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 :中国陕西省汉中市辖县

更新时间:2023-07-09 16:34

宁强县是中国陕西汉中市的下辖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市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大巴山脉,坐落在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之间。西成客专、宝成铁路阳安铁路纵横县境,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穿境而过。该县政府位于汉源街道,辖区面积3260平方千米,全县辖16个镇、2个街道,总人口32万(2022年)。

宁强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该县最早夏商之际便有人类活动痕迹,早先为氐羌族群所据之地。而后随着朝代变迁,分属各区,直至明洪武期间经羌族田九成所主导的起义后,正式划分筑城建署,古名“宁羌”。1942年正式更名为“宁强”,为于右任先生所提“安宁强固”之意。1949年12月11日解放后,隶属汉中市至今。

宁强县农业经济发达,是高香茶叶的产茶区。截止2022年末,该县全年生产总值13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225元,产业结构占比为17:46:37。水能资源富集,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长江第二大支流嘉陵江的流经地,境内可开发利用水能24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在宁强、略阳、勉县3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出产地之一,宁强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储量6类18种,有铁、铜、锰、磷、重晶石大理石等,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生物资源多样,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例如连香、杜仲、银杏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丝猴属、羚羊、黑鹿、金雕等。

宁强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可开发旅游资源50余处,青木川古镇汉江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禅家岩天坑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宁强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确定文物点1400余处,总非遗项目统计共7类8项,现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县级文保单位19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其中古羌人石板墓被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成为全省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名称

宁强县古名“宁羌”,取羌地永宁之意,是羌、氐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据地方志释义:“其曰宁羌,盖亦辑宁氐羌,以羌之永宁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于右任先生路过宁强,在各界人士邀请下,挥笔题写“安宁强固”四字匾额一副,写毕欣然说道:“此可作为新县名的解释。”宁强县之名由此开始,距今已有80余年。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最早宁强境内属于梁州,在商及西周时代,该地为氐羌所据。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汉水上游就是羌族的生息地,由此开始了宁强与羌族文化的紧密相连。

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

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时期,宁强属于蜀郡,全境归辖。而后在两汉时期,该地改为葭萌县地。

蜀汉时期,宁强名为汉寿县,随后到晋时期,改汉寿为晋寿,名晋寿县。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宁强属绵谷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朝廷拆分绵谷县,在通谷镇(今大安镇)设置金牛县,此为境内区域设县治之始。次年(621年),又将绵谷县置三泉县和嘉牟县,不久撤金牛、嘉牟,境内全域归入三泉县所辖区域。天宝(742年),三泉县治由故县址移向东北120里,即今唐渡擂鼓台。

宋朝,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中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宋至道二年(996年)在三泉县西一里置大安军,后几经升降兴废,于元初在金牛镇(今大安镇)设大安州,后降州为县。

明清时期

明代初期,并入沔县。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阶、文军乱,太祖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伐,翌年乱平,置宁羌卫于徽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羌人田九成与县(今勉县)县衙书吏高福兴,联合王金刚奴、何妙顺等人,以白莲教为号集聚群众,揭竿而起。田九成自称汉明皇帝,建元“龙凤”;高福兴称“弥勒佛”,王金刚奴、何妙顺等称“天王”。县教谕王朴得知田九成率众起义的消息后,当即告发给宁羌卫所(设于甘肃徽州,即今甘肃徽县)。宁羌卫所发兵围剿。同年九月,田九成被杀。后明朝廷为防羌人义军再度兴起,于第二年六月命指挥姜观在今县治——羊鹿坪(今宁强县城)筑城建署,迁宁羌卫于此。自此,宁羌即为汉中市西部一军事重镇。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朝廷在“宁羌卫署”南置“宁羌州衙”,辖略、沔(二县三分之一),建立宁羌州,州卫并存。从此,这里一直成为宁羌(强)卫、州、县的治所,也成为所辖区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时期,存州废卫。

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宁羌州”降格为“宁羌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该县成为川陕苏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建置复旧。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时任宁羌县县长刘法钰倡议,地方人士赞同,拟更“宁羌”县名为“宁强”“汉宁”“嶓冢”“嘉陵”等,具文呈报上司,经重庆国民政府核定为“宁强”。次年下半年批文到县,准予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月1日启用。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曾为宁强赠题“安宁强固”4字,并说道:“此可作为新县名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11日,宁强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县隶属关系基本未变,为汉中地(专)区的属县。

