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 :中国江苏苏州的古典园林,国家4A景区

更新时间:2023-04-15 18:24

狮子林是中国江苏苏州的古典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占地11120平方米。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元代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早期洞壑式假山群的唯一遗存,被誉为“假山王国”。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元至正二年(1342年),临济宗的天如禅师来到苏州,其弟子为其买地置屋。天如禅师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亦名“狮子林”。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购得狮子林,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氏后人将园林捐献给国家,由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园内多竹,竹间建有方丈禅窝。东南部有族校、家祠、住宅、燕誉堂、小方厅等景点,中部建有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荷花厅、见山楼, 西北部有一小院古五松园, 园西堆土山, 形成前祠堂、后住宅、西部花园的格局。园林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近代贝氏家族又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1982年,狮子林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市园林的代表,狮子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狮子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狮子林又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由来

欧阳玄在至正十四年(1354)所撰的《师子林菩提正宗寺记》中记述了狮子林初创时期的情况。据文中记载,狮子林是至正二年(1342)由其弟子们共同出资购买土地营构房屋,以邀请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惟则来苏州参禅。

记文还解释了狮子林得名的四个缘起 :一是山石形状,有石形如狮子 ;二是师承关系,天如禅师惟则传衣钵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三是佛经说法,狮子是佛教中至高无上的称号;四是以字达意,“林”并非简单指代“园林”,而是点出禅宗里“丛林”即为佛教禅宗之意,且“林”亦言“多”之意,彰显寺院佛法无边,众生普度。

狮子林初始为菩提正宗寺的一部分,为僧人谈禅静修的处所,习惯上常把狮子林与菩提正宗寺并称,后为方便起见,林和寺都统称狮子林。

历史沿革

修建历史

元代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高僧天如禅师维则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其弟子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狮子林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代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市,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洪武年后,禅林荒废。明永乐年间,狮子林第三任禅僧如海上人圆寂后寺中和尚相继散去。嘉靖壬戌年(1562年)钱谷重访狮子林旧址时,昔日园中十二景均已杂乱不堪。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长洲知县江盈科发放钱粮、遣散住户,重建旧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狮子林改名圣恩寺,明神宗敕赐圣恩寺住持及僧众人等,遣散住户,恢复故址。园林由住持建起佛殿、经阁、山门等,殿上新设金像,恢复寺园内卧云室、立雪堂、问梅阁、指柏轩、禅窝、竹谷诸景。

清代

清顺治五年(1648年)狮子林重修。康熙十八年(1679年),狮子林的园林部分归长洲人张文萃和张士俊父子所有,寺庙和园林明显分开,狮子林从此单独成园,成为独立的私家园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巡游至狮子林,驾临圣恩狮林禅寺,赐给方丈一块狮林寺匾额,还留下一副描写园林的对联“苕涧春泉满,罗轩夜月留”。1738年,衡州府知府黄兴仁(一说黄兴祖)买下位于寺院后部的园林作为私家宅邸,取名“涉园”,黄氏家族就此居住狮子林长达一百七十年(1738-1912年)。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年),乾隆二巡江南到苏州市,赐匾“镜智圆照”于狮林寺,双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巡,乾隆亲临圣恩寺,敕名“画禅寺”,后又御题“狮子林”额。1765年,乾隆游狮子林后,题下“真趣”匾额,又作“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后在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一座狮子林。乾隆五次游览狮子林,在皇家园林掀起了模拟江南山水,效仿江南园林的高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1774年,承德避暑山庄建成,东部是以假山为主的狮子林,西部是以水池为主的文园,合称“文园狮子林”,乾隆称之“欲傲金阊区未有此”。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狮子林寺庙部分又有修缮。同治年间,寺庙时毁时修,勉强维持。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狮子林园林部分已倾,唯假山依旧。上世纪50年代,狮子林寺庙部分被用作建设工厂,寺庙殿宇被完全拆除(其原有的位置是如今狮子林停车场所在之处)。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园林归李平书(李钟钰),他曾经任江南制造局的总理、江苏都督府的民政长,但他购园后没有整修,在1917年转售给一位在上海经商的苏州人——颜料巨商贝润生(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购入狮子林后,用了将近七年时间整修。1937年,日军侵入苏州,狮子林曾被汪伪政权占据,日本投降时,当时的国民政府与驻苏州日军在园内荷花厅举行日军投降的签字仪式。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贝氏后人将园林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狮子林经过修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景区布局

