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

更新时间:2024-09-20 19:45

长三角一体化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中国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范围是中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通过协同发展、优化布局和深化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共享,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通过城市间合作、省级联动和一体化政策措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华东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中心。1982年,国务院成立上海市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还包含周围10多个城市。到1997年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2003年,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正式扩容,经济圈概念开始形成。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实施,确定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强调推进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根据战略发展要求,长三角经济规模稳步提升。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9万亿元,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诞生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域内8个地级以上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占全国1/3。

背景

发展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其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市、南京、杭州市、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高效。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拥有46个开放口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为全国品牌,营商环境位居前列。设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G60科创走廊等一批跨区域合作平台,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有效运转。

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交通干线密度较高,省际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主要城市间高速铁路有效连接,沿海、沿江联动协作的航运体系初步形成,区域机场群体系基本建立。电力、天然气主干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光纤宽带、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

生态环境联动共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全国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较为密集,河长制湖长制率先施行并在全国推广。空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显成效。333条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占77%,41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9%。

公共服务初步共享。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依托名牌高校成立了4家跨区域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城市医院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已覆盖长三角30个城市112家三甲医院,养老服务协商协作机制初步建立。跨区域社会保障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参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23.6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约54亿元。

城镇乡村协调互动。城镇体系完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上海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好发挥,南京、杭州市合肥市、苏锡常、宁波市等城市群建设成效明显,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成功发展模式。

机遇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挑战

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意义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理论溯源

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省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市、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合作新优势的培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前瞻性探索和理论依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从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协同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绿色发展四个方面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生产力水平,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示范引领。

概念释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泰州市,浙江省杭州、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舟山市台州市,安徽省合肥、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青浦区、江苏吴江、嘉善县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发展历史

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使命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追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构想提出以来,长三角一体化一直被视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使命在于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并推动中国走向全球经济舞台的中心。

规划协调阶段

1982年12月22日,成立了“国务院上海市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明确“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苏州市、无锡、常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成立经济区。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最早雏形。最初的管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包括上海和江苏省浙江省两省的10个市、55个县。次年8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会议,除了上述10个城市外,安徽省也派出观察员参会。1984年2月,上海市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安徽省首次成为经济区成员并参会。这是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首次接触,也是上海经济区的第一次扩容。

1986年7月《上海经济区章程》获得通过,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合作框架。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正式加入上海经济区,从而使这个范围扩大到五省一市。1988年6月,在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被撤销。但上海经济区作为全国最发达、实力最雄厚的区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一体化联动的实验基地,做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7月,上海经济区最后一次省市长会议在上海举行,处理各项善后工作。至此,规划办历时5年多的艰苦试验画上了句号。

要素合作阶段

1992年,长三角地区由最初的十个“元老”城市加上舟山市扬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共14个城市的经济协作办公室发起组织,成立了长三角14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共召开了5次会议。到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同协商,自愿组成了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重新启动了长三角经济圈。不过,相比于15年前的“上海经济区”,范围已大幅缩小。2001年的组织形式为副省级会议,开展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

机制对接阶段

2003年被业内称为“长三角元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与上海市江苏省的党政领导座谈交流,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在习近平提议下,长三角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就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达成共识。同年8月,长三角南京市峰会接纳了浙江台州作为新成员,形成了15+1的新格局。这是长三角地区的正式扩容,地理概念首次实现突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概念开始形成。在2004年3月初,采用“长三角15个城市+黄山市”的模式,共同建立了第一个跨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区。这是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进行的一次实质性专题合作。

2004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安徽省合肥、马鞍山市江苏省盐城、淮安市以及浙江省金华、衢州市等6个城市表达了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的意愿。