1953年,将宁强县境内的黎坪乡、元坝子乡、禅家岩乡、五郎坝乡、板苍坝乡、小褒城乡、挂子山乡、孙家岭乡、李家坝乡、水田坪乡、张家桥乡、唐家坝乡和铁锁关乡的松坪子行政村划归黎坪中心区。将启宁乡划归勉县。将郑家坝乡龙王堂、大石沟、苏家山及其他若干户划归略阳县。将龙岗乡第四行政村、中坝子乡、曾家河乡桃园子村、巩家河乡二里坝村亦划归略阳县。沔县金堆铺村、略阳县庙坝乡温家院子划归本县。

1958年,略阳县庙坝乡和黎坪区的禅家岩乡、三道河乡、水田坪乡划归宁强。同年9月,改7区为7个公社,原乡(镇)改设55个管理区。此后,县境版土基本未变。

1961年5月撤销7个公社,恢复区建制,改管理区为(小)公社,全县为7区50个公社。此后的几年间,不断调整县内规划区设定,直至1966年,全县设7区54个公社。1981年,全县为7区2镇52个公社。

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恢复传统地名,全县为7区2镇52乡。1986年,城关镇归县直辖;大安、阳平关、千丘划为乡级镇;全县设7区、1个县辖镇,3个乡级镇、50个乡,367个村、8个居委会,2460个村民小组。

1996年汉中市撤地设市,宁强县遂为汉中市属县。同年撤区并乡,调整后,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

2001年,撤销滴水铺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汉源镇,撤销双河乡、竹坝河乡并入阳平关镇,撤销八海河乡并入安乐河乡,撤销水田坪乡并入二郎坝乡,撤销茅坪沟乡、关口坝乡,合并设立巴山镇。调整后,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

2011年,撤销乡的规划,对应进行合并分划,相应设立镇的建制。调整后,宁强县辖21个镇: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镇、庙坝镇、巩家河镇、太阳岭镇苍社镇巨亭镇安乐河镇禅家岩镇二郎坝镇

2016年,该县镇村撤并完成,行政区划调整为16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个村民委员会和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后,宁强县共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汉源街道办事处、高寨子街道办事处、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镇、太阳岭镇、巨亭镇、安乐河镇、禅家岩镇、二郎坝镇。

地理

位置境域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界三省、襟陇带蜀。宁强县介于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区域总面积3260.3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宁强县政府驻汉源镇,距汉中市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78公里,高速公路车程约97公里,距省城西安市直线距离约297公里,高速公路车程约367公里。

气候

宁强县,地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其境内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达62.5%,负氧离子浓度2100—2400个/立方厘米,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全年气温跨度大,年平均高温20℃,平均低温9℃,年最高温度月份8月,最高温度为41℃(2022年8月),年最低温度月份为12月,最低温度8℃(2022年12月),全年无霜期247天。县域位于东亚季风区,盛行西南风和东北风,多年平均风速1.3米/秒,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 20m/s。县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76毫米,最大降雨量为可达2048毫米,年最小降雨量为576mm,二者相差3.6倍。2022年的年总降雨量841.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春夏降雨较多,冬季雨量较少,在6月时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

地质

宁强县地处扬子陆块北缘与摩天岭地块南缘的交接部位,受南北两大构造单元影响,县境内构造线以北东向、北西—东西向为主,也有规模较小的近南北向构造。以金山寺—阳平关一大安断裂为界,以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均不太强烈。自新元古界震旦纪至中生代三叠纪,期间大多时代受海侵从而形成一套海相碳酸岩及碎屑岩建造;以北为一套海相火山石及沉积碎屑岩建造,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比较强烈,褶皱紧密,岩层变质、变形强烈,断裂、节理、褶皱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该县境内的地表或浅地表存留下来了多样的地文景观。

地形地貌

宁强县地处秦岭大巴山脉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山势非常陡峻且沟谷深切,地形多呈“V”形构造。该县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整体最高海拔处为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2103.7米,最低海拔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520米。全县共分6个地貌类型,即北部中山、西部低山、嘉汉谷地、五丁关中山、玉带河谷坝、巴山高中山。

其中,北部中山区位于秦岭南坡汉江以北,千米以上地区包括大安、代家坝镇、阳平关区8个乡。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主峰为东西走向,与主脊垂直分布着由北向南的小山脉。河流随山就势,由北向南,由东至西汇入嘉陵江。在山间形成一些河谷小坝,农耕地多分布其上。最低海拔560米,最高2074米,属变质岩低中山区。

