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纸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事件

更新时间:2023-09-30 23:42

蔡伦造纸,指东汉和帝时期,官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实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纸张,并依此发明了造纸术的事件,后因其被封为“龙亭侯”,所制造的纸张亦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和帝期间,时任尚方令的蔡伦,在总结民间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后,经过长期的实验,最终以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制造出了“蔡侯纸”。蔡伦造的纸因其质地好、成本低,被很快地推广开来。到了公元3世纪,纸张已为人们普遍使用。完全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公元6世纪开始,中国造纸术相继传入朝鲜越南印度日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

蔡伦造纸术使得纸成为此后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传统观点均认为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西北地区陆续出土“古纸”以来,关于“蔡侯纸”是否为最早的纸张、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改进者等问题,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均产生一定争议。

蔡伦简介

蔡伦(?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耒阳市)人。中原地区古代著名的造纸技术专家。汉章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到京城洛阳市当太监,时年约13岁。在宫廷四十余年中,蔡伦由最初的低职小宦官逐步升为职位较高的中常侍、尚方令,并被封侯。蔡伦任中常侍期间,曾为纠正皇帝的过错,不惜冒着丢官的危险,数次正言直谏。在其任尚方令期间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新的造纸术,他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121年,邓太后病逝,安帝亲政,蔡伦自尽而亡。后在美国人麦克哈特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位列第七。

造纸背景

时代背景

在纸张出现以前,人类所选用的书写载体有很多如石头、树叶、树皮、兽皮、善骨、纺织品等都曾被使用过,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都不是理想的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地区,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因暴政灭亡,汉初通过修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到了刘彻时期,开始通过儒家学说建立“大一统”的思想核心,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汉朝在汉武帝的推动下走向全胜,中央集权制度则进一步加强。

汉朝国家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许多学科的高度成熟与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并且当时的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秦汉时期,不仅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高度统一性,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第一个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秦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同时,秦汉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上因素也致使中国汉代对改进书写材料的需要日益迫切,蔡伦作为东汉尚方令,对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给予特别重视关注,蔡伦所处职位,也为其造纸术发明与应用,提供了所需的人力和物资的优越条件。

技术背景

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蔡伦造纸奠定了技术和经济基础。在农业方面,两汉的农具较前代有极大进步,犁、耙、锄等种类齐全,铁农具广泛使用,以及《氾胜之书》等农学著作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为造纸提供了充足、多样的原料,农业发展积累的巨大财富为造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另外,纸张的发明也与丝织品有密切关系,两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对纸张的出现有重要作用。汉代时纺织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丝织品不仅种类极多,产品质量也较高,为造纸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有学者提出,至少从战国起,中国人已从缫蚕茧丝过程中启示出漂絮法,并在西汉时扩大到漂麻絮的方法。部分学者认为,漂絮造纸为中原地区造纸的雏形,甚至中国古代最早的造纸法是由缫丝漂絮中启示而产生的,而非蔡伦发明。

造纸过程

据《后汉书》中蔡伦传和《东汉观记》卷二记载,蔡伦担任尚方令期间,特别重视纸张制作工艺。他经常去民间考察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并潜心研究,加深和积累了对植物原料与纤维性能的认识。《博物志》和《后汉书集解》记载了蔡伦造纸的工艺方法,如《后汉书集解》记载“蔡伦挫捣故布网抄作纸”。蔡伦以破布、渔网和韧皮植物的茎皮为原料,通过挫、煮、捣、抄等工艺制造出可用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发明的造纸术奏报朝廷,在和帝的支持下,大量生产纸并推广应用。他也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人们把这种新型的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

据后世学者华玫、廖福龙等人的考证,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流程共分为原料一沤、煮一漂洗一切一捣一打浆一加入纸药一抄、捞一压榨去水一分纸一烘、晒干燥一整成纸捆等流程。

争议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西北地区陆续出土了很多古纸,由此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引起了造纸术的发明者是否为蔡伦、“蔡侯纸”是否为最早的纸张等问题的争议,但传统观点均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对造纸术发明时间的认定,最有争议的为灞桥纸、悬泉置带27个字的纸,以及放马滩纸地图。

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一部分学者认为纸不是蔡伦发明的,起因是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尉犁县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1957年5月在西安市东郊出土了类似丝质纤维做成的纸,被称为“桥纸”。其质地细薄匀称,含有丝质纤维,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因此似可说明纸的发明应远在西汉之前。自从“灞桥纸”出现后,又陆续多处发现“西汉纸”。除了考古发现外,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蔡伦造纸之前的史籍中就有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记载“当持纸蔽其鼻”,即用纸将鼻子掩盖住;《后汉书·贾运传》记载“给简、纸经传各一通”等。一些持否定造纸术蔡伦发明的人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至和帝时,蔡伦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改进发展,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后经推广。潘吉星在《中国造纸史》中认为“纸是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其浆液在多孔模具上滤水形成湿纤维层,干燥后交结成薄片状,用作书写、印刷和包装等用途的材料”。没有雏形纸与纸的划分,认为蔡伦发明说所提及的雏形纸亦是纸。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的众多专家指出,蔡伦之前隶书上的各种纸、方絮及赫蹄,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所谓“西汉纸”是陈旧麻织物入水后漂絮形成的副产品,不具备通常书写用“纸”应有的特征。带字的“纸”,经文字学专家研究后认定带文字的“西汉纸”,实属东汉后的纸,理由是“西汉纸”上不应出现晋代的字。而灞桥纸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者于60年代验证,认定是用植物纤维原料(麻)所造,而非丝质材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此外学者壬菊华、陈淳认为纸泡水后会分散,放马滩纸地图经水浸泡不可能保存下来,以及考古发现只是考古工作者根据现场的直觉和经验判断这是“纸”,但具体是不是“纸”还需要科学的鉴定,不能单凭考古工作者的个人判断下结论。在与蔡伦同时代的刘珍著《东观汉记》中记载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缓帛用作书写。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指出“以植物纤维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一系列工序步骤,制成的具有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价值的纤维薄片,称之为纸”。没有经过经历过较完整的造纸基本工艺的“纸”只是雏形纸或原始纸。