狮子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东侧北侧建筑密集,西侧和南侧稀疏,假山居于庭院东部,荷塘占据中心区域。园内建筑从功用上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景区则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景区。

东南景区为祠堂和住宅区。建筑物有主厅燕誉堂,以及立雪堂、九狮峰院、小方厅、卧云室、修竹阁、文天祥碑亭、御碑亭建筑。西北景区为狮子林庭园部分,为主花园所在地。围绕主花园,建有见山楼、五松园、暗香疏影楼、真趣亭、飞瀑亭、石舫、湖心亭、扇亭、双香仙馆、问梅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等。

重要景点

东南景区

燕誉堂

燕誉堂是狮子林的主厅,燕字通“宴”,乃园主宴客之所。燕誉是燕而娱乐、始终不已的意思,出自于《诗经》的“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堂前脚下有一个巨的“寿”字,边上是五只蝙蝠,取五福祝寿之意。燕誉堂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鸳鸯厅。所谓鸳鸯厅就是在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瓒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

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厅前有“息庐”、“安隐”砖刻。院内湖石、花台、小树组成一景。堂屋门上有“入胜”“通幽”“听香”“读画”“幽观”“胜赏”砖刻匾额。梁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有吉星高照的意思。小方厅两边的大型空窗,东窗外是素芯腊梅树,西窗外是城市山林,在苏州园林“框景”的造园艺术的衬托下,可随季节变化、脚步移动而变化画面。

卧云室    

卧云室位于小方厅西侧,为假山环抱中的方形楼阁,曾是僧人休居的禅房。室名出自金朝诗人元好问的“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卧云室为上下两层,从南面看,屋顶是横脊极短的歇山式;从北面看,楼阁向外凸出。报厦内是楼梯,报厦内是楼梯,报厦的屋顶是半个四方攒尖顶。两种形式连接在一起,造成奇特的外观,每层屋面内六只飞角。楼阁周围的空间也极为狭窄,似处山坳重重石壁之间。

立雪堂

在主厅“燕誉堂”南部,此处旧为书斋,也可能做过园主的家塾。立雪堂是著名的讲经说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立雪拜师的典故,用在这里是为了启发佛学弟子尊师重道,刻苦研习,参悟禅理的精神。北宋时又有“程门立雪”典故。一进立雪堂,可见一幅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容,明月清风是故人。

西北景区

指柏轩

指柏轩在狮子林东北角,为贝润生于民国初年所建,为三进三间、重檐二层楼阁,是庭园区主体建筑。该楼又名“揖峰指柏轩”,楼名取自朱熹诗“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高启诗“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亦含“从指柏”的禅宗意味。轩内正中屏门的上半部的镂空雕花,是松鼠葡萄藤图案,寓意多子多福。隔扇正面刻有历史人物典故,背面刻有梅兰竹菊花卉图案,是狮子林最具文化景观价值的所在。

此楼体量较大,底层副阶周匝,屋顶檐角高翘。楼北侧正中凸出楼梯间,可登二楼,已属近代布置方法。轩内屏门正中上悬王同愈所书“揖峰指”匾。楼内有对联一副:“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雪月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字诗”。联中“朱赵倪徐”,是指朱德润、赵善长、倪瓒、徐幼文四位与狮子林有关涉的绘画名家。屏门后有楼梯可上楼,二楼又称“听雨楼”因园主于此收藏《听雨楼帖》石刻拓片而得名。

此楼北靠园墙,有两个小天井分于楼梯间左右;东面庭院中植有腊梅树、梧桐,西面一片竹林,与古五松园隔廊相望。此楼东南面有月洞门可通小方厅;西南面可通荷花厅;正南面与湖石假山形成对景。