西部低山区位于广坪、阳平关区的8个乡,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系为南北走向,最低海拔520米,最高海拔2053.5米。沿河两岸多形成较大的、开阔的串珠式谷坝,为山体膨大横谷充分发育的花岗石低山区。嘉汉谷地包括阳平关代家坝镇大安区公所驻地等12个乡镇,地势较低,最低海拔520米,最高1677米。沿河两岸多冲淤阶地,土壤肥沃,为本县粮油主产区之一,属变质岩河漫滩阶地。

五丁关中山区位于县境中部,跨阳平关、城关、大安区5个乡及黄坝驿、南沙河、周家坝、龙王诸乡,属大巴山山系,为宁强中部隆起的纺锤形贫瘠山地。最低海拔641米,最高海拔1710米。山体多呈经向,相对高程较大,气候阴凉,耕地坡陡,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全区土地面积449.4平方公里。林业用地占55.8%。

玉带河谷坝区中,玉带河由西南而东北横贯其中,除铁锁关至坪溪河有一段深切峡谷外,地势较开阔,土层肥沃,多水田,边缘为冲积台地,多形成梯田。最低海拔580米,最高1982米。水田占耕地亩数的22.79%,是该县重要粮油产区。油桐、茶叶、核桃、棕榈北亚热带植物分布较广。

最后,大巴山脉高中山区地处巴山北坡,县东南角,行政区域为巴山区之大部及铁锁关之部分乡,地势山大沟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最高2103.7米,最低795米。主要岩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气候阴湿、多雨、多雾、寡照。

水文水利

水文

宁强县属长江流域,境内河流分属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河网密度为1.4公里/平方公里。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8条。该县年均降水量1178毫米,多年平均自产水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另有入境客水56.6亿立方米,合计全县拥有水流总量76.86亿立方米(含溶泉地下水2.9亿立方米)。宁强县位于汉江源头,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汉江宁强境内流域面积1022.8平方公里,干流流长18.5千米,主要支流为玉带河,流长87.5千米,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宁强县冢山。汉江分南源和北源,北源发源于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至东向西流经大安镇进入勉县境内;南源发源于宁强县汉源镇的箭竹岭,沿宁强县城、铁锁关、胡家坝至勉县的土关铺与北源河流汇合,汇合口以上河流即玉带河,南源与北源一岭之隔,分水岭最高海拔 1233米。汉江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9条,嘉陵江水系共17条。

水利

在水能开发上,先后建成东方红、关峡、石羊栈、元坝子、黑坛子、卧龙台电站(一期)等小水电51座,装机59台11094千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小水电装机万千瓦县。1999年,建成天生桥、二郎坝、卧龙台三个梯级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2亿度。在玉带河干流上,利用其自产径流和二郎坝工程引嘉入汉水量,建设了胡家坝、铁锁关两级电站,胡家坝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铁锁关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2010年建成装机1890千瓦的白果树电站,2011年建成装机8300千瓦的胡家坝电站和装机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电站。巨亭水电站装机40000千瓦,保证出力550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3150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3280小时。2016年12月建成,3台发电机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5月投产发电。

土壤

宁强县山地土壤多为黄棕壤及黄泡土,pH值为6.3,可为漆树等植被的种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成土母质以页岩千枚岩为主,质地疏松,透水性好,抗冲蚀能力差。宁强县土壤共分水稻土、潮土、淤土、黄棕壤、沼泽土、紫色土6个土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85个土种。全县坡耕地量大,土壤呈地带性分布。此外,水稻土是宁强县的高产农业土壤,其中的砂泥田、烂泥田等均是重要的产业园地。该县土壤主要呈地带性分布,秦岭南坡从高海拔向低海拔依次出现黄棕壤和黄褐土。黄棕壤的最低海拔在1000—1050米,同时,这也是黄褐土的最高界限。从五丁关到阳平关低槽谷地依次出现黄褐土、黄棕壤,五丁关以南,自上而下至千米左右又出现黄褐土。从玉带河至大巴山脉低山区为黄褐土,海拔高处主要为黄棕壤。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宁强县属长江流域,境内河流分属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河网密度为1.4千米/平方千米,5 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该县年均降水量1178毫米,多年平均自产水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另有入境客水56.6亿立方米,合计全县拥有水流总量76.86亿立方米(含溶泉地下水2.9亿立方米)。该县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为汉中市均量的1.29倍,陕西省均量的3.8倍,全国均量的2.05倍。境内主要河流是玉带河,为汉江的源流,发源地为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干流长为 87.5千米,流域是1022.8平方千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2.95万千瓦。此外,宁强县境内富含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体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以及岩溶裂隙水。其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河流入渗补给和各种水利设施,大多以泉的形式在沟谷中出露于地表。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宁强县总面积共326031.26公顷,其中耕地47134.01公顷(水田4381.41公顷,水浇地12.14公顷,旱地42740.46公顷),耕地占14.46%;园地1017.17公顷,占0.31%;林地256330.25公顷,78.63%;牧草地3909.9公顷,占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253.90公顷,占1.61%;交通用地1932.56公顷,占0.6%;水域面积3892.95公顷,占1.19%;其它土地6560.52公顷,占2%。

