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 :发源于山东省沂水县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6

潍河,又名淮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东部,潍河源出临沂地区的箕山、屋山,北流经五莲、诸城、高密、安丘、寒亭等县区,至昌邑县注入渤海,长194.6公里。潍河上游穿行山区,河床比降大,汛期最大流量可达5500立方米/秒;安丘山往下,河床比降明显变小,有汶河汇入,水流平缓,易于航行。

潍河属季节河,每年1~2月为结冰期。潍河沿途支流较多,自莒县流经诸城,注以析泉水、涓水、淇水、卢水,再下则有百尺河、渠河、河、汶河、太祖河等一并汇入,河水流量大增。潍河上游多为山区,中游为丘陵、盆地,下游为平原,临海多为盐碱地。其自然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沂山海拔1032米,最低点入海口处附近,高程不足1米。潍河主干道上游河底多为砂砾石堆积,且两岸形成20—50米宽河阶地,河道顺直,区间长47.6公里,落差162.9米,平均比降1/293,坡度陡峻,水流湍急,冲刷力大,河流有明显的下切作用。中游大部为丘陵地带,河谷随地势变化,时有开阔,时有弯曲,时有较狭窄,河床多以粗砂为主。右岸有高1—5米的风化山丘、沙丘,汪湖河口至枳沟,河内有冲积岛。下游河床宽阔,堤高4—5米,堤距最宽处约4公里,河道多弯曲。潍河流域东邻黄海,北临渤海莱州湾,西南与内陆相联。

清末至民国初期,潍河航运已具一定规模,离海口不远的下营逐渐形成有着南北两个码头的港口。夏秋时节,小于10吨的木船可逆水行至黄旗堡街道与胶济铁路潍河大桥一带。1922年烟潍公路建成后,潍河出现了公路渡口。1949年后,对潍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沿河建起了拦河坝6座,排水涵闸54座,灌溉引水闸25处,公路桥7座,铁路桥2座,大中型水库18座(总库容23.49亿立方米),其中:县境内拦河坝2座,排水涵闸3座,灌溉引水闸2处,公路桥4座,铁路桥2座,峡山水库1座,库容13.7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4亿立方米。潍河不仅能防洪、排灌、发电、养殖,而且缓和了沿海一带人、畜吃水的困难局面。数千年的“坏河”,终于开始造福于人民。从1974年以后,金口大闸以北,潍河河道干涸,常常终年无水。

源头考论

《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莱州府志》载:“淮河即潍水”。《汉书》“潍”字作“淮”。今潍河上游沿岸百姓仍习称淮河,在墙夼水库岸边有南、北淮河村名,所以,有上淮下潍之称。潍河,自成一水系,发源、流经临沂、日照、潍坊3市10个县(市、区),至昌邑市渔尔堡注入渤海,总流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493.2平方公里。

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滔滔潍河水流淌了无数个春秋,滋养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居民。那么,潍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千百年来,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至今尚有争论。

史料有关于潍河发源、流经的记载了。《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皆谓“潍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说“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市,盖一山三名也”;”以上记载,先有箕屋山之说,后有潍山说,后又记为箕屋山。《淮南子》释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覆舟山一说仅见于此。至今,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镇或箕屋山。1980年版《辞海》说:“潍河,水名,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这一说法与其它记载山名相符,但境界和方向就相去甚远了。

因时代久远,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潍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风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县境内,今莒县北部。潍河以山名,因而,河源考察者都在“潍山”上下功夫。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对潍河源头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辩证,今详引其说,佐以辩证:

水经》谓潍水出箕县潍山,现尚找不到潍山所在。《山东通志》谓即沂水县东北地区泉头庄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并考证南源即析泉水。说皆正确。《水经注》又曰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莒县北部偏西,正有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可见,《汉书·艺文志》以下箕屋山名称,应当分作箕山和屋山来解,并非箕屋为一名。箕山乃潍水北源,照水流情况,应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后汇入的。因此我认为箕山即水经注的潍山,潍水由此发源,亦以潍名。他还指出:

《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淮南子》所指的覆舟山是南源的屋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

王献唐先生的分析辩证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莒县北部是没有箕屋山这座山的。但是,潍河源头是否就如王献唐先生所考证的?箕山就是《水经》所称的潍山吗?笔者对此作了实地考察。

从莒县地图上看,箕山在莒县城正北偏东,从诸城溯河而上,到达诸城市与五莲县交界的墙夼水库,就是潍河的上游。《水经注》所说的“潍水经仲固山又东北”的仲固山,已是库中岛屿。由此而上,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岭,河床不宽,至莒县东北部的库山村西的库山前,有两股水在此汇流,这就是潍河的南源、北源汇流处。

潍河北源,沿库山东趾北上经横山曲折西北,至莒县与沂水县交界的杨庭山西趾又西约7公里,就到了沂水县的箕山脚下。

箕山,东西向,长约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树,南麓植被差,周围多山泉。北山脚下有村名王家箕山,村以山名。但是,潍河河道并非止于箕山脚下,而是沿箕山北趾又西约3公里,至大茅山东北又转北约2公里,到沂水县泉头庄村东,河道变成宽仅数米的小沟。

泉头庄,在沂水县东北部,居屋山之阴,距县城约35公里,古代曾为莒地。泉头庄系由马泉头、闵泉头、西泉头三个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落,闵泉头村居北,泰(安)薛(家岛)路经村前横贯东西,将马泉头、西泉头两村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村西有南北长山,称西山,为东西分水岭。闵泉头村北有小山,名云秀山,齐长城遗址所经,山上植被差,西麓与西山连,再北是绵延东西、为南北分水岭的低山岭。

泉头庄四周为连绵的山岭,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泉头庄村北的云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即为潍河发源的起点。可以说,就是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诞生了潍河的发源之地。潍河,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她曲折、漫长的旅行。《山东古国考》说泉头庄西山的水“和现下潍源不合”是不对的。

