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20:09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于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一直致力于促进平遥县、周庄、丽江市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此被誉为“古城卫士”和“古城保护神”。他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如《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他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是对古城镇的守望,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人物经历

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61年毕业留校。在同济大学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阮仪三教授开始了他对历史名城的保护“生死相许”的旅程。1980年阮仪三来到山西省,著名而珍贵的大型山西票号古城“介休市”、“忻府区”等全被毁了,只剩平遥县。而那时平遥也在拆:古城被拉开了几百米的口子,180幢明清建筑要被拆掉。阮仪三直奔当地政府部门,可是没人理他。他于是找到省建委主任,并当场承诺:“只要停工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免费制定建设规划,帮助实施”。随即他带领12个学生在平遥搞测量做规划,又将当地文物保护和技术人员请到同济大学免费培训。同时他还请国家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权威人士和省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到平遥考察,从而争取到了保护经费。时任建设部总顾问的郑孝燮和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的罗哲文十分激动,在阮仪三的规划书上写下“这是刀下留城救平遥县”的批文——规划书被山西省建委批准了,平遥古城就这样被保了下来。

主要成就

开创了中国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范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阮仪三教授开始对中国历史城镇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水乡古镇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这些古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特色的历史城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阮仪三教授对多处江南古镇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保护规划,并促使当地领导、群众实施这些计划。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保住了江苏省周庄镇同里镇甪直镇浙江省南浔古镇乌镇镇西塘镇等江南水乡古镇,开创了我国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范例。目前江南地区10个水乡古镇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每个古镇都是经过阮仪三教授亲自主持保护与规划的,其中江南水乡六镇保护规划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二十多年来,又陆续进行保护了上海市朱家角镇新场镇、枫泾,浙江的楠溪江古村落、绍兴安昌、富阳龙门、浦江郑宅、前童镇江苏省的常熟沙家浜、苏州木渎、太湖东山西山古村落、无锡荡口等近百处古镇古村。

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历史城镇的保护亦刻不容缓。从1997年开始,阮仪三教授自筹资金带领其学生开始对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等中西部地区进行历史城镇的普查调研工作,二十年来完成了近200处历史城镇的调研报告,其研究成果受到业内的高度赞扬,并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城市规划》杂志“遗珠拾粹”栏目作系列专题连载,在学界形成强烈反响和广泛共识。同时,通过历史城镇的普查,抢救了众多如湖南凤凰等濒临破坏、不为人知的古镇古村,为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规划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创了中国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理论体系

阮仪三教授是中国历史城镇保护与规划的先行者,自1980年始,阮仪三教授以抢救、保护平遥古城为契机,率先进行古城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开创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长期致力于中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

1980年全国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山西平遥古城也陷入了被拆毁的危急状况之中。阮仪三教授及时编制了被誉为“刀下留城”的古城保护规划,制定了“全面保护古城、积极开发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不仅保护了平遥县这座历史古城,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古城保护的先河。自1986年至今协助并指导云南丽江市的保护与规划,先后完成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丽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项目。1997年平遥、丽江古城因其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妥善的保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阮仪三教授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自1982年起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审批等做了大量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直接参与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的制定、保护规划的技术咨询和规范的制定等工作。这些具有先导作用的规划工程直接推动了我国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

同时,阮仪三教授积累了六十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编著了国内首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的著作,发表了50多部专著,上百篇重要学术论文,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理论体系。这些实践工程与理论成果对研究中原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乡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路,无疑有着特殊的贡献。

成立中国第一个关于遗产保护的基金会

2006年在阮仪三教授的发起下,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发起组织的关于遗产保护的基金会。成立十年来,在阮仪三教授的直接领导下,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就是众筹、众护。基金会致力于国际遗产保护交流。鉴于阮教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他每年都要受到各国学术科研机构的邀请出访海外,每次出访基金会都会开展学术讲座与展览,把中华文化精髓以及城市遗产保护的成绩全面介绍给国际友人,受到广泛的欢迎。2014年阮教授在美国芝加哥获得美国建筑与遗产保护界颁发的“亨利·霍普·里德奖”,以表彰其60多年对中国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保护的卓越贡献。

基金会执著于中国城乡遗产调研。每年暑期会组织同济大学的志愿者学生开展历史街区与历史村镇的调研,范围遍布全国。基金会坚持于国际工作营的创建。从2010年开始,基金会与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合作,在中国首创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机制,先后在平遥古城、新古城、苏州平江路街区、江南水乡古镇同里、贵州安顺屯堡等城镇设立了工作营,每期有10个中国志愿者和10个法国志愿者共同组成,参与到传统建筑保护修复的现场施工中,5年来已经有近300名中外志愿者参与。

奠定城乡发展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基础

阮仪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原地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第一线,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在城镇建设史和城乡遗产保护方向的学科奠基人,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普遍认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城镇建设史研究是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基础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我国城镇发展史的研究一直是一项空白。自1962年起,阮仪三教授实地调查、踏勘了诸多历史城镇,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文献,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完成了城乡规划专业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1982年)。在城镇建设史特别是地方城镇史研究方面作了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同时,在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历史城镇保护的课程和培养方向,培养了城镇发展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硕士70多名,并积极开设课程培训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人员和地方领导干部。

鉴于阮仪三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影响,1998建设部指定在同济大学设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历史城镇和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国性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宣传教育和技术咨询。该中心现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法国文化部以及国外多所大学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协作,大大缩小了在这一领域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社会任职

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杭州市绍兴市洛阳市宁波市等十数个城市政府顾问。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在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它们分别是周庄镇同里镇甪直镇、乌镇和西塘镇

荣誉奖项

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4年,成为首位荣获“亨利·霍普·里德奖”的亚洲人。

参考资料

留住古镇⑥|对话阮仪三:古镇保护的灵魂是人,重点在原真性.澎湃新闻.2024-02-08

文化人物 | 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搜狐网.2024-02-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