矿产资源

宁强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已探明储量6类18种,矿产地26处,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五丁关以北的大安、代家坝镇阳平关燕子砭镇、广坪一带。其中金属矿有铁、铜、锰、金、、铅、锌、铬、银等10种70余个矿点;非金属矿有磷、硫、重晶石蛇纹石花岗石、铝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种20余个矿点、太阳岭镇大理石(汉白玉)储量最大。位于宁强、略阳县勉县3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区”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出产地之一。但在大量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精矿、固体废弃物、尾矿水、矿坑水、选矿水、噪声以及废气对宁强的地表环境、水资源等存在污染问题,同时开采矿产资源损毁周边的土地资源,由此易引发地质灾害隐患,改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表植被

生物多样性

宁强县生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植物

截至2022年,宁强县已查明有木本植物586种,分属85科202属;牧草62科约500余种;农作物有70多种。森林植被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树种有连香、杜仲、银杏、鹅掌楸、厚朴、香果树等8种;列为省级保护的有粗榧、铁坚杉、白皮松、杜仲、鹅耳枥、黄杨、山楂、七叶树、樟木、楠木、红豆杉等12种。宁强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林区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57.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3.41%,其中,有林地面积284.4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595.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34%,林木绿化率67.18%。

动物

截至2022年,宁强县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属,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鸟类11目30科107种;爬行类动物2目5科8种;哺乳动物类有3目16科1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属、羚羊、黑鹿、金雕等。此外,宁强县有着羌族迁徙居住所留下的适合古老马种——“宁强矮马”,其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自然保护区

宁强境内拥有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宁强县青木川镇境内,总面积10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58.29公顷,缓冲区面积2634.59公顷,实验区面积3507.12公顷。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3年5月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9]54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境内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猫及珍稀植物等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痕迹。

自然灾害

基于宁强的独特位置,该县常遇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宁强县境内总地质灾害点有241处,其中滑坡就有211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 87.6%;崩塌15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2%;泥石流11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4.6%;地面塌陷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6%。宁强县位于秦巴山地,山高坡陡,水流急湍,河流比降较大,洪水位变幅很大,例如玉带河在枯水季节时,水流清澈,水位为 0.5—1m,上游甚至出现断流;雨季时,水位暴涨,泥浪较多,水位可达 8—10m。水位的升降变化易破坏岸坡的稳定性,造成了滑坡、崩塌等灾害。此外,宁强所处位置虽地震活动不强,但邻区发生强震,多波及宁强。例如宁强县在2008年5月12日的5·12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给该区的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1976年8月16日在四川松潘、平武县一带发生7.2 级地震,宁强县震感强,由此引发山体滑坡、崩塌。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宁强县下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个村民委员会和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政府驻地位于汉源街道。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宁强县常住人口25637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1人。其中,家庭户102358户,集体户1540户,家庭户人口为246473人,集体户人口为99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1人。男性人口为129812人,占 50.63%;女性人口为126561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102.57。截至2022年年末,户籍总人口320253人,其中男性167686人,城镇人口84575人。

民族

截至1990年全县共有汉327799人,占99.76%;少数民族为780人,占0.24%。2022年,宁强县境内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共1275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共1245人,占比97%左右,是县内唯一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阳平关镇回民沟村、阳平关村为回民主要聚集地,分别有回民634人、518人。两村紧邻宁青公路,位于阳平关集镇周边,距离宁强县城约40公里。回民沟村回民最为集中,是全县唯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行政村,有5个村民小组。据2020年11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宁强有羌族户籍人口14人。

语言

宁强处在陕甘川三省交界,这里正好是中原官话过渡到西南官话的县份,宁强城关等大部分地域的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宁强巴山区则为西南官话。宁强城关发音人古入声字调类的归属跟中原官话西安市城固县洋县康县是一致的;巴山区跟属于西南官话的本省南郑区以及四川省旺苍县广元市接壤,而宁强境内的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单字调不太一致,城关等处分别是阴平55、阳平42、上声45、去声214,巴山区分别是阴平45、阳平42、上声554、去声214。