如果说沂水县的泉头庄是潍河的发源地,这就印证了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对潍河源头的考证是正确的。如今,在泉头庄村东有一座桥,系1997年修泰薛路时所建,导流洞3×3米,桥虽小,却是潍河源头第一桥。

西泉头村,位于3个泉头村的西南部,紧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树森森,蓊葱葱。村前有一山泉,极旺,四季涌流不绝,称为潍河源。闵泉头村《闵氏族谱》载:“明嘉靖九年(1530),(闵氏)自济宁市迁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潍河源头”。

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载:“潍水在莒(州)西北一百里,水经出琅邪箕县潍山,今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泓、深二丈许,土人指为潍水源,伏行至茅山东北麓,流复见,经里许,绕箕屋之阴,去潍山已八里矣。许慎、吕忱皆谓发源箕屋山,特见其溢出之下流,且误以箕屋为潍山也”。

《山东通志》与《山东古国考》对潍山所指与(潍)河源市的考证,各有千秋,二者各有贡献。《山东通志》考明了潍河的发源地在沂水县的泉头庄,否定了箕山为潍山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泉头庄的西山也并非就是潍山,将箕山称为箕屋山也是不对的。《山东古国考》辨明了箕屋山为箕山和屋山的合名,是正确的,但箕山并不是潍河之源。

泉头庄村前的山泉,已砌为井数百年,深约5米,井口约一米见方,冬夏水温依旧,清凉滑甘,啜之如饮琼浆,余流溢出,东流入潍。西泉头、马泉头两村200多户人家炊饮、浣衣、浇圃皆赖此泉。然而,自古论河源从山不从泉。《山东通志》称为“潍山”的西山,是一南北向长岭,与其北的云秀山相比略低塌,更不及其南的大茅山和屋山,称其为潍河之源的潍山,未免牵强,正如《山东古国考》所说,“西山并不叫潍山”。

大茅山,在泉头庄南约2公里稍偏东,高耸,山上植被差,今又称宝山。因西向望之形如元宝,故名。山东南麓有村名叫宝山坡,村以山名。大茅山之西,就是这一带最高的屋山了。屋山,位于莒县沂水县交界处,海拔451.8米,东与大茅山连脉,东北西南向,数峰连绵。屋山在当地又叫“五山”或“武山”。屋山北麓有村落名“五山”,村以山名;武山,是因其南有“文山”相对而名,故而当地有“文”“武”二山之称。若从泉头庄向南望之,屋山东北麓的水注入潍河无疑。然而,来到屋山脚下近前看则不然,泉头庄西山北高南低,南延直抵大茅山,将屋山北麓水西分流入秀珍河而与潍河无缘。由此推想,在久远的古代,人烟稀少,山上树木茂密,植被丰厚,加上交通极为不便,远观屋山,误将屋山北麓认定为潍河源也合情理,况且,“屋”、“潍”二字音近,一山二名或多名也是常有的。因而,我认为屋山即《水经》所说之潍山,当在情理中。

莒县志》载:“潍水北源始出自沂水县官庄乡和本县东莞镇境内的箕山西北麓”。这一记载很明确,箕山就是箕山而不是箕屋山,潍河发源地是箕山西北麓而不确指发源箕山,含蓄地否定了潍河源“箕山”说。箕山在莒县、沂水县交界处,而大部属沂水县境。以上是潍河北源的基本情况。

潍河南源,今称石河,旧称析泉水。析泉,汉县。《水经》云:“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经析泉县(城)东又东南”。《太平寰宇记》误将诸城境内的涓(河)水指为析泉水;而《齐乘》将今五莲县城东的分流山误为松山,发源于该山的水也就成了析泉水了。

松山何所指?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据水经注,析泉城应在松山南,今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庄西北”。即屋山。析泉城又在哪里呢?《莒县志》载:“析泉故城遗址,位于库山乡上、下石城村所在地,至今城子岭上仍有石城残墙”。《山东古国考》对此予以肯定。

古时的析泉水以地名,今称石河,不知因何名。石河岸边的大石河村村标载:“元代,郝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西关牛头街索家巷子迁此,因东临石河,以河名村”。可见,在元代析泉水已称石河了。《莒县志》载:“石河,潍水南源,发源于东莞镇大沈庄西北屋山”。从石河的流长和流域面积看,与潍河北源相仿,将石河认定为潍河南源是正确的。

潍河南源曲折东南流,至库山南与北源汇,“流长25公里,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莒县志》)。这是潍河南源的基本情况。

天不愧人以雨之,地不愧人以河之。潍河的南源、北源,都处在山岭之间,山泉众多,两源水未汇合前,并向东南流,两岸山岭连绵,地质坚硬,河床下切不深,河床较窄,水在山谷中曲折而行,河床改道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两源水在汇合前,除南源有一条长仅数公里的连五河之外,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支流,流域面积相对狭小。北源自沂水县的泉头庄曲折东南流,至库山与南源汇流,流长约29公里,其流域面积在莒县境内是162平方公里(沂水县境内段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没有记载),是潍河的正源。但是,若论水流量,南源不输于北源。

干流情况

河道走向

莒县、五莲县

潍河发源于箕山,径流于东莞镇,南至库山乡库山村汇石河水转而东流入五莲、诸城县境。是潍水的北源,始出自沂水县官庄乡和东莞镇境内的箕山西北麓,至后石崮后村流入莒境。曲折南流,到库山乡库山村南与其南源石河水汇合后,东南流入五莲县境。莒县境内段长18公里,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此段河一般标注为淮河。 

