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 :豆科落花生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2-12-21 20:00

落花生(落花生属 hypogaea L.),又名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为豆科(Fabaceae)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生(下文均用此名)起源于南美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种植,印度美国阿根廷等为花生主产国;在中国各地亦广泛种植,河南省山东省等地为花生主产区。花生宜生长在沙质温暖地区,具有耐旱、耐瘠、耐酸性土、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特性。

花生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直立或匍匐。叶通常具小叶2对;叶柄基部抱茎;小叶纸质,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花无梗;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开展,先端凹入;荚果长圆形,膨胀,荚厚,有网状脉。种子浅棕色,长圆形。花期5-8月,果期7-9月。

花生是世界第四大油料作物,花生仁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除用于榨油外,还可直接食用和用作食品的生产原料。花生秸秆、花生壳加工后也可做动物饲料或工业产品的原料。此外,花生种子、种皮、果皮等均可供药用。

研究历史

起源与传播

花生属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在其大片地区均发现有花生属野生植物,覆盖的国家有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乌拉圭等。花生属由一大批二倍体种和少量四倍体种组成。栽培种花生(A. hypogaea)是花生属中唯一被广泛栽培的物种,为异源四倍体,是由二倍体野生种杂交演化而来。

栽培种花生起源于玻利维亚南部和阿根廷北部,因为这一地区的花生种质资源若干性状有明显的原始特征,有的甚至近似野生花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公元前1500年的人类遗迹中有花生果,说明很早以前那里就有花生栽培和利用。国际上普遍认为,花生是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才传播到欧洲并进而传播到其他地方的。

中国有关花生最早的记录见于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的江苏省常熟县志》:“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子生土中,故名。霜后煮熟可食,味甚香美”。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的《上海县志》和1506年(明正德元年)的《姑苏县志》都有花生的记录。清代王凤九所著《汇书》才明确指出,“此神(花生)皆自闽中来”。清初1655年王所著《闽游记略》中说:“落花生者——今江南植之矣。”清檀萃著《滇海虞衡志》(1799)记载,落花生为“宋元间与棉花、方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高、雷、廉、琼多种之。”因此可以认为约在16世纪初叶或中叶,即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由华侨将花生种子引进福建省广东省,然后逐渐引至他省。

学名由来

欧洲文献中关于花生的最早记载见于1535年前后西班牙人编写的《西印度通史》,而西班牙语中花生一词(Mani)来自南美土著语言。1753年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eaus)将栽培种花生命名为落花生属 hypogaea,属名和种名均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地下结果的草”。

形态特征

根与茎

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直立或匍匐,长(6~)30~80厘米,茎和分枝均有棱,被黄色长柔毛,后变无毛。

叶通常具小叶2对;托叶长2~4厘米,具纵脉纹,被毛;叶柄基部抱茎,长3.7~10厘米,被毛;小叶纸质,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1.1~5.9厘米,宽0.5~3.4厘米,先端钝圆形,有时微凹,具小刺尖头,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被毛,边缘具睫毛;侧脉每边约10条;小叶柄长1~10毫米,被黄棕色长毛。

花长8~10毫米,无梗;苞片2,披针形;小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被柔毛;萼管细,长4~6厘米;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直径1.7厘米,开展,先端凹入;翼瓣与龙骨瓣分离,翼瓣长圆形或斜卵形,细长;龙骨瓣长卵圆形,内弯,先端渐狭成喙状,较翼瓣短;子房长圆形;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柱头顶生,小,疏被柔毛。

果实与种子

荚果长圆形,膨胀,长2~5厘米,宽1~1.3厘米,荚厚,有网状脉,具1~4(~6)个种子。种子浅棕色,长圆形,横径0.5~1厘米。

品种分类

栽培种花生依植物形态来划分有丛生、蔓生,如按荚果大小划分有大粒和小粒两种。孙大容的分类系统将中国栽培种花生分为交替开花和连续开花两个类群,前者又分为普通型(密枝变种)和龙生型(茸毛变种),后者分为珍珠豆型(珠豆变种)和多粒型(疏枝变种)。

普通型:植株总分枝数较多,茎枝粗细中等,株型有直生、蔓生和半蔓生。

龙生型:蔓生特性明显,多数品种侧枝沿地面生长,部分品种的侧枝匍匐性不强,枝梢呈隆起状,结果分散。

珍珠豆型:植株主茎较高,分枝较少,一般在12条以下,株型直立、紧凑,结果集中。

多粒型:植株分枝数比珍珠豆型更少,一般只有5~6条,株型直立,茎枝粗壮高大。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现已传播到各大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种植,世界上以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苏丹尼日利亚、扎伊尔和阿根廷为花生主产国。