宗教信仰

该县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寺道观在县境内较多,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活动范围和影响均小。

经济

综述

当下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天然气综合利用、电子加工、旅居颐养、现代材料、羌遗传承保护、数字经济等方向为宁强重要发展的产业方向。截止2022年末,该县全年生产总值13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225元,增长12.4%,人均可支配收入23573元,增长6.4%。其中,该县农业经济发展强劲,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产业时其重要支柱产业,油菜制种品质是业界标杆。先后荣获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名县、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宁强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获全省优秀。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6.52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3.7%,产业结构占比为17:46:37。

第一产业

农业为该县的重点产业基础,该县农业经济主要在于茶叶、食用菌、油菜籽、中药材天麻等方面的发展。宁强县是高香茶叶的产茶区,茶叶产业也是宁强的主导产业之一。2022年,该县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24.43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1.75亿元,增长11%;畜牧业产值12.52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0.2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3亿元,增长2.6%。

其中,2022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407023亩,粮食总产量79852吨;油料播种面积101627亩,油料总产15164吨;肉类总产量23763吨;水产品产量1086吨。全年生猪出栏26.41万头,猪肉产量20906吨;中药材种植面积87052亩,中药材产量15298吨;茶园面积16.28万亩,茶叶总产量9582吨;烟叶种植面积4688亩,烟叶产量1259吨;蔬菜种植面积49528亩,蔬菜产量72989吨。

第二产业

该县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工业方向主要在于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制造,且产学研相结合,与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达成成果转化战略协议,建立资源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截至2022年,材料制造业发展迅速,全部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同比增长11.2%。

2022年,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轻工业产值36.77亿元,增长0.4%;重工业产值102.79亿元,增长13%。采矿业产值19.57亿元,增长9.4%;制造业产值116.12亿元,增长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88亿元,增长118%。园区入驻企业58户,实现工业产值95亿元。截至2022年,该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房屋施工面积22.62万平方米,增长17.3%;商品房销售额32759万元,增长48.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1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48万平方米,下降8.4%;竣工产值3.78亿元,增长8.6%;签订合同额16.32亿元,增长15%。

第三产业

宁强县第三产业加速发展,除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外,还包括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各类金融机构、仓储物流、娱乐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行业。该县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文旅服务,先后被授予“中国羌族文化实验保护区”“中国羌族文化之乡”“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2021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7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2022年,该县第三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3.7%。

在贸易流通上,该县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17.6万美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含大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10.9%;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24.91亿元,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3亿元,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47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6.64亿元,增长6.9%;商品零售29.66亿元,增长10.8%。

电子信息产业园

宁强县针对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方面发展产业改造,扎实推进园区、企业数字化改造,其中,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精心打造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截至2023年年初,已入驻金滨电子、汇锋电子2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新注册中小微数字企业32个。园区建成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宁强分中心,落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心2个;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5个2023上半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52亿元,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2.2亿元,列全市第二位。宁强县电子信息产业园被评为“全省特色产业园区”,在汉中市率先创建为“陕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2022年,该县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招生772人,在校生2106人,毕业690人,专任教师184人。普通高中2所,招生1398人,在校生4595人,毕业1630人,专任教师439人。普通中学18所,招生2538人,在校生7114人,毕业2336人,专任教师740人。普通小学51所,招生2452人,在校生14784人,毕业2554人,专任教师1244人。幼儿园67所,共有288个班,在园幼儿8246人,专任教师46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专任教师25人。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情况可知,在该县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1年,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595人;拥有高中(含中等专业学校)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152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430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018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卫生健康

截止2022年末,该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5所,拥有床位数1777张,卫生技术人员20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2人,注册护士1077人。

科技

2023年7月,宁强县建成秦创原分中心,落地陕西科技大学成果转移中心,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5个;新建5g基站100个;完成信息类固定资产投资0.83亿元;包装策划数字经济项目7个,到位资金1.9亿元。

文化事业

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留地,宁强县建立非遗传习场所进行文化传承与学习。截至2022年10月,在羌博园、二道河社区打造非遗街区2个,建设镇(街道)传习所15个,包括羌族刺绣、竹编、羌族傩艺绝技、傩画及傩面具制作、羌族民俗剪纸和传统饮食核桃馍、麻辣鸡、根面角制作技艺等,建立羌文化普及教育示范基地3个,非遗传习基地2个,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正在筹建综合类传习所(点)5个。此外,截止2022年,该县共有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8个,年末县公共图书馆共拥有藏书5.5万册。

