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仝 :宋朝升秘书阁学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21:55

潘仝(1213-1276),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长汀县客家人。宋朝广州市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人物生平

潘仝(仝,拼音tong,通“同”)。

文天祥赞曰:锦心绣口,其李太乎!袍染柳汁,其李固言乎!弹劾无私!其汉张纲乎!满而不溢,其赵中令乎!公具四美,宜其西山称道弗置也云。

潘仝生于赵扩赵括)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岁癸酉)三月初八午时,陨于宋恭帝(赵显)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岁丙子)八月初二丑时。

潘仝于赵昀(赵)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岁甲辰)春中状元及第。官任广州观察推官(三品)升秘书阁学士(一品)。

潘仝之父为潘从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担任江西吉州教谕。他熟读诗书,尤精堪舆之术,留下“有缘得地,以死求发”的风水传说。

潘仝生有九子,其中第一子潘念为南宋光禄大夫,第八子潘毅为南宋皇室护卫都统

潘仝之孙潘任(潘毅之子)随文天祥率义兵勤王抗元,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后获朱元璋颁谥“忠节”。

人物传说

民间传说,潘仝之父潘从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担任江西吉州教谕。他熟读诗书,尤精堪舆之术。留下“有缘得地,以死求发”的传说,据说,担任江西吉州教谕的潘从源卸任还乡时,途经五里隘,看中了这一风水宝地。潘从源于是让家人驱牛食禾,和当地农民发生争执,后舍身自缢。其子潘仝遵照父亲嘱咐,与当地农民交涉,将潘从源葬入了这块风水宝地。潘仝还乡后,参加科举,一举得中状元。钦点为广州市观察推官、升至大学士。潘从源丁财颇盛,遍及江南各省,均尊潘从源墓为祖地,故名“状元家山”。

“状元家山”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万安县县交界的界山五里隘的兴国一侧,距兴国县城约40公里,沿石级上山约100米抵达墓地,墓地再登山100米是兴国和万安两县交界的五里隘。状元家山在一个小山窝内,墓前10米左右即是陡坡,墓后也是陡坡,故在山下看不见墓。这个位置是非常符合风水“藏风聚气”的原则。站在墓前,视野极为开阔,后面的靠山如圈椅状,两边的山坡成自然砂手,山下是的一块盆地,两条河汇合,呈半圆形流过墓前,属典型的“玉带缠腰”格局。但见两股河水涌来,不见河水流走,风水术语叫“双江汇秀”。两水交汇处过去形成了一座潭,叫狮子潭,现在正在建一座小水电站,将会形成一个约200亩的湖,届时更成为一个“金盆聚水”的局面。墓地的右边一座逶迤险峻的山峰插过来,象一面面展开的旗帜,叫令旗峰。主后代将帅云集。实际上潘从源之孙潘任就是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墓前的案山重重拔起,数峰交错呈笔架形,第四重山顶方形,是个纱帽形,主后代文星荟聚。

状元家山的龙脉从海拔1152米的天湖山曲折而来,是兴国县万安县泰和县三县交界的大山,气势雄伟。墓地是辛山乙向,辛酉分金。墓穴是一个“渔翁撒网”形。墓前两侧立了4根2米高的红石华表,正面刻有两副对联曰:“从中牟县播环宇后裔当思祖德,源荥阳市肇根基前贤历建丰功”、“狮子潭凤击蛟腾一堂瑞霭荣花萼,五里隘龙蟠虎踞万丈文光射斗牛犬”。前联嵌入了墓主“从源”的名讳。并说明了潘氏起源于中牟,得名于荥阳的典故。后联说明墓地位于五里隘下狮子潭前的地理位置。墓门正中墓碑文曰:“宋始祖封监察御史升秘书阁大学士潘公讳从源字智河妣戴氏老太夫人 佳城”。墓顶上是“状元家山”四个大字,墓侧还有重修的简介和捐资碑文。

