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村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2:32

猎德村是隶属于天河区街的行政村,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路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邻珠江,属广州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的核心区域。1992年始因征地而成为典型的“城中村”。2007年猎德村成为政府主导的首例“城中村”改造项目,2010年改造完成,人口7800人,村址面积470亩

猎德村开村于宋代,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一条猎德涌(又称猎水)穿村而过,将猎德分为东村和西村,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有“岭南周庄”之称,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与现代高楼建筑共同构成猎德村主体景观,是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居民社区。

命名由来

猎德村原名“永泰村”,传说,因猎姓将军有恩于村民,故而改名“猎德”。不过,根据《猎德村志》记载,“猎德”之名源自西汉。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写道:“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里的“耕”和“猎”都是追求的意思。猎德始祖将村子取名“猎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将以德育人作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猎德旧祠堂也曾有“耕道猎德,枕仁籍义”“耕道猎德,路义宅仁”之类的楹联,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怀德里、崇德巷、崇礼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2011年猎德人用碑记的形式确认了“猎德”之名源于西汉这一说法。

历史沿革

猎德古村建于宋,村名来源于西汉,据《猎德村志》记载,北宋年间,开村始祖已经在猎德拓荒定居,建立户籍。“猎德街道”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元丰九域志》,该书在“南海郡番禺区”的条目下有“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的记载,连同当时的南海大通,并称“宋代八大镇”。《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80年。以此推算,猎德建村历史已超900年。

1949年,耕地面积3000余亩,土地改革中部分耕地被分给石牌等邻近村落,人口规模达到501户1786人,其中劳动力784人。2012年户籍人口7865人,3167户,非户籍人口近万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猎德村主要以农耕、渔业为主,有着广阔的农田,也是岭南水果之乡,祖祖辈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广州城的“菜篮子”,盛产的阳桃、荔枝、番石榴等佳果享誉省港澳。

1992年,广州市启动珠江新城建设,一栋栋摩天大楼在猎德村周围拔地而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村内租屋,猎德一度成为典型的“城中村”。20世纪90年代的猎德村内,村民自建房缺乏规划,有很多握手楼、贴面楼,村里油烟味也很重。

2002年11月14日,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村建制。同年 11 月26日,猎德村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由于周边---珠江新城已城市化,猎德成为“城中村”。

2007年10月15日,猎德这个在珠江边保留了 900 多年的村落将开始被夷为平地重建。改造工程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由37栋高层住宅、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一所幼儿园组成。村中建3条规划路,共有37栋高层住宅建筑,还有会所、聂氏宗祠、池塘等配套。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肉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相关法规要求的标准配置。2010年改造完成,猎德村民如期回迁 ,猎德的乡土文脉 、岭南水乡文化也得以保护和延续 ,成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首例成功典范。

地理环境

猎德古村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路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邻珠江,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一条猎德涌(又称猎水)穿村而过,将猎德分为东村和西村。

猎德村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周围区域雨量充沛,水网交错,土地肥沃。

行政区划

猎德街道辖7个社区:猎德社区、远洋明珠社区、南国花园社区、利民社区、誉城苑社区、华海社区、广粤国际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海清路13号。

人口构成

在姓氏人口构成上,猎德属于主姓村,共有姓氏81个,其中李姓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分东村李氏和西村李氏,来源不同,东村李氏人口远较西村李氏多。诸姓中,李、梁、林、麦、刘、罗、锺姓建有祠堂,后刘、罗、钟三姓祠堂改为民居不复存在。

1949年,猎德村人口规模达到501户1786人,其中劳动力784人。2012年户籍人口7865人,3167户,非户籍人口近万人。

经济

猎德街道“猎德人家”揭牌仪式上获悉,作为广州市旧村改造的示范标杆,猎德村2020年的集体收入达4亿元,比改造前增长8倍;人均年收入超过9万元,比改造前增长9倍。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炽介绍,近年来,猎德村采用“微改造”方式,通过猎德人家建设辐射周边,全面推进猎德的城市综合环境整治提升,推进猎德涌水环境治理碧道建设工作,切实打造更干净、更整洁的街区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展现猎德靓丽的古村新城面貌。

猎德村搭乘改革开放和珠江新城建设的东风,成为广州市旧村改造的首个示范标杆,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完成后,猎德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跨跃式发展,集体年收入从2007年改造前的500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亿元,比改造前增长8倍。据猎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明介绍,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9万元,比改造前增长了9倍,猎德村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村民到居民、从“耕田”到“耕楼”、从“一产”到“三产”的四大转变,完成了从古村到新城的华丽蝶变。

