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仓头乡 :河南鲁山县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6

鲁山县仓头乡,河南省鲁山县辖乡。1958年建仓头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2.2万。矿藏有磷、铁、蛭石、石墨、正长石。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豆类

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颇多,占总农户的70%以上。古迹有下仓头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周古墓群、楚长城仓颉祠。被授予“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4 月24日“世界汉字节发源地”正式揭牌,鲁山县还被授予“仓颉文化研究会”牌匾。

行政区划

上仓头村、军王村、李窑村、刘芳庄村、黄树村、薄坪村、刘河村、孙湾村、下仓头村、青古寺村、魏庄村、白窑村、堂上村、潘窑村、赵窑村、赵竹园村、井庄村、白河村、小寺沟村。

特色经济

仓头乡把科技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抓,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实施“林果精品化、养殖良种化”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强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该乡依托荒山荒坡资源,围绕药材和名优果树品种做文章,打造了以兴隆药材种植、干田庄园的杨梅种植、银凤山庄的名优杏和桃种植、河堰沟农业合作社 和灰枣种植、绿韵园湛化冬枣种植、青古寺村金太阳杏种植为主的六大林果精品工程。林果业种植面积达7000亩,年创效益1790余万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林果飘香的生态林业。

在打造林果精品工程的同时,该乡又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引导养殖户改良畜禽品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先后投资6万余元引进良种鸡海兰白父母代2000套和三诚牌SC牌系列第四代电脑控制全自动孵化机两台,改良种鸡品种,产品销往郑州市南阳市等地,深受客户欢迎,效益已达60余万元。乡畜牧站与养殖户配合,对猪、牛、羊品种进行了改良,全乡的猪、羊、牛的良种覆盖面积分别达到50%、30%、20%,山绵羊存栏4.1万只,猪存栏1.4万头,牛存栏4500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5%以上。

牡丹芍药文化

仓头乡属浅山丘陵区,该乡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油用牡丹生长特性,确立了走文化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油用牡丹确定为全乡的主导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制定了用3年时间建成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带动50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

该乡召开动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聘请有关专家现场实地指导、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学习掌握种植技术,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及油用牡丹、丹参间作套种。与河南源烁农业公司联合,建立1000亩示范种植园,并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订单种植、进园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种植,乡里在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信贷等方面全力支持服务,符合条件的贫困种植户享受到户增收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有400多户农户签订了2000余亩种植合同。

文化历史

据史料记载,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鲁山已成为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仓头境内,人类活动已很频繁。5000多年前,仓头已成为一定规模的村落,属黄河流域黄帝部落。

楚长城

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楚长城遗存,是2000年发现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楚成王时期,是楚国的北部边境长城,处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遗存,横跨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南阳市方城县南召县等地,总长度约800公里,其中鲁山县境内约60公里。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距今2600余年。楚长城在修建时多为因地制宜,沿崇山峻岭,曾是防御韩赵魏秦重地。

走过2600多年风霜岁月的楚长城,多是残垣断壁。而仓头镇境内古木寨段却意外保存较好,又让人有些欣喜。为了保护城堡内古建筑,仓头乡在城堡门处安了木栅门,并在门边树起“楚长城鲁阳北段仓头乡古木寨遗址”碑,及楚长城简介石碑。顺着寨墙根,在山腰中穿过一段山林,又绕到城堡内,山顶上有石碾,相互之间相距4米许,整个城堡保护较完整。此处楚长城与老婆寨相距5公里左右,且属一脉,断断续续相连,站在石碾上,可望老婆寨,也可看到20公里外的鲁山县城。

西周公国古墓群

“父已”圈足铜

酒器

商代后期历史遗存

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间

1955年出土。

1955年在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南西周古墓群遗址出土的有商代青铜觥、父庚尊、父乙提梁卤为国家级珍品,均属国家一级文物,

现均保存于河南博物院,尤其是这件青铜兕觥是我国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全国仅存3.5件,其中一件便是在仓头村出土的。

觥,用以盛酒和饮酒,已出土的觥中还附有小勺,用以酌酒。觥多制作为兽形,背部有盖,一般为椭圆形腹,也有的为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有,盖多为带角的兽头形,或长鼻子卷的象头形。

