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 :闽东方言代表方言

更新时间:2023-05-24 17:45

福州话(Fuzhou Dialect),又称平话,别称晋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中的闽方言,是闽东方言区的代表方言。福州话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宁德市地区,集中于福州的11个市区县之中,闽中、南平市等地也分布有福州话方言区。福州话在福建省内具有广泛影响,通行范围仅次于闽南方言。此外,福州话还传播到了东南亚各国和欧洲大洋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福州话发端于战国晚期,以古闽越语为底层语言。到了汉末,福州地区的古闽越语与古吴语、古楚语结合,发展出福州地区特有的方言。魏晋以后,中原人民多次南迁至福州地区,为当地带来了中原方言。在这个过程中,福州话的语音、语法及词汇大致形成,并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

福州话共有1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7个韵母,7个声调。极大程度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福州话承载着闽东地区的地域文化与闽东方言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心态,更以频繁活跃变化的方言词汇,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其变化。近现代以来,福州话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语言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外来词。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福州话的使用人数有所减少,为促进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福州市政府将“福州方言”收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名称由来

福州话是闽江下游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因其所属的地理-行政分区主要集中于福州地区而得名。同时,福州话又被当地人民称为“平话”,意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此外,福州话旧时雅称“晋安语”。晋朝时期,中原人大规模迁至闽江中、下游避难。当时该地区名为“晋安郡”,中原古汉语被带至当地之后,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的新方言被称为“晋安语”。

形成探源

战国晚期:古闽越语

西周时期,一批原始民于闽江下游(今福建省一带)。他们以“闽”为方国与种族名号,在当地发展出了古闽文化。公元前494年,夫差灭亡越国,大批越族人逃亡来到七闽之地聚居。公元前334年,即战国晚期,复国后的越国再度被楚国瓦解,越民四处流散。其中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率人南下入闽,与当地土著闽族人结合为闽越族。他们带来的吴越文化也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闽越文化。无诸及其后裔在统治闽方国社会的92年间,与中原地区和睦相处,不仅有效促进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而且也使闽越文化在福州市得以稳定发展。其中,闽越语成为了福州地区的通用语,也成为了后世的福州话的底层成分。

汉末三国:古吴语、古楚语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繁,地处边陲的闽江流域成为部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逃生之所。后来,孙吴为扩张势力范围,五次率军入闽,先后占领了候官(今福州)、福建闽江流域等地,大量吴地的将士及其亲眷也来到此地定居。这一时期的中原人来到闽地之后,给当地带来了“江东”的古吴语和“南楚”的古楚语。古吴语和古楚语与古闽越语交融,发展出了富具特色的闽地方言。

魏晋以后:中原方言

魏晋南北朝唐朝末年,中原人三次移民入闽,为闽地带来了古中原方言。中原人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公元307—439年间)发生后,首次大规模移民到闽地的济南、建安二郡,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福州地区定居。中原人第二次入闽则发生在初唐时期。当时,陈政奉命入闽镇守闽南地区,在他为官期间,许多中原百姓在福州市各地生活。唐末,王审知率领军队攻入福建省,建立以福州为中心的闽国,使得中原方言进一步与福州方言融合。受这三次移民的影响,福州话的语音、语法及词汇在唐朝时期大致形成,并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

唐朝之后,福州话在声韵母、字音、发音规律等方面变化缓慢。在现代福州方言中甚至可以找到受上述移民潮所影响的语言现象。如,例如“悬”字的读音,单读时作[keiŋ2],乃“高”之意;在短语“悬落来(吊下来)”中读作[heiŋ2];在词“悬空”中读作[hieŋ2]。周振鹤等学者指出这三种读音分别是北方文化在汉末、西晋末、唐末三次入闽的遗迹。并且,福州话在唐宋之后与中原官话不断融合。北宋末年至南宋,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福州亦成为港口城市和造船业中心,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此时,中原人民纷纷南下,为当地带来了汉族文化与中原方言。

近现代:官话、普通话及其他国家语言

1728年,福建省地区会讲官话的人较少,雍正帝下旨在福州市修建正音书院,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学习官话。1729年,正音书院在福州成立,官话逐渐官宦和科举考生间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推广普通话。福州市政府也积极响应配合相关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普通话的普及率。故而,近现代以来,官话和普通话的发音和词汇给福州话带来了一定影响。

并且,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也对福州话产生了影响。明清之际,福州贸易市场发展繁荣,福州与南洋交往密切。1842年,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在对外开放和贸易的过程中,大量日语、英语词汇进入福州话。福州话的基本词汇增多,同时增加了许多俚语和音译词汇。此外,随着福州人向海外的迁移,海外华侨也影响了福州话。如生活在东南亚的福州人将闽南语的词汇融入到福州话当中,使得福州话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所属语系

福州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中的闽方言,是闽东方言区的代表方言。根据《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福州市方言属于闽语闽东片中的侯官片。

地理分布

福州话主要的地理分区有以下三部分:

其一,福建省的闽东地区。福州话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地区的福州(包括鼓楼、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5个主城区)、闽侯县长乐区、连江、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福清、平潭县、古田、屏南县11市区县之中。