体育

宁强县采取“一镇一品一特色”,将多项类型体育类型进行普及,例如曲棍球落户县实验小学和铁锁关镇初级中学,巴山镇九年制学校引进射箭项目等。截止2022年末,该县共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分别为2所、1所,引领全县各校球类运动健康发展。承办了汉中市千人太极拳比赛、市老年人第四届广场舞大赛、陕西省乙级足球联赛等大赛,举办宁强县十二届全民运动会青少年组乒乓球、足球赛等活动。

环保

2022年,宁强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53天,优良率96.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6,PM10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年无土壤污染事件和开发利用不当行为发生,土壤环境总体安全。无辐射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

同时,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宁强县以政府为主导,关闭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造纸厂、油漆厂、果酒厂、电器厂等数十家企业。先后实施了长治、丹治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水保重点工程,通过工程建设、植物措施的综合配置,变坡耕地为梯地,荒山秃岭逐渐被林草植被所覆盖,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到84.7%。例如,处于汉江源头的汉水源村,自2003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以来,禁止砍树、关闭养殖场、改造厕所、叫停污水直排,并限制河道附近耕田耕种以涵养水源。

社会保障

截止2022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5591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1475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5777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852人。

交通

综述

宁强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居多且陡峭。近年来,该县致力组建便捷交通网,西成客专、宝成铁路阳安铁路纵横县境,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城黄公路、汉源大道、通组公路实现县境内的交通加速,带动沿路城镇、村庄的发展。

公路

宁强县境内京昆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城黄公路、汉源大道、通组公路等辅助形成便捷交通网。截止2022年,公路客货运周转量5349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其中,公路运输货运量341万吨,下降1.9%;货物周转量53063万吨公里,增长2.4%。公路运输客运量70万人,下降21.2%;旅客周转量4322万人公里,下降23.9%。

铁路

宁强县境内有西成客专、宝成、阳安铁路纵横县境,县内设有宁强站、宁强南站阳平关站。其中,西成专线在宁强设宁强南站,位于宁强县高寨子镇筒车河村;宝成铁路设站阳平关站,能与阳安铁路相连接。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宁强县已建成二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9个、招呼站154个,开通客运线路23条、公交线路10条、定制客运线路29条,投放运营客运班车54辆、公交69辆、定制客运31辆。同时,实现主干线与旅游支线的交通便利,汉江源景区、青木川古镇、玉皇观茶园、羌博园等主要景区实现公交全覆盖、零换乘。

人文

综述

宁强县拥有1370多年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积淀丰厚。宁强是古代羌氐居住区,此地融合巴、蜀、秦、楚、陇人口及文化,民风尚巫,傩艺傩技至今遗存完整。县境内有着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有着汉水源、天湖、三关、祥龙洞、马家山、汉水源森林公园等为亮点的自然风光文化,有着青木川古建筑、大巴山脉民歌、傩舞傩技为特点的民俗风情文化。宁强县民间乐器发展悠长,尤以唢呐吹奏最为广泛。《宁强县民间唢呐曲牌集》收录唢曲牌74首。此外,还有羊角舞等传统舞蹈社火与龙灯等习俗进行相传与保留。

饮食

宁强的地理位置与四川省甘肃省接壤,其在饮食习俗上兼具南北风味,饮食类别涵盖东西之特点,有其独特之处。宁强的地方美食主要以核桃馍、麻辣鸡、根面角、假鱼等为代表,在2019年,宁强被授予“中国最佳美食文化旅游名县”称号。宁强明代建州之初,以稻粟为主,杂以豆类、薯类。清代以后,川道主食稻、麦,山地主食包谷、薯类。山区惯用鼎锅(吊锅)为炊,做饭、烤火两便。民喜肉食,好佳酿。每杀年猪,常请亲朋聚餐畅饮,名曰吃庖汤。食肉,喜熏腊,习惯大块,称木梳肉,以示好客大方。

在三餐中,早餐以菜豆腐稀饭主,在地方上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谚语一说;午餐多食米饭炒菜;晚餐以食面条稀饭等流食为主。宁强父老味尚酸、辣、麻、咸,尤以酸辣为最,家家不离泡菜坛和浆水缸。食粮品种繁多,人民多善粗粮细作,变化调剂。地方的家常便饭中常有菜豆腐、粗老灌、小豆面、搅团、蝌蚂子、拨面鱼、面削削、拌汤、甜浆、凉粉等。此外,大巴山脉的开花馍,苍社沟的罐罐油茶(羌族遗风),曾家河黑水县的小豆面,均独具特色。

