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 :中国书画家、鉴赏家

更新时间:2023-11-08 13:51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史论家。1942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祖籍扬州市。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国画研修班。1962至1981年供职于南京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1981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职书画创作。擅山水、花鸟、人物,借古开今,不拘一格,清新放逸。

人物简介

萧平,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史论家。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西南大学、江苏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中心主任,丁峰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龚贤纪念馆名誉馆长、南京大美堂书画鉴藏社社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书画室顾问。江苏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作品欣赏

萧平山水作品系列

艺术履历

萧平1942年12月16日出生于重庆市。祖父子贞先生在清末从事当时新兴的邮电业。父亲鼎咸先生承父业,而其真正的兴趣在文化和艺术,尤其于书法,有很深的功底、很高的造诣。萧平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喜爱书画。书法师从林散之高二适先生。

萧平中学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清末的“矿路学堂”,鲁迅和巴金都曾就读于该校(1983年12月,萧平曾代表母校到上海市巴金先生的寓所,为其画像,并在他的院子里栽下长青的树)。南师附中的美术教室里,有徐悲鸿等去欧洲留学带回来的西洋人物石膏像,供上美术课的学生临摹。萧平是美术课代表,也是学校壁画队的骨干。

高中时,萧平从同学家里借得一本《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开始对中国唐、宋、元、明、清的绘画有了大概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1年,萧平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国画研修班,接受傅抱石钱松嵒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名师的指导。

1962年夏,萧平随江苏画家代表团(成员有:钱松岩、俞剑华、亚明、张文俊陈大羽、萧平)访问山东省。在青岛市海滨,与北京、上海市、山东的画坛名流(吴镜汀李苦禅王雪涛郭味蕖田世光颜地、王个簃、江上渔孙雪泥朱复戡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等)雅集,谈艺作画,观摩切磋。其间,萧平第一次登上了泰山,在山巅观览日出的壮丽,领略佛光的神奇;又访曲阜市,宿孔府,仿佛穿越千载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丰厚。其时萧平年方二十,襟怀为之大开。

1962年12月从江苏省国画院毕业,被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先生特招到南京博物院,随徐秋先生学习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徐沄秋,姑苏人,古代书画鉴定研究专家,曾任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委员,对“吴门画派”、“扬州画派”、“金陵八家”等明清绘画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吴门画史》)。

在南博开展对古书画进行的重新鉴定工作中,萧平随徐沄秋先生足迹遍布江苏的大江南北,对各地古书画分布、保存情况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为后来江苏省的书画文物普查、抢救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3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给南京博物院,由萧平负责成立太平天国壁画复制小组,抢救性地临摹太平天国壁画。为了保证壁画复制的艺术水准,萧平冒着政治上的风险,邀请南京一批“有问题”的老画家参加壁画临摹工作。其中有赵良翰李味青黄养辉韩少婴、姜受青等先生。

“文革”结束后,萧平作为江苏省文管会成员和书画清理、鉴定工作的负责人,常常深入到全省各地调查“文革”中古书画保存及损毁情况。在苏州吴江区博物馆待处理的故纸堆中,萧平发现明代唐寅真迹《椿树双雀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鉴于“文革”对文物的严重破坏情况,国家文物局派徐邦先生来南方审阅古代书画,并了解书画收藏及鉴定人员状况,萧平协助徐邦达先生工作并拜为师。

萧平成为徐老的入室弟子后,常有记者问徐老对于萧平的评价,徐老说:“他的书画和书画鉴定的水平,在同龄人中是不可多得的。”在徐老看来,一个专业从事书画鉴定的人,自己能动手,深入到笔墨里面去,非常重要。书画家不一定要搞鉴定,但鉴定家一定要搞书画。南京大学教授、文物专家吴白陶称赞萧平“真迹鉴千卷,英光罗一胸”。书画收藏界以“江南一眼”誉之。

1977年萧平在《文物》上发表第一篇《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文征明书画》考古论文。