潍河由枳沟镇墙村西南经墙夼水库入诸城市境,总向东北流,经枳沟、箭口、吕标、城关、万家庄、昌城镇、解留、相州、芝灵、曹家泊、凉台等11处乡镇、107个村庄。至凉台乡尚家庄村北与渠河交汇出境。境内流程78公里,流域面积1908.2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1/1100~1/2000。河床最宽400米,最窄250米。最大泄洪量5000秒立米。潍河沿岸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第四纪复盖层较厚,多有砂层,地下水较丰富。潍河水系在境内的特点是: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侵蚀力强,河谷下切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河道弯曲,宽窄不一,行洪能力差,每到汛期常常酿成灾害,解放后历经治理,已逐步变害为利。 

高密段

潍河从李家埠西南入高密市境,经田庄乡注入峡山水库。境内长22公里,流域面积107.7平方公里。 

安丘段

潍河位于安丘市境东缘。流经五莲、诸城入安丘县境,沿王家庄、赵戈两乡和黄旗堡镇境东缘,至夹河套村东北角出境入昌邑市,流经本县36.5公里。因上游山岭多,落差大,历史上最大洪峰7850立方米/秒,过去每至汛期山洪暴发,经常泛滥成灾,沿河村民深受其害,故有“坏河”之称。1959年建成峡山水库,潍河变害为利。 

坊子区

潍河由安丘市入区境,自穆村镇小沼于家村东沿区境东侧北流,在眉村乡王家庄子东北出境,境内长14.0公里。潍河昔有“坏河”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潍河,发展生产,造福于人民,截弯取直,疏扩河床,整险护堤,进行综合治理。从此“坏河”变“利河”。潍河河床内大量黄沙是良好的建筑材料;潍河鲤鱼,独具特色;沿岸条柳编织,名扬四乡。 

昌邑段

潍河北至下营镇泄入莱州湾。流经昌邑市境86公里(有短流为昌邑、寒亭界河)。流域面积6367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河床宽度在300~500米之间,河水最大流量7850立方米/秒(1957年)。属季节河,每年1~2月为结冰期。从1974年以后,金口大闸以北,河道干涸,常常终年无水。 

河道特征

潍河由源地至五莲县汪湖河口为上游段,河长47.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42/1000。河流经行于山丘区,流水下切明显,河槽狭窄,基岩出露,水流湍急。汪湖河口至汶河口为中游段,河长119.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57/1000。潍河进入缓岗地区,河槽逐渐开阔。汶河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区,河长65.7公里,河流经行于山前平原及滨海平原区,河道平均比降0.23/1000。 

水文特征

据1956~1979年同步观测系列统计,潍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47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226.4毫米,折合年径流量为14.7亿立方米。根据辉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6213平方公里)实测资料,最大年径流量出现在1964年,为39.2亿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为2.93亿立方米,两者比值为13.4。

潍河中上游山地区,易发生大暴雨洪水,建国以来,以1974年洪水为最大。该年8月13日,流域中上游普降暴雨,在安丘市南部山地区石埠子水文站,日雨量达466.2毫米,山洪暴涨。由于水库拦洪蓄水,洪峰流量大为削减,大大减轻了下游洪水灾害。据估算,倘无各水库层层拦蓄,峡山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210平方公里)将出现特大洪水,洪峰流量可达15800立方米/秒。潍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2~3公斤/立方米。据辉村水文站1952~1959,1962~1965年实测资料,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342万吨。 

主要支流

潍河支流众多,较大支流多以左岸注入。主要支流有汪湖河、洪凝河、贾悦河、涓河、淇河、芦河、百尺河、渠河、浯河、汶河等。

石河,潍水南源。发源于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西北屋山,蜿蜒曲折,到库山乡源河村前折而东北流,至库山村与潍水合流。境内段长25公里,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 

汪湖河,是潍河上游较大支流,发源于五莲县法牛山,东南流由左岸注入潍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62.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86/1000。 

洪凝河,发源于五莲县杨家庵,向北流,在五莲县墙夼北由右岸注入潍河。河长40公里,流域面积386.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6/1000。 

贾悦河,发源于诸城文墨官庄,南流,在诸城金家埠南由左岸注入潍河。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88.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8/1000。 

涓河,发源于五莲县房家洼(一说马耳山北麓),由南而北流,在诸城大栗园由右岸注入潍河。河长42.5公里,流域面积286.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3.5/1000。   

芦河,亦名芦水,发源于诸城南部马山北麓,西北流,在诸城小王家河北由右岸注入潍河。河长53公里,流域面积161.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9/1000。   

百尺河,古称密水,又名百尺水、百尺沟,发源于诸城东南麓山西南望马墩的北麓,西北流,于诸城王家巴山西由右岸注入潍河。长51公里(一说45.6公里),流域面积337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12/1000。除汛期外,长期干涸断流。 

渠河,古称浯水,又名浯河、清河。西汉时人们在下游开渠灌田,又有上浯下渠之称,后统称渠河。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吾水经葛岗南,其南岸有废渠,经霞岗东通长阡沟。至今浯水下流土人名为渠河”。是潍河大支流之一,发源于临朐太平顶山西南麓的大官庄镇(一说沂水县圈里乡太平山),东南流进入沂水境内,在沂水县松林转而东流,至安丘县张解东南屈而东北流,沿着安丘、诸城交界处,于安丘、诸城交界处河套村北由左岸注入潍河,北接峡山水库。河长100公里,流域面积967.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62/1000。主要支流有大苑河、秋峪河、古庙河、孝廉河、清河、店子河、漫流河、林头河和圈里河等。建国后,上游建于家河水库,中、下游建两座拦河坝,汛期水患自此少见。         

洪沟河,位于县境东南部,因上游水带红砂俗称红沟河。发源于白芬子乡寒登山东麓,流经金冢子、官庄、宋官、临浯、景芝镇等乡镇,于王家庄乡大孙孟村东入潍河,全长51公里。主要有羊角河、运粮河、小浯河等支流,流域面积37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60年代在河道上建成伏留、罗家庄两座小型水库。后截弯取直加宽加深河道,提高了泄水能力。 

