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宗祠 :福建省著名景观之一

更新时间:2024-09-20 11:03

蓝氏宗祠是一座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聂氏宗祠建筑,是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记录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蓝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祠。蓝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是蓝姓的重要宗祠之一。此外,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蓝氏宗祠(畲族)的堂号人口占比较少,仅为百分之零点零二。蓝氏宗祠见证了蓝姓的历史和文化,是蓝姓族人的重要精神家园。

建设背景

蓝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堂号是“种玉堂”。蓝氏实有二源,一源为黄帝系统的嬴姓,战国魏惠王时封为蓝君,封地今名蓝田县,蓝田产玉,蓝氏因而以“种玉堂”为堂号,表示蓝氏多出贤子弟。另一源为炎帝系统,炎帝神农八代孙榆罔之后,帝榆罔以植蓝瑞赐子姓。蓝是一种染料之瑞草,封郡汝南县为受命。帝榆罔赐给儿子昌奇绣蓝一株。按《汝南蓝氏宗谱》记载,蓝氏以“盘瓠”为图腾,以汝南为郡望。蓝昌奇成了得姓始祖。这二源相混,因而炎帝这一系统也以“种玉堂”为堂号。

到唐天授元年(690年),蓝昌奇的后裔蓝明德任扬州市节度使,生子蓝采和。蓝采和于开元元年(713年)中进士,因李隆基贪图酒色又宠信外戚,采和忠谏,得罪杨国忠,因而他便辞官隐居山林,修仙学道,最后成了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福建省”种玉堂“蓝氏,主要分布在闽南漳浦赤岭、湖西一带,而龙岩市则在上杭庐丰乡一带。郎官巷的聂氏宗祠则是庐丰乡族人,为在省城做生意,子弟在省城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等提供方便,也为了在省城有祭祖之所而建立的。

文化活动

“种玉堂”的蓝氏子孙,在明清及近现代都培育了一批对国家有贡献的名人。

漳浦方面的一些蓝氏名人,曾对康熙帝统一中国收复台湾省、平定台湾、开发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贡献,下面略举几人。

蓝理(1649—1720),漳浦张坑(今赤岭畲族乡)人,字义甫,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他曾随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命收复台湾,施琅任命蓝理代理提标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在澎湖的南沙海战中,炮弹横飞,蓝理被炮弹击伤,肠子流了出来,包扎后,仍带伤血战。澎湖之役大胜。迫使郑克塽率众归顺,蓝理立了大功。战后,康熙帝连连升蓝理,并召蓝理,亲视伤口,大加抚慰,并昵称“破肚总兵”。蓝理晚年又参与了平定新疆准噶尔汗国部的叛乱。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他曾参与平定台湾省朱一贵的起义。平台后,他曾任台湾镇总兵又任福建水师提督。在台期间,做了许多有利台湾百姓的事。台湾的开垦分为民间私营开垦和官方组织的开垦。蓝廷珍组织了清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官方开垦。

蓝廷珍组织的垦荒队伍以漳籍移民为多,与他所辖的官兵一起开进了台中盆地。这支垦荒大军同心携力,开发了包括今台中市太平乡、大雅乡、乌日区的广大地区以及台中市的部分地区。人们为了纪念蓝廷珍的历史功绩,便将他开垦过的地方命名为“蓝兴堡”。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州。漳浦张坑(今赤岭畲族乡)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应巡抚张伯行之邀,到福州峰书院与同乡大学士蔡世远等共同订先儒诸书。被伯行誉为“经世良材”。

康熙帝六十年(1721年)夏,他随族兄蓝廷珍赴台征战。为治理台湾省出谋划策,他撰写了《台纪略》。其中涉及“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切合台湾实际的政策,为历来治台官吏所重视。蓝鼎元被称为“筹台宗匠”。他历官至暂理广州市知府事务。蓝鼎元著述丰富,多为学术文化的重要著作。

上杭县的“种玉堂”在近现代则出有蓝荣玉,他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福建省省民政厅厅长,福建省副省长,为福建的建设及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福建省202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企查查.2021-06-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