1977年,萧平率先在南博策划举办“中原地区现代书画作品展”,黄宾虹贺天健吕凤子傅抱石等人的作品都是“文革”后的首次亮相。

1979年,萧平作为主要策划者,与同道在鼓楼公园举办“文革”后南京地区第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未名画展”(参展画家有:赵良翰苏天赐吴毅傅小石陈德曦冯建亲徐明华周炳辰、李乃强、萧平)。萧平参展的作品为《山鬼》,引起反响。

1980年,举办第二届“未名画展”。萧平参展的作品为泼墨荷花。刘海粟先生到场观看,对萧平的泼墨荷花赞叹不已。其后,萧平将自己画室“朝华馆”易名为“爱莲居”。

1982年12月至1983年2 月,萧平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江苏艺术界第一位接受美国高等学府邀请的访问学者,赴美讲学、考察。在中国艺术史专家高居翰教授的陪同下,考察旧金山洛杉矶堪萨斯州、克利弗兰、纽约波士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等十多家博物馆,鉴赏了几乎所有美国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此次美国之行,萧平被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为“卢斯研究员”。

1983年2月,由美国取道日本,访问东京国立博物馆,鉴阅馆藏中原地区古代书画。

萧平的讲学与考察,在西方研究东方艺术史界引起共鸣。美国艺术经纪人司蒂芬·麦坚尼斯认为: “萧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中的人物写照,即是所谓的‘文人雅士’。一如先前许多文人、画家、诗人将传统之脉绵延光大。萧平就是通往中国古今美术史的最佳指引。”

1982年,萧平离开已经工作了十九年的南京博物院,调回江苏省国画院做专职书画家。并且坚持着书法、绘画、鉴定和史论写作四项并举的方针。在绘画创作上,也兼顾着山水、花鸟和人物三个方面。

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中国书画鉴赏”系列讲座,历时一月。

1996年春,在美国圣玛丽学院和明德大学,分别作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系列讲座和演示,历时两月。其间,两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摩“中华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书画精品展”。

1996年秋,在新加坡艺雅鉴赏社,作“中国画的本质和中国画的鉴赏”系列讲座,历时一月余。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萧平出席国内外艺术史论坛数十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等举行学术讲座。

2008至2014年,萧平参与了“中国画画世界”系列旅行观览与写生创作活动,先后到过英伦三岛、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以色列埃及约旦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创作了一系列国外写生作品。

1988年,萧平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出版第一本画集,徐邦达先生特赋词《扬州慢》一闋:“白下青衿,地灵人杰,玉山照眼风流。访幽居半亩,尽散发悠游。继贤(龚)圻(樊),铺陈墨彩,参综六法,精熟能尤。上层楼,同揽烟云,商讨绸缪。米家刷字,看挥毫,胸出戈矛。更旭素推评,王吴次第,刘(泾)薛(绍彭)何俦。十竹谱虚名世,输吾子,点染专留。要挑灯深味,宵来催尽更筹。”

2012年至2017年,“于艺——萧平从艺五十年书画回顾展”先后在南京、北京、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福建省上海市等地举办。

著作

《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

《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

《花鸟画传统技法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

《龚贤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倪云林研究》(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娄东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

《陈淳》(吉林美术出版社)

龚贤》(吉林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书画鉴别系列——傅抱石》(福建美术出版社

《现代名家翰墨鉴藏——傅抱石》(西泠印社出版社)

《丹青论古今》(江苏文艺出版社

《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二十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心路.萧平之书、画、鉴、藏、论》(四川美术出版社