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仓颉祠

在仓头乡,仓颉文化遗迹遗存十分丰厚。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集造字台、祠堂和墓室于一体的古建筑和独特的“一墓三坟”古墓葬制。仓颉冢位于现鲁山仓头乡乡政府院内,冢上有仓颉祠,已有1300年历史。仓颉陵造字台上的古楹联“文字始创地,史官肇任处”,佐证了仓颉就任黄帝左史官的历史和文字初始创于此地的历史。此联自古流传至今,相传为黄帝所赐,为全国的仓颉庙祠所独有。仓颉陵周边有西周公国古墓群等密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地区优势奠定了古仓子头在厚重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仓颉,上古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有四目。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字成,天雨粟,鬼神夜哭。”据《辞源》、《辞海》、《史记》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仓颉是河南鲁山人,原姓侯冈,名颉。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仓颉死后,葬于鲁山苍头,黄帝赐名仓子头。故苍头改为仓头,仓颉冢位于现鲁山仓头乡乡政府院内,冢上有仓颉祠,已有1300年历史。

仓颉创造的象形字同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并称世界三大象形文字,后两者早已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仓颉造的象形字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成为古老中华文明的象征。

仓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智慧之源。炎黄文化、三坟五典、河洛文明、八索九丘,无不源于仓颉发明的文字才得以传承。老子宇宙规律、孔子的礼义道德、乔答摩悉达多的慈善智慧皆因文字而流传于世,才有了儒、道、释等各教经卷的完美诠释。“文祖仓颉”给世界留下了永远的传奇,谱写了超越时空的不朽史诗。

院内有正殿坐北朝南,还有东西陪殿与过厅。祠里供奉着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有元代至正九年、清乾隆元年、乾隆四十一年所立的三通石碑,叙事上溯至宋代,均有“仓子头”字样。祠内曾有碑铭及其他碑刻100多块,在1958年仓头修建水库时被用作溢洪道顶板。今祠内仅剩3块石碑。解放后,仓颉祠历为农会、学校、区公所、公社、乡政府驻地,2003年被鲁山县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湖北著名中医刘道成先生出资30多万,铸造鎏金青铜仓颉像,供奉于仓颉祠内;

2005年,缅甸华侨捐献玉石仓颉像;2011年,乡有关部门协调中直机关老干部心连心艺术团义演,募捐得20余万元,对仓颉祠进行了重建。

世界汉字节

2017年4月24日,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共平顶山市市委宣传部主办,鲁山县委、县政府承办的“世界首届汉字节”活动,吸引了万余名海内外汉字爱好者参加。

为纪念“造字鼻祖”仓颉,打造汉字特色文化品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在鲁山县仓头乡设立“世界汉字节”,建造“世界汉字博物馆”,建立仓颉图书馆和仓颉碑林,进而打造世界汉字小镇、汉字特色文化基地和举办油用牡丹节、弄岗报春苣苔节等活动,推动鲁山县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繁荣发展。

爱国将领任应岐

任应岐(1892-1934),字瑞周,中国近代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1892年生于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笃志好学,6岁入私塾,14岁到鲁山琴台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就读于淮阳师范学校。

1917年7月,孙中山号召反对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掀起了护法运动。1918年3月,胡景翼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首先在陕西省树起陕西靖国军旗帜,任应岐所部加入靖国军,增强了靖国军实力,为护法运动在北方打响第一枪作出了贡献。

1927年1月,任应岐接受蒋介石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

1930年春,任应岐率领部队奉命调访,途中遭蒋介石嫡系设伏围击,只有三千余人突围。蒋阎冯大战失败后,任应岐化装潜往平津继续从事反蒋活动,结识中共平津地区地下党领导人刘仁,拥护共产党的救国主张。

1930年冬,任应岐寓居天津市,结识吉鸿昌并成为挚友。

1934年任应岐、吉鸿昌等秘密议定在天津组训骨干,派员策动旧部,以期在中原发动十万人的武装暴动,进行反蒋。 1934年11月9日,任应岐与吉鸿昌在天津国民饭店接待李宗仁的代表刘少南,商议反蒋合作事宜时,突遭军统特务暗杀,任应岐、吉鸿昌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扣押。11月22日,任应岐、吉鸿昌被中国国民党转押到北平陆军监狱。11月24日,任应岐、吉鸿昌同时被国民党以“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罪枪杀。

临刑前,任应岐神情自若,留下遗书:“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表现出抗日救国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1939年6月,毛泽东在《反投降提纲》一文中对任应岐等人坚持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被称赞为“坚持革命”的抗战人士。

