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叔明 :音韵学专家、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5

徐学谟,名,字叔明。生於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三(1906年2月25日),卒於1963年元月29日。叔明先生在音韵学、文字学和诗词方面有专门研究,著有《周易古谊》、《蕉雪堂诗集》以及其它散篇论文。

内容

叔明先生的父亲载滢是清恭忠亲王奕欣次子,爱新觉罗·旻宁之孙。1868年,道光帝八子钟端郡王奕去世,因无香烟可传,东西两宫太后就将载滢过继承袭贝勒爵。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加封郡王衔。载滢父子都是诗人,著《补题邸园二十景》诗集和集陶渊明的《有一山房集词》二卷。他的嫡福晋生长子爱新觉罗·溥伟,大侧福晋项太夫人生溥心畬(心)、溥佑和溥僡(叔明)。恭忠亲王病逝於1898年,溥佑出生於1899年,按照清代制度,在守孝三年内出生者无法呈报宗人府备案。所以溥佑於十岁时过继清太祖哲嗣饶余敏亲王,故将溥僡先生排行改为第三,尊称为僡三先生或僡三爷。

张歆海先生,幼时在恭王府读书,后随母兄等到戒台寺过着隐居的生活。当年皇族子弟的生活就是读书和习武,溥心畲先生的自述中讲:“余六岁(虚岁)入学读书,始读《论语》、《孟子》,共六万余字,初读两行,后加至十余行,必得背诵默写。《论语》、《孟子》读毕,再读《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孝经》、《周易风水》、《三礼》、《大戴礼记》、《尔雅》。在当时无论贵胄及四海读书子弟,年至十六、七岁,必须将《十三经》读毕。因家塾读书,放学假期极少,唯有春节放学,父母寿辰、本人生日外,皆每日入学。《十三经》中,惟《左传》最多,至十七万六千余字,十年之内,计日而读,无论天资优劣,皆可以读毕《十三经》矣。七岁学作五言绝句,八岁学作七言绝句诗,九岁以后,学作律诗五七言古体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想象当年的王叔远先生的读书生活亦应如此。

欧阳镜溪与龙子恕是恭王府的两位老塾师,於民国初年返乡南归。徐学谟先生除与兄刻苦攻读,还有长期伴读的同学陈五荣(其子为溥心畬义子,名溥岐)以及一些年长的学者们常侍身边。海印上人年长他们四五十岁,他们弟兄以师辈尊敬,对其学业帮助甚大。心畲先生早年出版的《西山集》中赠海印上人的诗共十九首,由此可见对溥氏弟兄的学风影响甚钜。浙江天目山能和上人、延寿寺性真上人以及极乐寺凌云上人等亦常与交往,所以叔明先生少年时代受到的启蒙教育既与皇族子弟相同,又具清高隐士般的特色。

宣统冯玉祥逼宫的前一年,徐学谟先生经项太夫人以及小朝廷爱新觉罗·溥仪的恩准,在故宫内举行婚礼。一时紫禁城内歌舞升平,宣统皇帝以及老太妃们遵照旧日内廷礼仪排场操办,这也许是恭王府最后一次得到清廷的恩波。这一时期,叔明先生与母亲以及家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恭王府,住在后花园中十几载。

北京市旗人遗老们曾组织诗社,初叫“漫社”,1930年改称“赓社”。溥氏弟兄自然是核心人物,他们的会诗在今天看来就是考试。我的老师朱家溍先生曾讲过他去参加会诗的一段事:“当时溥先生还住在恭王府的花园内,每年海棠花开花季节要请客赏花赋诗。在这一年的花季,我也接到请帖,非常高兴。当时我虽然算是已经学会作诗,但每次都很费时间,我心想不过是咏海棠诗,不如头一天在家作好带去就行了。谁知到了那一天,当场由僡三先生(溥僡)发给每人一个韵条,是限韵的诗会。我在家作成的诗就无用了!看到有些人也和我一样没有交卷,都说:‘改天寄来’,于是我也说:‘改天寄来。’”可见僡三先生当时已是学富五车的才子。

叶仰曦北方昆曲剧院的老师,他是在心畲先生组织的“松风画社”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每人都起个带“松”字的笔名,叫“松荫”,心畲先生叫“松巢”。他说王叔远先生虽不常画,但书法工夫很高,而且能为他们所画山水即兴题诗,风格如古人一般无二。