艺术评论

品评画家萧平的绘画样式

文/邵大箴

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及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位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中国画的体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传统中原地区画家历来讲究创作自己的个性面貌,凡是有成就的画家,都拥有与人不同的绘画体貌、样式。萧平在自己的作品集《莲韵》的“代序”中,论述古人泼墨画荷时这样写道:“陈白阳是一个样式,八大山人是一个样式,石涛是一个样式,吴昌硕又是另一个样式……我也想着自己的样式啊!”画家作品的样式、面貌,与其个人的经历、品性与学养有密切的关系。萧平出身于有浓厚国学氛围的书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期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到傅抱石钱松嵒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现代金陵诸家的指导,并有机会参与当时国内艺术界的多种学术交流活动,视野得以开阔。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后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古代书画作品,开始钻研古代书画鉴定,从“金陵八家”到吴门画派浙派,再到元代诸家与宋代名作,得到徐沄秋先生的悉心指导,后又拜师徐邦达先生,随其鉴阅故宫及南方诸省市博物馆珍藏的作品。长期以来,萧平负责江苏省书画鉴定工作,过眼书画逾万件,为国家及时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滋养。我想,萧平在阅读古代书画作品时,重点当然是关注其真伪和优劣,同时也一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中摹拟他眼前杰出作品的章法与笔墨,领会其技巧与意境。从八十年代起,萧平回到江苏省国画院,成为职业画家。不过,他一直坚持着书法、绘画、鉴定和史论写作四项并举的方针,一面从事书法与绘画实践,一面仍然继续书画的鉴定与研究。无疑,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修养,构成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与格局。

在艺术家群体中,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先从基本功着手,全面学习诸家,再求画风的变革和建立个人的风格;另一种是很早便求自己的画法与他人异样,然后再逐渐吸收前人的经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面貌。不过,后一类型的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天赋,很难取得成功。萧平选择的是前一条路径。他说:“我相信,建筑一个广阔、深厚的基础,才有塑造成功大厦的可能。”他在艺术鉴定和研究上所花费的精力,他不懈地体察和感悟人生与自然,正是为构建他个性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萧平的绘画创作不定格于一个品种,他兼顾山水、花鸟和人物三个方面,坚持从生活出发和有感而发的原则。早期作品重师承,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可谓“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为我所用,在尝试各种技法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寻找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他自成一体的儒雅、平实、柔和的绘画作风。惟其不露锋芒,乍一眼看似平常,但只要稍细心阅读,便会发现他不凡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其中包括以书法为功底的笔墨修养,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品经得起品评、琢磨和推敲。显然,这既是他学养的自然流露,又是他个人性格的真实反映。我在和萧平不多的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位艺通古今、思维敏锐的学者型艺术家,但他从不自命清高或自视孤傲,举止谈吐总是温文尔雅,其画如其人。

萧平说:“中国画意象体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在掌握其理法之后,便可在造物和意念之间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他深知,鲜明个性的绘画面貌毋需刻意追求,而是随着生活体验、艺术实践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便会水到渠成地显示出来,自己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地加以强化而已。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更名自己的画室“朝华馆”为“爱莲居”,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激励自己“淡于名利,不倚不傍,唯真、善、美是求。”与此同时,萧平也颇钟情于莲荷的创作,之后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出版《莲荷》画集。还是在这本画集“代序”中,他说他出版的这第二本画集,“都是花甲后的作品。较之为第一本……大约总有一些变化的。”出于谦虚,萧平没有道出他的水墨荷莲与前期作品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依我看来,他仍然保持着他一儒雅、柔和的气质,但绘画新作的品象发生了变化,变化发生在他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意象的创造之中。简单地说,他一方面更大胆地从传统大师的影响下走出来,忠于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发自己的情思和展现胸襟;另一方面,他在造物和意念之间更多地重视意念的作用,作品更具写意性。他从小爱花卉,荷花是他最爱,他在观察和写生中领略和赞赏荷的美。但他的这些作品距离写生较远,而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技巧、技法也更为放松、自由。他迷恋于大写意手法,或用流畅的笔线,或用泼墨泼彩法,尽情地挥写,格调或清新,或雅丽。我欣赏他的泼彩画作,如《玉露洗残红》、《朝露荷池》等,彩与墨和谐地交融,形成浑厚、丰满、充满情致和神韵的画面,整体氛围令人陶醉,细部处理耐人回味,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表露了他的豪爽、率真、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性格,写出了他心中的荷莲,更抒发了他的审美理想。我认为,这些莲荷作品是萧平绘画创作的转折点,是代表他艺术成就的绘画样式,也表明他正在以更稳健的步伐朝着意象创造的方向迈进。

萧平的绘画创作还正在进行之中,未来的前景是可以预料的。凭着他的勤奋、学识和悟性,萧平绘画样式的个性面貌会更强烈、更鲜明地呈现出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