猎德人家是集思想教育、文化交流与便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由区、街共建,占地1618平方米,设置10个功能室。其加快推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相融合,创新整合党建、文明实践、文化、民政、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多方资源,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圈”。

社会事业

医疗

猎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学校

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天河区珠江新城猎德幼儿园

风景名胜

人文风情

诗礼传家、邻里和睦的文化传承

猎德始祖将村子取名“猎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将以德育人作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猎德旧祠堂也曾有“耕道猎德,枕仁籍义”“耕道猎德,路义宅仁”之类的楹联,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怀德里、崇德巷、崇礼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

猎德开村后,不同姓氏的族人陆续来此定居,最多的时候,有李、梁、林、麦等80多个姓氏族人聚居于此。虽然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诗书传家、崇尚礼仪、邻里和谐。这些传统传承至今猎德很少发生大冲突,大家都自觉遵从先祖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猎德的游龙探亲

端午招景是猎德村全年最重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除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外,每年都大举庆祝。

文革后刚恢复游龙活动时,全村只有三条龙舟,分别为上述三片所有。后龙舟增至八条,分别为金龙(船身黄色绘龙鳞)两条,为全村共有;红龙(船身漆红色)两条,为一片所有;花龙(船身红底描花)两条,为二片所有;五色龙(船身五色底描花)两条,为三片所有。花龙和五色龙上描绘的花纹相同,以八仙手持的宝器为主,间以花卉和水果。每年龙出水后一般要重漆及重描花纹,由村中善画者负责。三片各信奉不同神,俗称“阿公”,游龙时龙舟上须安放供奉“阿公”的神,称为“公座”,以取神恩护佑之意。后来,其中一条花龙被捐给广东省博物馆,放在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然后又造了一条新的。

按照传统,广州市各村有自己固定的招景日期,但都定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的五天内。一般来说,相邻或相近的村子定在同一天,方便远处来“探亲”的龙舟一天内可以到达最多的村庄。猎德的招景日期为端午节,每年应邀而来的龙舟一般有百余条,少时也有八九十条。

到猎德“探亲”的绝大多数是长龙,长30米以上,可容人数多者过百,少者也有七十多。珠三角的小河涌大多窄小,龙舟无法掉头,因此无论是船体形状还是人员配置,前后均完全对称。正式游龙或参加比赛时,龙舟在形式上有首尾之分,木雕彩绘的龙头和龙尾分别装在船体两端,实际上划起来并没有区别,回龙(掉转方向)时,只要所有人就地转身便可。舟上人员除桡手外还包括:

1.旗手二人,站在龙舟两端,负责指挥船的前进方向,同时负有保护龙头龙尾的责任,若遇有障碍物可能碰坏龙头或者龙尾,旗手须迅速将之提起,避免受损。

2.舵手二至四人,分立龙舟两端、旗手身后,负责控制船的前进方向,俗称“抓梢”,须由强壮有力者担任。

3. 鼓手二人,居于龙舟正中,以不同的鼓点节奏及力度指挥桡手,控制行船速度,同时显示威风、增加喜庆气氛。

4. 锣手四至八人,鸣锣助兴或配合鼓点,保证所有桡手在喧闹的环境下能准确地收到信号,维持全船步调一致。行船期间遇到相熟的龙舟,用轻而急的锣声致意,以示友好。

5. 扶“公座”的老者一人,由德高望重者担任,负责与别村交往等事宜。

端午节端午节当日是猎德街道招景的日子,附近的石牌、杨箕村、寺右等村也在同一天,猎德和这些村仍要派出龙舟,互相“探望”。招待客人的工作主要由村中年长男性负责,一部分在请茶处迎接客人、接受来贴,另一部分站在李氏大宗祠前的埠头上,见到来访的龙舟便一起摘下草帽轻招,邀请龙舟靠岸用茶;妇女负责安排点心、煮茶、洗碗等工作;由青年男子组成的治保队则维持秩序,疏导人群。其他村民都早早挤在河边,等待观看游龙盛会。

游龙活动达到高潮时,窄小的猎德涌上龙舟来往不断,锣鼓喧天,旗帜招展,充满了节日气氛。一般来访的客人都会上岸用茶,因此往往有数条龙舟一起停靠,外侧龙舟上的人上下船时必须跨过其他龙舟,称为“过艇”。极少数龙舟会由于先行靠岸的龙舟中有的来自与自己关系不好的村子,不愿“过艇”而不上岸的。这时扶“公座”的老者就要代表全船人上岸递贴,燃放鞭炮致意,再在涌上来回游龙数次后离去。所有龙舟划出涌口时,必须龙尾先行,以示礼貌。来访龙舟所递贴子贴在十六世宗祠大门右首,与邀请龙舟时的回柬相对。