真趣亭

真趣亭位于古五松园南,倚廊而建,南临水,北靠走廊处以屏门相隔,方砖铺地。乾隆三十年(1765)四次南巡,为狮子林题“真趣”匾,命赏给园主黄氏兄弟每人一匹缎子,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与七律《再游狮子林》。

假山群

狮子林里的石头,多是元末时期取自太湖,石头本身即形态各异,后又经工匠雕琢。园林中所有人为建造的地景形态,包括土山、土石山和全石山,均称为假山。张橙华在其著作《狮子林》中,将狮子林假山分为“四区两小片”。其中,“四区”指大假山、岛山、秦岭和西山;“两小片”指北山和小赤壁。

今天的假山经1918年后全面修缮。主假山有上、中、下 3层,共有九径、21个洞口,占地1153.3平方米 。这些拟态假山,立意象征的就是佛经中的狮子座。姿态各异的狮兽象征悟道的佛门弟子,还有象征着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达摩一苇渡江的太湖石峰等,围绕着雄居其首的狮子峰顶礼膜拜,向世人宣示的是佛学的渊源,营造的是浓厚的佛教幻想意境。

石舫

石舫,又称旱船,人称“不系舟”。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系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园主所建。石舫中、后舱均为两层,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

问梅阁

问梅阁名字出自禅宗公案“马祖道一问梅”,筑于土山之上。阁内桌椅、吊顶、窗纹都是梅花形,阁前遍植梅树。问梅阁中悬挂“绮窗春讯”匾额,取自唐朝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园内还有长廊环绕,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园林特征

造园手法

狮子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让形态各异、动若脱兔的山石和静若参禅的古树相生相伴,勾勒出别具特色的山水画,使狮子林成为中国园林别具特色的代表作。主要有如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围绕山水,布置建筑:狮子林的总体布局,其平面呈东西略宽的长方形,四周是高墙峻宇,中间围出一方园林天地,院内主要建筑集中在东北两面,湖石假山位于东南,西、南两面为长廊,水面集中在中央,呈现出建筑围绕山石池水的典型布置方式。

层层引入,步步展开: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突出石峰,通过院落层层引入,步步展开的手法,使空间变化丰富,景深扩大,为主花园起到铺垫作用。

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后有复廊,由亭中向外望去,景色十分秀丽,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是园中坐南朝北的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群落。

相互呼应,点题喻意: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 修竹相互呼应,点题喻意,令人回味无穷,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南墙的平直、高峻感,而长廊即围合出山水空间,也有机地组织了游览线路,构成了狮子林造景、布局和交通流线的特色。

中西结合,文化交融: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从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石舫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参杂近代西洋建筑手法,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与周围建筑不够协调。

格局变化

狮子林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兴衰,建筑格局多有变化,有三次具有转折意义、影响较大的变化。

建园之始——元、明

狮子林始兴于元代,是禅宗高僧惟则坐禅修身之所,受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影响,具有动静结合、注重整体意境的特色。又因出于禅宗的传统,林内建有禅窝、卧云室、立雪堂,又在遗留的梅树、柏树旁分别建了问梅阁与指柏轩,共十二景。明朝期间,重建旧景,对原来的空间布局有较大改动,在元代狮子林之南创建山门、大殿与经阁,原来湖石林立之区为后花园。

黄氏涉园——清中期

清代,寺园分开,狮子林从佛寺禅林演变为私家园林。黄氏不但精修府第,重整庭院,而且因其内有五棵参天古松而建五松园。从《南巡盛典图》中也确可看出有巨松五棵,但五棵古松今已无存。

贝氏私宅——民国

中华民国,贝氏家族循故址、复旧观,并在园旁建贝氏家祠,将大门改在园东,周筑高墙,园三面环以长廊。增建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荷花厅、见山楼、牛吃蟹等景点。如今狮子林园貌,基本是贝氏重修后的格局。