其二,福建省除闽东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福州话在福建省内具有广泛影响,闽中、南平市有不少人说福州话,甚至分布有福州话方言岛。此外,居住在福州的畲族人内部说话,对外说福州话。

其三,海外地区(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省市)。操福州话的华人华侨将福州话带到世界各地。东南亚地区有许多“福州十邑同乡会”,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诗巫省有“诗巫”之称,西马的实兆远等地区也有名为“小福州”的城市。此外,欧洲大洋洲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地的华人华侨社区当中也有说福州话的社会群体。

内部分区

福州话的发音由复杂的声韵结构和调值变化组成。根据其发音的差异,可进一步将福州话划分为福州音和古田县音两类。其中,福州市音分布于福州、闽侯县长乐区、福清、平潭县永泰县闽清县、连江、罗源县等地;古田音则分布于古田、屏南县等地。

语言特点

福州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受到了古闽越语、古吴语、古楚语、中原官话、普通话和其他国家语言的影响,故福州话具有混杂性。并且,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福州话的声韵、调值和词汇都较大程度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特征。

语音

目前,福州话共有15个声母,47个韵母,7个声调。其中,福州话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韵系统,并未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例如,福州话和上古汉语的声母一样,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现象。

福州话的声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高调和低调。高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阳入,低调包括阴去、阳去、阴入。与此对应,福州话有两套韵母,松韵和紧韵。其中松韵只和三个低调相结合,紧韵只和四个高调相结合。此外,在世界上的语言中,元音与声调相互影响的例子并不多见。福州话则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元音和声调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本韵及变韵会在声调变化时相互转化,各自依附在特定的几个调类上。

声母

福州方言属于闽语15声系统,传统上福州话包含“零声母”在内共有15个单字声母。但是,福州话的声母会随语流音变(即声母连读时,其发音规律的变化),出现2个新的声母。

参考文献:

韵母

福州话共有47个韵母,其中阴声韵20个,阳声韵12个,入声韵15个。凡以元音收尾的韵母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

参考文献:

声调

福州话有7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另外还有两个在连读变调中出现的声调:半阴去、半阳去。

参考文献:

词汇

存古

福州话的显著特点是存古,即方言中保存了古汉语中的单音词特点和古汉语根词,甚至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和语义。

参考文献:

借词

福州话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受外来词汇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市成为通商口岸。随着福州与海外贸易往来的增多,不同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大量的英语、日语词汇影响了福州话,在其词汇系统中增添了一些音译词汇。这一现象即“借词”。

参考文献:

异读别义

福州话单字异读多,词汇连读在声调、音韵等方面的变化也丰富。这一语音特点反映在词汇上则是异读别义,即不同读音表示不同词意的现象。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定式构词

福州话中有很多富具方言特色的语词都是采用定式构词法组成的。定式构词是一种在常用语素前后添加字词,使之构成系列词语的构词方式。如,“病”字在前构成疾病名称:病哑(哑巴)、病(疳积)、病泻(泻肚)等。又如,“半”字在两个反义单音词前构成形容词:半生熟(半生不熟)、半酸甜(又酸又甜)、半长短(半长不短)等。再如,“做”字置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前构成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做形(作怪)、做神(装神气)、做面(表面应付)等。

语法

实词

福州话的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指代词等。现根据词类,将其部分实词的显著特点梳理如下:

参考文献:

虚词

福州话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参考文献:

句法

福州话中的句法特点大致有语序差异和几种句式的差异两点。其中,语序差异包括宾语提前、否定词提前、数量词后置、状语后置、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不同语序等情况。几种句式的差异则包括双宾句、连动句、把字句、被动句、存现句、疑问句等多种句式的差异。

语言文化

方言文献

在福州话的发展历程中,学术界形成了大量研究福州话的重要文献,诸如《戚林八音》《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州方言词典》《福州方言研究》《闽语新探索》《福州方言志》《福州熟语》《福州方言音韵词典》和《闽腔快字》等。

文学艺术

福州话是许多民间艺术的语言载体。闽剧、评话和艺的表演中都包含着大量的福州话,蕴含着丰富的福州文化特色。

闽剧也称福州戏、福清戏,是福建省地区的特色地方戏剧种类。闽剧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腔由字生,依声度曲”,以福州话为主要演绎工具,依托福州话丰富的调值和特殊的韵脚形成其独特的唱腔和曲调。并且,闽剧的剧本亦是以汉字为载体,用福州话写就,是福州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纳大量福州话中的民谣和俗语以丰富自身的艺术形式,并且作为福州话的重要文本材料而存在。

评话和伬艺是两种福州市大众曲艺表演的形式。评话是使用福州话讲述的一种说书形式,其中还穿插着歌曲唱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铁中玉单打养贤堂》等福州评话灵活运用了福州话的口语词汇,融入了民间成语和俗谚,集中体现了福州话的艺术,充分出福州的民族性格和风土人情。

伬艺又名伬唱,是目前唯一一种使用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艺术形式,是福州方言的重要载体。《开封府》等福州伬艺最早源于福州民歌、民俗音乐,同时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唱腔,常常与布袋和尚木偶等景戏相结合,曲调丰富,在清朝中晚期十分流行。

