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村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3-09-22 18:16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县碧阳镇北部,是一处拥有超过16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全村总人口约2900余人,由21个村民组构成。该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而知名,保留有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聂氏宗祠及宋代园林遗址与清代古塔等历史文物。

经济上,碧山村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蚕桑业作为当地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成为村内经济来源之一。在文化方面,村内设有农家书屋、阳光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创立了集阅读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碧山书局,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展。

荣誉方面,碧山村曾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在2019年被评为第一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碧山村被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蚕桑),并在2021年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荣誉称号,表彰其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效。此外,在2021年,碧山村也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碧山村位于碧阳镇西北面,缘章水而上至4公里,连绵群山横亘于眼前。全村辖中心、前升、周同、台前县石狮、仁让、横山、河沿、东头街、下新屋、下沙塘、水丘、金元、李村、石门、军川、青山、欧村、黄坡、百户、拜年山21个村民组,950户,3280余人。现有耕地4095亩、林地1349.3公顷、桑园1455亩。

政治

党员建设

2009年1月设立党总支,下设碧山村千亩桑园示范基地党支部,种蚕繁育基地党支部和老年协会党支部,共有8个党小组,产业布局有蚕桑种植业、肉鸡养殖业、优质茶种植和各类加工业等。

社会

新农村建设

国际银行贷款黄山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黟县碧山村子项目,目前建设任务接近尾声。据介绍,世界银行贷款安徽黄山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黟县碧山村子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1144万元,涉及旅游配套、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六个合同包涵盖35个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60万元,占总投资额93%。碧山村组道路、三都主街、大圣亭路等主要干道竣工使用,信用社-粮站-村委会广场照明完工,井临碣坝等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健身广场建设完成,碧山村基础旅游配套、交通、卫生状况得到了全面改观,为发展碧山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完成,基础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加上碧山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吸引力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碧山休闲观光,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黄山华盛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千亩桑园示范基地项目和安徽省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山书局、供销社、猪栏二吧(三吧)、狗窝咖啡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据不完全统计,碧山村流转农田2000余亩,带动了500户农民增收,仅此一项每户增收3000余元;文化产业的发展盘活了村内闲置房产,带动了农产品、土特产销售,也促进了村民增收。

旅游环境

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朝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的故里。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聂氏宗祠300余处,有宋代私家园林遗址一处,清代古塔一座,是黟县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碧山村山清水秀风光美,乡久村古民风淳。境内森林覆盖面积达70%,是漳河源头,拥有小二型水库三座和体现现代农业风貌的千亩桑海,处处展现悠然恬静的乡村风情。这里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碧山村至今仍保存着徽州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历史风貌,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曲折幽深的街巷、鹤立村头的佛塔,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时光的记忆。

旅游景点

县中主山——碧山

徽州府志》载:“碧山在县西北八里,高百仞,其南有霭峰对峙,为县主山。石盂山县西北十余里高五百仞,袤三十里,中有巨石如盂,泉流不竭名灵惠,清洌异常。章山在县西北二十里,章江出焉,是为浙源。”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碧山不高,却为县主山,不知何因?可能与山麓原建有“太白祠”有关,遥想当年,李仙“问余何事栖碧山”,张九成的《碧山访友》,此中之“碧山”当不会仅限指村庄吧,当必定是包含村庄在内的连同村北绵延数十里的碧水青山之大境界。

云门塔

云门塔,位于村南漳水西岸。塔建于1782年,为村民汪世禧、汪世炜捐款3400两纠族人所建,塔五层,宝顶珠,远远望去,宋式六角形制的古塔端庄娴静,砖砌斗拱上有飞檐翘角,一座座小铁马悬挂在翘角上,静静地穿越了200多个春秋。塔高36.4米,径5.28米,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阶梯,层层有门窗。当年村民修建云门塔时,六层塔主体很快就建成了,可是塔顶太重,无法安装上去。后来一位老人家想出办法,用土来堆积一个斜坡,然后再用人工慢慢地把塔顶沿着斜坡推上去。可是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突然一声巨响,全村人都跑出来看,塔已经沉下了一层。从此,云门塔就是现在看到的五层。塔下原有云门书屋,房依地形而建,整洁典雅,为汪姓会文之所,今已倒塌,清名士汪廷有诗云:“一塔凌霄起,晴云足下浮。遥天连碧野,远水抱村流,树入层岚影,山横暮霭稠,凳临情未极,欲下且夷犹。”云门塔早在1982年就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耕读园