当日还要在李氏大宗祠内摆好酒席,款待来自广州大塘、番禺钟村及南海表的李氏宗亲,酒席由村中妇女操办。这几条村的李姓均是猎德李姓分支,一般都在午饭时间到达,不再进请茶处喝茶,而是直接入席,酒席上都用红纸写好村名,各自入座,吃毕离去,不需主人招呼。

至下午五点前后,猎德的游龙活动结束。

景点古迹

西岸牌坊

西岸牌坊是旧时进入猎德西村的关闸。牌坊背面书有“西浦澜”字样,描绘了当时猎德街道作为珠江边有名的渡口,涌上舟往来的景象。

猎德涌

猎德涌潺潺流过,两岸树木青葱,绿意盎然,两岸,水乡如画卷徐徐展开。西浦大街沿猎德涌西岸伸向村内,长约400多米。根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到猎德打猎,得到很多猎物。2011年重建猎德涌西岸时,猎德人遂将这个传说物化,把街名改为“猎人坊”,但地图和门牌上仍沿用“西浦大街”。西浦大街两侧犹如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花红柳绿。沿西浦大街向前,在靠近猎德大桥的位置有一座跨涌古桥,名曰“猎水桥”。桥面只有三四米宽,却是猎德涌上的交通要道,游人纷纷在此打卡。

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

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雕塑等虽多为新建,但浓缩了岭南古村气息,融入新城肌理,与远处的猎德大桥广州塔等地标相互辉映。

李氏大宗祠

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2009年重建于祠堂群,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祠堂三进两天井,主体建筑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大门左右对开,祠堂内庭院深深,桂花飘香,一派幽静。殿堂正中央悬挂有“永锡堂”的牌匾。“永锡”二字取自《诗经》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做孝顺长辈。抬头向上看,房梁屋檐飞檐翘角,水墨丹青形象生动。

文昌阁

在猎德村文化街东南端,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文阁庙(又名文昌阁),每年二月初三,许多学子会到文阁庙开笔,祈望学有所成。相传,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受历朝历代读书人参拜。重建的文阁庙前有“欲得秉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的对联,就是勉励猎德村莘莘学子立志成为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名人录

李氏先祖李铨、李益彦

北宋年间,先祖李铨携家人自粤北珠玑巷南迁,在猎德建村,垦荒定居。至今猎德村还流传着李“三易其址”的故事。相传,李铨从珠玑巷南下后,先到石牌东北葫芦岗拓荒,继而又在石牌墩高阜结茅垦殖18块田,俗称十八丘。但这些地方都不太理想,最后,他选址猎德,踞猎水东岸,垦田建户,繁衍生息至今。

《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猎德西村李姓先祖早在宋代就来到南雄珠玑巷,后南下到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居住。这一家族中有位叫李益彦的能人来到广州做生意,遂后定居“猎德西乡”,繁衍至今。

猎德村的确人杰地灵。据《猎德村志》记载,宋元明清年间,猎德村曾出过多名进士举人秀才。其中,清代共有2名进士、2名解元、9名举人和86名秀才,还有12名因军功显赫而进仕的人。

林氏举人

在猎德村,林氏举人一段“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的佳话家喻户晓。相传清朝初期,猎德林氏族人林诞禹高中进士,这可是一件大事。按照习俗,他可以在林氏祠堂前立一根旗杆。古时聂氏宗祠旗杆是文运的象征。要是族人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在祠堂前竖一根旗杆,激励族人积极进取,成才立业。旗杆一般都是横着抬回祠堂的,但当时猎德街巷狭窄,要横着抬回旗杆,必须拆除邻居的房子。林诞禹得知后说:“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他于是让族人将旗杆竖着抬回祠堂,避免了邻里矛盾。

相关事件

猎德开村始祖李铨,宋徽宗北宋年间(1101-1126年)来到猎德定居,开垦芜田为耕地,至今约有900年历史,已繁衍了第31代。据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制》记载,猎德街道是当时广州南海郡番禺区七镇之一。

猎德村名极雅。西汉著名思想家杨雄在其著作《法言义疏·学行》中有“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的句子。猎德的意思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村人认为这就是村名的来源。

猎德村历史上出过2个进士、2个解元、9个举人、86个秀才。今天猎德有约300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至2004年,猎德共有李、梁、林81个姓氏,户籍人口4741人,外来暂住人员30000人。

两次鸦片战争中的猎德:1840年,英军派军舰封锁广州市所有入口河道,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12月,为了防御英军军舰入侵,猎德村民和清兵用沙石堵塞村前的珠江水道,并设置河道水闸。1841年正月初清政府钦差大臣林则徐抵猎德视察河防要隘。正月十二日,英军攻陷了始建于1817年的猎德炮台。1842年修复猎德炮台,安装火炮35门,驻兵60名。1856年,英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攻陷猎德炮台。1857年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猎德等炮台被击毁,广州城陷。1880年,清政府改建猎德炮台。现猎德炮台遗迹不存。