近现代以来,还出现了许多运用福州话创作、演唱的音乐。其种类非常之丰富,有抒发思乡之情的情感歌曲《一家人总要见面》,有反映日常情调的生活歌曲《金厝边,银乡里》,有立志拼搏的励志歌曲《出门就是一条龙》等。这些歌曲都是以福州话为载体,多用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演绎,极易为群众所接受,传播面也较广。

民间习俗

福州话是福州市某些特殊婚寿时俗、节庆节俗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福州人的婚礼上的“喜娘文化”,便是邀请“喜娘”用福州话演唱喝彩词在传递祝福之意的同时,引导新人完成一系列婚礼流程。《合欢酒歌》便是婚庆上由喜娘吟唱的重要喝彩词之一。又如,“八十”在福州话中与“拔直”谐音,而“拔直”又形似人死后的僵直状态。所以,“八十”在福州的寿宴当中是需要避讳的数字。再如,每年农历正月九是福州特有的“拗九节”。在福州民间,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而在福州话中,“拗”与“后”同音。故“拗九节”亦是“后九节”。

民间熟语

福州话不仅是福州民俗文化的载体,其自身也是福州文化重要的一维,其中的方言熟语更是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态度和族群文化心理。如:“饭顿讨得着,固赢食补药(能顿顿讨到饭吃,好过吃大补之药)”“桃囝李囝,食死伲囝(过度贪食桃子李子,会出现生命危险)”等俗语,反映了福州市人民对日常养生的重视;“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尽管去过很多地方,却还是心系福州)”,突出了福州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门囝关紧自做侬(关起门来照顾自己)”“拳头柿霆死侬(乱挥舞的拳头砸死人)”,体现了福州人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神仙难趁兴化钱(神仙都难赚兴化人的钱)”,则映衬出福州市民的精明。

语言保护

使用现状

福州话是闽东方言中的代表方言,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的主要方言。福州话没有成型的文字,但是其大部分词汇来自于古汉语,有对应的汉语词汇,可用汉字进行书写。但是汉字无法表示福州话中的特殊词汇,因此用汉语书写福州话有许多不足之处。19世纪早期来福州市的传教士根据福州话韵书戚林八音》,为书写福州话设计出的一种罗马化文字——“平话字”。一开始,这种文字常在教会中使用,而后逐渐失传。后来,为方便书写,国家推行了福州话拼音方案,即以汉语拼音为参照,用字母表示声母韵母,用数字表示声调,反映福州话的实际读音。目前,福州话拼音方案是常用的福州话表音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力开展普通话推广运动,福州市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社会层面大力普及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增进了全国各地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福州方言的使用人数明显减少。据统计,2000年之后,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越来越高。福州市的中小学内,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教学,福州市的广电传媒都严格使用普通话作为播音语言,这使得福州话的使用语境迅速缩小。加之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而福州话能懂程度低,并不适合在文化融合的语境下作为交流语言而存在。种种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难以使用福州话交流。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下的福州人当中,只有20%的人能够流利听说福州话,听不懂也不会说的占31.43%,可见福州话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使用率并不高。

保护措施

福州话的保护受到当地政府单位的高度重视,福州市政府在2008年将“福州方言”收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市有关部门借助媒体频道积极推广福州话,如福州广播电视台于2008年推出全国第一档福州话电视节目《攀讲》,该节目用福州话播送娱乐及民生内容,在说福州话的市民中获得了好评。同时,民间福州话爱好者们主动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将福州话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如在社区举行“福州方言八音”科普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福州方言的传播和推广。此外,一些福州籍艺人也借助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推广福州话,如万妮达推出用福州话演唱的歌曲《MoJiaDai 莫加戴》,展现了具民俗特色的家乡民俗音乐

2021年,福州市人大代表陈长钦在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作“加强福州方言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的专题讲话,建议政府继续重视福州方言的保护与推广工作,实施福州方言及以方言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政策,尽快研究、制定出台保护传承福州方言(福州话)的条例,以法规形式拯救福州方言这一独特的地方语言瑰宝,借此讲好福州故事,树立福州形象,扩大福州影响。此外,他还呼吁要进一步注重福州话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语言保护政策。完善幼儿园、中小学的福州话教育教学工作,注重教师的福州话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福州话应用水平。

闽江学院发挥方言文化研究优势,以人文学院、民俗所和方言研究所等机构教师为主体,协同中小学教师和社会义工、福州市文学院等组建专业联盟团队,以解决方言教学体系薄弱为抓手,深入到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福州方言进校园实践工作,创造性地提出并解决了方言文化育人内容、形式和路径问题。截止至2022年,该团队获得了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立项1个,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承接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10项,出版福州方言教材和教辅读物4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还出版了工具书、创设了数据库、研发了在线字典、开发了手机APP、开设了校本课程、编排了展演节目等。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福州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业,大力推广福州话。例如:当今文创产业发展火热,将福州方言融入到文化衫、帆布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福州方言的兴趣,带动福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