“状元家山”正是是宋大学士潘仝的父亲潘从源夫妇的墓,据潘氏族谱记载和有关专家考究,潘氏墓是客家中原南迁的重要实物见证。

子孙后裔

一郎潘念

潘念,字寿先,潘仝第一子,南宋光禄大夫

东莞市天马岭的“马鞍”上,有一座元代的古墓,墓主人姓潘,名念,字寿先,因在九个兄弟中排行第一,后人都尊称其为念一郎公。潘念原居汀洲府城(今福建省长汀县)。其祖父潘从源,字智河,精通武艺,曾任吉州区教官;其父潘仝,字会道,宋淳佑年间状元及第,任广州观察推官升秘书阁大学士。潘念自小习文练武,成年之后,文武兼备。南宋端宗德?年间,“因宋运扰攘”,率义兵至项山(今江西省寻乌县)剿寇有功,被封为光禄大夫,镇守闽粤交界的南澳县(今为广东省南澳县,在宋、明两朝均设有总兵府),总兵加一级。潘念是一 位英勇抗击外族入侵的爱国将领。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潘念率南澳总兵府的全部兵马,与其侄潘任(八郎第五子,南宋赵昰时任行都招讨使;赵昺立,晋升兵部尚书)协同作战,奋起抗击元兵。潘念在率兵抗元期间,从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上转战到潮州市、惠州、东莞市广州市一带,曾路过清湖天马岭。这个经常骑马领兵打仗的将军,见此岭形如骏马,触景生情,便指着天马岭对跟随其一起抗元的儿子潘宗庆交待:此地乃我百年之后归宿处。元灭宋之 后,潘念忍痛遣散了跟随其转战多年的将士,只留儿子潘宗庆在身边,先是隐居于南雄上朔村,不久又迁至广州右卫乡,后又迁至莞邑学前。念一郎公辞世之后,其子潘宗庆谨遵父嘱将其安葬在清湖天马岭南面半山腰的“马鞍”之处(名曰“走马扳鞍”形)。

八郎潘毅

潘毅,潘仝第八子,诰封一品,南宋皇室护卫都统。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蒙崖山海战败后,随赵昺丞相陆秀夫等赴海殉国。

潘毅今有后裔子孙步田汉先生所作《崖门怀古》其韵写下《崖门怀祖》 诗一首,凭吊其在崖山海战随宋帝赴海牺牲。《崖门怀祖》①: “千里魂牵水苍茫②,今日临游古战场③,折戟沉沙④空悲切,从龙逐水⑤荡回肠。潜隐⑥只为复兴计,忠节⑦犹增百代光,项山⑧绝食同殉国,潘门世代⑨更留香。”

注解:

崖山: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后留下诗篇《崖门怀古》,后人将该诗篆刻在大石上置于“崖山祠”中。《崖门怀祖》诗作者潘震飞是潘毅29代孙,其祖先潘毅曾参与该海战,潘毅为皇室护卫,后随赵昺赴海身亡。潘毅之子潘任,是为文天祥的部下,潘任在文天祥被捕后继续率义军辗转于雷州市等地抗击元军,后闻宋帝昺一行已在崖山兵败蹈海全部遇难,遍寻赵姓后裔欲再辅助立宋复国无果,绝食于项山。作者熟读田汉之诗《崖门怀古》,故步其韵而作此诗《崖门怀祖》。

② 水苍茫:田汉先生在《崖门怀古》中有“云低岭暗水苍茫”之句。《崖门怀祖》诗作者在游历崖门宋元海战旧址前,一直对其描写的那片苍茫海域梦绕魂牵。

③ 古战场:南宋与元军海上决战的旧址。宋昺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山海域展开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④ 折戟沉沙:指南宋兵败舟毁人亡,君臣蹈海。

⑤ 从龙逐水:南宋兵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皇亲与诸臣兵民等十余万人皆随宋帝昺赴水身亡。其时,潘毅又称潘八郎是宋皇室护卫,亦携妻丘氏赴水殉国。

⑥ 潜隐:潘任闻悉宋帝昺蹈海殉国后,遍寻赵姓后裔欲再辅助立宋复国无果,率残部返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蒙元请其入朝为官不从,绝食身亡,妻陈氏随之。

⑦ 忠节:百年后,朱元璋打败蒙元光复河山,有感潘任抗元忠君,不事二主,谥潘任为“忠节”公。

⑧ 项山:地处江西省寻乌县城东部,是赣、粤、闽三省交界之地。

⑨ 潘门世代:潘任隐居寻乌县项山,亦成为江西寻乌潘氏开基始祖,寻乌开基700多年,40多万后裔分布于赣、粤、闽、桂、川、滇、湘、浙、皖、鲁、陕、港、台等地和旅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尤以广东客家地区为多,《崖门怀祖》诗作者是潘毅的第五代孙潘琴的后裔,潘琴迁居广东,是为广东省潘氏始迁祖。