耕读园,是明代一所私塾,摆设依旧。穿过门厅后,就看见一个古朴的“美人靠”,这是徽州民宅中天井四周靠椅的雅称,左边有一池清水,条条吃奶鱼在其中自由游弋。小院中的几棵桂花树、罗汉松已超过百岁“高龄”,但每到花期仍然幽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水池对面就是课室,古人利用水光波映来改善课室的采光效果,这样的设计雅致而又不失实用性,非常符合耕读园简朴清新的风格,也蕴含着当年主人饱读诗书、淡薄名利的志向。

信步而行,绕过课室,发现里面还有一座小菜园,几棵形状怪异的小树陪伴着遍地生长的绿色蔬菜。菜园不远处就是耕读园外墙,望着墙上那些斑驳岁月的痕迹,不由地想:数百年前那些莘莘学子在此伏案苦读,累了是不是也会来到菜园里,对着外墙默默思索呢?

筠园

培筠园,为南宋签书枢密院权参知政事汪勃故居,面积2000余平方米。园内松竹青翠,清泉流泻,芳草菲菲。园内有池塘、竹林、石笋、假山、古木、花卉、园中小路上,有用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卷洞,隔断园中景色,不教人一览无余,穿洞而过,方能见到园中另一部分景色。“培筠”二字的意思是培养翠竹一般清正廉洁、宁折不屈的情操。南宋时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徽州建这座松青竹翠、塘清泉泻、山秀洞幽的园林,暗含了当时主人的志趣——在那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里洁身自好,于偏远之处,为自己营造一处恬淡雅致的安身立命之所。与汪勃同一时期的礼部侍郎张九成来到碧山时,汪勃将他迎入培筠园,而且一住便是数月。张九成在培筠园逗留期间,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曰:“万仞巍然叠嶂中,泻来峻落几千重;森森桧柏杉老,又见黄山六六峰。”

章山题壁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谷雨那天,本地的“汪氏十二乡贤”一起游览遵孝寺,兴之所致,欣然题词,留下了一座高10米、宽5米题词书丹,这就是章山题壁。章山题壁高10米,宽5米,这座题壁共有楷书166字,每字高20厘米,题壁下部还有一些佛教经典石刻,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据隶书记载,章山题壁东侧有建于唐天复三年(903年)的遵孝寺,相传“有三千僧众”,终年香火旺盛,但在明朝年间整个寺庙毁于大火,如今留给我们的仅有一些依稀残存的墙垣、砖石。章山题壁下为漳河,河中怪石嶙峋,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河中有一巨石,刻着“石流虹”四字。是古人对飞流直下的景象一种生动的写照。现为黄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字街

俗名土地堂,介于碧东、碧西之间,纵贯村中,有路可延伸到村口,青砖铺地,呈人字形的,原来是碧东、碧西的分界线。

碧山书屋

碧山书屋,建于明末清初,八字门楼上方有黟县青雕刻的“碧山书屋”四字。正屋为三间楼房,屋前、屋侧有小院,楼房中的窗、门楼均精雕细刻,图案千姿百态,人物栩栩如生。

筱馀园

这是一个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门上方照例有一个做工精致的门楼。这种门楼应该是大户人家的标配吧。进门后院子套院子,每个院子的周围都是木结构的小二楼,门窗和栏杆以花样图案装饰,中间有天井。如今的筱馀园虽然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已经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屋里有壁炉、西餐桌等外来设施。但筱馀园的总体感觉还是传统徽派民居,在屋里走一走、坐一坐,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

汪氏世祠

碧山汪氏世祠位于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碧东组,年代为清乾隆。2019年,碧山汪氏世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聂氏宗祠(十三木大本堂)

汪氏祠堂(十三门)坐落于碧阳镇碧山村碧东组,始建于清朝,坐西北朝东南,其开间19.55米,进深42.86米,建筑占地面积837.9平方米。该祠堂为五开间二进一门屋两廊建筑,三合土地面基本完好,天井地坪石为黟县青石板,门屋原已倒塌,现已按照原样进行了恢复,大门口有2根硕大的黟县青石柱,斗拱辅作,梁架基本完好,少许部分有腐烂和白蚁侵蚀的痕迹。屋面基本完好,门屋应天门经过修缮后气势较为宏大,颇为壮观,整个聂氏宗祠用料硕大,步架规模、中进宽广宏敞,梁柱雄伟,步架规矩,天井四周斗拱层叠相承,气势凝重壮观,后进庄严威武。该祠堂为木构架承重,中青瓦屋面,三开砖空斗墙围护,整体建筑经过全面修缮后,保存情况较好。