史角河,位于县境东部,原名驶涧河,俗称施家河,后演变为史角河。源出金冢子乡团埠村北,向东北流经石堆、贾戈、担山3乡至赵戈乡北凌家院村东入潍河,全长25.5公里。有珍珠河、下洼河两条支流,流域面积13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20立方米/秒。建有马家庄子、邢戈庄两座小型水库。 

汶河,也称潍汶河,也区别于大汶河、东汶河,是潍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岸瀑布桑泉,因桑泉水俗称汶水,故名汶河。东流经大吴水库,折而北流,至临朐蒋峪转向东北,经高崖水库,流经昌乐县南部、安丘市北部,于安丘东北角夹河套由左岸注入潍河。河长104公里(一说109公里),流域面积151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1/1000。主要支流有孟津河、鲤龙河、温泉河、红河、凌河、小汶河、墨溪河、渭水河。上游多山丘,水流湍急,下游为平原,河宽流缓。汛期最大流量5550立方米/秒,安全泄量1000立方米/秒,春季最小流量0.5立方米/秒。夏秋多洪水泛滥,冬春易风沙毁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先后在中、上游建起牟山、高崖、沂山、大关4座中型水库和拦河坝、扬水站等,沿岸封沙造林,加固堤防,变害为利。河床内大量黄沙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扶淇河,源出有二:东源为扶河,原名注辅河,源于五莲县之凤凰山北麓;西源为淇河,源于寨山北麓。二源于城南三里庄汇合,称扶淇河,全长29.5公里,系境内河,流经皇华、郝戈庄、寿塔、朱家村、石门、城关6个乡镇、50个村庄,至城关镇白玉山子村西北入潍河。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2000。 

太古庄河,古称西尚沟河。因河之二源交汇于太古庄故名。南源出于范家官庄乡花园村东;北源出自马庄乡文墨官庄村西,流经马庄、范家官庄、贾悦、楼子、箭口5个乡镇、30个村庄,至箭口乡金鸡埠村东入潍河。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河床宽50~80米。比降1/1400。 

非得河,古称飞得河。发源于解留镇抱角埠村南,流经解留、相州、曹家泊、凉台乡4个乡镇、15个村庄,至凉台乡南戈庄村前入潍河。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河床宽25~35米。 

尚沟河,古称为东尚沟河。境内河,发源于程戈庄乡驻地北岭,流经程戈庄、解留、万家庄3个乡镇、12个村庄,至万家庄乡李家庄村西入潍河。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河床宽25~40米。 

哨子河,因河流经4个哨子庄而得名。发源于金牛墩山东北麓,花园村西南,流经马庄乡的13个村庄,至朱马院村西南入五莲县境,并改名方城河,南流约8.5公里入潍河。总长20公里,境内长11.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88.4平方公里。河床宽35~55米。 

中至河,发源横山南麓。境内主河长25.2公里,来水面积124平方公里。水北流,经中至、高泽镇黄龙汪村东入墙夼水库。所属潍河水系

洪凝河,发源青山东麓。境内主河长18.4公里,来水面积99平方公里。水北流,经洪凝至高泽镇西楼村东入墙夼水库。所属潍河水系。

山阳河,发源于七连山北麓。境内主河长14公里,来水面积68平方公里。水北流,经冯家坪、大尧、高泽入墙夼水库。所属潍河水系。

院西河,发源于分岭山南麓。境内主河长17.3公里,来水面积48平方公里。水北流,经许孟镇西楼子后转向东北入涓河。所属潍河水系。

许孟河,发源于九仙山北麓。境内主河长24公里,来水面积115平方公里。水流向北,经松柏、许孟镇小茅庄入涓河。所属潍河水系。 

向阳河,发源于诸城大宋沟,自刁家庄东南入县境,至新华村西北入潍河。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 

红绣河,起于秦王冢,至曲家大浒西入潍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40.8平方公里。 

潍河故道,南起眉村乡望庄村北,北至寒亭区朱里镇北港村东,长11公里,宽1公里左右,曾为秦、汉、北齐时潍河流经故道。地形低洼,沙层厚达10米以上,是较好的富水地区。眉村乡西李家庄窑湾,李家庄北新堤和寒亭区东于渠村北方家口子,皆系潍河决口改道处,遗址尚存。 

渭水河,古称渭水溪,又名渭阳河。汶河支流,西东流向。其源有二,南源发自安丘县南流镇于家石埠九龙口;西源出自车留庄乡南店村东。两源在渭阳村汇为一水东流,在穆村镇大马村东入汶河。全长18.6公里,河床宽70米。沿河建有桥梁11座,拦河坝2座。属雨源型季节河,因连年干旱,现河水断流,河道干涸。 

甘棠河,发源于山镇主家埠。向南流经甘棠村,再折西北,流入潍河。河道长7.5公里,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属季节性坡水河道。 

太祖河,发源于岞山镇惺惺山东麓,绕山北穿东惺惺村向西北流,经皂角树村西注入潍河。河长8.1公里,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相传,宋太祖赵匡曾屯兵于此,故名。沿河建有6座小桥。为季节性坡水河道。 

九曲河,发源于岞山镇盘马埠。河长7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经饮马镇辉村汇入潍河。古河道有9个弯,故名。 

治理开发

干流治理

有关潍河治理的记载始见于晚清。1881年(光绪七年)潍河大水决堤,是年重修下湾、官庄社堤,山阳堤,田家湾堤,碌碌湾堤,于庄社堤。1891年(光绪十七年)重修红岩堤。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重修扶宁、兴海、老岔河、立本、马疃、务本社、密城社、金家口等堤。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复修下伍社堤,用三合土重修红岩堤。