孙子潘任

潘任(?—1279),字肩宏,潘仝之孙、潘毅之子。自小爱读忠臣传记,长大精武略、重忠孝,享誉乡里。

宋景炎一年(公元1276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被封为扶驾征讨大将军。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赵昺帝晋升潘任兵部尚书。转战闽、粤、赣,大败元兵。

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亡帝丧,潘任率残部绕山北上,探知元军统治严密,不得已解散部属,自携随军儿子十三郎隐居项山,终日忧郁,不思饮食,叮嘱其子“牢记国耻、不做顺民、莫为元臣”,绝食而终。朱元璋为表彰潘任忠于宋朝,坚决抗元,颁谥“忠节”。

潘任是江西寻乌潘氏开基祖,子孙后裔播迁赣、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地。

裔孙潘琴

潘琴,度名杨德华,潘仝第六世孙,是潘氏迁入广东省的先祖。生于赵禥丙寅(1266)年,殁于元顺帝丁亥(1347)。原居闽汀宁化县石壁村,因世乱,与胞弟潘瑟同移居广东惠州府五华县(即今五华县)南段开基。生子三:鹏冲(文质)、鹏霄(文彬)、鹏汉(文伯),今广东潘氏后人多为其后裔三支。

裔孙潘伯澜

潘伯澜,字荣善,是潘仝第十三世孙。生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8年)正月。明朝成化年间,由兴宁市迁居韶州府属翁源南埔杨岸坝。澜公自幼聪颖,秉性刚直,德高望重,善忠善孝,好仁好义,疾恶如仇,德泽四方邻里乡民,百姓敬重,是当地息事之能人。

伯澜公后裔为崇澜公祖德,第四代裔孙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在今翁源县南埔镇杨岸坝建祠,老蟹游江形,乾山向兼亥已叁分。

门联日:“祖德馨香垂万古,公恩浩大耀千秋”。又石柱联日:“源远流长江是藻,根深叶茂县名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七月,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两县伯澜公后裔又在今阳山县七拱社学大荷园兴建伯澜公分祠,乾山巽

向兼亥已。澜公自幼聪颖,善忠善孝,好仁好义,秉性刚毅,疾恶如仇。明成化四年(1469年),因阻徭役与县主结怨。为避官非,携家眷远离故土,从嘉应州(即今梅州市兴宁市迁韶州翁源南埔开基创业。数年后,五谷丰登,家声大振。澜公乐善好施,丈义疏财,德泽乡邻,百姓敬之。邻里乡民,凡事喜与公讼诉。伯澜公明事非,辩良莠,处理公正清廉,息事宁人。方园有求公办事者愈众,至使县主无事可办,无法中饱私裹。县主顿生嫉妒,怀恨在胸,上疏朝庭,污以事端,计陷澜公。时朝庭失察,州府昏庸,于明弘治年丁巳岁(公元1497年),通令传讯澜公。公不从,县主升兵进剿潘宅,幸乡邻密报,各有帮助,澜公遂支散家人别处营生。独携长子与官兵相缠,妻氏,附之。公等持炸药火等武器与官兵激战,十分英烈,爆火轰天。终因寡不敌众,宅寨履为平地,激战中,澜公身负重伤,星夜南潜。行至交里九龙水塘边,口渴难忍,至塘边饮水恬息,力不能支,大呼苍天,气绝身亡!上苍惜澜公之德,遣蚂蚁含泥葬之。后人称为‘潘家蚁子地’。后裔就此作冢以祭之。

据传,南埔一战,长郎(玙)公幸存,后徙江西江龙南墩头开基,陈氏太祖婆亦幸存,后随子二郎玟公与五郎珠公携长郎(王与)公之子千,及叁郎玲公之子贤往长宁(即今新丰县)沙田缠良楼下暂避,不久齐往英德象岗居住。数年后,二郎玟公复徙长宁沙田新岭开基,叁郎之子贤随之,五郎珠公则复徙长宁沙田缠良楼下开基,长郎之子千随之;千长成后,移沙田大水坑开基。至此,我新丰潘氏概系澜公之长、次、叁、五郎后裔,计有九万之众。其间又有从新丰徙居江西省及粤之、清远市从化区花都区增城区龙门县东源县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罗定市岑溪市浙江省、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