明睦堂

明睦堂是葵孙汪志祥祖祠,结构与惇大堂相同,只是前面的广场气魄略小,建国后办起了碧山小学,现在已经面貌全非。

碧山书局

这是一座古祠堂改建的书局,原位汪氏家祠启泰堂,碧山书局保留着徽派建筑古建筑白墙黑瓦的古韵,是与阅读最相得益彰的搭配。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书迷》中特别提到了碧山书局,并称它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书店”。这里已然成为青年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楼下免费阅读,楼上喝茶、休闲。中间是一个敞亮的天井,对面有一长条石几,搁置着一些花木盆景,周围贴墙放着高大的书架,摆满各种书籍。在碧山书局里放眼望去便是绿树青山。绿油油的稻田,包裹着这里。那叫一个赞!在雨天,雨水顺着天井流成丝线,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书香。一位年轻妈妈给孩子读少儿图书,孩子却跑到屋檐下接雨水,对雨滴的好奇超过对图书的兴趣;一位带着老花镜的大娘坐在角落里一字一句地读着亨利·基辛格的名著《重建的世界》。

猪栏酒吧

在碧山村,不得不提著名的猪栏酒吧,其实名为酒吧,实为“吃喝住玩”为一体的乡村客栈。这个酒吧是上海诗人郑小光夫妇开的,因为他们太爱皖南乡村的风景,几年前夫妻俩就来这里买了老房子,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装修。这座老房子原来是“碧山油厂”的旧址,建成客栈后保留厅堂天窗下面“人民公社好”几个红油漆大字,保留院子里那个巨大的榨油的石碾子,以及用于生产的工棚,让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符号,承载变迁的沧桑岁月。

碧山共销社

碧山工销社位于黟县碧阳镇碧山村,原址为建于1962年的碧山供销社,同时也是村聂氏宗祠——尚义堂的遗址。2015年5月,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正式租赁下碧山供销社并进行设计改造,将其命名为“碧山工销社”,碧山工销社着力于民间百工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以“新百工、新民艺”为理念,拥有销售、工坊、出版、展览、讲座、驻村等多种内容,希望保留并激活这座拥有60多年历史的供销社在碧山当代乡村生活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房屋和里面的陈设颇似当年的小商店。

碧山工销社为前店后坊格局。前店:保留了有60年历史的老供销社的初始风貌,所有的柜台、橱窗经过一一整修,用来展示和出售手工艺品,中间放置两张八仙桌,村民可以随时进来坐坐。在不改变前店原屋高度的基础上,做出两层空间,一层是休息区、二层是工作室。后坊:留出180平米的内院,让人可以轻易地来到户外顺畅呼吸。设置金工、木工、织染、柴窑陶艺等工坊,与手艺人合作,提供驻场创作空间。“山水清音”戏台可以用来举办公共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碧山农民黄梅戏剧团曾在这里为村民和游客演出。戏台后的展厅,不定期展出当代设计与艺术跟民间手工艺结合的作品,“早春二月:从百工民艺到设计日常”和“向日葵下的拖拉机:丁牧儿个展”曾在这里展出。

代表人物

碧山村历代不乏人才辈出,至清代共出进士11人。唐朝李白曾慕名而来,写下“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篇。碧山人曾建一座太白楼以纪念这位诗人,如今楼址仍依稀可见。

汪勃

汪勃(1088~1171年),字彦及,黄陂镇村(今黟县碧山村)人,黄陂六十六世祖,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也是县志有记载的黄陂汪氏第一位进士。初任严州建德(今浙江省主簿,后任池州建德县丞。绍兴十三年(1143),汪勃入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检法官为监察御史。后高宗以汪勃“知大礼,明治道”,提升为谏议大夫兼侍讲。绍兴市十七年(1147)汪勃调升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封新安郡侯,后以端明殿学士兼摄东府事。秦桧得志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汪勃辞官“退就田里”。秦桧死后,汪勃复起知湖州市。任期内极为廉俭,未尝妄废公家一钱,政以慈爱为主,百姓称之“贤哲知府”。孝宗即位,汪勃年已近八旬,没多久便以年迈辞官归里。乾道七年(1171)四月,汪勃卒于碧山家中,享年84岁。孝宗追赐汪勃为龙图阁学士。