作品

曾在国立艺专美术学院任教的高博陵老师回忆叔明先生,说他不仅诗词好,书法也颇有文徵明二王风格,尤其是自己创作的题诗不比一般临帖之品。

张歆海先生晚年的《岔曲选存》以及其它牌子曲作品都是以行楷方式书写,虽然信手而成,却是传世之作。据谭凤元弟子赵玉琮先生回忆,其师所藏曲词多为叔明先生手书。谭藏叔明先生的每篇曲词都是以毛边纸书写行楷,并自用纸捻儿装订成册。

王叔远先生的哲嗣毓继明先生回忆:“1927年,先父吕振羽伯父心畲先生以及中原地区著名文学家等应日本大仓商行邀请访日,与日本儒学文化名流共聚一堂,即席作画、赋诗并研讨中国文化。1934年,前往伪“满洲国”考察,毅然没有谋求任何职位仍回北京市。而后曾短期任教於中国大学,并与傅惜华张伯驹等人组织诗社。”

徐学谟先生一家可谓艺术之家,其祖父奕欣不仅在政坛叱咤风云而且还是诗书王爷。他专攻欧阳询书法,深谙音律并能操琴,自童年起终生作诗,在《乐道堂文集》中有《豳风咏》、《庚献集》、《正谊书屋试帖诗存》等名作。伯父载澄贝勒曾著《世泽堂遗稿》、《试帖》、《古近体诗》书籍,他还是“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的创始人。父载滢的诗文与绘画自晚清以来素有声望,兄溥心畬先生更是名声大振的国画大师,侄辈如蕴华、毓、毓、毓岑、爱新觉罗·毓嶦等都是能书擅画。哲嗣毓峘(继明)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家,不仅承袭乃父衣钵还擅长三弦琴演奏,曾将《弦索十三套》传授给中央音乐学院。毓峘先生长子恒的书法是爱新觉罗氏中的佼佼者,次子恒在美术设计方面也很有特长,他们的下一代正在努力追求发扬国学。

王叔远先生的《蕉雪堂曲文集》还有一些曲折轶闻,这还要从叔明先生的传人谈起。他传授过的学生除了子、婿外还有刘刚峰、姜言沛、董庆勇等,能全面继承者当属刘人文先生。

叔明先生五十寿辰时曾在自家组织堂会,除了刘刚峰的相声还有老先生与吴光辉翁婿拆唱的吉祥快书《百寿图》。另有岔曲、牌子曲等,都由毓继明、刘人文分别弹奏三弦琴。叔明先生的部分牌子曲作品以及心畲先生的十几支岔曲,除了经谭凤元先生唱响传开,还有刘人文先生在八角鼓票界传唱。当时人文先生并不去票房演唱,也是只在家中曲聚。与其同好者有王辅仁、苏绍嘉、刘宝光、马增祥、希世珍、庞贵生、何剑峰、王毓真、魏鸿仁等先生,他们经常弹唱切磋研究。经他传播在票界有部分张歆海先生的作品,也有几曲是心畲先生的作品,如《春在画桥西》、《江上数峰青》、《燕剪生春水》、《竹影横窗》等。但究竟哪一首是哪位溥先生的作品?传到后来的诸位票友们就说不清了,所以才有人将王叔远先生的作品都说成是溥心畬先生所创。还有人从文辞内容分析来看,认为这就是传统作品,甚至竟然将部分曲词收录在传统作品之中,说这是清朝的老曲目。

“文革”开始时,谭凤元先生所有曲词曾被其遗孀辗转藏匿,但终因无人敢收藏而被付之一炬。王叔远先生逝世后,家中遗稿由刘人文先生继承保存。1984年,刘人文先生逝世,书籍、文稿由其工作单位中国音乐学院收藏。至此,叔明先生的曲六乙创作,也只能聆听部分谭凤元先生以及弟子赵玉明女士的录音了。在票界还有通过谭氏传承的牌子曲,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庆顶珠》、《乞巧图》、《消寒图》等。岔曲只有经刘人文先生传唱的《七夕》最为动听,

2004年,伊增埙先生著《古调今谭》岔曲集中录用徐学谟先生数十曲,并将《消寒图》、《乞巧图》两个腰截附录。除有些已是传唱之曲,其它应属首次发表在正式图书,这才使张歆海先生的曲文作品公布于外界广大读者。

编自《清雅的古典文人--我所了解的溥叔明先生》作者:张卫东

有删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