州歌册中百分之八十都改编自历史戏剧、史传小说以及民间传说,比如《封神演义》改编自同名的演义小说、《狄龙狄虎下棚平北》改编自《慈云太子走国》。潮州歌册是潮汕地区歌谣、俗曲受到宋末明初传入潮汕地区的宝卷、陶真、词话的影响而形成的,宝卷、陶真、词话是南宋时期流行于江南的说唱技艺,它们于元末明初,通过江西省福建省传入潮汕,促使潮州歌册的形成。

潮语讲古

“讲古”即讲故事、说书。潮语讲古起源于明朝中期潮汕方言从闽语中完全分化之后,潮人在宋元时期传入潮州市地区的北方曲艺江南评书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采用当地的方言讲演,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潮汕讲古艺术。潮语讲古是广东省两大说书派系之一,其形式与北方评书相似,表演者只说不唱,无需音乐伴奏和服装道具,通过语言艺术来描写景象、模拟人物、叙述情节。潮语讲古的题材多为潮汕地区的民间故事、地方掌故、人物轶闻等,并且在语言上运用潮汕方言,结合富有潮汕本地特色的白话文、歇后语等进行表演,是一种极具潮汕特色的讲古艺术形式。

潮语歌谣

潮州方言歌谣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民间口头文学,反映了潮洲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以及民俗风情,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部分地区。潮州歌谣,历史悠久,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显著的潮州地域特色,和较高的文学家价值、语言价值。

潮州歌谣题材丰富,具有爱情之歌、时政之歌、生活之歌、过番之歌等8种类型。

爱情之歌

一只船囝二支篙,爱载娘囝去踢;一阵大风四面报,二个性命险险无。——《一只船囝二支篙》

一头担鸡一头啼,无好金鸡早早啼;无好金鸡来害阮,害阮兄妹早分离。——《一头担鸡一头啼》

时政之歌

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掉辫,娘囝放脚缠;脚缠放来真架势,插枝花囝冻冻戏。——《天顶一条虹》

月娘弯弯星斗光,山埔山草是我个好眠床;九月秋风凉人骨,唱起山歌唔消我心头恨。自从有了赤叶河,百姓年年受饥饿;受饥饿来开山坡,开了山坡,我好像挂了个大铁锁。——《月娘弯弯星斗光》

生活之歌

东山有丛梅,西山有个台;叫你爹娘着注意,爱教好囝在婴孩。 东山有丛梅,西山有个台;叫你翁姑着注意,爱教新妇在初来。——《东山有丛梅》

阿嫂教姑学针工,花样日日唔相同;人哩姑嫂好冤孽,阮个姑嫂手相牵。阿嫂教姑学书诗,花厅夜夜磨砚池;人哩姑嫂好冤孽,阮个姑嫂影唔离。——《好姑嫂》

过番之歌

前世无身修,嫁着儿婿到外洲;去时小生弟,转时留白须。——《嫁着儿婿到外洲》

阿叔今日去出洋,番畔唐山架金桥;来日荣耀归故里,荫妻荫儿荫家乡。——《阿叔今日去出洋》

仪式之歌

丝线挈来绿间青,打扮新娘过君家;娘今随君得君惜,四十二岁做大家。面今挽来团团红,打扮娘囝如花丛;好花就着结好籽,十枝花枝团团红。——《挽面》

一拜司命共帝君,好娘配好君;好娘好君好二家,富贵福禄春。

二拜司命共众神,众神坐落喜心胸;夜昏女孙来敬拜,二家富贵添才丁。

三拜祝神祈,床顶茶糖芳香共甜圆;夜昏女孙来敬拜,二家富贵赚大钱。

四拜灯烛红,烛点火放房间;夜昏女孙来敬拜,二家富贵名声芳。

五拜灯烛光,烛味点火放上床;红烛开花结好果,二家富贵福禄全。

六拜团团圆,烛味点火放上床;红烛开花结好果。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拜八拜七囝八婚,九拜九代同堂,十一、二拜福禄全。——《出嫁前夕拜司命公》

滑稽之歌

绿竹绿竹钩,绿竹所种河溪头;蕹菜吊在绿竹尾,猪母看着猴呀猴。——《绿竹》

姿娘姿娘囝,走去电毛想做雅,爱学番婆学唔成,变做猪头叠草饼。——《走去电毛想做雅》

儿童之歌

雷公呼呼同,天河水,如倒筒;倒筒倒到底块去,倒到大涵空。

涵空神,变墨龙;墨龙天龙脚,阿兄阿嫂生哩担;担呀担,担到大路脚;