1949年春,在胶济铁路山大桥以上裁弯3处,在中、下游护岸3处。1951年昌潍专署成立潍河导治工程指挥部,组织8县民工15万人,于4月19日开工,40天内筑堤100余公里,河道裁弯3164米,疏浚河道1840米,筑护村围埝7113米,护砌孙家岔河、韩家扶宁、曲家流、吴家漫、马老庄5处险工。国家拨赈粮400万公斤。这次治理后,抗御了1957年特大洪峰7850立方米每秒。1976-1977年以诸城县为主,进行了疏河筑堤,裁弯取直,河道清障,险工护砌等工程,组织10万民工经两期施工,培修潍河大堤75公里(顶宽6米、平均高6米),干砌石护坡3100米,建排水涵洞35座。治理后,诸城段河道安全泄量达5000立方米每秒。

1958年以后,潍河中上游及主要支流建峡山、墙夼、牟山、高崖4座大型水库。建三里庄等中型水库14座。建小型水库420座,塘坝2287座。仅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472平方公里,总库容达23.9亿立方米。在河道中、下游修建了诸城县粟元、掘村、古县,高密县西洼沟,寒亭区穆村及昌邑县金口等6座拦河闸坝用于蓄水灌溉和发电。设计蓄水量共1078万立方米,灌溉和发电引水闸设计流量共84立方米每秒。诸城县段以下,潍河两岸共建有排水涵闸45座。 

支流治理

渠河治理。1974年8月13日大水,洪峰流量4560立方米每秒,下游受峡山水库库水顶托,河道排泄不及,几乎全线漫溢,西古河、西阡里、东阡里、小油房、郭岗、店子等处河堤决口。当年冬及次年春由沿河歧山等5乡镇出民工2万余人挖河筑堤,自丈里桥过彭王桥和峡山水库围堤相接,并完成上游自丈里桥至西利见、泥沟至桥北头、陈家楼至殷家清河、王家庄至河北营子、张解至车苗庄等局部河段复堤工程,共筑堤31.5公里。建成吴家楼、于家河、下洙浯3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总库容8972万立方米。沿河建有小水电站6处,共装机14台1563千瓦。

潍汶河治理。1928年农历6月7日暴雨,潍汶河于高崖决口,15个村庄被淹,冲走淹死300余人。建国后才开始治理。1952年昌乐县修潍汶河北堤15.8公里,平均堤高2.5米,顶宽4米。1982年漳河、红河两乡共修潍汶河北堤18.6公里。安丘县自1950年开始治理潍汶河,对城后村、西门口、石佛寺、于家汶畔等险工进行培堤、护岸。1976年春,安丘县集资30万元,组织民工4万人清障170多亩,并挖河筑堤,两岸在东风桥上下裁弯、清淤、筑堤共长8公里,并在东风桥左右岸500-1000米地段用浆砌石护岸。1977年冬和1978年春又在潍汶汇潍处干砌石护岸3000米,在城后段浆砌石护岸600米。以上工程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解除了沿河群众的洪水威胁。

1959年后,潍大汶河上、中游共建成牟山、高崖2座大型水库,尚庄、大关、沂山3座中型水库以及小型水库50余座,塘坝150余处,总库容达3亿立方米。 

拦蓄工程

墙夼水库

墙夼水库,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墙夼村西南潍河上游,由东、西两库以沟连通而成。总控制流域面积656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2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5亿立方米。1959年10月26日开工,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工程于1960年8月15日竣工。水库投入运用后,相继完成东坝粘土心墙加高及部分干砌石护坡,东、西两坝加高,建水电站,加宽溢洪道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方246万立方米,石方51万立方米,混凝土1.1万立方米,累计国家投资674万元。西库大坝为均质土坝,长890米,最大坝高27.7米,顶宽10米。西库输水洞最大流量4.4立方米每秒。东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890米,最大坝高27.7米,顶宽10米。东库输水洞设计流量34.0立方米每秒。洞后建1站1座,装机4台900千瓦。开敞式溢洪道,最大泄量3960立方米每秒。水库防洪能力达到万年一遇。年平均淤积量61.50万立方米(1980年测算)。1974年8月遇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时,削减洪峰流量79%。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年平均发电量55.6万千瓦时。 

峡山水库

峡山水库,位于潍河中游的昌邑市高密市、安邱、诸城4县交界处,是山东省最大的山谷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210平方公里。总库容13.7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1亿立方米。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昌潍专署峡山水库工程施工指挥部组织施工(边设计,边施工),于1958年11月开工,1960年9月,主、副坝,5个放水洞,11孔溢洪闸等工程基本完成。1963年以后,主要续建加固工程有:建发电站、主坝和副坝护坡、主坝1级电站防渗灌浆、扩开溢洪道、改建溢洪闸等。至1985年,共完成土方2217万立方米,石方403万立方米,混凝土7.9万立方米,累计国家投资4684万元。水库主坝由500米黏土心墙砂壳坝和2250米均质土坝组成,全长2750米,最大坝高21米,顶宽7米。副坝系均质土坝,由三段组成,全长28881米,最大坝高14.5米,顶宽6米。溢洪闸15孔,最大泄量1.85万立方米每秒。输水洞共有5个,最大流量分别为41.0、4.2、54.0、29.5、10.0立方米每秒。水电站装机容量8台2675千瓦。水库达百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年平均淤积量223.50万立方米(1976年测算)。为全国重点险库之一。1974年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时,削减洪峰72.3%。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同时,解决了灌区北部沿海地区群众的吃水困难。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312万千瓦时。有养鱼水面9.1万亩,年产鱼150-200吨。并办了机械加工厂等工副业。水库管理局共有职工390人,达到经费自给。被水电部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小水电先进单位,获省水利厅基本建设安全奖工程管理先进奖。 