宁强核桃馍

核桃馍是宁强的特色面食,此馍小如瓷盏,色泽橙黄,香酥味浓。主要以面粉、核桃仁、核桃油或菜油、盐、碱等制饼烤熟,放置十余日依旧好味如初,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光绪帝西安市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为贡品进陈御用。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陕西省主席蒋鼎文路过宁羌,县府以此馍作糕点招待,蒋食后大加赞许,特颁发给具有200余年历史的王家馍铺《生产奖状》1张,以资鼓励。

宁强麻辣鸡

宁强麻辣鸡是一道风味凉盘美食,主要以当地散养土鸡为原料,慢火煮熟切块,配以适量的调味品制作而成,麻辣爽口,麻辣鸡也是宁强县非遗保护目录之一。

习俗

婚嫁习俗——破阵子

“破阵子”是羌族的保留习俗之一,是嫁娶礼节中的一个环节,整体体现男女方(主要是男方押礼先生和女方总管)斗智斗勇的过程。该风俗通常是女方摆阵,男方破阵,只有破了阵,男方才能体体面面地把新娘子接走,这点对男方接亲的押礼先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一步都关系到成败。只有那些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脑子活络,又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应付这复杂多变的场面。破了“阵”,赢得大家佩服的同时也能够脸上有光,这以后就不愁有结亲的人家络绎不绝地来请。当然也有押礼先生临场发挥不佳,急得满头大汗、脸红脖子粗地也破不了“阵”,只有着脸求情或用红包破财打通关节,在众人的嘲笑中灰溜溜地把新娘子接走。

艺术

羌族民歌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民歌根据不同的场景与特色主要可分为酒歌、山歌、情歌与劳动歌等。每年的端午节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

羌绣

羌绣与羌族的服饰有其独到的特色。羌绣针法主要包括有十字挑绣、串挑绣、编挑绣三种。绣娘绣制的绣品有图腾壁挂、镜框壁挂、吉祥香包等挂饰,头帕、童帽、腰带、鞋面、袖口、领口、围腰、衣襟等服饰以及桌布、围裙、鞋垫、拖鞋、枕套、茶杯垫、靠枕、包袱等生活用品。羌绣制品实用性强,贴近生活且具有美观度。宁强建有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包含羌绣博物馆、研学教育基地、培训交流中心、研发设计室等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

羌族歌舞

宁强羌族歌舞主要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丧事歌舞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羌族歌曲所用的民间乐器有口弦、羌笛唢呐等,另有单面皮鼓和摇铃为巫师所用。口弦为竹制,单片,可发出相距大二度的两个实音或簧片实音的泛音。羌笛为竖吹双管双簧乐器,双管同音,但因器无定制,音律各异。通常演奏的乐曲多用连续大二度颤音的序列构成。曲调徐缓悠长,没有划分明显的乐句,吹奏时用循环换气法,使乐曲绵延不绝。

历史文化

羌族及羌文化

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羌民虽大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但陕南仍有为数不少的羌民生息,后民族身份识别时因多种原因,宁强羌族人的身份是不被认可的。但这块土地上流传的羌族文化和历史痕迹时不可磨灭的。5·12汶川地震后,宁强位列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中,县境内羌族文化生态链依旧完整,羌族文化艺术门类较为齐全。截至2022年,宁强的羌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设不断完善,县属各镇和各街道在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生产基地建设纷纷出力,例如在羌博园、二道河社区打造非遗街区2个,建设镇(街道)传习所15个,包括羌族刺绣、竹编、羌族傩艺绝技、傩画及傩面具制作、羌族民俗剪纸和传统饮食核桃馍、麻辣鸡、根面角制作技艺等,建立羌文化普及教育示范基地3个,非遗传习基地2个,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正在筹建综合类传习所(点)5个。

宁强傩文化

傩文化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而来,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傩文化它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俗、傩舞、傩歌、傩仪、傩技、傩神、傩面、傩坛、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灾、祭祀祈福、酬神纳吉活动和还愿、求子、度关、疗疾、娱神、建筑、慰亡等活动。宁强的文化资源与多元化人口结构,使得其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傩文化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保留中具有鲜明色彩,是宁强羌人的民间原始信仰、祭祀仪式、民俗风情、音乐舞蹈、雕画艺术的复合文化载体,堪称原始艺术的“活化石”。