中国分布

中国花生品种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淮海流域、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安徽、湖北、四川、广西、吉林和辽宁等省区是花生主产区。

生长习性

花生宜生长在沙质温暖地区,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特性。花生喜温,生长期要求积温在2500~4800℃,一般发芽温度要求达到15℃,开花期温度要求在22~25℃;对水较为敏感,自身耐旱性较强;属于短日照植物,对光照要求并不太严格;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瘠、耐酸性土,在pH值5~8的土壤中均可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花生的花为蝶形两性完全花,具有无限开花习性,单株开花数量可以高达几百朵。花生花期5~8月,果期7~9月。花生的花在完成授粉前旗瓣往往还未完全张开,龙骨瓣还紧紧包裹着花蕊,所以花生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也称闭花授粉)。花生的花通常在清晨5~6时开放(温度低时可推迟1~3小时),中午开始凋萎,傍晚完全凋萎,寿命通常只有1天。授粉后花粉粒即在柱头上发芽,发芽后的花粉管大约经过6小时可达到花柱基部,再经过12~18小时可完成受精卵过程。环境气温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花生的开花受精。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选用经农业农村部登记或品种委员会审鉴定、生育期适宜、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的花生品种。播种前先带壳晒种,再剥壳,选择均匀、饱满、色泽正常的种子。普通大花生宜在5厘米平均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珍珠豆小花生宜在5厘米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高油酸品种宜在5厘米平均地温稳定在18℃以上时播种。大规模栽培可采用机械播种,起垄、播种、覆土一次完成。

栽培管理

地块选择

宜选择地势平坦、肥力水平中等、通透性好、无盐碱危害、前茬为玉米等禾本科壤土或沙壤土地块。

水肥管理

花生肥料主要选用有机肥和氮、磷、钾、钙素化肥,并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适当施用硼、、铁、锌等微量元素肥料。开花后,可追施尿素水溶液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等叶面肥料。

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如遇持续干旱,应及时适量灌溉。饱果成熟期遇旱,应及时避开中午高温时小水轻浇。如遇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涝。

病虫害防治

花生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茎腐病、青枯病、叶斑病和蚜虫、地老虎金龟甲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防治病虫害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实施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种植,可与禾本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不宜与豆科茄科作物轮作;清除病残体,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秋季深翻,减少虫源。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龟甲、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成虫;用银灰膜条驱逐蚜虫。

生物防治

保护与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科等防治花生蚜虫,用食螨小黑瓢虫防治叶螨,用福腮钩土蜂防治大黑蛴螬等。采用性诱剂、食诱剂等对金龟甲棉铃虫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害虫成虫进行诱杀。棉铃虫可用生物药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红蜘蛛、蚜虫可用藜芦碱防治。

化学防治

防治花生根腐病和茎腐病可用多菌灵拌种或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老虎和蛴螬可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花生青枯病和叶斑病可喷施多菌灵防治,蚜虫、蓟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防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可用阿维菌素防治。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花生是世界第四大油料作物,产量仅次于大豆、油菜籽和葵花籽。花生种子含油量45%,榨制的花生油气味清香、滋味纯正、营养丰富、容易澄清,是煎炸食品和烹的优良油脂。除食用外,花生油亦是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花生秸秆中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钙、磷等各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畜禽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一种优质粗饲料资源。脱壳花生果提取油脂后的副产品花生粕,可代替豆粕鱼粉应用于畜禽和水产动物生产。花生壳可用于制备膳食纤维、提取黄酮等。

食用价值

花生是百姓喜欢的传统食品之一,既可以入菜,又可以作为消闲小吃单独食用。花生的食用方式,除直接鲜食外,还可水煮、油炸、炒制、烤制、裹衣和制成糖果、花生酱等。花生中蛋白质含量为24%~36%,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除油脂和蛋白质外,花生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植物固醇胆碱白藜芦醇等功能性活性物质,营养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

延伸文化

花生的民俗意涵

花生又称长生果,寓意“长生不老”,又因其有蔓延和不断成长的特性,代表生命繁殖、生生不息、多子之意。花生与民俗节令有关的文化寓意,主要应用于婚庆场合及年节活动等。

文学表达中的花生精神

文人群体把花生象征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一种品格和精神。用花生来暗喻人文品格的作品最早见于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