影响与意义

中国

图书事业发展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结合促成了纸本书籍的出现,中国的图书事业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最发达的。由于“蔡侯纸”的产生,东汉造纸业日益发达,纸张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普及的过程中,也促使了图书事业的繁荣,改变了汉代以前简帛并行的局面,发展到了纸写本时期,亦促使了卷轴制度的通行,使图书成为传播人类文化的有力工具。唐朝印刷术发明后,图书的形式进一步趋向统一。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版权观念。随着中原地区图书事业的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巨型类书、丛书如三国时的《皇览》、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文化典籍的繁盛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在前人学者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宝库。

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在发明造纸术以前,各种书籍主要是抄写在竹、木简或丝帛上,竹、木简太笨重,丝帛又非常昂贵,而且不利于抄写、保存、传播,蔡伦造纸术的成功,为保存文献、记载历史、交流思想、积累传播文化、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起到了重大贡献,在政治与文化上充分发挥统一国家的巨大作用,促使了文化持续繁荣。它充分显示了华族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

书画艺术发展

纸张发明以前,书法一直处于实用为主的阶段,在蔡伦对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丝帛,成了主要书写工具,纸张为书画艺术理想的物质载体,因其幅面宽阔,可以任意施展笔画、安排布局;色泽洁白,利于展现墨法规划;质地柔韧,有利于吸收颜料,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据东汉末年赵岐在《三辅决录》中记载,当时制墨名家韦诞认为纸张为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至魏晋南北朝期,丝织造纸技术达到高水平,且锦绫绢帛、皮绵竹麻纸都已初具规模,晋朝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书法。

世界

知识载体

西方未引进纸以前,书是用羊皮纸或牛皮纸制成的;与中国的简相比虽较轻便,但用它们制成的书非常厚重,且造价昂贵。后中国造纸术的传出改变了其书写载体。纸张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中国造纸术与古登堡印刷术相结合,为16世纪以后欧洲现代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思想发展

造纸术的引进对当时的西方文化中心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印刷术和造纸术的结合使得书籍更易制的,可阅读的知识得到了迅速传播,人们的思想得以启蒙,一些宗教也可以广泛传播其观念和主张,此外书籍也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欧洲文艺复兴两大运动提供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同时也为两大运动获得胜利创造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纸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信息媒介

造纸术是一项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科技发明,它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巨大作用,纸张的出现为文字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速度。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产生了效率更高、影响更为深远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信息、知识与思想通过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广泛传播,开启民智,迫使执政重点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最初只产生了个人信息生产模式;而报纸、杂志的发明,已经是基于工业革命的工业化的信息收集传播方式。它对社会与施政方式的影响深远,使社会更加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相关传说

蔡伦造纸传说起源于2世纪初的东汉早期。东汉永元(89年-105年)年间,时任朝廷尚方令的蔡伦洛阳市长安,经子午道至龙亭故县(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镇)寻找造纸的原料,实验造纸的方法,终于在元兴元年(105年)研制出了用树皮、废麻头、烂渔网及破布为原料的植物纤维纸。龙亭乃是他的造纸实验地之一。他在龙亭造纸的事迹,后来经过他在龙亭居住时的养子、龙亭蔡氏家族后裔及当地乡亲的传播,逐渐传开。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世代口头传承,流传至今。龙亭地区流传的蔡伦造纸传说,印证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起源。蔡伦造纸传说发生于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后逐渐以龙亭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蔡伦造纸传说在龙亭地方有数十个之多,分为攻克技术难关、寻找造纸原料、推广造纸、经营造纸、造纸贸易等类。大部分情节记述了“挫、捣、炒、焙”等技术环节。今蔡伦造纸传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艺影视

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中有一期关于《蔡伦造纸》的节目,节目去了蔡伦的封地,也是他归葬之地的汉中市洋县龙亭镇展现了蔡伦为改进造纸术做出一系列尝试,最终成功造出蔡侯纸的故事。

陈薪伊自编自导话剧交响剧诗《龙亭侯蔡伦》于2020年10月22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演;《龙亭侯蔡伦》的演剧形式也十分独特,采用了一种过去没有过的形式:话剧、京剧和交响的共振。全剧以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乐作品《英雄的生涯》的为剧本结构,用“英雄的伴侣”“英雄的对手”“英雄的战场”等六个乐章比兴“蔡伦英雄生涯”的六个生命历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