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都城博物馆 :1989年建立的历史类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5

洛阳都城博物馆是在洛阳周公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洛阳周公庙系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营建者周公而立的祠庙。它是我国三大周公庙之一,也是洛阳市现存较早的明清古建筑群,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据史料记载,洛阳周公庙由隋将王世充草创,后经历代增建、重建和改建,渐成规模,香火旺盛,闻名遐迩。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周公庙在原有旧址上重建,后经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政府曾一度迁都于洛,该庙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考试院。国民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季陶)撰书的“定鼎堂”巨匾,今仍高悬于主殿门额上,赫然在目。

洛阳市都城博物馆是一座发展中的博物馆,它以周公庙为依托,以大型原沙盘模型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古代洛阳五大都城的历史风貌与城池变迁及周公生平事迹。该馆主要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古建筑群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东都城宫城正门-一一应天门东阙遗址两大部分构成。此外,表现中日友好交往的“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碑亭、被列入洛阳市古树名木的两株“千年古槐”,更加丰富了该馆的内容。是融古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以表现洛阳市五座都城格局风貌与古都城池建设史为主要内容。1989年9月正式建馆。规划陈列展览面积约8000平方米。南区为周公庙古建筑群,其轴线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北区和东区为古都城池建设史陈列及5座都城(夏、商、周、汉魏、隋唐)

大型露天模型陈列区。西区为小型园林,小桥流水,亭树错落,名花美草,轩陛隐映。

周公庙现有大殿、二殿、三殿及东西配房,石狮一对。大殿内有周公像,后殿为定鼎堂,是庙中现存主要古建筑,取"姬诵定鼎于郏(西周公国初年洛阳市名)"之意而名,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式,现有新塑周公像与明代遗存的伯禽像及周公事迹展览;"会忠祠",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式,现以动静有致的人物塑像和仿制的文物道具,展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清代增建的后殿、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现有洛阳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展览及隋唐东都宫城等复原模型。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第四子,采邑封在陕西岐山南的周地,故称周公。他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商朝末年,周公全力辅佐哥哥姬发姬发治国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秦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姬诵治理国家,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后居洛阳市,制礼作乐,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周公继承武王遗志,积极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临死还嘱咐把遗体葬在"成周",和洛阳联系密切,故后人在洛为他建庙。

发展历史

洛阳周公庙是中国国内祭祀周公的重要场所,为国内三大周公庙之一。它始建于隋未唐初(618年),为隋将王世充草创,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旧址重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清康熙十五年(1674年)全面大修,并庙貌加隆。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五年(179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修。现存的一组古建筑,依中轴线从前到后依次为宝鼎堂,二殿,三殿及东西廊房共664平方米,宝鼎堂取“成王宝鼎郏鄏”之意而名,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二殿,三殿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建筑。洛阳周公庙是洛阳市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子嗣,代代相传;周公后裔,遍及海外。据《元圣字谱序》、《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公嫡派赐代,由伯禽及诸子者始……共记九十八姓。为了开展对周公文化的研究,加强海内外周公后裔的联谊,我馆拟在周公庙三殿筹备祭祖堂,旨在为周公后裔九十八姓的宗亲及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朝拜祭祀周公,寻根问祖的场所。同时也欢迎周公后裔及各界乐善好施的仁人志士来洛阳周公庙共谋发展大计。

文物展厅

洛阳周公庙古建西侧为隋唐东都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应天门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初为则天门。李世民攻占洛阳市后,因其太过奢华而火焚之。唐初重建,至李旦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改为应天门而沿用至今。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相传武则天称帝、李隆基接见日本国第八次遗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门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其建筑形式直接影响到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90年应天门遗址的发掘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布局

该馆主要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古建筑群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东都城宫城正门一一应天门东阙遗址两大部分构成。

周公庙古建筑群由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两侧配祀厢房组成,另有元圣殿基址。定鼎堂系周公庙主殿,为明代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绘,威仪堂皇。殿内供奉有周公与其弟姬奭毕公及世子伯禽、君陈五尊塑像。伯禽像乃明代塑造,泥胎彩绘,弥足珍贵,1991年清理主殿时于壁内发现。殿内周围依次陈列有“周公事迹”、“周公家谱”、“元圣宗谱”、“海内三大周公庙介绍”等内容,殿外墙壁上镶嵌有石刻“周公解梦”碑计19块,殿前广场东侧有台胞所立“台湾省台中市赖罗傅宗亲访祖团暨中原赖氏宗亲联谊会周公庙祭祖纪念碑”一通,上书“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礼乐堂为二殿,原名“会忠祠”,系清代增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青筒瓦覆面。殿内陈列一组周公制礼作乐群像,场面恢宏,形象逼真。

后殿即三殿,清代建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阳市知县龚松林主持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外设走廊,硬山式,青筒瓦覆面,庄重气派。殿内陈列有隋唐东都城大型复原沙盘模型和夏都斟鄩复原模型。

三殿前东、西两侧为各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厢房,拟陈列商都西毫复原模型、东周王城复原模型和汉魏故城复原模型。应天门东阙遗址在都城博物馆院内西部。应天门系隋唐东都城宫城之正门,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时称则天门,有东、西两阙,平面为“凹”字型。后因避讳武则天尊号,改称应天门。应天门与长安承天门一样尊崇,为隋唐王朝举行重大国事活动之场所。史载,隋炀帝曾登临听政;武则天“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李隆基在应天门上接见日本国第八次“遣唐使”等。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接着,国家及省文物管理部门拨出大量专款对其做了保护性修复,复原了墩台。今东阙周围散水石和夯土等古代遗迹清晰可见。

历史故事

传说,商朝末代的帝辛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周文王,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县(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子牙(即姜子牙)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县(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周公(即周公),异母弟姬?amp;#93;[shì](即姬奭)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秦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区(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帝辛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扶余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子牙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田和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生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熊通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田和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帝辛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姬发姜子牙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相关人物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

周公,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是姬发姬发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派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姬诵年幼,由周公摄政。秦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度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姜子牙姬奭?amp;#93;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不久,管叔蔡叔度勾结帝辛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姬诵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定鼎堂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市)。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姬奭爽在洛邑驻兵8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帝辛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秦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朝的经济基础。

馆长资料

韦娜,字秋,笔名秋池。1955年生于海南省,现任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洛阳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市政协委员、“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残奥会、聋奥会、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爱心大使。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85年底调入文博系统,历任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洛阳都城 博物馆馆长、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现任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