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热带鸟 :鹲科鹲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4

红尾热带鸟(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是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印度洋等热带海洋的海鸟。全身白色,尾部有约40公分长的红色尾羽,嘴呈朱色,脚很短、具蹼。红尾热带鸟大多在海洋生活,以捕食鱼、虾、乌贼为主,很少接近陆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

形态特征

红尾热带鸟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热带鸟类,通体白色,羽毛具绢丝光泽,繁殖期缀有玫瑰红色。眼及眼的前后黑色,形成一条短的宽眼纹。初级飞羽羽轴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具较宽的黑色中央纹和黑色羽轴。中央两枚尾羽特别长,红色,具黑色羽轴。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背有较粗的黑色横斑,无特长的中央尾羽。

虹膜褐色,嘴红色或橙红色,脚黄色,趾和蹼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00-830克;体长450-460毫米,包括延长的尾为960-1020毫米,嘴峰66-69毫米,翅330-339毫米,尾360-428毫米,跗30-69毫米。

分布范围

原产地:澳大利亚孟加拉国英属印度洋领地加拿大智利、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科摩罗、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达加斯加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诺福克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帕劳、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留尼汪岛、塞舌尔所罗门群岛南非、中国、汤加、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游荡:巴西、斐济肯尼亚秘鲁泰国

不确定:东萨摩亚库克群岛、法属南部领地、基里巴斯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瑙鲁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索马里坦桑尼亚东帝汶、托克劳、图瓦卢瓦努阿图

栖息环境及习性

红尾热带鸟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夏季栖于亚高山森林、灌木丛及林间空地,冬季栖于低地落叶矮树丛及耕地。常立于突出的栖处,尾颤动不停。红尾热带鸟主要以捕食鱼类为主,尤其是飞鱼科和鱿鱼。捕食时会俯冲进入海洋,捕食高度从6到50米不等,潜水深度约为4.5米。叫声为一连串轻柔哨音接轻柔的tac-tac声,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hit,wheet;鸣声为一连串欢快的哨音。它们喜欢水温在24至30摄氏度、盐度在35%以下的海域。在繁殖后,它们会广泛分散,根据证据,印度洋的鸟类会顺着西风向西飞行,而北太平洋的鸟类则会顺着东风向东飞行。

生长繁殖

红尾热带国家体育场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繁殖期间通常回到它们原来的繁殖地并和它们原来的配偶结合。求偶时雌雄鸟在巢位附近悬崖边缘,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尾散开并向下弯,两脚伸向尾的两边做垂直的圆形飞行,求偶表演极为壮观。飞行若干圈以后,双双滑翔到海面上空很远距离,,然后才又回到营巢地,巢置于突出的岩石下或灌木下地上,利用突出的岩石和灌木做隐蔽;也置巢于岩石裂缝中,不作巢。所谓巢只不过在地上稍微扒拉几下形成一浅坑,或者直接产卵于裸露的地上或岩石上。每窝产卵1枚,偶尔2枚。形状为卵圆形,淡灰色、白色或褐色,具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4-77毫米×45-49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4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亲鸟在到达巢和离巢时,都是用跗蹠和蹼行走,胸挨着地上,几乎是匍匐一样、小步小步地慢慢向前行走。40天左右雏鸟基本长全羽毛,体重亦超过成鸟,但此时它们并不离巢,而是在60天以后,甚至到100天,它们才跳下悬岩,或是飞翔于空中,或是游泳于海上。

物种保护

红尾热带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但受到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和外来害虫的引入。在澳大利亚,由于一些种群的意外下降、人类的影响以及黄疯蚁在圣诞岛上的泛滥,它被列为接近受威胁物种。在筑巢地点,老鼠和野猫会捕食鸟蛋和幼鸟。红尾热带鸟的尾羽曾被夏威夷和毛利人视为珍宝。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