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度 :地震范围内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

更新时间:2024-09-21 13:53

烈度指的是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又称地震烈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简介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因素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原地区采用12度表。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分布

烈度它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的破坏和影响程度。影响烈度高低的因素有震级、离震源的远近,也就是震中距,还有建筑物的类型、地表的状况还有地层结构等等。一般一次地震它的烈度分布是由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震对地面破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在全球的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在中国或者在美国、日本测的同一次地震的震级应该是相同的,一般来讲差别很小,在0.2级左右。但是同一个地震它震级相同,破坏的程度却不一样,随着它离震源的距离或者位置不一样,那么它所造成的破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它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震级是7.8级,震中的烈度是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的烈度是8度,北京的烈度是6度,所以到不同的离震源的距离的地方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地震表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评定烈度的高低,制订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度,共8个等级。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原地区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定量

类别从抗震设计的要求来看,宏观标志不能直接应用,要有表征地面运动的物理量供设计采用。有些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与地震烈度相应的地震加速度,但各国的取值不一。

区划

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内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国际上大致有三类地震烈度区划图:①第一类,以前苏联戈尔什可夫编制的前苏联区划图为代表,它以宏观烈度为区划标志,根据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编制;②第二类,以日本河角广编制的日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为代表,它以历史地震资料为依据,考虑地震发生频率,用地面加速率峰值等值线勾绘;③第三类,用科内尔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以阿尔杰米森和珀金斯编制的美国地震区划图为代表。

工程地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用地震历史和地震地质资料,对全国各个地区在预定的时间内地震发生的大小和可能性作出预测,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工程建设抗震设计的依据。1976年中国颁发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比例尺为三百万分之一,图上用等烈度线表示出从1974年至2073年的100年内各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汶川地震

汶川8.0级地震各烈度区面积和范围,汶川8.0级地震Ⅵ度区以上面积合计440442平方公里。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镇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市彭州市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Ⅹ度区:面积约3144平方公里,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224公里,短轴约28公里,东北端达青川县,西南端达汶川县。

Ⅸ度区:面积约为7738平方公里,呈北东向狭长展布,长轴约318公里,短轴约45公里。东北端达到陇南市武都县陕西省宁强县的交界地带,西南端达到四川省汶川县。

Ⅷ度区:面积约27786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规则椭圆形状展布,东南方向受地形影响不规则衰减,长轴约413公里,短轴约115公里,西南端至宝兴县芦山县东北地区端达到陕西省略阳县和宁强县。

Ⅶ度区:面积约84449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规则椭圆形状展布,东南向受地形影响有不规则衰减,西南端较东北端紧窄,长轴约566公里,短轴约267公里,西南端至天全县,东北端达到甘肃省两当县陕西省凤县,最东部为陕西省南郑区,最西为四川省小金县,最北为天水市麦积区,最南端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Ⅵ度区:面积约314906平方公里,呈北东向不均匀椭圆形展布,长轴约936公里,短轴约596公里,西南端为九龙县冕宁县和喜得县,东北端为镇原县庆阳市,最东部为镇安县、最西边为道孚县、最北部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最南为雷波县

烈度说明: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Ⅺ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为两个中心。Ⅸ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Ⅹ度和Ⅸ度边界受龙门山前山断裂错动的影响,在绵竹市和什坊市山区向盆地方向突出,都江堰市市区也略有突出。在山前盆地边缘的过渡带,烈度向东衰减很快,而西侧则衰减相对较缓。烈度分布南北也不对称,Ⅷ度区和Ⅶ度区范围向四周扩大,且相同烈度的区域在北部比南部大,进入甘肃省陕西省境内,显示出断层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最大余震发生在断层北部。Ⅵ度区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一直延续到重庆市西部和云南省昭通市北端,在四川省西部面积相对要小。此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异常区,其中汉源县为位于Ⅵ度区的Ⅷ度异常区,其余均为高于所在区一度的异常区,包括:康县(Ⅸ度异常区)、中江县(Ⅷ度异常区)、通江县(Ⅶ度异常区)、洪雅县(Ⅶ度异常区)、宝鸡-岐山-眉县(Ⅶ度异常区)、西安(Ⅵ度异常区)。

中新网4月26日电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截至25日12时,共造成196人死亡,1147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调集地震系统3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现场应急工作队,在地震灾区开展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对21个县(市、区)的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工矿企业等进行了现场调查,对360个调查点和231个抽样点进行了灾害调查。

目前,综合现场调查、遥感震害解译、强震观测记录等资料,已编制完成地震烈度图,现予发布。

地震烈度图说明:

此次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呈北东走向分布,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682平方公里。

Ⅸ度区东北自芦山县太平镇宝盛乡以北,西南至芦阳镇向阳村,长半轴为11.5公里,短半轴为5.5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

Ⅷ度区东北自芦山县宝盛乡漆树坪村,西南至天全县兴业乡,西北自宝兴县灵关镇,东南至名山区城区,长半轴为29公里,短半轴为17.5公里,面积1418平方公里。

Ⅶ度区东北自芦山县大川镇,西南至荥经县严道镇岗山村,西北自天全县紫石乡,东南至洪雅县汉王乡,长半轴为56公里,短半轴为33公里,面积4029平方公里。

Ⅵ度区东北自大邑县新场镇李家山村,西南至甘洛县两河乡,西北自泸定县岚安乡,东南至丹棱县杨场镇,长半轴为95公里,短半轴为64公里,面积13027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