高崖水库,位于昌乐县高崖镇西潍河支流大汶河上。控制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总库容1.5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58亿立方米。1959年10月开工,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等工程于1960年5月基本建成。自1963年以后,相继完成加高大坝粘土心墙,建溢洪闸、发电站、防浪墙,开挖非常溢洪道及加高大坝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269万立方米,混凝土1万立方米,累计国家投资750万元。水库大坝为黏土心墙砂壳坝,长1200米,最大坝高26.7米,顶宽6米,溢洪闸4孔,设计最大泄量240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为开敞式,最大泄量824立方米每秒。输水洞设计流量27.90立方米每秒。水电站装机容量3台600千瓦。水库达到500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积量43.70万立方米(1973年测算)。1974年8月,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时,削减洪峰49.32%。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2万亩。年平均发电量14.7万千瓦时。 

牟山水库,位于安丘县城西潍河支流汶河中下游。控制流域面积1262平方公里。总库容1.4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1亿立方米。1959年10月开工,主坝、副坝、溢洪闸、输水洞等工程于1960年6月基本竣工。当年投入运用后,完成溢洪闸续建,主、副坝翻修,主坝加高、副坝迎水坡铺盖加厚及建水电站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807万立方米,混凝土2.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425万元。水库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1000米,最大坝高19.3米,顶宽6米。副坝为均质土坝,长4500米,最大坝高14.8米,顶宽6米。溢洪闸8孔,最大泄量2955立方米每秒。南输水洞最大流量54.0立方米每秒,北输水洞设计流量18.7立方米每秒。水电站装机6台750千瓦。水库达百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年平均淤积量59.50万立方米(1982年测算)。1970年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时,削减洪峰58.2%。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18.1万千瓦时。 

墙夼水库,位于城西南30公里与五莲县接壤处。1959年10月始建,1960年8月峻工,当年蓄水。总库容3.2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0.85亿立方米。东西大坝均为粘土芯墙沙壳坝,总长1415米,最大坝高27.7米,顶宽10米,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1万亩。分东、北两大干渠,总长69公里,分干渠6条,长64公里,支渠21条,长125公里。 

三里庄水库,位于城南1.5公里,扶河淇河汇流处。1958年3月兴建,8月峻工。水库上游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总库容0.543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2364亿立方米。库坝为均质土坝(主副坝),总长4594米,最大坝高18.5米,顶宽5米。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万亩。干渠2条,长24公里,支渠10条,长29公里,土渠改防渗渠总长64.24公里。 

青墩水库,位于城南9公里处之青墩子村南。1959年11月兴建,1960年7月峻工。水库上游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总库容为0.43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245亿立方米。大坝为黏土芯墙沙壳坝,总长500米,最大坝高17.28米,顶宽5米。设计灌溉面积7.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5万亩。修建干渠2条,长20.5公里,支渠9条,26.8公里,斗渠38条、长34公里。 

石门水库,位于城东南30公里之石门村南,芦河上游。1959年2月兴建,1960年6月峻工。水库上游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总库容0.115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0604亿立方米。粘土芯墙沙壳坝,长715米,最大坝高15.6米,顶宽4米。设计灌溉面积1.9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8万亩。干渠2条、13公里,支渠5条、13公里,其中建石渠4条,长12公里。 

郭家村水库,位于城东28公里之郭家村南,百尺河上游。1959年建成小型水库,1966年扩建成中型水库。水库上游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0.13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089亿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总长2007米,最大坝高17米、顶宽3米。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干渠2条、12.44公里,支渠3条、8公里,防渗渠2条、5.3公里。 

吴家楼水库,位于县城西北26公里处,吴家楼村西。1959年10月兴建,1960年10月峻工。上游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总库容0.20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043亿立方米。库坝为均质土坝,总长500米,最大坝高15.5米,顶宽10米。该水库源近流短,一般年份蓄水很少,自开灌到1985年共浇地11.5万亩次。水库配有干渠1条,长3.5公里,支渠2条,长5.5公里,支渠以上建筑物15座。 

于家河水库,在召忽乡于家河村西,渠河支流秋峪河入口处。1966年10月动工,次年5月大坝合拢蓄水。1968年5月建成。上游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总库容53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920万立方米。1974年洪水,最大拦蓄量3310万立方米,最大入库量1300立方米/秒,溢洪流量174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6.6%。大坝为粘土心墙沙壳坝,东西长440米,最高27.8米,顶宽5米,前干砌石,后植草,有排水沟。开敞式溢洪道设在右岸两小山头之间,宽80米,设计最大泄量1590立方米/秒。廊道式放水洞直径2米,设计过水能力8.3立方米/秒。该库累计投资220.27万元,投入工日201.73万个,完成工程量126.42万立方米。自1967年至1981年,淤积334.4万立方米,年平均淤积23.9万立方米,年浸蚀模数239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其上游河道淤积,蓄水工程淤积未计算在内)。 

灌溉

涓河拦河引水工程,位于城西11公里西见屯村西涓河之上。1964年兴建,1968年平毁渠道,1985年重建拦河坝。坝长160米,高2米。灌溉面积0.8万亩。

高疃引水工程,位于城东南18公里大高疃村东南的芦河上。1968年兴建,为木质立转闸门。1980年改建为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门。共建闸13孔,长40米。灌溉面积2000亩。

栗园引河灌区,渠首位于城关镇大栗园村东的潍河南岸,兴建于1968年。主要设施有拦河闸一座,长200米,引水渠1条,长7公里。浇地4000亩。1976年后,扶淇河改道,原渡槽废,只浇地2000亩。 

牟山水库灌区,位于县东北部的大汶河下游,包括县境北部的安丘市、贾戈、担山、黄旗堡街道、南流、刘家尧镇、关王及县境东部的金冢子、宋官疃、石堆、王家庄、景芝镇等12处乡镇的部分土地。1960年开发,原设计灌溉面积为46.3万亩,后核实为39万亩,已配套30万亩。有南北两干渠,总长108公里,支渠78条,长235.25公里;斗渠782条,长796.1公里,干、支排水沟207条,长307公里。干渠主要建筑物171座,干、支、斗、农各级建筑物12755座,总计完成工程量2936.8万立方米,用工3849万个,累计国家投资361.59万元。 