现在仓头镇刘河村,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处占地面积约1亩的墓地。墓地中央,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镌刻着“爱国将领任应岐之墓”九个大字,墓碑背面,是长达千言的“墓志铭”,距此不远的刘河村,还保存有任应岐将军的故居。

传说故事

马不跳河的故事

鲁山县仓头乡西南方向有条自北向南而流的河叫马不跳河,据说河名与刘秀王莽有关。

马不跳河全长约5公里,源自仓头乡潘窑村,从北向南,下游是仓头乡寺沟村,再往下注入米湾水库。据寺沟村村主任介绍,马不跳河是个大庄子,210多口人,分马前、马后两个村民组,都属寺沟村。说起马不跳河名字的来历,众人说法大体一致。今年76岁、从小在马不跳河庄长大、现居上游赵竹园村的老农秦永平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说马不跳河是王莽撵刘秀时起的名。过去,河边的大石头上还有马蹄印。”今年76岁的王隆生,是位退休教师,祖居寺沟,参加教育工作后又一直在周围学校,1982年还参加过仓头镇地名志的整理,对马不跳河名字的由来颇有研究。

西汉末年,刘秀王莽争雄,都想独霸天下,两人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杀。但刘秀势弱,王莽势强,王莽一直追杀刘秀。一日,王莽又追杀刘秀,追至现在的寺沟村,眼看后面旌旗扬、杀声急,刘秀焦急万分。刘秀骑的是一头即将临产的骡子,偏在此时不愿走要产驹,面前的小河又开始涨水。情急之下,刘秀顾不了骡子要下驹,狠鞭抽打骡子,嘴里大喊:“你不会不产驹?”说也奇怪,骡子顿时四蹄腾起,飞速越河,刘秀急急逃命。从此,凡是骡子再也不会产驹了。待王莽杀气腾腾地追到河边时,河水咆哮,战马死活也不下水了,王莽眼睁睁地看着河对岸的刘秀逃走,干着急没办法。自此,人们叫这条本无名字的小河为马不跳河,称河边只有几户农家的小庄子叫马不跳河庄。

斗转星移,往事如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马不跳河下游峡谷处建起了一座水库,拦洪蓄水,浇灌农田。据寺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马不跳河虽是条小河,但源泉旺,再干旱的年月河水也没断过流,这条河为沿线几个村的群众没少造福。

深山一条河,古今众多事。马不跳河的过去和今天,不断演绎着新的故事。

文化产业

四大文明古国,曾共同演奏过人类文明的交响曲,但如今,只剩下中国汉字的优美旋律,仍然在独奏回响。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仓颉铸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璀璨的篇章。

通过设立“世界汉字日”,建造“世界汉字博物馆”,建立仓颉图书馆和仓颉碑林,进而打造世界汉字小镇、汉字特色文化基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举办世界汉字节,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汉字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从更高层次上挖掘仓颉文化内涵,做好仓颉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宣传推介,为鲁山县仓颉文化走出河南省、走向世界打开一扇大门。

打造完整的汉字文化产业链

目前我国对汉字的研究多是书摘研究,相对初级的教学研究,对汉字文化产业的属性认识不足,对其产业链属性的认识更是局限,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汉字文化产业链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符号链、价值链、思想链、情感链以及生活方式链。

要走出单纯的汉字教学这种小格局、小境界,要建立完整的汉字文化产业链,把各行各业整合进来,把人文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等整合进来,最终实现汉字文化产业链的大发展、大繁荣。

平顶山市政府已经把“世界汉字节”列入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十大重点项目。并且积极推进汉字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仓颉文化产业园建设,按照“文化+民俗”情景化设计,分汉字文化区、祭祀区和生活休闲区3部分,建成后将成为展示汉字文化的主题公园。

历史评价

在地处偏僻的山村,在那漫长而又贫穷落后、交通闭塞的历史岁月里,竟有仓颉的诸多传说,又有“仓头”这一古老的地名留传至今,使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深信,这确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一角。我们为胼手足、代代辛劳的祖先,为这片培育了几千年文明的热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祖功德辉耀古今,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正如世界汉字节主题歌所讲,古老的仓子头,这一华夏圣地,拂去了尘封万年的历史烟云,再现了上古的辉煌,并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参考资料

鲁山县仓头乡大力发展新型经济作物.平顶山日报.2017-05-12

首届世界汉字节.河南日报.2017-05-12

抗日名将任应歧.人民网.2016-04-27

一字一世界 一笔一精神.中国环境网.2017-05-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