2005年12月25日,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市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式纳入三省市最高决策层视野。会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区域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并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5月15日,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座谈会确定将长三角范围从16个市扩展至两省一市,这是长三角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11月,首次提出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势头受到了猛烈冲击,全球贸易增速急剧下降,近5年来仅仅与全球GDP增速持平,“泛长三角”进入中央视野,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迅速响应,邀请安徽省参加,奠定了目前的格局。会议提出联手应对挑战,增强区域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反映在区域发展的界面上,就是那些高度嵌入全球生产体系的部分,会在第三层次的空间属性的传导影响下,率先感知冲突的激化,并亟须重新审视空间属性的经济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以中国战略的强力介入和中国权力对区域政策空间逻辑的调节及其对空间尺度的明确定位为突出特征。

2010年3月,合肥市盐城市马鞍山市金华市淮安市衢州市6个城市正式加入长三角朋友圈,使得成员从之前的“15+1”变为22个城市。随后,2013年4月,徐州市芜湖市滁州市等8个城市加入,扩大到30个城市。

2011年,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市举行,标志着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2013年,座谈会围绕加快转型升级、打造长三角经济“升级版”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首次提出了“升级版”概念。

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有了更详尽、明晰的路线图。确定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其中安徽有8个城市。随后的座谈会都聚焦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年初,由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201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座谈会关注高质量一体化,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一2020年)》。

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国战略阶段

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进一步推动三省一市的合作,加深了一体化的全面推进。11月,以中央领导小组为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2019年5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定位为国家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11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方案指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同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2021年5月26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围绕探索新的发展格局路径、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以及增强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广泛共识。

2023年6月5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安徽合肥举行。11月30日,习近平30日上午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他强调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4年7月25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长三角未来三年工作重点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战略体系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领导。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秉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重点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开发。同时,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将长三角打造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

坚持创新共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进一步发挥上海市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共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坚持开放共赢。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放大改革创新叠加效应,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新体制。

坚持民生共享。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战略定位

五大战略定位包括: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些定位赋予了长三角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要求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发展目标

2025年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GDP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率达到70%。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和高速公路密度明显增加,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和水质达标率明显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受教育年限和期望寿命都有显著提高。

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这些成就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35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重点任务

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发挥上海市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强化区域联动发展。提升上海服务功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发挥苏浙皖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加强区域合作,畅通长三角市场网络、交通建设。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市衢州市安庆市阜阳市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市合肥市、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推进都市圈协调联动。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进人的城市化,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加强独具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风貌特色的古镇名村、居住群落、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全面繁荣乡村文化。

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联合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形成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闲开敞空间,加快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发展,加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

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动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合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加快服务业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

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

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形成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推动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

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提升各领域融合发展、信息化协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油气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油气设施布局,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编制实施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加快建设浙沪联络线,推进浙苏、苏皖天然气管道联通。加快区域电网建设。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供应保障能力。协同推动新能源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跨省投资建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加强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长江为纽带,淮河、大运河、钱塘江、黄浦江等河流为骨干河道,太湖、巢湖、洪泽湖、千岛湖、高邮湖、淀山湖等湖泊为关键节点,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完善湖泊综合管控体系,加强湖泊上游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和水土保持,强化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引江济淮工程,完善引江济太运行机制。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保护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生命线。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强化省际统筹,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促进跨界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切实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提高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污染赔偿机制。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强化源头防控,加大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

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

共享高品质教育医疗资源。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打造健康长三角。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同建设平安长三角。合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诚信长三角。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健全诚信制度,建立重点领域跨区域联合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的诚信感受度。

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的世界一流博览会。推动虹桥地区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加强数字化贸易平台建设,加强跨境电商国际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南京、杭州市合肥市等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

协同推进开放合作。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共同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稳步扩大对外投资,进一步优化结构、拓展布局、创新方式、提升水平,共同推动对外投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人文合作。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

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大通关一体化。深化口岸合作,加强协调对接,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市场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提升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建立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加强长三角标准领域合作,加快推进标准互认,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

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推进现有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加强地方立法、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合作水平。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的作用,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

相关文件

重大战略项目

相关政策

具体措施

交通

教育

医疗

公共服务

共享公共服务,城市之间越来越“近”。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新模式,截至2022年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约2.4亿。