奇石古木

元末始建时,狮子林里既无华丽的房屋,也无特意种植的花草,园内景观自然。清代初期起,狮林假山上植有长松五棵,假山水池面积较大,留给花木的地方相对较少。贝氏重建狮子林时,不仅继承了历史的山水格局,在花木方面也仍以柏、竹、松、梅为主调,松梅均为补植,同时在各庭院里设置花坛,栽植石榴、樱花、牡丹等,又挖池植荷,立架供紫藤攀援,为园林增色添彩。

“假山公园”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狮子林里的石头多是元末时期取自太湖,石头本身即形态各异,后经工匠的分类、堆砌和雕琢,更加精致。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形如狮子;东侧为含晖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见空穴含晖光。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

古木造景

狮子林现有古树15株,8个树种,属6个科8个属,树龄从120~600年不等。古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就连石缝中亦生长着古树和松柏。

古树造景

古树是狮子林园林景观和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狮子林虽以“假山王国”著名, 但古木与其相得益彰,为其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贡献颇大。

狮子林中有紫藤2株,树龄约120年,分别种植于狮子林紫藤廊架东北侧和西南角。两株紫藤通过中间的廊道连接。狮子林中有圆柏1株,树龄约130年,种植于紫藤架西侧假山顶上。圆柏树冠大部分枝梢已枯死,仅东南侧有小枝成活,小枝叶色翠绿,生长正常。树干大部分木质部裸露,仅北侧有活树皮连通根系与树冠,使树体保持很弱的生长势而成活。

竹林造景

苏州市古典园林中,刚挺、秀美的竹或以主景,或以竹林,或以竹径通幽,或以竹石、竹水,或以结合园林小品的形式组合配植,形成了许多竹景名点,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文化的熏染和历史的遐思。狮子林是元时苏州城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园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或卧或仆,状偌狻猊,林木密,虽处繁会,不异林壑”。狮子林的“揖峰指柏轩”,东边有一片竹林点缀,葱翠欲滴,竹影摇曳,形成美好的意境。

禅宗特色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园因寺而闻名。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因此,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禅僧以参禅,斗机锋为得道法门,不念佛,不崇拜。所以狮子林不设佛殿,唯树法堂。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的天如惟则禅师来到苏州,其弟子在此“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选宋代枢密章之子章綡宅旧址建庵,因为这里“林木翳密,盛夏如秋,虽处繁会,不异林壑”“古树丛篁如山中,幽辟可爱”,起名“菩提正宗寺”。

现存狮子林为花园部分,原无佛殿,但保留了元时禅窝遗址及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及玉鉴池等元代旧名, 还有以“公案”命名的景点,依稀可见元末明初临济宗禅寺的原初风貌。

影响和评价

影响

狮子林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爱新觉罗·弘历对狮子林倍加赞赏,曾五次游览狮子林,并留下大量题字和“御制诗”。回京后乾隆在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一座狮子林。这在皇家园林掀起了模拟江南山水,效仿江南园林的热潮。

1771年,乾隆在颐和园长春园东北角仿建狮子林,由苏州织造局署奉旨将狮子林实景按五分一尺烫样制图送就御览,建成后名景点匾额均由苏州织造制作,送京悬挂。

1774年,承德避暑山庄建成,东部是以假山为主的狮子林,西部是以水池为主的文园,合称“文园狮子林”,乾隆对此园非常喜欢,称之“欲傲金阊未有此”。

皇家园林广泛采用了江南园林中廊、桥、漏窗与苏式彩画,引入堆叠假山的各种流派,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的重要一章。黄熙在中状元后,重修府第,并以乾隆御笔的“真趣”匾额新增“真趣亭”一景,是皇家园林对苏州私家园林影响力的一个典范。

评价

元代

元代狮子林的概况,在《师子林纪胜集》 中有多位文人载录。

郑元祐在至正七年(1347) 时说“为室不满二十楹,而挺然脩竹则几数万 个”。

李祁在至正十年(1350)说“地之广不 过十余亩……屋不过一二十楹”。

高启在洪武五年(1371)时也说“其规制特小而号为幽胜, 清池流其前,崇丘峙其后,怪石岡崒而罗立, 美竹阴森而交翳,閒轩净室可息可游”。

明代

明洪武四年(1371年),维则邀请画家倪瓒来描绘此园。倪为画作诗道:“密竹鸟啼,清池云影闲。茗雪炉烟袅,松雨石苔斑。心静境恒寂,何必居在山?穷途有行旅,日暮不知还。”