于家河水库灌区,1970年开发,包括召忽、石埠子、庵上、临浯、官庄、管公6个乡镇的7.6万亩土地,已完成干渠3条,长29公里,支渠10条,长21公里,斗渠87条,长71公里,农渠430条,长150公里,各级建筑物1396座。投资133万元,动用工日344万个,完成工程量364万立方米,完成配套面积4.5万亩。 

引潍灌区。1955年冬季,昌邑市首先在姜家堤子拦潍河筑坝(临时堆土坝)引水灌溉农田。1956年春,河西姜家堤子、河东马疃村处两岸,分别挖开河堤,引水灌溉农田14万余亩,除少数洼地积水受涝,小麦减产外,其余每亩都增产30—70斤,并为潍北农场引淡水压碱1.9万亩,灌溉麦田3000亩。1956年10月至1957年7月,国家投资88.9万元,在城关区东大营村东修建了石砌溢水堰,并在东岸北金口村前和西岸小营口建了引水闸洞(东岸8孔、西岸5孔,管径1.2米),兴建了渠系工程。1957—1958年,国家投资186.1万元,修建了潍河西岸64595亩(不包括潍北农场)的自流灌区工程,修渠系176公里。嗣后,又开发了河东灌区,共修了引水渠2条、干渠6条、支渠35条、农渠103条,全长193公里,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1959年试放潍水,使沿海一带人民喝上了甜水。1960年搞“废渠还田”,国家投资近300万元建成的45万亩的引潍灌区,除保留了溢水堰、进水闸、引水渠外,其余渠系及田间大小建筑物全部平掉,造成了很大损失。 

峡山水库灌区。从1964年开始。1965年,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对峡山灌区全面开发。当年投资128万元,发展灌区16.3万亩,种水稻9.5万亩,夺取了丰收。年均增产粮食4500万斤,平均每元投资可收益3.6元。从此,灌区建设发展得更加迅速。到1969年,灌区面积增加到30万亩。自1976年峡山灌区逐年配套、挖潜,提高了效益。按照排灌系统化、土地园田化、道路正规化、沟渠路绿化四条标准,78万亩灌区,当年即配套了57万亩。共修成干渠42条、支渠449条、斗农渠6770条,全长4354公里。毛渠23300条,长10584公里。 

金口拦河闸工程,是峡山水库昌邑北灌区的枢纽,建于原溢水堰下游50米处。南距峡山水库39.5公里,北至入海口40公里,有蓄水、灌溉、防洪、交通综合效益,控制灌溉面积60万亩,有11处公社受益,设计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行洪流量6600立方米/秒。全闸共70孔,总长425米,其中钢筋混凝土水力自控多翻板闸92孔;钢筋混凝土梁格式闸门卷扬启闭直升冲沙闸8孔,闸基为混凝土灌柱基础。闸后附交通桥,桥面宽7.5米。东岸设堤闸1座,管理楼房1幢。工程总造价279.4万元,自1979年动工,于1981年竣工。 

水电工程

牟山水库电站,该站为坝后式,位于南输水洞后。1972年7月施工,次年9月利用灌溉用水和汛期蓄水调洪季节发电。装机6台750千瓦。设计年发电128万度,由于1975年以来连续干旱,蓄水达不到水位高程,加之中干改建,南大干比降仅1/8000,放水灌溉时流量过大,尾水落差太小,上游水头相应减低,年实际最大发电量56.3万度。电力并于潍坊电网。 

于家河水电站,该站为坝后式,1973年11月施工,1979年7月运行发电。装机3台,375千瓦,年设计发电63万度。1980年电力并于国家电网。1974年8月,建成于家河水库坝后微型电站2座,各装9千瓦发电机1台,常年发电,年平均发电1.5万度。 

航道航运

潍河源出临沂地区的箕山、屋山,北流经五莲县、诸城、高密市安丘市寒亭区等县区,至昌邑市县注入渤海,长194.6公里。潍河上游穿行山区,河床比降大,汛期最大流量可达5500立方米/秒;安丘山往下,河床比降明显变小,有大汶河汇入,水流平缓,易于航行。 

清末至民国初期,潍河航运已具一定规模,离海口不远的下营逐渐形成有着南北两个码头的港口。夏秋时节,小于10吨的木船可逆水行至黄旗堡街道与胶济铁路潍河大桥一带。安丘、潍县等地的农作物可顺水运至下营后转海路输出。1922年烟潍公路建成后,潍河出现了公路渡口。新中国建立后,潍河仍正常通航。1958年修建峡山水库,潍河下游除汛期外,河中很少有水。至1985年,仅下营港至海口段20公里可通航。 

峡山水库

潍河流域中的峡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峡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坐落于山东半岛,在潍坊市潍河中游的昌邑、高密、安丘三市交界处,库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花草树木繁多,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大型天然场所。水库总库容14.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3亿立方米。库区涉及范围大,包括县市4个、乡镇11个、移民村97个。水库始建于1958年11月,1960年9月建成蓄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及工业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峡山水库旅游风景区的景点有:伯温祠、玉皇庙、王母宫、财神庙、观音洞、观景台、栈桥、峡山公园等等,尤其是刘基曾经生活过的伯温洞闻名天下,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旅游。