东畔红,墨龙飞落田;落田角,田兄田弟头答答。

倚起来,堵着脐;再伸直,到下颏。

下颏顶,笑吧咬;谷穗果,入你唇。——《雷公呼呼同》

水鸡是水鸡,水鸡起田埠堤;石门脚,石门第;钓竿一支索丈二,钓我细弟在半天;为着去挽伊,乞伊带吊在半天。

掠去市顶卖,君子人出三分,小人人出二钱。唔甘卖,掠转来。砧圆圆,,刀一支。芹菜择几段,胡椒落数钱,煎煎煮煮好是味。大人试点团,奴囝偷偷拈。胡蝇带孝,狗囝收尸;老父来告状,寻无骨头好验尸。——《水鸡是水鸡》

风物之歌

汕头市市郊特产多,刺绣抽纱织羊毛,蜜柑种植大面积,水产养殖种类多。

月浦街道出名月浦狮头鹅,鸥汀出名利铰刀,沟南乌鱼子肥又大,鮀西出名养大蚝

马西芥蓝名声芳,官木团酥又甜,鸥汀出名孵鹅囝,渔州出名腌杂威

赖厝出名卤鹅肉,蓬州出名大白蒜,中岐饲猪大只肥,西陇会制硝酸银。

菜花出名陈厝合,玉井出名大井蚌,且家园有好竹笋,山兜打石是专工。

大场莲藕种无假,鮀东灰沙好又白,蔡社出名踏菜脯,天港出名掠鱼虾。

中官大池赛龙船,陇头出名舞狮群,蓬州出名奏潮乐,杂技算是下岐村。

郊区名产人皆知,喜迎宾客八方来;潮汕经济大发展,郊区盛名传四海。——《汕头市郊特产歌》

一支锄头亮又光,二手挈起作田园,三顿米粮依靠你,四时工作你我忙,,五更同我理生计,六点伴你下田中,七处沟渠来修建,八方瘦地变良田,九成冬情大增长,十月稻谷堆满仓。——《锄头歌》

潮州俗语

潮州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语句,大多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潮州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以及潮州的方言特色和风俗习惯。

“潮州人,福建省祖。”(潮汕人的祖宗大都从福建移民而来)

“潮州九县,县县有语。”(原潮州府所属九个县,每个县的潮州话口音都不同,体现潮汕地区的语言民俗)

“茶薄人情厚。”(潮汕人嗜爱工夫茶,并以此为待客之道,体现了潮汕人的待客风俗)

“假力洗茶渣。”(意指勤快得不对路。潮俗嗜工夫茶,每次冲泡茶之后,只将茶叶倒掉,茶壶中的茶垢不清洗。如果不懂此风俗而把茶垢洗掉,就是勤快过头了)

“棺材扛上肩——孬歇。”(意指事情得继续干下去,不能停。潮汕地区的丧葬民俗便是扛棺材不能停放下来,中间换人也不能将棺木停放在地上,否则阴魂便会流落荒野,无可归宿)

“未食七样羹,姿娘免纺纱。”(意为不到人日(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的日子,女人就不要开工纺纱。这句谚语反映了潮汕人人日吃“七样羹”的习俗和潮汕妇女纺纱织布的习俗)

“盐灶神欠拖。”(意指某些人活该受累,体现了潮汕地区澄海市游神的习俗。每年正月二十一或二十二,盐灶村游神,群众可将“神”拖下来,据说能有好运气)

“阿妈生,食炒面。”(阿妈生,即妈祖圣诞,时在农历二月二十三。妈祖是中国沿海共有的海神,潮汕地区尤其崇拜)

“做鬼怕唔上孤棚。”(比喻人不中用。这句白话文借用了潮汕乡村中元节祭鬼的习俗,潮俗谓“普渡”或“施孤”。中元节时,潮汕各乡村会在村头巷口设立普渡祭坛,称为“孤棚”,上置祭品。祭祀完毕,祭品都要扔给围观者)

“困狗想食浓饮糜。”(“糜”在潮汕方言中指粥,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饿极了的狗想吃浓浓的米汤,意指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衰到糜还缀锅。”(倒霉得连煮粥都烧糊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