猎德市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猎德村前的珠江水道被堵塞或设置水闸,导致河道不通。为此,进入广州市货船多数停泊在猎德街道水闸前,再转运广州,猎德逐渐发展成市镇。清代官府曾在此设立税务关卡和监狱。鸦片战争后,随着河道逐渐疏通,至民国3年水闸拆除,河道完全畅通,船只可以直通大沙头,猎德市镇因此而消失。

1922至1923年期间,猎德与附近村民千余人组成义勇队,协同海军反击陈炯明叛军,协助孙中山保卫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日军进村时一些来不及逃走的妇女被强奸。1943年猎德汉奸带日军进村,将全村老少集中操场,13名村民被日军杀害。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美国盟军飞机轰炸天河机场,误中猎德民居,炸毁房屋50多间,死伤四五十人。

猎德码头南宋时期猎德在珠江边已设码头。历史上猎德村无马路,村民出行或到对岸耕种,要从码头登船。上世纪80年代,猎德码头多达4个,以装卸建筑材料为主。珠江新城规划后,4个码头全部被拆除。

1955年开辟猎德路,这是猎德历史上的第一条马路。1985年开通第一辆公共汽车。1961年,猎德通自来水和电。开始时由每个生产队在大街边设水站,社员购水牌担水回家。上世纪90年代,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赖竹岩亲自过问下,进行管道改造,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1972年,猎德有三个生产队首次各购买一台电视机,供社员集体观看。

猎德古村将消融于珠江新城中:1979年,猎德办起天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猎德光达珠绣品厂。从2000年起,位于珠江新城的村属企业———四座美居中心陆续落成,成为广州市大型综合家私城,是村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逐渐发展成广州著名的水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船运水果来出售。1994年珠江新城征地后,猎德的水果市场因此而消失。

珠江新城:199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贴出布告,为开发珠江新城征用土地。1993年村与市土地开发中心签订《预征协议》。1994年村与开发中心再签订《交地协议》。从此,猎德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完毕。2007年9月,猎德村址土地拍卖,11万平方米商业金融业用地拍得46亿元,被媒体称为广州市单幅最贵土地。

1999年12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天河区成立猎德街道办事处。2002年,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消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司,实现撤村改制。

猎德村村民:家有11套房均价十万。猎德村,曾经是广州天河最穷的城中村,借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一举晋身CBD地段新贵。

2024年1月,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猎德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发放2023年度村民股红分配款,根据 2023年12月29日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劳动股、劳动力安置股、福利股(即人头股)每股分红380元,于1月8日发放,新增物业项目股(即地股)每股分红730元,于1月6日发放,村民每股最多可分得1110元。

猎德房东辟谣一支船桨几十万

2024年6月,“广东省房东一支碳纤维船桨四十几万”“有人花6位数定制船桨”等留言引发网友讨论。对此,广州猎德村龙舟队队员现身辟谣,表示没那么贵,一支桨没有几十万,碳纤维桨是普遍的市场价,一把500元左右。

参考资料

广州属于什么气候带 广州气候类型及特点.天气网.2023-10-21

古村新城相得益彰 千载机遇还看今朝.中国广州政府.2023-10-21

..2023-10-21

猎德村:广州旧村改造第一个吃螃蟹者.搜狐网.2023-10-21

猎德村的前世今生文[权威资料].豆丁网.2023-10-21

广州猎德村.天气网.2023-10-21

天河区人民政府猎德街道办事处.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2023-11-04

从耕田到耕楼,广州猎德村人均年收入改造前后增长9倍.南方+.2023-11-04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健委.2023-11-04

广州市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如意了.2023-11-04

【科学保教⑦】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猎德幼儿园:穿越围墙 聚力生长.广州市教育局.2023-11-04

在传奇的广州猎德村 感受游龙鞭炮声中独一无二的端午节.手机凤凰网.2023-10-21

走进“岭南周庄”,邂逅古城新韵.澎湃新闻.2023-10-23

猎德大事记.新浪网.2023-10-21

猎德村村民:家有11套房均价十万?这不过中上水平.新浪广东.2023-11-04

中国“最壕村”今起分红:村民每股最多可分1110元.腾讯网.2024-01-08

广州:一支船桨几十万? 猎德房东现身辟谣.新浪看点.2024-06-07

划龙舟的碳纤维船桨一支几十万?猎德房东现身辟谣:没那么贵,市场价一把500元左右。.抖音短视频.2024-06-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