环境

发展成果

制度体系构建

长三角已形成了以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等构成的完备协商协调机制。2018年1月挂牌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由三省一市抽调人员组建,大大提升了沟通效能;三省一市人大、政协不断强化地方立法协同和民主监督联动,积极开展联合调研;省-地-县三级管理联动机制,即三省一市统一规划部署,地市级重点项目先行,区县狠抓落实成效,运作有序。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已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主要来自于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跨区域流动、税收征管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和组织机构运行模式8个方面。

环境系统共治

坚持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完善区域大气、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不断落实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内协同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浙江省与安徽先后三轮共同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诞生于太浦河上的联合河湖长制度,已经成为了跨区域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2022年,长三角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2022年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元荡淀山湖、太浦河、汾湖等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且在元荡水域监测发现锥囊藻属、小黄丝藻等典型的清水指示物种。

协同创新共筑

长三角聚集23个大科学装置、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1/3、1/5、1/6、1/7。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公共服务加速

2022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超过6700公里,占全国比重接近16%,上海市、南京、杭州市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至1.5小时快速通达。空中交通方面,长三角41个城市里有23座已建成机场,还有9座正在规划建设中。长三角10城实现“一码通行”,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与此同时,目前已有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了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41个城市超1.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13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36亿元。

相关评价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准确把握分区域分领域的推进路径。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比协调、协同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一体化基础,分区域、分领域有序推进。——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文

奋进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是新形势下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

面临问题

参考资料

国新办公布61个重大国家战略常用关键词英文译法.中国政府网.2023-12-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2023-11-17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意思?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规划是怎样的?.新华丝路.2023-12-06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海交汇 奋楫扬帆——长三角一体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政府网.2023-12-07

人民网评:长三角,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人民网.2023-12-07

长三角的前世今生.搜狐网.2023-11-20

图说|长三角一体化“极简史”.网信江苏.2023-11-20

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11-17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国政府网.2023-11-17

【聚焦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五周年:有哪些成效?未来怎么走?.湖州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2023-12-19

他们为何再赴“长三角之约”?背后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追求.澎湃新闻.2023-12-19

长三角一体化的理论溯源与实践探索.海盐县人民政府.2023-12-07

上海经济区:30年前的“长三角”试验 | 改革开放亲历者说.东方网.2023-11-22

长三角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要为全球贡献新的文化与文明.澎湃新闻.2023-11-22

1982!上海经济区——国家在战略层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一次尝试.上观新闻.2023-11-22

..2023-11-22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背景、挑战与内涵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3-11-2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推进?习近平再次强调两个关键词.央广网新闻.2023-11-20

一年一度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都参加!这个会很重要.杭州网.2023-11-22

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政府网.2023-12-07

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提出165项重点任务.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7-26

新华全媒+|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长三角一体化“路线图”上新.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07-26

一图读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央广网新闻.2023-11-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网.2023-11-21

何立峰: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2023-11-1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11-20

三年行动计划印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有望获实质性进展.新华网.2023-12-08

沪苏浙皖达成战略协作 推进长三角地区2025年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855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12-07

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浙江政务服务网.2023-12-07

沪苏浙同步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立法.中国政府网.2023-12-07

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12-0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光明新闻.2023-12-07

..2023-11-22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21号(教育类497号)提案答复的函.教育部网站.2023-12-07

关于印发《2021年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上海市医保局.2023-12-0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政府网.2023-12-08

央视关注:示范区四周年建设成果.长三角示范声.2023-12-19

四年探路 成绩斐然 示范区建设成果一图读懂!.长三角示范声.2023-12-19

一见·三年两次座谈会,总书记再次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人民网.2023-12-08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发稿时间:2023-12-03 19:29:00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网-新闻.2023-12-08

把长三角建成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中国政府网.2023-12-08

展现江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作为(权威访谈).人民网.2023-12-08

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几个问题.腾讯网.2023-11-21

..2023-11-21

..2023-11-21

..2023-11-21

..2023-11-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