目前,傩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民间祭祀的活动时,宁强乡傩仪式有二十多个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请神、娱(酬)神、送神。从内容上可分上下文武两坛。文坛主要是歌舞的唱念做打,请神、娱神,不妨和神开一些粗俗下流的玩笑、达到“与神同乐”的目的;武坛主要是绝技,真功夫,对鬼怪邪祟有威慑、镇压作用,也有强行请神行事的意思。宁强的羌族傩艺不仅从事的端公多,而且内容(曲目)繁多,同个曲目的表演舞姿各有不同,唱腔多变,词句雅俗共存,傩面形态各异,能够完善的展现傩文化的样貌。宁强县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

地区象征

宁强自古以来是羌族人民的生息地,保留有大量的生活习俗和故事传说,羌文化已然成了宁强的文化符号。例如羌人最高的建筑物——楼,羌人依山居止,就地取材砌石为室,碉楼坚固、防火、高,可供远眺俯视;还有代表羌族的“羊图腾”,“羌”字是羊与羌族儿女的图像,意为羊角上的儿女,在羌寨羌门上悬挂巨大的羊头饰品配以红色绸缎,寓意着羌族人民在羊神的庇护下,保护着家宅与家人。由此,关于“羊”的符号随处可见,跳舞用的羊皮鼓,在羌绣与羌族服饰中常用的羊角花等等,代表守护与姻缘。

风景名胜

综述

宁强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便于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宁强县地处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东端,为汉水发源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旅游资源融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目前宁强县已建成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羌博园3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为国家AAAA级景区,宁强县羌族文化实验保护区规划占地1000亩,在县城东山观脚下建成的宁强羌族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重要景点

青木川景区

青木川古镇为为国家AAAA级景区,离宁强县城136公里,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和“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是电视剧《一代枭雄》剧中风雷镇的原址。青木川地处秦、陇、川三省交界处,素有“襟陇带蜀,鸡鸣三省”之誉。青木川古镇因境内遍布青木树而得名,传说中这里还有一颗上古时期种植的青木树。明朝时叫草场坝,后建回龙寺,遂改称回龙场。清同治年间改为永宁里,民国时叫凤凰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青木川。古镇内建筑、街道的特色保留完整,现存的“回龙场”老街明清民居错落有致,窗、门楣、瓦当雕刻精美,风格典雅,烟馆、旱船房、辅仁剧社等景点遍布其中;镇中的魏氏宅院和辅仁中学为传奇人物魏辅唐所建,辅仁中学总面积达8500平方米;境内尚存明清时期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以及通往川甘的商运古栈道、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资源。魏氏宅院、回龙场老街、古羌人墓地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辅仁中学、瞿家大院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羌族文化博览园

羌族文化博览园位于宁强县城东山观,距离宁强南站3公里。5·12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失,国家为抢救保护传承羌文化,于同年11月设立国家级羌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陕西宁强县被列入保护范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宁强在县城东山观建成了陕西省唯一一家羌族文化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分为羌源厅、文物厅、释比厅、羌绣厅和羌家小院5个展区,通过实物展示、仿古重建和光电技术,复原和展示宁强本地羌族先民的生活、劳作和祭祀场景。

汉水源森林公园

汉水源森林公园景区位于宁强县城西南12公里处,集森林景观、山峰景观、峡谷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等景观于一体,林幽、峡峻、山雄、水秀。公园有金刚峡、公主坟、老林沟等5个景区34个主要景点,底蕴厚重的汉羌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该地成为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美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南北之间最佳休闲康养地。

金牛古道文化旅游区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是古时进入四川省最重要的通道,秦置金牛驿于烈金坝,五丁关、石牛铺等,历史悠久,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道之一。金牛古道南北走向穿越宁强县,县境内有金牛古县城、五丁峡、五丁关等历史遗迹。该旅游区除遗址外,分布有祥龙洞、大鱼洞等天然溶洞以及泛珠泉、禹王古桂和陈锦章烈士故居等景点。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2015年,宁强县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2022年11月,宁强被誉为“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是国家级羌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2018年前后,宁强县先后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原地区天然氧吧、中国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县、生态农业建设名县、“新时代·中国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县”等国字号荣誉。在2022年,获批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此外,宁强茶叶在大型茶叶赛事上共获得11项金奖,2014年,宁强县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

宁强肖家坝村于2021年获得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创建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