清代

1757 年,乾隆二下江南,初次游览苏州市狮子林,赋诗道:“早知狮子林,传自倪高士。疑其藏幽谷,而宛居闹市。……假山似真山,仙凡异咫尺”。

1762年乾隆二访狮子林时,他赋诗描述石林道:“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

清代学者在关于苏州狮子林的许多创作中记录了游客在假山迷宫中漫游时的茫然之情。

清代学者顾宗泰对于狮子林曾写道:“径曲折以萦,穴嵌空而穿漏。陟降者倦于攀,眺望者易于眩目”。

清代诗人赵执信写过对狮子林的体验是:“深洞转地中,飞梁出檐畔。前行鸟投巢,后至缘栈。峰峦入衣袖,松桂吹霜散。犹被元时苔,复充目前玩”。

保护与开发

保护

1953年与1985年的两次修复工程,由苏州传统叠山世家韩家与凌家的传人主持开展,只对重大问题,如山体倒塌、石材混杂、勾缝不当等进行了维修与清理。

2006年,苏州园林局着手开发 《苏州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平台,狮子林作为试点单位,最早一批使用平台进行监测工作。

2018年,管理处根据日常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采用三维扫描、超声波等先进手段,开展了驳岸安全可行性分析试点研究和假山探损的工作。

开发

1984年起,狮子林设置茶室、糖果部、工艺部、照相部、冷热饮部、小吃部、服装部等经营点。

1988年5月,在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被接管,共计面积1360平方米。

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园林增加停车场。

2000年8月,“见山楼”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不协调,在维修中对见山楼作部分变动。

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

2002年4月,倪瓒(倪瓒)“狮子林图”书条石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

相关文化

狮子林建成后,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师子林纪胜集”。著名的画有:朱得润的《狮子林图》、倪瓒(号云林)的《狮子林横幅全景图》、徐贲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狮子林由此名声显著,至元末明初,已成为四方学者赋诗作画的名胜之地。

倪瓒《狮子林图》

倪瓒(1301—1374),字泰宇、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倪瓒颇有才华,诗书画皆能精通。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年过七十的倪瓒途经苏州再游狮子林。狮子林的主持如海法师邀请他为园林作画,倪云林看到园林景色还是“岌岌诸秀,青青万竹荣”,于是提笔画就《狮子林图》。

《狮子林图》以墨笔描绘了狮子林的后院一角,画中假山堆叠、树木掩映,几处厅堂建筑错落排列,其中一间供奉着一尊佛像,另一间室内一僧人手持经卷正在诵读。

《狮子林图》按照实际场景进行绘制,画家倪瓒也参与过苏州“狮子林”设计。因而,此画备受瞩目。当年的“狮子林”因战乱及人为破坏已经面目全非,后来重修的“狮子林”便是参照倪瓒的这幅作品进行重新修缮的,具有极其逼真的原物风貌,重新展现出了当年的格局和神采。

《听雨楼法帖》石刻

苏州古典园林中存有四大法帖刻石,《听雨楼法帖》即为其中之一,此刻石现嵌藏于狮子林的廊壁中。《听雨楼帖》为历代丛帖之一,是清嘉庆年间云南省的收藏家周立撰集所藏唐、宋、元各代书法家褚遂良颜真卿蔡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人的真迹钩刻入石,共4卷,镌刻者为当时的刻石高手穆文、刘宏智。《听雨楼法帖》石刻,现存70余方,分别置于真趣亭侧的廊墙上及园西、西南、南部的廊壁内。嵌于廊壁间的书条石序列亦为园林中的文化景致。

重要事件

1963年3月20日,狮子林被公布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十年“文革”中,狮子林曾一度改名为“朝阳公园”。1967年,狮子林曾停止开放。1973年4月,狮子林又恢复原名称。

1982年,狮子林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字。

2006年5月25日,狮子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