汪达之

掀开现代历史篇章,关麓汪氏出了个中共黟县组织创建人之一、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而献身的汪希直烈士;宏村汪家出了个在茅家岭暴动中突击在前,勇夺敌人机关枪,杀出重围,后来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支队长的汪镇华烈士。黄陂汪家呢,当然丝毫不逊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诚实践者、淮安市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新安旅行团的创始人、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就是从云门塔下走出去的汪家子弟。

汪达之(1902~1980),黟县碧阳镇碧山村人,是知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学生。曾受陶行知委托,担任晓庄师范在苏北的特约中心学校——灌南新安小学的校长,是我国著名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华中地区、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

汪伦

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黟县碧山)人。黟县碧山人汪伦离开了故乡去到泾县任职,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黟县碧山。在他成功地以“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的巧计邀请到李白畅游泾县桃花潭结为挚友之后,他更成功地进一步策划了李白对他家乡黟县碧山的畅游。关于这段史实,不仅有碧山的太白楼遗址为物证,而且更有李白的作品为诗证。目前已经发现的李白记述此次黟县碧山之游的诗作就有三首,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记述碧山胡公赠送白鹇的“白白如锦,白雪耻容颜。影照玉潭里,刷毛琪树间……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的名诗之外,其余二首如下:“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磨尽石墨岭,循洋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最近,一部有关唐朝大诗人李白《赠汪伦》诗中的‘汪伦’的家谱,日前在安徽省黄殿祺市发现,收藏者是黄山汪氏后裔汪钟鸣。这部汪氏族谱宽250毫米,高200毫米,线装,毛笔楷体直书。这是汪钟鸣的祖父汪翰卿于1920年6月据祖传宗谱修的。宗谱的第48世有汪伦的父亲仁恭,第49世有汪伦的哥哥、呈坎镇县令凤思、曾任泾县县令的凤林(即汪伦)和汪伦的弟弟景岩、景荣和景瑞。据了解,关于汪伦的籍贯问题,史料说法莫衷一是。汪氏族谱的发现,第一次提出汪伦原是黟县人’的新说法及其文物证据。

文化

历史传承

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古黟传统说法的“三、六、九都大乡村”,其中三都为碧山村(古名黄陂)、六都为西递村(古名西川村)、九都为屏山村(古名舒村)。隋时,洲治一度设在这里,王沂孙村名起南宋,盛于明清,虽然名气远不及西递宏村,但却正因如此而显得更加谦逊低调。据说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就是说的这里。

据《新安志》记载:隋开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歙县,州治设于黟县碧山而闻名。

24年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歙人汪华起兵反隋,占据黟、歙,自封吴王,将黟县设为黟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其七子汪爽之后四代景瑞公迁居黟县赤山镇(该地于唐永泰二年(725年)划出,建祁门县),是为黟祁汪氏始祖。越七代,至雅公,迁祁门井亭(今县城),其长子宗明,迁黟黄陂镇,是为黄陂汪姓始祖,排序起来应是汪姓五十七世祖。从此,碧山村因汪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而逐步成为徽州的名村望族。

宋时,黟县立四乡二十里;明清时期,黟县立四乡十二都;会昌乡有一都、二都、三都。三都有村为:黄陂、府基、水湖寨、双溪、黄衣坦、方家坂、汪村、沙园、何村、土地堂、后深坑、堨口、下麻榨、百户、际头、下长坑、墩田村。

如今的碧山村只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部分。有关资料这样表述:碧山因山而得名,古称黄陂,该村东临石亭,西连丰口,北接枧溪,南通市县城。也有人说碧山包括环山塘、枧溪庙、青山、百户、军川、水碓丘。数十年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多变,碧山究竟有多大,足实让人猜上一阵。

如今,碧山汪氏的后人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种田、养蚕、采茶、种麻、手工艺仍然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祭祀、赶集、唱民俗音乐、演社戏依然是他们传统的生活习俗。碧山村是中华汉文化农耕文明的最后保留地之一,是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中我们即将远去的家园。

获得荣誉

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2019年9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碧山村入选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