历史记载

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潍河南源发源于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家乡莒县大沈庄北部的屋山(又称武山、五山等)脚下,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人居住;汉代为箕县城。《水经》云:“水出琅箕县(今山东莒县)之潍山。”因此而得名(潍河)。《淮南子》中对潍山的山名也做了详尽的说明:“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汉书》中则将淮写作淮,俗称淮河。东汉许慎说之解字》云:“潍水出琅邪箕屋山”。《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地区流经古箕城又东北。”清乾隆的《莱州府志》记载:“淮河即潍水。”由此,潍河之名便最终确定了下来。以上记载,先有箕屋山之说,后有潍山之说,后又记为箕屋山。清末至民国初期,潍河航运已具一定规模,离海口市不远的下营逐渐形成有着南北两个码头的港口。新中国建立初,潍河仍正常通航。至1985年,仅下营港至海口段20公里可通航。 

河道变迁

改道

潍水之名已定,和潍水有关的地名也相继确定。潍水下游冲积形成平原(昌潍平原),潍水流经地其中西面的一个县称之谓潍县寒亭区),由此可见潍县出现于古潍河道形成之后,并且当时距离潍河最近的城池是潍县而不是昌邑市。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当时人类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于河道被冲积下来泥土石沙逐渐抬平后,又去流向周遍更低洼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来由,实说河道总是因河床变高而改变,让我们从河东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说我们经常在河两岸来回搬迁。古潍河道本来在潍县东郊,离潍县近,而后来河道不断更换,越换越接近昌邑境内,潍河在昌邑城西最后的河道,是流经昌邑孟家洼子、史家洼子、南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宫家鄑水、孙家洼、石桥、西翟一带,西逄翟村南面至今仍存留着一段古潍河河道,当地人俗称这段古潍河河道为南河。龙池石桥村就是因为潍河支流有一石桥立于村前而得名。潍河古道在昌邑市潍县寒亭区)之间的田野上来回改变,最后竟找不到合适的低洼之道,不得不转道昌邑城东,就形成了今天的潍河。

军事要地

春秋战国时期,昌邑属于纪国。那时称之为鄑城,位置并不在城区,而在今城区西北一带,而奎聚街办的南鄑亭、夏家鄑水、宫家鄑水等村的名字大都与古县城位置关系有关。后齐国灭纪国,鄑城改名都昌。都昌城为“三齐巨邑”,为齐国之七十二城之一。《晏子春秋》中曾有记载:“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不受。”晏婴不敢接受,因为他深知这座城对于齐国的重要性。昌邑市因北部沿海地区因有潍河口不缺淡水,并且不缺淡水鱼和海产品,不缺食盐,并且地势平坦又无人烟,故被历代朝廷选为沙场(练兵基地),选为沙场的另一个原因是昌邑地处渤海湾弧行海岸线的最南端的位置,是离古官道最近的沿海荒滩,易于出兵。鉴于以上背景,昌邑战乱时自然也成了军事要地。在燕国大将乐毅征伐齐国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潍水就见证了昌邑这座古城从兴盛到沦亡,再由沦亡到收复的历史进程。

潍河最后一次改道,让昌邑从河东变成河西,此时,人们已拥有了驾御潍河流向的能力,一个条件是潍河沿岸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个条件是工具的改善,保证了修筑河堤的能力。另一个“驯服”潍河的法宝就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历代以来,潍河造成洪涝的河段多为下游也就是峡山至北海一带,峡山水库的建成,把雨季储存,让旱季滋润,让昌邑大地变成了良田沃土。自此,潍河下游也成了昌邑人民的私有财产,不再更换河道于周边地区。

历史文化

人杰地灵

潍水悠悠,蜿蜒北上,纵贯潍坊市中东部,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浇灌着潍坊大地,养育了潍坊人民。潍河两岸,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上有诸多杰出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及历史遗迹。

历史悠久

潍河流域是华族古老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不仅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石磨盘,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刻画于陶器上的古文字。不仅如此,在潍河两岸,自古至今,出现了很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大家,如传说中古代五方上帝之一的虞舜,孔子女婿、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显达西、东两汉的伏氏家族,经学家郑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著名作家王统照,著名诗人臧克家等等。“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发生于潍河怀抱。当时这个让梨的孩子(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长大后成了北海相(东汉时期,管理辖区多在潍一带),建安初年,孔融黄巾军困于都昌县太史慈西渡潍河携孔融书信求助刘备,刘备遣精兵三千随太史慈跨潍河与黄巾军交战于今县城南5里一带(今都昌街办大营村一带,该村村名也因此而得,估计因战后兵营设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围遂解。

潍水之战

项羽救齐

中国楚汉战争韩信巧妙利用潍水(今山东潍河)歼灭楚齐联军的一次进攻作战。公元前203年冬,韩信率军袭破齐历下(今山东济南西北)军,齐王田广逃亡。并遣人向楚求救。项羽遣大将龙且率军救齐。

韩信攻齐

十一月,齐、楚联军和汉军对峙于潍水(今安丘市东之潍河)两岸。韩信领兵东来,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辨士蒯通劝韩信说:“您受汉王诏命攻打齐同,而汉王只不过是另派密使去劝降齐国,难道又发出了诏令命将军您停止进攻了吗?您为什么不继续前进呢?况且郦食其这个人,不过是个说客,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驶入齐国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凭此便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座城池。这样看来,您做大将军几年,反倒不如一个书呆子的功劳大了!”韩信因此同意了彻的意见,即率军渡过黄河。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冬季,十月,韩信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守军,随后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诛杀了他。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市,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

平定齐地

田横这时逃奔博阳,守相田光逃奔城阳,将军田既驻扎在胶东半岛。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双军容居在远离本土二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伯。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使由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

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汉军将领灌婴这时追击捉住了齐国守相田光,进军到博阳。田横听说齐王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回头迎击灌婴的队伍,灌婴在赢城下打败了田横的军队。田横逃往梁地,归顺了彭越。灌婴接着又进军到干乘攻打齐将田吸,曹参则在胶东进攻田既,将田吸、田既都杀掉了,全部平定了齐地。汉军在北方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威胁项羽统治中心,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